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类析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运通编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4089·95
- 页数:579 页
气化万物类 1
附:体表部位名称简释表*568+总论 1
一、气是化生万物的物质基础 1
二、气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2
三、气化枢机 3
阴阳五行类 5
一、总纲 5
二、概念 6
三、基本规律 9
四、基本观点 11
三、自然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13
天人相应类 14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14
二、人体与自然环境相应 16
养生防病类 21
—、总论 21
二、顺应自然 22
二、恬愉乐俗 24
四、调节饮食 24
五、积精全神 26
六、导引按蹻 26
七、药物、针刺 28
藏象类 29
一、总论 29
二、气精血津液神 30
(一)气 31
(二)胸背腰腹 34
(三)血 35
(二)精 36
(四)津液 36
(五)神 38
(一)藏府位置形态 40
三、藏府 40
(二)藏府属性 42
(三)藏府联系 42
(四)藏府功能 43
1.功能特点 43
2.五藏 44
3.六府 54
4.奇恒之府 59
(一)头面颈项 63
四、形体官窍 63
(二)奇经八脉 64
(三)四肢 65
(四)关节 65
(五)筋(附:爪) 66
(三)十二经别 67
(六)骨、脉 67
(七)皮(附:腠理、汗孔) 67
(八)肉 68
(九)乳 69
(十)齿发须眉(附:毫毛) 69
(十一)目(附:眦) 71
(十二)舌(附:廉泉) 73
(十四)鼻 74
(十三)口唇 74
(十五)耳 75
(十六)二阴 76
(十七)咽喉(附:颃颡、悬雍、会厌) 77
五、生长发育 78
(一)人体生成 78
(二)生理阶段 79
(三)个体差异 81
(一)经络概念 87
一、总沦 87
经络类 87
(二)经络意义 88
(三)经脉长度 89
二、经络循行及分布 90
(一)十二经 90
(四)十五络(附:胃络、胞络) 98
(五)十二经筋 99
(六)十二皮部 101
三、经络功能 102
(一)一般功能 102
(二)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的特有功能 104
1.奇经八脉 104
2.络脉 106
3.经筋 107
(二)经气运行特点 108
(一)经气的意义 108
四、经气 108
1.宗气 110
2.营气(附:营血的曲折逆行) 110
(三)经气运行 110
3.卫气 111
(四)经气始发、流注及汇聚部位 114
1.标本与根结 114
2.气街 115
3.溪谷 115
4.四海 116
(一)与经络病机有关因素 117
(二)虚实盛衰 119
(三)郁滞闭结 121
(四)经气厥逆 122
(五)经气终绝 122
六、经络病候 124
(一)十二经脉病候 124
(二)奇经八脉病候 127
(三)络脉病使 130
(四)十二经筋病候 132
一、六经命意 134
六经类 134
二、六经生理功能 135
(一)功能特点 135
(二)开合枢 135
(三)气血多少 136
(四)六气与六经相应 138
三、六经病机病候 138
病因类 141
一、总论 141
二、六淫 142
(一)风 144
(二)寒 145
(三)暑 146
(四)湿 146
(五)燥 147
(六)火(热) 147
三、内生之邪 148
五、情忐 150
四、疫疠 150
六、劳逸 152
七、饮食 153
八、外伤 154
九、先天性病因 155
十、虫 155
十一、痰饮 155
十二、瘀血 156
十三、伏邪 157
发病类 159
一、正邪与发病 159
二、体质与发病 160
三、自然环境与发病 163
四、社会因素与发病 165
—、总沦 167
病机类 167
(一)邪正盛衰 171
(二)阴阳失调 173
1.偏胜偏衰 173
3.阴阳格拒 174
2.阴阳转化 174
4.阴阳离绝 175
(三)升降失常 175
二、藏府病机 176
(一)五藏病机 178
1.心 178
2.肝 179
3.牌 179
4.肺 180
5.肾 181
(二)六府病机 182
(三)奇恒之府病机 183
三、气血病机 185
四、津液病机 187
五、传变 188
诊法类 191
一、总论 191
二、望诊 193
(一)全身望诊 193
1.望神志 193
2.望肤色 193
(二)分部望诊 193
3.望形态 194
4.望动态 196
1.颜面 198
2.目 201
3.舌 202
4.口与唇 203
6.齿与龈 203
7.鼻 204
6.耳 204
8.皮肤 205
9.毛与发 206
10.爪甲 207
11.排泄物 207
12.络脉 209
三.闻诊 210
四.问诊 212
五.切诊 214
(一)脉诊 214
1.脉动机理 214
2.诊脉意义 216
3.诊脉部位及配合藏府 216
4.诊脉方法和要求 217
5.辨脉 218
(二)按诊 238
1.按肌肤 238
2.按胸腹 239
3.按四肢 240
4.按经脉 241
辨证类 243
一、总论 243
二、八纲辨证 246
(一)阴阳 246
