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  1840-1989
中国近现代史纲  1840-1989

中国近现代史纲 1840-1989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上海外国语学院出国培训部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10095730
  • 页数:35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纲 1840-1989》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 列强入侵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

一、国际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侵华野心 1

二、清王朝由盛转衰和闭关自守 3

三、中外贸易和鸦片输入 5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7

一、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的爆发 7

二、鸦片战争和清政府从抵抗到屈辱求和 10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4

第三节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一、“修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边疆危机 16

二、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和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19

三、侵略战祸再起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 27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 27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背景和准备 27

二、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发展 30

三、中外反动派的勾结的太平军的抗击 32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 36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36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9

三、八国联军的入侵和义和团的抗击 41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的剖析 43

一、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43

二、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45

三、农民不能领导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48

第三章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50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50

一、洋务派与洋务企业 50

二、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 53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56

第二节 戊戌变法 58

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58

二、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63

第三节 辛亥革命 66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 66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同盟会的成立 69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72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75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0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试验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80

一、昙花一现的政党政治和资产阶级两大派的分裂 80

二、袁世凯的窃国称帝与直奉皖的割据混战 84

三、艰难困顿的工商业和绝望的无业游民 87

第二节 欧战前后列强侵华阴谋和城市居民的爱国运动 90

一、辛亥以后英俄日策动的藏蒙满分裂活动 90

二、日美的争夺与中国学生市民的反日斗争 92

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95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97

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澎湃 97

二、民众联合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101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103

第五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108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实现 108

一、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08

二、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和国民党改组 110

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112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胜利 113

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13

二、席卷全国的反帝风暴 116

三、北伐战争的推进和北洋军阀的瓦解 120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夭折 122

一、反帝狂飚与工农运动的怒潮 122

二、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国民党新右派的崛起 125

三、帝国主义的怀柔政策和武力干涉 128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130

第六章 两个政权两条道路的十年抗衡 134

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 134

一、新军阀混战的反共军事 134

二、以“训政”为名的国民党独裁专制政治 138

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14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工农苏维埃 144

一、反抗国民党血腥屠杀的武装起义 144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与理论 146

三、苏区土地革命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48

四、革命的危机与力挽狂澜的遵义会议 150

第三节 日益尖锐的中日民族矛盾和十年内战的结束 153

一、“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国斗争的兴起 153

二、华北事变和以“一二·九”为先锋的救亡运动 156

三、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58

第七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 161

第一节 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人民奋起抗战 161

一、卢沟桥事变和日军的全面进攻 161

二、全国民众奋起投入抗日洪流 16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 164

第二节 日本法西斯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 168

一、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 168

二、竭泽而渔的经济掠夺 170

三、军事管制下的殖民奴役 171

四、沦陷区人民反日抗暴的英勇壮举 173

一、国民党对日妥协和汪伪集团的投敌 174

第三节 国民党的片面抗战 174

二、反共军事磨擦和皖南事变 177

三、独裁的强化和官僚政治的腐败 178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及其胜利 180

一、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深入发展 180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延安精神的光大 182

三、民主党派的联合和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 184

四、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 185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和伟大胜利 187

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中国战场的反攻 187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89

第八章 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决战 192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2

一、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中国前途的歧向 192

二、国民党政府抢占抗战成果和掠夺性“接收” 193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95

四、国民党部署全面内战和共产党准备自卫战争 198

第二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革命的迅猛发展 200

一、内战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 200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和解放区土改 201

三、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 205

四、爱国民主运动和民主党派的进步 206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10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210

二、战犯求和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12

三、建立新中国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准备 215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 217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17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17

二、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218

三、全国大陆的解放和和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219

四、“三大决策”和新中国的对外方针 220

第二节 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政权 222

一、人民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党的战略策略方针 222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225

三、巩固新生政权的各项社会改革运动 226

四、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胜利 229

第三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31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231

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32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33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235

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36

第四节 建国初期外交战线的胜利 238

一、“中苏友好同盟互相条约”的签订 238

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39

三、对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贡献 240

四、反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斗争 243

第十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45

第一节 曲折前进的建设事业 245

一、正确处理两类矛盾学说和反右斗争的教训 245

二、意气风发的建设热情和指导方法的失误 248

三、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和党的调整方针 249

四、全党全民共渡困难和国民经济好转 2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础的加固 253

一、振奋人心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253

二、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就和可贵的经验 255

第三节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 257

一、平定有外来势力支持的西藏反动集团的武装叛乱 257

二、挫败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阴谋的斗争 259

三、抵制苏联大国主义的压力 262

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265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曲折--“文化大革命” 268

第一节 “文革”的发动和全国大动乱局面 268

一、“文革”前的国内外形势和毛泽东的论点 268

二、大动乱的出现和“一月风暴” 270

三、“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273

四、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阴谋的破产 275

五、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阴谋的破产 277

第二节 党和人民的艰难曲折的斗争 279

一、“二月抗争” 279

二、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280

三、四届人大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申 282

四、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和各条战线的“整顿” 283

五、江青集团的反扑和天安门广场事件 285

六、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和十年动乱的结束 287

第三节 步履艰难的国民经济 288

一、经济发展的“三个起落” 288

二、国民经济取得的进展及其原因 290

一、两次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自卫反击战 291

第四节 排除干扰开拓对外关系局面 291

二、印支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可靠后方 293

三、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恢复 294

四、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 295

五、第三次建交高潮 29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99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转折 299

一、“文革”结束后的形势 299

二、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300

三、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01

四、“拨乱反正”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发展 303

五、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胜利 305

六、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306

一、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30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07

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308

三、对国情的分析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09

四、国民经济的总产值翻一番目标的实现 310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及其成就 311

一、以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11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313

三、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315

四、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 316

五、十年开放的巨大成就 318

第四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319

一、邓小平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

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两次泛滥 321

三、1989年春夏反革命暴乱的平息 323

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325

第五节 迈出祖国统一的一大步 326

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326

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及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变化 327

三、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协议的签署 328

四、中葡关于澳门问题协议的签署 329

第六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30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30

二、坚持独立自主,不同大国结盟 331

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332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共同推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32

附录 中国出国留学历史简介 335

后记 3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