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传统学术史
中国传统学术史

中国传统学术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钟锋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15041662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学术史》目录

自序 1

导论 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分析 1

第一章 先秦时期子学思潮的兴起与传统学术史的滥觞 1

一 社会的转型 2

二 子学思潮的兴起 8

三 传统学术史的滥觞 14

第二章 西汉初的子学余绪与诸子学说史论的问世 24

一 西汉初的子学余绪 25

二 西汉初的诸子学说史论 27

(一) 刘安的《淮南子·要略》 28

(二) 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31

第三章 西汉中的儒学独尊与正史儒学史卷的设立 37

一 儒学的独尊与经学的盛行 37

二 正史儒学史卷的设立(上) 45

三 正史儒学史卷的设立(下) 5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的转向与宗教史的编修 58

一 社会思潮的转向 58

二 宗教史的编修(上) 61

三 宗教史的编修(下) 67

第五章 唐代儒学的复兴与官私学术史卷的问世 75

一 唐代社会思潮的特色 76

二 官修学术史卷的思想特点 78

三 私家学术史卷的经学史特点 88

第六章 宋代理学的兴起与理学史开山之作的编修 93

一 历史文化背景 94

(一) 理学思潮的兴起 94

(二) 灯录体禅宗史的盛行 96

二 理学史开山之作的编修(上) 100

(一) 朱熹的学术地位与《伊洛渊源录》的成书 100

(二) 《伊洛渊源录》的编修意图 103

三 理学史开山之作的编修(下) 107

(三) 《伊洛渊源录》的理学史特色 107

(四) 《伊洛渊源录》的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 122

第七章 元代的理学北传与正史理学史卷的设立 124

一 元代的文化环境 124

(一) 理学北传与程朱理学立为官学 124

(二) 理学内部的“朱陆合流” 126

二 《宋史》的编修与《道学传》的设立 128

三 《宋史·道学传》的理学史特点 130

(一) 朱学统治的历史趋势 138

第八章 明初的朱学统治与理学史的朱学特色 138

一 朱学统治的历史趋势及其最终的确立 138

(二) 朱学统治的最终确立 142

二 理学史的朱学特色(上) 145

(一) 谢铎的学术倾向与《伊洛渊源续录》的编修 145

(二) 《伊洛渊源续录》的朱学特色 147

三 理学史的朱学特色(下) 154

(一) 程曈《新安学系录》的编修意图 154

(二) 《新安学系录》的朱学特色 157

(一) 王学的崛起 166

一 明代中期理学思潮的转向 166

第九章 明代中期理学思潮的转向与传统学术史编修的多元化 166

(二) 理学思潮的特点 171

二 理学史的程朱特色 175

(一) 朱衡《道南源委》的成书及其重订本 175

(二) 《道南源委》的理学史特点 178

(三) 《道南源委》的编纂体例 189

三 理学史的王学末流特色 191

(一) 周汝登的思想特点与《圣学宗传》的编修 191

(二) 《圣学宗传》的圣学史观 194

(三) 《圣学宗传》的理学宗派性格 204

(四) 《圣学宗传》的体例特点 209

四 综合程朱陆王的理学史之作 212

(一) 冯从吾理学思想的二重性 212

(二)《关学编》和《元儒考略》的编修意图 216

(三)《关学编》和《元儒考略》的理学史特点 218

(四)《关学编》和《元儒考略》的体例特点 231

五 超越程朱陆王的经学史之作 233

(一) 朱睦?及其《授经图》 233

(二) 《授经图》的经学史特点 235

(三) 《授经图》的体例特点 243

第十章 清初对理学的反思与总结性理学史的编修 248

一 清初对理学的反思 249

(一) 历史文化背景 249

(二) 社会思潮的时代特色 252

(三) 社会思潮影响下传统学术史的性质特点 258

二 清初总结性理学史的编修(上) 266

(一) 孙奇逢理学的思想特色 267

(二) 《理学宗传》的编修 269

(三) 《理学宗传》的学术特点 271

(四) 《理学宗传》的体例特点 278

三 清初总结性理学史的编修(中) 282

(一) 汤斌理学的思想特色 282

(二) 《洛学编》的编修及其特点 285

四 清初总结性理学史的编修(下) 291

(一) 熊赐履理学的思想特色 291

(二) 《学统》的编修意图 297

(三) 《学统》的思想特色 300

第十一章 清初总结性学术史的集大成之作 308

一 黄宗羲的治学路径 308

二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的编修 313

三 两部《学案》对宋明学术的总结(上) 321

(一) 关于理学的发端 321

(二) 关于理学的确立 324

(三) 关于理学的传衍、分派和合流 326

(四) 关于明初的朱学统治 331

(五) 关于明中后期的理学 333

四 两部《学案》对宋明学术的总结(下) 341

(一) 《太极图说》辨 342

(二) 性论辨 346

(三)“理一分殊”辨 349

(四) “义利王霸”辨 351

(五) “朱陆异同”辨 353

(六) 理气辨 356

(七) 性情辨 359

(八) 儒释辨 361

(九) 王门“四句教法”辨 363

五 两部《学案》的历史地位 366

一 清代中期学风的转向 372

(一) 乾嘉汉学的兴起 372

第十二章 清代中期学风的转向与汉宋学史的编修 372

(二) 修史之风的变化 379

二 汉宋学史的编修(上) 381

(一) 江藩与《国朝汉学师承记》和《国朝宋学渊源记》的编修 381

(二) 《国朝汉学师承记》的尊汉信古 386

(三) 《国朝宋学渊源记》的尊汉贬宋 393

三 汉宋学史的编修(下) 395

(一) 李清馥及其《闽中理学渊源考》 395

(二) 《闽中理学渊源考》的尊宋右汉 398

(三) 尧祖韶的《江西理学编》 409

第十三章 清代后期的文化走向与传统学术史的编修 414

一 道咸之际的社会思潮与文化走向 415

(一) “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兴起 415

(二) 传统文化形式的再选择 417

二 汉宋学史的再编修(上) 425

(一) 潘世恩的《正学编》 426

(二) 唐的《国朝学案小识》 427

(三) 何桂珍的《续理学正宗》 429

(四) 汪佑的《明儒通考》 430

(五) 蒋宝素的《儒林正纪》 432

(六) 张星的《国朝经学名儒记》 433

三 汉宋学史的再编修(下) 435

(一) 王棻的《台学统》 435

(二) 徐定文的《皖学编》 442

四 实学史的编修 446

(一) 云茂琦的《实学考》 447

(二) 戴望的《颜氏学记》 449

第十四章 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与传统学术史的终结(上) 454

一 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 455

(一) 中西体用之争 455

(二) 文化观的新突破 458

(三) 文化论争的新进展 460

二 文化转型中的传统学术史(上) 467

三 文化转型中的传统学术史(中) 471

(一) 《道学渊源录》的编修意图 472

(二) 《道学渊源录》的编修成书 475

(三) 《道学渊源录》的道统论 478

(四) 《道学渊源录》的学术史特点 482

四 文化转型中的传统学术史(下) 487

(一) 《两汉三国学案》的学术史价值 487

(二) 《两汉三国学案》的学术思想特点 488

第十五章 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与传统学术史的终结(下) 498

一 徐世昌及其《清儒学案》 499

二 《清儒学案》的道统史观 502

三 《清儒学案》的清学史观点 511

(一) 关于清代学术史的分期 511

(二) 关于清代学术史的主线 513

(三) 关于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变 518

跋 526

附录 Ⅰ. 中国历代学术史文献要目 529

Ⅱ. 中国历代学术史作者举要 5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