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防大学训练部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62609144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概论》目录

第一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7

第一节 革命和建设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7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28

二、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 30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33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 34

二、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36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一系列思想原则的总概括 41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5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 45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 47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的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50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继续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努力开拓进取 51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4

第二章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8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根本问题 58

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根本的经验教训 58

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共同问题 61

第二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63

一、重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和历程 63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66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72

第三节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 76

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 76

二、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78

第三章 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81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81

一、时代主题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 81

二、对时代主题转变的科学分析 84

三、确定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战略意义 86

第二节 跟上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 88

一、科技革命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 89

二、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93

第三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95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96

二、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 100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102

第四节 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 105

一、社会主义是优越的社会制度 106

二、社会主义的曲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109

三、社会主义将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113

第一节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5

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115

第四章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115

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 11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2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125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28

二、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 129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32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35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13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大意义 136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特点 138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4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141

一、发展生产力是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141

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143

三、发展生产力是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的需要 1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14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 146

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目前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50

第三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 152

一、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152

二、严格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155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159

第四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62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是生产力标准 162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丰富和深化 165

三、牢固树立“三个有利于”标准观 167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0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170

第六章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170

二、改革推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174

第二节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79

一、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79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83

三、改革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 185

第三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87

一、对外开放是对我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187

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189

第四节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192

一、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 192

二、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194

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 196

第七章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198

第一节 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198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199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01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团结稳定的政治环境 203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205

第二节 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07

一、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07

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实践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209

第三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错误倾向 214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14

二、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218

第八章 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 222

第一节 确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222

一、以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总的战略着眼点 222

二、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总的战略布局 224

三、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224

一、“三步走”是一个宏伟的构想 229

第二节 实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229

二、全面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 234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37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37

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240

三、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42

第四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45

一、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规律 245

二、经济建设必须与人口增长相协调 246

三、经济建设要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 248

四、经济建设要与环境保护并重 249

第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251

第一节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1

一、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利弊得失 251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254

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56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58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59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260

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 262

第三节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264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64

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要求 266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67

第四节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 271

一、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71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措施 273

三、以企业改革为中心推动各项改革深入讲行 278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280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280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80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 283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84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287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287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9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91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94

第三节 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96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96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98

三、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01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02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303

二、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04

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06

第十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309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有繁荣的文化 309

一、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09

二、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向文化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311

三、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突出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312

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13

第二节 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 314

一、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14

二、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317

第三节 坚持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322

一、坚持“三个面向”,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22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26

三、坚持立足现实、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328

第四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30

一、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330

二、努力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 334

第十二章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统一祖国 337

第一节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 337

一、实现祖国统一是民族的愿望,历史的趋势 337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39

三、“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343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 345

一、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 345

二、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 348

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350

第三节 “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的成功和它的伟大意义 352

一、“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 352

二、“一国两制”构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355

三、“一国两制”构想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 357

四、按照“一国两制”构想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统一 360

第十三章 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思想 363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363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363

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365

第二节 以国家利益为观察和处理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 368

一、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368

二、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370

三、从世界发展的高度看待国家利益 372

第三节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74

一、坚持独立自主与真正不结盟的政策 374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76

三、中国永远同第三世界站在一起,永远不称霸 379

第四节 我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 381

一、冷静观察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环境的变化 382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争取战略主动 385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 38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389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89

二、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394

三、必须始终注意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97

四、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大历史作用 400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403

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 403

二、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407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10

一、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法宝 411

二、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14

第十五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强大的军队和国防 416

第一节 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417

一、根据新的国际环境确定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 417

二、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420

三、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 425

四、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425

第二节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427

一、建设政治上永远合格的革命化军队 428

二、建设能打赢现代战争的现代化军队 432

三、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的正规化军队 435

四、建设现代化国防 437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439

一、坚持战斗力标准 439

二、注重质量建设 440

三、依靠科技强军 443

四、正确处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445

第十六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44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49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49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抉择,人民的厚望 452

三、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456

第二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460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461

二、强化党的法制观念,改善党的执政方式 464

三、改进党的领导方法,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467

第三节 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471

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472

二、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475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477

后记 48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