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印会河,张伯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17007419
- 页数:334 页
绪论 1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4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7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7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8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9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1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22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2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24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25
〔现代研究〕 26
一、关于阴阳的基本概念 26
(二)邪郁化火 27
四、对阴阳进行实验研究的探索 27
(三)五志过极化火 27
三、关于阴阳学说的归属问题 27
二、关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7
〔文献摘录〕 2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30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32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3
(一)五行的特性 33
(二)五行属性对于事物的演绎和分类 34
(三)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35
(四)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和“胜复” 37
(二)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0
(一)阐释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40
(二)阐释五脏疾病的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 43
(三)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 44
(四)用以指导确定治疗方法 45
四、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47
〔现代研究〕 49
〔文献摘录〕 51
第二章 藏象 56
一、心 61
第一节 五脏 61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61
(二)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63
附:心包络 65
〔文献摘录〕 65
二、肺 66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67
(二)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69
一、关于肺主治节、主宣发和肃降的研究 71
〔现代研究〕 71
二、关于肺合大肠的研究 72
〔文献摘录〕 72
二、肺脏说 73
一、脏腑病机论(节选) 73
〔医论选编〕 73
三、脾 74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74
(二)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76
〔现代研究〕 78
一、关于脾的形态及功能 78
二、关于脾虚(脾失健运)的病理生理学探索 78
〔文献摘录〕 80
〔医论选编〕 81
一、脾胃盛衰论(节选) 81
二、论脾胃 84
三、论脾胃(节选) 86
四、肝 86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86
〔文献摘录〕 91
〔现代研究〕 91
〔医论选编〕 92
肝气肝火肝风(节选) 92
五、肾 92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93
(二)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96
附:命门 98
(二)两肾总号为命门说 99
(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99
(一)右肾为命门说 99
(四)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100
(五)命门为产门、精关说 100
〔现代研究〕 101
一、关于“天癸”与肾中精气关系的讨论 101
二、命门学说的研究 102
三、以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肾和命门的研究探讨 104
〔文献摘录〕 104
〔医论选编〕 105
一、三焦包络命门辨(节选) 105
二、命门余义 108
三、命门图说 110
四、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111
第二节 六腑 112
(二)主决断 113
(一)贮存和排泄胆汁 113
一、胆 113
(三)胆气主升 114
(四)主勇怯 114
二、胃 114
(一)主受纳 114
(二)主腐熟水谷 115
(三)主通降 115
三、小肠 116
(一)主受盛化物 117
(二)主泌别清浊 117
四、大肠 117
六、三焦 118
五、膀胱 118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119
(三)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119
(二)为水谷运行之道路 119
〔附〕历代主要医家关于三焦有形无形的争论 120
〔文献摘录〕 121
〔医论选编〕 123
一、三焦为腔子 123
二、三焦为有名无形之气 123
第三节 奇恒之府 124
一、脑 124
三、脉 125
二、骨与髓 125
(二)冲、任二脉的作用 126
(三)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126
四、女子胞 126
(一)“天癸”与肾的作用 126
〔医论选编〕 127
脑髓说(节选) 127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2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28
(一)心与肺 128