(二)表里、外内 248
(三)寒热 250
(四)虚实 251
1.肝 253
(一)五藏辨证 253
三、藏府辨证 253
2.心 255
3.脾 257
4.肺 258
5.肾 260
1.胆 261
(二)六府辨证 261
2.胃 262
3.大肠 263
4.小肠 263
5.膀胱 264
6.三焦 264
(三)奇恒之府辨证 265
1.脑 265
4.脉 266
3.骨 266
2.髓 266
6.胆 267
5.女子胞 267
四、神气血精津液辨证 268
(一)神 268
(二)气 269
(三)血 270
(四)精、津液(附:痰炊) 272
五、六经辨证 273
六、病因辨证 274
(一)六淫 274
1.风 274
2.寒 275
3.暑 275
6.火(热) 276
5.燥 276
4.湿 276
(二)疫疠 277
(三)七情 278
(四)饮食 279
(六)虫 281
(七)外伤 281
(八)先天性病因 282
七、辨病传 282
八、辨预后 285
(五)劳伤 289
论治类 291
一、论治特点 291
(一)早治防变 291
(二)医患合作 292
(三)辨证沦治 293
(一)治病求本 294
二、治则 294
(二)调理阴阳 295
(三)补虚泻实 295
(四)标本缓急 297
(五)正反逆从 299
(六)同病异治 299
(七)三因制宜 300
1.因时制宜 300
2.因地制宜 300
3.因人制宜 301
三、治法 303
(二)饮食疗法 308
(三)情志疗法 309
(四)气功及其他疗法 310
四、宜忌 311
一、药物 313
(二)药物票赋 313
(一)药分三品 313
方药类 313
(三)药物性能 314
1.药物气味 314
2.药物走入 315
3.药物四性 315
(四)药物应用 315
二、方剂 317
(一)组方原则与要求 317
(二)方剂种类及应用 318
三、十三方 319
(二)偏枯(附:偏风、痱风) 321
(一)凋衣食 322
一、护理常法 322
护理类 322
(二)节情志 323
(三)顺时宜 324
(四)适劳逸 324
二、因病将息 325
(一)藏病 325
(二)热病 325
(四)痛证 327
(五)热中消中 328
病证类 329
一、内科与儿科 329
(一)风证 329
(三)伤寒 332
(四)温病(附:阴阳交)在 334
(五)疫疠(附:疠风) 335
(六)暑病 337
(七)寒热 337
(八)五藏热 338
(九)寒中、热中 339
(十)少气 340
(十一)血证 340
(十二)咳证 342
(十三)喘证 343
(十四)水证 344
(十五)饮证 347
(十六)胀证 347
(十七)痞证 349
(十八)积聚 349
(十九)内痈 352
(二十)呕(附:哕、洞) 352
(二十一)黄痘 354
(二十二)泄泻 354
(二十三)肠澼 356
(二十五)霍乱 357
(二十六)隔 357
(二十四)便闭 357
(二十七)关格 358
(二十八)消渴 359
(二十九)痛证 360
(三十)厥证 366
(三十一)厥逆 370
(三十二)痉(附:痉、瘛) 370
(三十三)痹 371
(一)用药诸法(附:治水三法、五郁治法) 373
(三十四)痿证 377
(三十五)疝 379
(三十六)疟 381
(三十七)癫痫 387
(三十八)狂(附:惊) 388
(三十九)眩晕(附:惑、视歧) 389
(四十)善忘 390
(四十二)解?(附:体惰、亸、渎、四支不用) 391
(四十一)脱营、失精 391
(四十三)肉苛(附:皮瘾、不仁) 392
(四十四)肉烁 392
(四十五)癃 393
(四十六)淋 393
(四十七)遗尿(附:漏病) 393
(四十八)遗精 394
(四十九)白淫 394
(五十)阴痿 394
(五十三)阴痒 395
(五十一)阴纵 395
(五十二)阴缩(附:囊缩) 395
(五十四)阴疮 396
(五十五)阴痛 396
(五十六)虫证 396
(五十七)大偻(附:伛) 396
(五十八)汗证(附:津脱、液脱) 397
(五十九)嗜睡 398
(六十)失眠 398
(六十一)梦 399
(六十二)振寒 400
(六十三)欠 400
(六十四)太息 400
(六十五)唏 401
(六十六)噫 401
(六十七)嚏 401
(六十八)啮舌、啮唇、啮颊 401
(一)疮疡 402
二、外科 402
(六十九)婴儿病 402
(二)痈疽 403
(三)疔 407
(四)瘰疠(附:鼠瘘、马刀、挟瘿) 407
(五)肿根蚀 408
(六)丹熛 408
(七)瘃 408
(八)痤席、皶、苛轸鼻 408
(十一)浸淫 409
(十二)皮肤痒、痛 409
(九)疹 409
(十)肬 409
(十三)痔瘘 410
(十四)筋溜 410
三、妇科 410
(一)月经病 410
(二)带下病 411
(四)产后病 412
(三)妊娠病 412
(五)杂证 413
四、五官科 414
(一)目病 414
(二)鼻病 415
(三)耳病 415
(四)口病 416
(五)齿病 416
(七)喉病 417
(六)舌病 417
针灸类 419
一、总论 419
二、俞穴 420
(一)概念 420
(二)分类 421
(三)取穴方法 426
三、针刺 428
(一)针具(九针、官针) 428
1.刺必辨证 431
(二)刺则 431
2.法天则地 434
3.虚买补泻 436
4.调气治神 438
5.行针候气 439
6.因人而异 440
7.深浅适宜 442
(三)刺法 443
1.持针之道 443
2.进针姿势 444
3.补泻手法 444
4.具体刺法 446
