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药入门
中医药入门

中医药入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启友等编写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9006161
  • 页数:601 页
图书介绍:
《中医药入门》目录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7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9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1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14

第三章 脏腑学说 15

第一节 脏腑 16

一、脏腑 16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 28

第二节 气、血,津液、神 32

一、气 32

二、血 35

三、津液 36

二、问汗 38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38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40

一、经络的概念 40

二、经络的组成 40

第四章 经络学说 40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及其应用 41

一、经络的生理 41

二、经络的应用 42

第五章 病因病机 44

第—节 发病 45

第二节 病因 46

一、六淫 47

二、疫疠 56

三、七情 56

四、饮食劳逸 58

五、外伤及虫兽所伤 60

六、痰饮、瘀血 60

一、邪正斗争 62

第三节 病机 63

二、阴阳失调 65

三、升降出入 66

第六章 诊法 67

第一节 望诊 68

一、望全身情况 68

二、望局部情况 72

三、望舌 75

四、望排出物 81

五、望小儿指纹 82

第二节 闻诊 83

一、听声音 83

二、嗅气味 84

第三节 问诊 85

一、问寒热 85

三、问痛 90

四、问睡眠 93

五、问饮食口味 94

六、问二便 95

七、问月经 96

第四节 切诊 97

一、脉诊 98

二、既病防变 103

二、按诊 105

第一节 预防 107

一、未病先防 107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107

第二节 治则 108

一、治病求本 109

二、扶正祛邪 111

三、调整阴阳 112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13

第八章 辨证 114

一、表里辨证 115

二、寒热辨证 117

三、虚实辨证 120

四、阴阳辨证 122

一、气病辨证 123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123

二、血病辨证 125

三、气血同病辨证 128

四、津液病辨证 129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3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3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31

三、脾与胃病辨证 132

四、肝与胆病辨证 13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32

六、脏腑兼病辨证 133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134

第二篇 中药基础知识 134

第一章 绪论 134

一、中药的起源 135

二、历代主要本草概况 136

三、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的成就 139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141

一、四气五味 141

二、升降浮沉 144

三、归经 145

四、有毒与无毒 146

一、配伍 147

第三节 中药的应用规则和方法 147

二、禁忌 148

三、用量和用法 150

第四节 中药的鉴定 151

一、基原鉴定 152

二、性状鉴定 152

三、显微鉴定 154

四、理化鉴定 155

第五节 中药中的植物学知识 157

一、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 157

二、种子植物的生态和形态 160

第二章 解表药 166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167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71

第三章 泻下药 174

第一节 攻下药 175

第二节 润下药 176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177

第四章 清热药 178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78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180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181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184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188

第六节 清虚热药 189

第五章 芳番化湿药 190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193

第七章 祛风湿药 197

第八章 温里药 199

第九章 芳香开窍药 202

第十章 平肝息风药 203

第十一章 安神药 205

第十二章 理气药 208

第十三章 理血药 211

第十四章 消导药 218

第一节 化痰药 220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220

第二节 止咳乎喘药 223

第十六章 补虚药 225

第一节 补气药 226

第二节 补阳药 230

第三节 补血药 232

第四节 补阴药 235

第十七章 收敛药 239

第十八章 驱虫药 242

第十九章 外用药 244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248

二、治法 249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49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250

