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护士常用中医术语浅释
护士常用中医术语浅释

护士常用中医术语浅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喜德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117018437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
《护士常用中医术语浅释》目录

一、整体观念 1

整体观念 1

整体观 1

第一部分 整体观念方面 1

恒动观 2

整体恒动观 2

天地一体观 2

四时一体 2

万物一体 2

六气一体 3

气候 3

物候 3

五脏一体观 4

人与天地相应 4

病候 4

脏腑学说 5

脏象 5

脏气 5

五脏相通 5

心理整体观 6

脏腑相合 6

脏腑有别 6

腑输精于脏 7

精微 7

百骸 7

脏行气于腑 7

奇恒之腑 8

胆 8

胆主决断 8

髓 9

髓海 9

中正之官 9

神明之府 9

脑 9

骨 10

髓之府 10

脉 10

血液 10

脉象 10

女子胞 11

心 11

心主血脉 11

心主神明 11

苗窍 12

心主舌 12

心主言 12

心主汗 12

心主血 13

心合脉 13

五体 13

心合小肠 13

心开窍于舌 13

心其华在面 14

心恶热 14

神昏 14

谵语 14

神不守舍 14

泌清别浊 15

臣使之官 15

受盛之官 15

循衣摸床 15

神志不宁 15

君主之官 15

肝 16

肝藏血 16

肝藏魂 17

魂 17

肝主血海 18

肝主谋虑 18

肝主疏泄 18

两胁 19

肝主筋 19

将军之官 20

肝合胆 20

肝其华在爪 20

肝主目 20

脾 21

脾主运化 21

脾主后天 22

脾藏营 22

脾合肉 22

脾主升清 22

脾统血 22

脾主肌肉 23

脾主四肢 23

脾主口 23

脾合胃 23

脾藏意 24

脾开窍于口 24

脾其华在唇四白 2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24

胃主腐熟 25

胃主降浊 25

胃之大络 25

脾恶湿 25

胃主受纳 25

仓廪之官 25

脾之大络 26

肺 26

肺合皮毛 26

肺主声 27

肺主鼻 27

肺主气 27

肺主行水 28

肺主治节 28

肺主肃降 28

肺恶寒 28

肺朝百脉 29

肺为华盖 29

肺合大肠 29

肺开窍于鼻 30

肺其华在毛 30

肺藏魄 30

魄 30

相傅之官 31

传道之官 31

传化 31

肾 31

肾主水 32

肾主生殖 32

肾主纳气 32

肾主先天 32

肾藏精 33

肾主耳 33

肾主骨 33

肾藏志 34

肾恶燥 34

肾生骨髓 34

肾主技巧 34

作强之官 34

肾合膀胱 34

州都之官 35

膀胱气化 35

膀胱主藏津液 35

中焦女沤 36

下焦如渎 36

上焦如雾 36

三焦气化 36

上焦主纳 37

中焦主化 37

下焦主出 37

中渎之腑 37

决渎之官 37

气化论 37

气 38

气化 38

气机 38

天气 38

地气 39

精气 39

元气 39

宗气(动气) 39

卫气 40

营气 40

脏腑之气 41

中气 41

肺气 41

肾气 41

肝气 41

心气 41

胃气 42

胆气 42

胎气 42

脉气 42

气化精 42

精气神 43

后天 43

后天之精 43

先天之精 43

精生气 43

精神 44

精血 44

精血同源 44

精神内守 44

精气夺则虚 44

百病生于气 45

气为血帅 45

气血冲和 45

血为气母 46

血由气生,气由血化 46

血以载气 46

五志分藏 46

肺魄 47

脾意 47

肾志 47

形与神俱 47

肝魂 47

五脏之神 47

滑泄 47

心神 47

七情 48

五志化火 48

津 48

液 49

津液 49

津气 49

津血同源 49

血汗同源 50

五液 50

营卫 50

汗 50

阴虚盗汗 51

虚劳盗汗 51

血汗 51

汗家 51

盗汗 51

大汗 51

汗为心液 51

自汗 52

脱汗 52

无汗 52

汗出偏沮 52

半身汗出 52

头汗 52

腋汗 52

经络学说 53

黄汗 53

油汗 53

漏汗 53

经络 54

经脉 54

针刺感传现象 54

络脉 54

经气 54

经穴 54

经外奇穴 55

十二经脉 55

奇经八脉 55

督脉 56

十五络脉 56

任脉 56

经脉之海 56

属络关系 56

二、阴阳、五行 57

阴阳 57

阴 57

阳 57

阴阳的同一性 57

阴阳的可变性 57

阴阳互根 58

阴阳消长 58

阴阳转化 58

重阴 58

重阳 58

清阳 58

阴阳离合 59

阴液 59

阴平阳秘 59

阳气 59

浊阴 59

阴气 59

阴阳学说 60

阴阳自和 60

阴阳乖戾 60

五行 60

相生 61

相生次序 61

相克 61

相克次序 61

母子关系 61

五行配五色 62

相乘 62

五行配四时 62

五行配五气 62

五行配情志 62

五行配六腑 62

五行配五脏 62

相侮 63

脾胃属土 63

土喜温燥 63

木喜条达 64

肝主升发 64

木郁化风 64

眩晕 65

水不涵木 65

虚风内动 65

手足蠕动 65

昏仆 65

金实不鸣 65

金水相生 66

金破不鸣 66

金气肃降 66

金囚木旺 66

肺失清肃 67

水火相济 67

水火不济 67

水气凌心 68

气短 68

水亏火旺 68

舌尖红 68

心火 69

土不生金 69

培土生金 69

子盗母气 69

母病及子 70

培土制水 70

壮水制火 70

滋水涵木 70

益火补土 71

抑木扶土 71

三、病因、发病 71

病因 71

内因 71

外因 72

不内外因 72

病因学说 72

正 72

正气 72

正邪相争 73

外邪 73

胜气 73

邪 73

邪气 73

邪正消长 74

正盛邪衰 74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7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74

