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未病论
未病论

未病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为民,罗金才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36617992
  • 页数:242 页
图书介绍:
《未病论》目录
标签:

孟序 1

前言 1

Ⅰ 引言 1

一、一个历史故事引起的思考 1

二、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4

三、医学发展中的新观点 6

(一) 第三状态论 8

(二) 发病阈值论 9

(三) 发病层次论 20

Ⅱ 未病人群与未病观 26

一、一半以上的人群处于未病状态 30

二、未病概念现代观 38

三、未病论的前景 46

Ⅲ 中医未病学考证 48

一、未病学的历史沿革 48

(一) 未病学的酝酿 48

(二) 未病理论的诞生 51

(三) 未病理论的发展 60

二、近代中医对未病理论的认识和发展 66

(一) 国内中医对未病理论的认识和发展 66

(二) 日本汉方医对未病的认识和发展 68

(一) 未病学的远期目标--无医世界 71

Ⅳ 未病学的目的和意义 71

一、未病学的目的 71

(二) 未病学的近期目标--将预防医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74

二、未病学的现代科学基础 79

(一) 隐序论与未病学 80

(二) 模糊学看未病 84

(三) 质量互变论与未病 87

(四) 中介理论与未病 88

(五) 耗散结构理论和稳态学说与未病 91

(六) 新医学模式与未病 93

(七) 现代遗传学与未病 97

(一) 提高诊断的预见性 100

三、未病学的指导意义 100

(二) 确定治则的截断法 101

(三) 强化疗效的远期观 103

Ⅴ 未病的研究方法 105

一、中医辨证的个体差异及其克服途径 105

二、现代手段诊治未病 109

(一) 全息法 110

(二) 时间法 112

(三) 体质法 117

(四) 微医学法 119

(五) 基因诊断法 124

(六) 遗传毒理方法 129

(七) 微量元素法 134

(八) 环境医学法 140

(九) 疾病监测法 143

(十) 生活事件法 144

(十一) 生物反馈法 145

Ⅵ 潜病(证)、前病(证) 148

一、传统的辨证(病)模式面临挑战 149

(一) “无症(证)可辨”的困境 149

(二) “无证从病”说的局限 150

二、潜病、潜证概念的提出 152

(一) 潜证概念 152

(二) 病三态、潜病与潜证 155

(三) 两种类似概念的辨析 161

三、潜病(证)未病诊治的研究 164

(一) 目前对象 164

(二) 未来设想 166

四、潜病(证)未病态研究的意义 168

(一) 弥补了传统发病学的疏漏 168

(二) 更新有缺陷的传统的“证”的概念 168

五、前病未病态 169

(三) 完善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 169

六、重要疾病的潜病(证)和前病(证) 171

(一) 遗传病 171

(二) 传染病 172

(三) 艾滋病 174

(四) 癌症 175

(五) 肝炎 183

(六) 心血管系统疾病 193

Ⅶ 未病学对医学发展的促进 203

一、医学的任务在于保障健康、长寿 203

(一) 人的“天年” 204

(二) 人的种种年龄 207

(三) 为什么多数人不能达到“天年”--“治未病、保天年” 209

二、医学中的“三早”与未病防治 211

(一) “三早”观与未病观 211

(二) 未病观导致检测手段的发展 212

(三) 未病观导致微层次治疗的发展 214

(四) 早期健康教育 215

(五) 前病未病态是未病学目前研究的重点 218

三、未病学对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219

(一) 中医预防观的特点 219

(二) 形象思维对中医学的利弊 224

(三) 关于“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