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
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

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大烈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105020261
  • 页数:446 页
图书介绍:
《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目录
标签:民族 问题

第一章 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问题的由来 1

一、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1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特征 5

(三)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8

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特色 8

(一)中华民族是由各个不同起源各具特色文化的民族集团组成的统一体 8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分分合合过程,但又显现出分而未裂、混而未合的相对稳定性 12

(三)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但又有共同性 15

(四)各民族尽管大小不同,形成历史有长短,但都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贡献 16

(五)在近百年与西方列强对抗中,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变成自觉的民族实体 18

三、我国历史上民族观、民族政策以及民族问题 20

(一)历史上的民族观 20

(二)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25

(三)历史上的民族问题 37

第二章 不同母体留给各民族的胎记:发展不平衡性 42

一、多样的自然条件带来多样的生产方式 42

二、不同母体带来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44

(一)原始公社末期诸民族 44

(二)原始公社解体向早期家长奴隶制过渡阶段诸民族 44

(三)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 45

(四)封建领主制诸民族 46

(五)封建地主经济制度诸民族 47

三、复杂历史原因形成的多种社会政治制度 48

(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组织 48

(二)以地缘为基础的农村公社组织 49

(三)凉山彝族“诺合”家支制度 50

(四)政教合一制度 51

(五)封建领主制度 53

四、民族内部发展不平衡性 54

(一)不同自然条件形成民族内部不同的生产方式 55

(二)不同地形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56

(三)同一地区腹心与边缘的差别 56

(四)不同支系不同发展水平 57

五、造成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57

(一)历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延缓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58

(二)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把民族地区与全国一起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58

(三)民族内部固有的自然经济结构及其一整套制度阻碍了本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59

六、不同母体胎记带来的民族问题 61

第三章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与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 6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64

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 68

(一)以云南为代表的多民族边疆地区 69

(二)以内蒙古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牧区 74

(三)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 76

(四)和平解放西藏协议及其改革 78

(五)杂散居民族地区 82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66年) 84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 86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1979年~) 89

(一)平反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大批冤假错案 89

(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恢复和建立传统的民族节日 90

(二)纠正“文化大革命”前反“地方民族主义”与平叛扩大化的错误 90

(四)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落实宗教政策 91

(五)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识别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91

(六)彻底批判解决民族问题上的“左”的错误,把发展经济文化作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92

(七)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93

六、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 95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问题 96

一、民族区域自治在解决历史上民族问题中的作用 96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 97

(二)民族区域自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解决民族问题中的伟大作用 100

二、民族区域自治在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中的地位 107

(一)民族差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社会历史原因 108

(二)民族差别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 113

(三)民族区域自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解决 122

三、充实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7

(一)进一步增强民族自治地方的活力和权益 127

(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规体系 129

(三)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133

(四)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工作 137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与民族问题 141

一、四十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成就 142

(一)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 143

二、现阶段民族问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143

(二)历史遗留下来的关系到民族经济权益问题上的新矛盾和摩擦 149

(三)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150

(四)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商品经济交换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155

(五)某些政策失衡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制约和问题 156

三、解决经济领域内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措施 160

(一)解决经济领域内民族问题的原则 160

(二)解决经济领域内民族问题的措施 162

四、经济领域内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 174

(一)民族地区人口与生态的质量差异是造成民族之间事实上差距的重要原因 177

第六章 人口、生态与民族问题 177

一、人口、生态状况和民族问题的关系 177

(二)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协调,往往会造成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并引起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 180

(三)我国有关民族地区人口和生态问题的决策事关各民族繁荣和发展的前途 184

二、我国民族地区人口与生态的类型特点 190

(一)世界屋脊:高寒缺氧,人口密度很低 190

(二)西北内陆戈壁沙漠地带:人口发展受到水资源制约 191

(三)云贵高原多山地带:人口发展受立体自然生态制约 192

(四)临海和低纬度地区:人口发展高度密集 194

(五)黄土高原:人口发展受干旱缺雨、灾害频仍制约 195

(一)大多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对人口的容纳量已处于饱和状态 196

三、当前民族地区人口与生态的态势分析 196

(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199

(三)将继续面临着人口增长的高峰 201

(四)人口素质的低下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205

四、人口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对策 208

(一)完善计划生育组织管理体系,从实际出发作出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的决策 208

(二)注重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 210

(三)建立计划生育保险、术后保险和独生子女保险 212

(四)注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 214

(五)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因势利导,促进人口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215

(六)民族地区迁移人口的增加要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前提 219

(七)对民族地区进行资源开发时,要注意照顾当地民族的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 222

(八)树立保护生态的整体意识,消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23

(九)对生存环境恶化的地区,应另谋出路或适当实行人口的转移 224

五、未来发展的趋势 225

(一)人口发展的趋势 225

(二)生态环境发展的趋势 234

(三)人口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景 239

一、民族教育在民族问题中的特殊性及其地位 242

(一)民族教育在民族问题中的特殊性:内隐性 242

第七章 民族教育与民族问题 242

(二)民族教育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 244

二、民族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24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的成就 249

(二)民族教育一些失误的主要表现 255

(三)寺庙教育新问题 270

(四)民族教育失误与落后带来的问题 274

三、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民族教育的发展 285

(一)建立和完善多民族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 285

(二)做好宗教与教育的协调工作 291

(三)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大力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293

第八章 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问题 296

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298

(一)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丰富多彩 299

(二)从远古走来绵延数千年——源远流长 299

(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独创性——价值独特 302

(四)优长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 303

(五)多类型差异 304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 306

(一)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 306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关系 309

(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334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民族问题的解决 347

(一)民族文化的未来变迁趋势 347

(二)从文化角度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突破口 352

第九章 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 361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361

(一)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时期(1949~1956年) 362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遭到严重破坏时期(1957~1978年) 364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恢复和发展时期(1979~) 364

二、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365

(一)我国未来民族关系发展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 371

三、未来民族关系发展趋势 371

(二)我国未来民族关系发展中热点 372

(三)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73

第十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76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殊阶段性 376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380

(一)民族之间在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主要的民族问题 381

(二)民族意识增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全新的民族问题 390

(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和冲突将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并形成持续的文化震荡 393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广泛地深入到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民族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性 397

(五)在国际风云变幻,民族矛盾上升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大竞赛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的民族问题更具有世界性 400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性质主要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但处理不好也会激化 404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实质和规律 406

(一)实质 406

(二)规律 408

四、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 410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410

(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使之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 411

(三)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实现民族关系法制化,依法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 425

(四)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434

编后记 4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