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社会发展论
社会发展论

社会发展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荣迅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209010505
  • 页数:385 页
图书介绍:
《社会发展论》目录

第一章 社会系统 1

第一节 系统论概述 1

一、整体性观点 2

二、结构性观点 3

三、层次性观点 4

四、相关性观点 5

五、动态性观点 7

第二节 社会系统与社会活动 8

一、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 8

二、社会活动 10

第二章 社会变迁 17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 17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 17

二、社会变迁是自然历史过程 21

三、社会变迁不等同于自然变迁 23

第二节 社会变迁理论 25

一、社会进化论 25

二、历史循环论 26

三、功能变动论 29

四、社会冲突论 31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 33

一、渐进的社会变迁和突发的社会变迁 33

二、局部社会变迁和整体社会变迁 35

三、微观社会变迁和宏观社会变迁 36

四、正向社会变迁和负向社会变迁 37

五、无计划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7

第四节 社会变迁的一般过程 39

一、社会需要的增长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39

二、新要素的产生和导入是社会变迁的初始动因 40

三、新要素的传播和扩散是社会变迁的具体途径 42

四、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是杜会变迁的实际过程 43

第三章 社会发展 46

第一节 社会发展概述 46

一、社会发展是正向的社会变迁 46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47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50

一、社会类型的划分及社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50

二、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特征 53

第三节 社会发展战略观的演变 57

一、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57

二、从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 63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类型 67

一、内因型发展和外因型发展 68

二、早发展和迟发展 69

三、不协调发展和协调发展 71

第五节 社会发展的要素 73

一、人口、资源和地理环境 73

二、社会制度 75

三、组织和群体结构 76

四、科学技术 77

五、文化和价值观 78

第六节 社会发展的机制 79

一、稳定机制 79

二、协调机制 82

三、同步机制和创新机制 83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上):理论考察 8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含义及其意义 86

一、“发展”与“经济发展” 86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87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与研究 90

一、经济发展研究的起源与演变 90

二、发展经济学理论概述 93

第三节 发展社会学理论与研究 106

一、现代化理论 107

二、世界体系和依附理论 112

三、对依附理论的批评与发展:依附发展理论和新帝国主义论 116

四、对经济发展诸影响因素的统计检验 119

五、小结 125

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多元互动观 126

一、经济发展的因果分析 126

二、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因素 128

一、日本概况 148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下):日本与印度之比较研究 148

第一节 日本的经济发展 148

二、明治维新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始 156

三、本国资源与外国技术相结合的经济发展 164

四、人力资源,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动力量 167

五、政治稳定下的经济发展 169

六、政府干预之下的以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 171

七、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的经济发展 176

八、小结 180

一、印度概况 181

第二节 印度的经济发展 181

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 190

三、文化异质性、传统主义与社会对抗:印度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94

四、人口爆炸与经济低度发展的恶性循环 205

五、软弱无力的国家干预与进退维谷的发展计划 214

六、小结 216

第六章 政治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218

第一节 廉政与民主 218

一、廉政概述 218

二、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化 221

第二节 国家干预与政治合理化:对中国当代政治史几个问题的回顾 225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口爆炸 226

二、盲目“赶超”与“穷过渡”: 229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29

三、从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政治斗争冲击经济建设 236

第七章 社会平等与经济效率的协调 245

第一节 平等与效率 245

一、要平等还是要效率 245

二、按劳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 249

三、平等与效率的协调 253

四、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观 255

一、收入均等化的历史趋势 257

第二节 收入分配的调节 257

二、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调节 259

第三节 动力与激励 265

一、激励机制 265

二、利益——动力结构 267

三、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协调 271

四、不同主体的利益与动力 275

第八章 科技、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279

第一节 科技、教育与经济增长 279

一、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 279

二、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 283

三、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必要性 288

第二节 科技与经济的协调 289

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 289

二、根据国情和建设需要,选择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 290

三、经济结构与技术结构 291

四、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 293

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295

六、几个有关同题 297

一、我国教育发展状况 299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的协调 299

二、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基本原则 300

三、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分配 301

四、合理配置和调整教育结构 304

第九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307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307

一、人口与经济增长 307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 313

三、加强人力开发与管理 315

一、自然资源的种类 318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18

二、资源有限性与合理开发利用 320

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 32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326

一、环境的概念及其特点 326

二、环境与生态的破坏:经济增长的代价 327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先孰后 332

四、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问题 334

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战略 336

一、社会主义制度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339

第四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39

二、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42

第十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345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不协调 345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345

二、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 349

第二节 国家干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53

一、政府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353

二、政府的社会协调方式 355

一、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 359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 359

二、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原则 364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 368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368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369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371

四、合理安排社会保障基金 373

主要参考书目 376

英文部分 376

中文部分 38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