(四)刺禁刺害及滞针 451
1.风病 455
(五)刺病 455
2.偏枯 456
3.痱 456
4.热病 456
5.寒热病 458
6.疟疾 458
7.五藏病 459
8.六府病 460
9.邪在藏府 461
10.咳喘上气 461
11.心痛 462
12.呕胆 462
13.泄泻 462
16.臌胀 463
15.霍乱 463
14.胆瘴 463
17.水肿 464
18.癃闭 464
19.虫瘕 465
20.便秘 465
21.头项痛 465
22.胁痛 466
23.腹痛 466
24.腰痛 467
25.四肢病 468
26.痹 468
27.痿 469
28.体惰 470
29.癫、狂、痫 470
30.厥逆 471
31.痉 472
32.转筋 472
33.奇邪为病 472
34.五乱、五节、五邪病 473
35.卫气失常 474
36.衄血 475
37.下血 475
38.疝 475
39.五官病 476
40.痈 477
四、灸法 478
(一)灸法来源、原则及灸禁灸害 478
41.鼠瘘 478
(二)灸病 479
1.犬啮 479
2.伤食 479
3.失枕 479
4.大风汗出 480
5.寒热病 480
6.癫狂 480
7.厥 480
六、指摩推散 481
五、温针与药熨 481
五运六气类 483
一、总论 483
二、历法与干支甲子 486
三、五运 493
(一)十干与五运 493
(二)大运 494
(三)主运 495
(四)五音建运太少相生 495
四、六气 496
(一)三阴三阳与六气 497
(二)十二支与六气 498
(三)主气 498
(四)客气 500
(五)客主加临 503
(六)六气施化及六化分治 504
(七)标本中气 506
五、运气合治 506
(一)太过不及与平气(五运三气) 508
(二)运气同化 510
(三)胜复气 513
(四)升降迁退失常 515
六、运气与气候、物候及发病 517
(二)五运三气之纪、气物之应及民病 517
(五)刚柔失守 517
(一)六十年运气概况及药食所宜 526
(三)五运德化政令灾变及其与五星的关系 529
(四)南北政与脉象 531
(五)六气正纪十二变 531
(六)六气五类生化盛衰 533
(七)六气淫胜的气候、物候及发病 535
(八)运同司化的气候、物候及发病 536
(九)客主相胜与发病 537
(十)胜复气与气候、物侯及发病 538
(十一)升降迁退失常与气候、物候及发病 541
(十二)刚柔失守及其所致的疫疠 544
七、运气为病的治疗 546
(一)标本中气治则 547
(三)六气淫胜为病用药原则 548
(二)岁主藏害治则及用药原则 548
(四)邪气反胜为病用药原则 549
(五)客主相胜为病治则及用药原则 549
(六)胜复气为病治则及用药原则 550
1.五郁治则 550
2.六气胜复为病的治则及用药原则 550
(七)疫疠的刺法 551
八、运气为病的预防 551
(一)预防刺法 551
(二)其他预防方法 554
一、医德 555
(一)救死扶伤 555
医德、治学、授业类 555
(二)精通医术 556
(三)尽职守责 557
(四)医风严谨 559
(五)体贴病人 560
二、治学 560
(一)治学精神 560
(二)学习方法 562
(三)思维方法 563
三、授业 566
(一)传授目的 566
(二)传授原则 567
(三)传授方法 568
(三)水肿病 3247
-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 中》钱超尘主编;王育林,刘阳副主编 2019
-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 下》钱超尘主编;王育林,刘阳副主编 2019
- 《黄帝内经 下》中华文化讲堂 2018
- 《图解黄帝内经养生一本通》《国医健康绝学》编委会编 2010
-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 上》钱超尘主编;王育林,刘阳副主编 2019
- 《元古林书堂本 灵枢 仁和寺本 黄帝内经明堂》钱超尘主编 2019
- 《《黄帝内经》生命文化源流史论》王进著 2019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隐庵著 2012
- 《世纪龙吟 “桥山杯”黄帝陵诗词楹联大赛作品集锦》赵辉远主编 2003
- 《黄帝思想与中华引擎 2》廖凯原主编 2018
- 《世说新语校笺 第1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 2019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内蒙古》《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写组 2019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内蒙古荒漠草原退化与生态修复》蒙仲举 2017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
- 《古人的日子 己亥年历 2019版》廉萍,扬之水 2018
- 《古人的餐桌》(中国)芮新林 2019
- 《新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吴厚庆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