一、组成原则 250

二、组成变化 251

第二章 解表剂 253

第一节 辛温解表 253

第二节 辛凉解表 255

第三节 扶正祛邪 256

第三章 泻下剂 257

第一节 寒下 258

第三节 润下 259

第二节 温下 259

第四节 逐水 260

第四章 和解剂 260

第一节 和解少阳 261

第二节 调和肝脾 262

第三节 调和肠胃 263

第五章 清热剂 264

第一节 清气分热 265

第二节 清营凉血 266

第三节 清热解毒 267

第四节 清脏腑热 268

第五节 清热祛暑 271

第六节 清虚热 272

第六章 温里剂 273

第一节 温中祛寒 274

第二节 回阳救逆 275

第三节 温经散寒 276

第七章 补益剂 277

第一节 补气 278

第二节 补血 280

第三节 气血双补 282

第四节 补阴 282

第五节 补阳 283

第八章 固涩剂 284

第一节 固表止汗 285

第三节 涩肠固脱 286

第二节 涩精止遗 286

第四节 固崩止带 287

第九章 安神剂 287

第一节 重镇安神 288

第二节 滋养安神 289

第十章 理气剂 290

第一节 行气 291

第二节 降气 292

第十一章 理血剂 294

第一节 活血祛瘀 295

第二节 止血 297

第十二章 祛湿剂 299

第一节 芳香化湿 300

第二节 清热祛湿 301

第三节 利水渗湿 303

第四节 温化水湿 304

第五节 祛风胜湿 305

第十三章 祛痰剂 306

第一节 燥湿化痰 307

第二节 清化热痰 307

第三节 润燥化痰 308

第四节 温化寒痰 308

第五节 治风化痰 309

第一节 疏散外风 310

第十四章 治风剂 310

第二节 平熄内风 312

第十五章 治燥剂 313

第一节 轻宣外燥 314

第二节 滋润内燥 314

第十六章 消导剂 315

第十七章 开窍剂 316

第十八章 涌吐剂 316

第十九章 驱虫剂 316

附:方歌 317

第一章 中药材的采收与鉴别技术 327

第一节 中药材采收 327

第四篇 中药材技术 327

一、药材的采收原则 328

二、药材采收方法 330

三、药材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30

第二节 中药材产地加工 336

一、加工整理 336

二、干燥方法 338

第三节 中药材性状鉴别 340

一、中药材性状鉴别的观察方法 340

二、药材部位各类性状特征 342

三、部分珍贵药材的鉴别 348

第二章 中药材的保管技术 358

第一节 中药材保管的目的和意义 359

第二节 中药材所含成分与保管的关系 360

一、中药材所含的成分 360

二、中药材成分与保管的关系 361

第三节 中药材常见的变异现象及变异因素 361

一、常见的变异现象 362

二、中药材产生变异的因素 364

第四节 中药材的保管方法 369

一、防止措施 369

二、治理方法 372

三、气调防治保管法 374

四、特殊药品的保管方法 375

一、炮制的目的 377

第一节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及分类方法 377

第三章 中药材炮制技术 377

二、炮制的分类 379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 380

一、液体辅料 381

二、固体辅料 383

第三节 中药材的净选与切制 385

一、净选 385

二、切制 387

第四节 中药材炮炙技术 393

一、炒制 393

二、烫、制 396

三、炙法 398

四、煅法 402

五、蒸、煮、?法 405

六、其它制法 406

第四章 中药材调剂技术 409

第一节 概述 409

第二节 中药调剂的场所及设备 410

一、中药调剂场所的设置 410

二、调剂室常用工具 412

第三节 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 414

一、处方的含义和作用 414

二、药方的类型 415

四、处方中常用术语及脚注 416

三、处方的内容 416

五、处方常见的药名合写 418

六、处方的中药通用名称及应付 420

七、剧毒药与禁忌药 429

第四节 中药调剂的操作技术 431

一、中药配方的规程 431

二、中药的临方炮制和临方制剂 435

三、中药的煎煮与服用 436

四、中药计量单位的换算 442

第五篇 中药制剂技术 445

第一章 绪论 445

第一节 概述 445

一、中药制剂的发展与任务 446

二、制剂的常用术语 450

三、中药制成各种剂型的目的 452

四、中药制剂的分类 453

五、度量衡 455

第二节 药典 458

一、概述 45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级标准) 459

三、部颁药品标准(准药典) 460

四、地方药品标准(地方药品规范) 460

第三节 制剂生产管理 461

一、药品生产企业的管理 461

第四节 粉碎与过筛 462

二、药品管理法 462

一、粉碎 463

二、过筛 473

第二章 浸出制剂 479

第一节 概述 479

一、中药材的成分 479

二、浸出溶媒 480

三、浸出原理与影响浸出的因素 483

第二节 浸出的方法及设备 484

一、浸渍法 485

二、煎煮法 486

三、渗漉法 488

四、回流法 492

五、溶媒回收 494

第三节 浸出药液的处理 495

一、蒸发 495

二、干燥 502

第四节 汤剂、合剂与冲剂 507

一、汤剂 507

三、丸剂的贮藏 510

二、合剂 511

三、冲剂 513

第五节 药酒与酊剂 515

一、药酒 515

二、药酒的制备方法 515

三、酊剂 518

第三章 丸剂 521

一、概述 523

二、流浸膏剂的制备方法 523

第六节 流浸膏与浸膏剂 523

三、浸膏剂 524

第七节 糖浆剂 525

一、概述 525

二、糖浆剂的制备方法 526

三、糖浆剂的质量要求及生产中注意事项 529

第一节 概述 531

二、赋形剂种类分类法 532

一、制备分类法 532

一、蜂蜜 533

第二节 蜜丸 533

二、蜂蜜的选择与炼制 535

三、蜜丸的制备 537

第三节 水丸 543

一、水丸常用的粘合剂 543

二、水丸的制备 544

三、水丸的干燥 547

第四节 糊丸 549

一、糊的种类和制备 549

二、糊丸的制备 550

第五节 蜡丸 552

一、蜂蜡的处理和要求 552

三、蜡丸的干燥 553

二、蜡丸的制备 553

第六节 浓缩丸 554

第七节 滴丸 557

一、基质 558

二、冷却剂 558

三、滴丸制备 559

四、滴丸剂质量要求 561

第八节 丸剂的质量要求 563

一、外观检查 563

二、丸重差异限度的检查 563

三、丸剂溶散时限的检查 564

五、主药含量测定 565

六、卫生标准(细菌数的检查) 565

四、水分限量 565

第十节 丸剂的包装和贮藏 566

一、大蜜丸的蜡皮包装 566

二、小丸的分装 569

第四章 片剂 571

第一节 概述 571

一、片剂的优缺点 571

二、片剂的分类 572

一、粘合剂(包括湿润剂) 573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 573

二、稀释剂与吸收剂 575

三、崩解剂 575

四、润滑剂 576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 576

一、原辅料的准备与处理 577

二、称量与混合 578

三、制备颗粒 579

四、颗粒的干燥与处理 583

五、压片前的处理 583

六、压片 584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 592

一、糖衣 593

二、薄膜衣与肠溶衣 593

一、外观检查 596

二、重量差异限度检查 596

三、硬度检查 597

四、崩解时限检查 597

五、含量测定 598

第六节 片剂的包装与贮藏 599

一、片剂的包装 599

二、片剂的贮藏 599

第五节 片剂的质量检查 59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