(五)肺与脾 129
(二)心与脾 129
(四)心与肾 129
(三)心与肝 129
(六)肺与肝 130
(七)肺与肾 130
(八)肝与脾 130
(九)肝与脾 131
(十)肝与肾 131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131
(一)心与小肠 132
(二)肺与大肠 132
(三)脾与胃 132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132
(四)肝与胆 133
(五)肾与膀胱 133
〔文献摘录〕 133
〔医论选编〕 134
一、续脾胃论 134
二、心肾不交论 134
三、乙癸同源论(节选) 135
四、《内经》十二官论(节选) 136
第三章 气、血、津液 139
第一节 气 139
一、气的基本概念 139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 139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140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0
二、气的生成 141
三、气的生理功能 142
(一)推动作用 142
(四)固摄作用 143
(二)温煦作用 143
(三)气的防御作用 143
(五)气化作用 144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145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147
(一)元气 147
(二)宗气 149
(三)营气 150
(四)卫气 151
(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153
〔文献摘录〕 154
〔医论选编〕 154
一、气 154
二、气化论 155
三、卫气行度一经星经天论 156
四、大气论 156
二、血的生成 158
一、血的基本概念 158
第二节 血 158
三、血的功能 159
(一)维持人体脏腑、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 160
(二)机体的运动和感觉,都需要血液的濡养 160
(三)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60
四、血的运行 160
〔文献摘录〕 161
一、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节选) 162
〔医论选编〕 162
二、血 163
第三节 津液 164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64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65
三、津液的功能 166
〔文献摘录〕 167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67
一、气和血的关系 167
(一)气能生血 167
(二)气能行血 167
(三)气能摄血 168
(四)血为气之母 168
(一)气能生津 168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168
(二)气能行(化)津 169
(三)气能摄津 169
(四)津能载气 169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169
〔文献摘录〕 170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171
〔医论选编〕 171
第四章 经络 172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73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73
一、经络的概念 173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75
一、名称 175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76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 176
(二)分布规律 176
(三)表里关系 176
(四)流注次序 177
(三)足阳明胃经 178
(二)手阳明大肠经 178
(一)手太阴肺经 178
三、循行部位 178
(四)足太阴脾经 179
(六)手太阳小肠经 179
(七)足太阳膀胱经 179
(八)足少阴肾经 179
(九)手厥阴心包经 179
(五)手少阴心经 179
(十)手少阳三焦经 180
(十一)足少阳胆经 180
(十二)足厥阴肝经 180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80
一、督脉 181
(一)循行部位 181
(二)基本功能 182
二、任脉 183
(二)基本功能 183
(一)循行部位 183
(一)循行部位 183
三、冲脉 183
(二)基本功能 185
四、带脉 186
(一)循行部位 186
(二)基本功能 186
五、阴跷脉、阳跷脉 186
(一)循行部位 186
(二)基本功能 187
六、阴维脉、阳维脉 187
(一)循行部位 187
(二)基本功能 188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88
一、经别 188
(一)生理功能 188
二、别络 189
(一)生理功能 189
(二)循行路线 189
(二)分布部位 190
三、经筋 191
(一)生理功能 191
(二)分布部位 191
四、皮部 192
〔文献摘录〕 192
〔医论选编〕 194
奇经何以异于十二经 19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194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94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195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195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96
(四)调节机能平衡 196
(三)感应传导 196
(一)阐释病理变化 196
(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97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199
第一节 病因 199
一、六淫 200
(一)风 201
(二)寒 202
(三)暑 203
(四)湿 203
(五)燥 204
(六)火(热) 205
二、疠气 206
三、七情内伤 208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208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209
四、饮食、劳逸 211
(一)饮食所伤 211
(二)过劳、过逸所伤 212
五、外伤 213
