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世杰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314003548
- 页数:373 页
目录 1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1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1
一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1
二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 4
三 刑事诉讼法学与有关部门法学的关系 4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类型及其产生与发展 6
一 奴隶社会控告式(弹劾式)类型的刑事诉讼法 6
二 封建社会审问式(纠问式)类型的刑事诉讼法 9
三 资本主义国家辩论式(混合式)类型的刑事诉讼法 12
四 社会主义新型的刑事诉讼法 18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性质 19
一 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国家性质的统一性 20
二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阶级性和特点 20
第二章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 23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 23
一 刑事诉讼法指导思想的概念 23
二 刑事诉讼法指导思想的内容 23
三 指导思想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 26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29
第三章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34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关系 34
一 刑事诉讼的主体 34
二 刑事诉讼的客体 35
三 刑事诉讼职能 36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机关 37
一 人民法院 37
二 人民检察院 40
三 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 42
四 司法行政机关 43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43
一 当事人 44
二 被害人 47
三 法定代理人 48
四 诉讼代理人 48
五 辩护人 48
七 鉴定人 49
八 翻译人员 49
六 证人 49
第四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50
第一节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概念 50
一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 50
二 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概念 51
三 原则和制度的区别 52
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53
一 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原则 53
三 依靠群众原则 55
二 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则 55
四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56
五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59
六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61
七 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65
八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66
九 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 66
十 不能追究刑事责任不追诉原则 67
十一 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 68
十二 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本法原则 69
第三节 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70
一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审理的制度 71
二 两审终审制度 72
三 人民陪审制度 73
四 回避制度 74
第五章 辩护与律师 78
第一节 辩护的概念及意义 78
一 辩护的概念 78
二 辩护的意义 79
一 辩护人的范围 81
第二节 辩护人的范围和辩护的种类 81
二 辩护的种类 83
第三节 辩护人的任务和地位*85++一 辩护人的任务 85
二 辩护人的地位 87
第四节 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89
一 辩护人的权利 89
二 辩护人的义务 91
第五节 律师制度 92
一 律师的概念 92
二 律师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93
三 律师组织和律师的任务 96
第六章 管辖 99
第一节 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99
一 管辖的概念 99
二 管辖的意义 100
第二节 职能管辖 100
一 职能管辖的概念 100
二 职能管辖的依据 100
三 职能管辖的分工 102
四 职能管辖不明案件的受理 104
第三节 审判管辖 105
一 审判管辖的概念 105
二 级别管辖 106
三 地区管辖 108
四 指定管辖和移送管辖 110
五 专门管辖 111
第七章 证据 112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112
一 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112
二 证据的意义 115
第二节 法定证据的种类 116
一 物证、书证 116
二 证人证言 122
三 被害人陈述 129
四 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31
五 鉴定结论 134
六 勘验、检查笔录 138
一 人证和物证(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141
第三节 理论上的证据分类 141
二 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无罪证据、辩护证据)和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有罪证据、控诉证据) 142
三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143
四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144++第四节 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的原则 150
一 重证据不轻信口供 150
二 严禁刑讯逼供 151
三 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原则的意义 153
第五节 证明对象和证明责任 154
一 证明对象 154
二 证明责任 155
一 收集证据的任务和意义 157
第六节 收集证据 157
二 收集证据的一般原则 158
第七节 审查判断证据 161
一 审查判断证据的任务和意义 161
二 审查判断证据的标准 161
三 审查判断证据的基本方法 162
第八章 强制措施 165
第一节 强制措施概述 165
一 强制措施的概念 165
二 强制措施的性质 166
三 强制措施的作用 167
第二节 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169
一 拘传 169
二 取保候审 170
三 监视居住 171
第三节 拘留 172
一 拘留的概念 172
二 拘留的条件 173
三 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的区别 174
五 拘留的程序 175
四 刑事拘留与司法拘留的区别 175
第四节 逮捕 177
一 逮捕的概念 177
六 群众扭送 177
二 逮捕的条件 178
三 逮捕与拘留的区别 180
四 逮捕的程序 180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 186
一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186
第九章 附带民事诉讼 186
二 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 187
三 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 191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193
一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 193
二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194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判 195
一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195
