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明显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10010884
  • 页数:51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国际商法下一篇:整党建党学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目录

目录前言 1

总论 二十世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一 中国的二十世纪是一个苦难的世纪,但又是一个伟大的世纪 1

二 人民共和国的道路是二十世纪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3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划时代事件 10

第一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初创 15

一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15

二 共和国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16

三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 23

四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26

第二节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9

一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29

二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曲折发展 31

三 “左”倾错误的泛滥及其对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危害 33

四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37

第二章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42

一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 42

二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46

三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发展 48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性质与特点 54

一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性质 54

二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特点 60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历史任务 68

一 建国初期的历史任务 68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任务 75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87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酝酿 87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91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职能 97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97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能 98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性质与特点 102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 102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107

第四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概况和任务 109

第四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人民政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47

一 旧政协的结束与新政协的创立 147

二 人民政协的发展和曲折 153

三 “文化大革命”运动对政协工作的冲击 156

四 新时期政协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158

第二节 人民政协制度的基本职能与任务 161

一 人民政协制度的基本职能 161

二 履行基本职能是人民政协工作的核心 166

三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168

四 必须坚持和充分发挥政协基本职能的作用 169

一 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会议制度的根本是思想观念的变革 171

第三节 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制度 171

二 明确与理顺并用法律固定人民政协同各方面的关系 172

三 建立和健全有助于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177

四 增强政协委员进行政治协商的意识 181

五 加强人民政协自身的建设 182

六 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185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89

一 多党合作制度的酝酿与形成 189

二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概况 193

三 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巩固和完善 208

一 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以及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21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16

二 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 220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 224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2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形式 233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方针 233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式 239

一 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 242

第六章 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中共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建立 242

二 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 251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曲折发展 259

一 中央行政制度的曲折发展 259

二 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曲折发展 263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健康发展 268

一 中央行政制度的健康发展 268

二 地方各级行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272

三 历届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状况 279

一 共和国国防制度的确立 296

第七章 共和国国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国防制度的确立与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296

二 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298

三 实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方针,加强军队建设 301

第二节 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国防现代化任务的确定 306

一 反对美国侵占台湾和援越抗美的斗争 306

二 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对我国的威胁 314

三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321

四 国防现代化任务的确定 324

一 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任务的确定。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举行 331

第三节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加强和军队改革整编的成就 331

二 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队改革整编的成就 333

第八章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建立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关系 339

一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建立 339

二 新中国的建交原则与新型的外交关系的创立 345

三 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348

四 抗美援朝中的外交斗争 351

五 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斗争 355

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亚非会议 357

一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362

第二节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362

二 中美大使级会谈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斗争 363

三 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下的外交斗争 364

四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巩固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36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对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冲击。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369

一 “文化大革命”运动对共和国外交制度的冲击 369

二 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和七十年代的外交政策 370

三 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373

一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发展 378

第四节 共和国外交制度的新发展 378

二 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383

第九章 共和国人口、教育、干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人口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92

一 中国人口的现状及人口问题的由来 392

二 中国人口问题的对策和出路 399

第二节 共和国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02

一 共和国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创造 402

二 共和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曲折道路 405

三 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406

一 国家规模的干部制度的建立 409

第三节 干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09

二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412

第十章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初步建立 415

一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初步建立 415

二 共和国各级地方司法机构的建立和司法制度的初步实施 419

第二节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发展与曲折 422

一 人民司法制度的发展 422

二 法制建设的曲折和破坏 424

一 必须从“人治”转变为“法治” 428

第三节 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全面发展 428

二 必须制定各种完备的法律 429

三 重建检察和司法机关 431

四 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 432

五 培养司法干部 432

六 开创司法工作的新局面 433

第十一章 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436

一 特殊国情与民族问题 436

二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的提出过程 439

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据 445

一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全面实施 448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48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备 452

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就 455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458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458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463

三 民族自治地方的分布及成立概况 465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472

第十二章 共和国“一国两制”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节 共和国“一国两制”的确立和发展 472

二 “一国两制”的确立与发展 480

第二节 共和国“一国两制”的性质与特点 487

一 “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487

二 对香港、澳门、台湾的基本政策 488

三 “一国两制”的性质与特点 495

第三节 共和国“一国两制”的实施及历史意义 503

一 “一国两制”的实施 503

二 “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 5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