(一)金疮、跌打伤 214
(二)烧烫伤 214
(三)冻伤 214
(四)虫兽伤 214
(一)痰、饮 215
六、痰饮、瘀血 215
(二)瘀血 216
〔现代研究〕 218
一、气象医学方面 219
三、对七情致病的探讨 220
二、关于“六淫致病”的新见解 220
第二节 发病原理 221
一、邪正与发病 221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22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22
(三)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223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223
(一)外环境与发病 224
(二)内环境与发病 225
〔文献摘录〕 226
一、外所因论 232
〔医论选编〕 232
三、春伤于风大意 233
二、六气分阴阳 233
四、冬伤于寒大意 235
五、初诊伤寒法 236
六、暑证论 237
七、论湿 238
八、秋燥论 238
九、论伤燥 239
十、原病 240
十一、杂气论 241
十二、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 242
十三、情志制胜解 244
十五、饮食劳倦论 245
十四、饮食伤论证 245
十六、《吴医汇讲》虚劳论 246
十八、痰饮病机与辩证 247
十七、逸病解 247
十九、瘀血(节选) 249
第六章 病机学说 250
第一节 邪正盛衰 251
一、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 251
(一)虚、实的病机 251
(二)虚和实的病机转化与虚实错杂 252
(三)虚实真假的病理 253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 253
(一)正盛则邪退 253
(二)邪盛则正衰 253
〔文献摘录〕 254
第二节 阴阳失调 255
(二)阴偏胜 256
(一)阳偏胜 256
一、阴阳偏胜 256
二、阴阳偏衰 257
(一)阳偏衰 257
(二)阴偏衰 257
三、阴阳互损 258
(一)阴损及阳 258
(二)阳损及阴 258
四、阴阳格拒 258
(二)亡阴 259
(二)阳盛格阴 259
五、阴阳亡失 259
(一)阴盛格阳 259
(一)亡阳 259
〔文献摘录〕 260
(一)气虚 261
第三节 气血失调 261
一、气的失常 261
(二)气机失调 262
二、血的失常 263
(一)血虚 263
(二)血瘀 264
(三)血热 264
三、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264
(一)气滞血瘀 264
〔文献摘录〕 265
(三)气随血脱 265
(五)气血失和不荣经脉 265
(四)气血两虚 265
(二)气不摄血 265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 268
一、津液不足 269
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 269
三、津液与气血功能失调 270
(一)水停气阻 270
(二)气随液脱 270
(三)津枯血燥 270
(四)津亏血瘀 270
〔文献摘录〕 271
一、风气内动 272
第五节 内生“五邪”病机 272
(二)肝阳化风 273
(三)阴虚风动 273
(四)血虚生风 273
二、寒从中生 273
(一)热极生风 273
三、湿浊内生 274
四、津伤化燥 275
五、火热内生 275
(一)阳气过盛化火 275
(四)阴虚火旺 276
〔文献摘录〕 277
一、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278
第六节 经络病机 278
二、经络气血逆乱 279
三、经络气血运行阻滞 279
四、经络气血衰竭 279
第七节 脏腑病机 281
一、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282
(一)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282
〔文献摘录〕 285
(二)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286
〔文献摘录〕 287
(三)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288
〔文献摘录〕 290
(四)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291
〔文献摘录〕 293
(五)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294
〔文献摘录〕 296
二、六腑病机 298
(一)胆的病机 298
(二)胃的病机 298
(三)小肠病机 299
(四)大肠病机 299
(五)膀胱病机 300
(六)三焦病机 300
〔文献摘录〕 301
三、奇恒之腑的病机 302
(一)脑的功能失调 302
(二)髓与骨的功能失调 302
(三)脉的功能失调 302
(四)女子胞的功能失调 303
〔文献摘录〕 304
第七章 防治原则 305
第一节 预防 305
一、未病先防 305
(一)调养身体,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 305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 307
二、既病防变 307
(一)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07
(二)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307
第二节 治则 308
一、治病求本 308
(一)正治和反治 309
(二)治标和治本 310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11
二、扶正与祛邪 311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 312
三、调整阴阳 313
(一)损其偏盛 313
(二)补其偏衰 313
四、调整脏腑功能 314
五、调整气血关系 314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15
(一)因时制宜 315
(二)因地制宜 315
(三)因人制宜 316
〔医论选编〕 316
一、施治贵乎精一 316
三、治未病论 318
二、治病缓急论 318
四、扶正祛邪论 319
五、补泻须分虚实缓急与邪之有无 320
六、虚实夹杂证治法 320
七、虚实互见,补泻兼施 320
八、标本论(一) 323
九、标本论(二) 323
十、正治反治论 324
十一、反治论 324
十二、反佐服药法 324
十三、审时用药论 325
十四、五方异治论 326
十五、方土不同论 326
十六、老年小儿病治法论 327
名词术语索引 328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零基础学会素描》王金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