二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 198
一 期间的概念 201
二 期间的基本规定 201
第一节 期间 201
第十章 期间和送达 201
三 期间的计算 207
四 期间的意义 208
第二节 送达 209
一 送达的概念 209
二 送达的程序和方式 210
三 送达的意义 211
一 立案的概念 212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12
第十一章 立案 212
二 立案的任务 213
三 立案的意义 213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214
一 立案的材料来源 214
二 立案的条件 216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217
一 接受材料 217
二 审查材料 218
三 决定立案或不立案 219
第十二章 侦查 221
第一节 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21
一 侦查的概念 221
二 侦查的任务 222
三 侦查的意义 222
第二节 侦查工作的原则 223
一 侦查必须迅速及时 223
二 侦查必须客观全面 224
四 侦查必须合法 225
三 侦查必须深入细致 225
五 侦查必须严守机密 226
六 坚持专门机关之间相互协作 226
第三节 侦查行为 226
一 讯问被告人 227
二 询问证人 229
三 勘验、检查 232
四 搜查 237
五 扣押物证、书证 238
六 鉴定 239
七 通辑 240
第四节 侦查终结 242
一 侦查终结的概念 242
二 侦查终结的条件 242
三 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程序 243
四 侦查羁押期限 243
第十三章 提起公诉 244
第一节 提起公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44
一 提起公诉的概念 244
三 提起公诉的意义 245
二 提起公诉的任务 245
第二节 审查起诉 246
一 审查起诉的内容 247
二 审查起诉的方法 249
第三节 提起公诉 251
第四节 支持公诉 254
第五节 免予起诉 257
一 免予起诉的概念 257
二 免予起诉的条件 257
三 免予起诉决定的意义 258
四 免予起诉决定的法定程序 259
第六节 不起诉 260
第十四章 审判概述 263
第一节 审判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63
一 审判的概念 263
二 审判的任务 263
三 审判的意义 264
第二节 审判组织 265
一 审判组织的概念 265
二 审判组织 265
一 第一审程序的概念 271
二 第一审程序的意义 271
第十五章 第一审程序 271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71
第二节 对公诉案件的审查 272
一 审查公诉案件的概念 272
二 对公诉案件审查的意义 273
三 审查的内容和方法 273
四 审查后的处理 275
第三节 开庭前的准备 276
第四节 法庭审判 278
一 开庭 279
二 法庭调查 280
三 法庭辩论 284
四 被告人最后陈述 286
五 评议和宣判 286
六 延期审理 288
第五节 自诉案件审判程序的特点 289
一 自诉案件的概念 289
三 自诉案件审判程序的特点 291
二 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的审查 291
第六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293
一 判决 293
二 裁定 295
三 决定 295
第十六章 第二审程序 297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97
一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297
二 第二审程序的任务 297
三 第二审程序的意义 298
一 上诉人的范围和提出抗诉的机关 299
第二节 上诉和抗诉 299
二 上诉、抗诉的理由 302
三 上诉、抗诉的方式 303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 304
一 第二审审理的范围 304
二 第二审的审理方式 305
三 第二审审理的结果 308
四 第二审程序的特点 309
一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概念 311
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 311
二 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正确理解 312
三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意义 313
第十七章 死刑复核程序 315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315
一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 315
二 死刑复核程序的任务 315
三 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 315
第二节 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 316
一 死刑的核准权 316
二 关于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 319
一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核准权 322
第二节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322
二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323
第十八章 审判监督程序 325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325
一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325
三 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 326
四 我国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326
二 审判监督程序的任务 326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328
一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 328
二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 328
三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 330
四 对申诉的审查 331
五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法定方式 333
第三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的重新审判 335
一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法院 335
二 合议庭的组成 335
四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程序 337
三 再审处理的原则 337
五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结果 340
六 审判监督程序与上诉审程序的区别 342
第十九章 执行 344
第一节 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344
一 执行的概念 344
二 执行的意义 345
第二节 执行的程序 345
一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 345
二 死刑判决的执行 347
四 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351
三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判决的执行 351
五 判处徒刑、拘役宣告缓刑判决的执行 354
六 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判决的执行 356
七 财产部分判决的执行 359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及其程序 361
一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变更 361
二 监外执行 363
三 减刑与假释 365
四 新罪与漏罪 369
五 对错判和执行中的申诉的处理 370
-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配套辅导用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题集 第5版》李元起主编 2018
- 《改革进程中的刑事诉讼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 基于警察的视角》谢波 2019
- 《21世纪公安高等教育系列教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法学本科 第2版》孟昭阳,高文英主编 2017
- 《法学教育研究 第26卷》黄琳佳责任编辑;(中国)杨宗科 2019
- 《中国法学四十年》张守文主编 2019
- 《法学基础理论与案例教程》何士青编著 2019
- 《商标诉讼热点问题实务评析》田龙 2020
- 《海峡两岸法学研究 第9辑》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 2019
- 《传统康复方法学 本科康复 配增值 第3版》陈立典编 2018
- 《中国专利侵权诉讼指引》刘庆辉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