邪气盛则实 74

继发病因 75

外感 75

六淫 75

疫疠 75

疫喉 76

瘴气 76

疫疟 76

疫痢 76

疫疔 76

疠风 76

戾气 76

时疫 77

时行寒疫 77

时行感冒 77

时行戾气 77

时邪 77

时病 77

毒 78

毒气 78

毒痢 78

中毒 78

外伤 78

创伤 78

伤血 79

内损 79

虫兽伤 79

内伤 79

内伤发热 79

伤气 80

伤脏腑 80

伤筋 80

扭伤 80

挫伤 80

失血 81

血脱 81

脉微 81

血脱气脱 81

血随气陷 81

细脉 82

血不循经 82

沉脉 82

舌淡 82

唾血 83

崩漏 83

冲脉 83

冲任不固 83

冲任损伤 83

带下 84

腰酸 84

血崩 84

面色萎黄 84

血虚崩漏 84

血虚发热 85

血虚头痛 85

血虚 85

面色?白 85

血虚心悸 85

血虚耳聋 86

血虚腹痛 86

腹 86

血虚腰痛 86

血虚眩晕 86

血虚痹 87

麻木不仁 87

血虚痿 87

血亏经闭 87

经闭 87

血虚月经过少 88

血虚不孕 88

血虚经行后期 88

月经愆期 88

血枯 88

血虚滑胎 89

血瘀 89

因瘀致病 89

因病致瘀 90

瘀血乘心 90

癥积 90

血癥 90

瘕 90

血瘀崩漏 91

血心痛 91

血瘀痿 91

瘕聚 91

血瘕 91

弦脉 92

数脉 92

血瘀不孕 92

血瘀痛经 92

血瘀月经后期 93

瘀血咳 93

瘀呃 93

瘀热 93

瘀血内阻 93

瘀血腹痛 94

面色黧黑 94

肌肤甲错 94

痞块 94

瘀血腰痛 95

瘀血流注 95

流注 95

黑疸 96

浮脉 96

心中懊? 96

瘀血胃脘痛 96

瘀血头痛 97

血热妄行 97

血分 97

舌绛 97

血热月经过多 97

月经过多 97

胸胁 98

血热经行先期 98

经行先期 98

血热滑胎 98

胎元 98

血热动风 99

项背强直 99

血热伤阴 99

虚脉 99

倒经 100

经断前后诸症 100

血寒经行后期 100

血寒月经过少 101

月经过少 101

滑脉 101

经前便血 102

暴 102

月经不调 102

痛经 102

月经病 102

经行泄泻 103

经行吐衄 103

月经前后诸症 103

经来呕吐 103

经米水肿 104

血崩腹痛 104

血滞腹痛 104

血滞经闭 104

血崩昏厥 104

血栓痔 104

厥证 105

厥 105

口噤 105

血厥 105

郁冒 105

厥疝 106

厥逆 106

暴厥 106

厥气 106

劳倦 106

劳 107

虚损 107

劳则气耗 107

五劳 107

五劳所伤 107

七情过极 108

怒伤肝 108

房室不节 108

滑精 108

怒则气上 109

思伤脾 109

思则气结 109

胸脘痞满 109

忧伤肺 109

恐伤肾 110

恐则气下 110

喜伤心 110

喜则气缓 110

悲则气消 110

惊则气乱 111

惊悸 111

惊伤胁痛 111

五志过极 111

气有余便是火 111

嗳气 112

伤食 112

气郁化火 112

饮食不节 112

伤食泻 113

伤食头痛 113

嗳腐 113

吞酸 113

伤乳食吐 113

伤酒 114

昏睡 114

伤酒头痛 114

五味所伤 114

口疮 115

偏嗜伤脏 115

五味偏嗜 115

筋急 115

偏嗜炙煿 116

过食肥甘 116

急喉风 116

膏粱厚味 117

疔疮 117

疔疮走黄 117

瘿气 118

牛皮癣 118

肥疮 118

食胀 119

朝食暮吐 119

食咳 119

食中 119

食呕 119

食积 120

厚苔 120

腻苔 120

食厥 120

实脉 121

食痹 121

食心痛 121

食后昏困 121

纳呆 122

恋眉疮 122

伤冷乳 122

积滞 122

盐哮 122

糖哮 122

肛痈 123

痔疮 123

疮疡 123

嗜食异物 123

发物 124

恣食不节择 124

过食生冷 124

痛风 125

先天禀赋 125

从化 125

化热 126

化火 126

化风 126

语言謇涩 127

角弓反张 127

化燥 127

舌红 127

苔黄而燥 127

五迟 128

五软 128

解颅 128

佝偻病 129

夜啼 129

遗尿 129

贫血 129

虫鼓 130

剥苔 130

气机不利 130

气化不利 130

小便不利 130

气滞 130

气胀 131

气积 131

矢气 131

气郁 131

气鼓 132

盅胀 132

气泄 132

气痢 132

里急后重 132

气秘 133

气痔 133

气疝 133

气痞 133

火赤疮 133

气痛 134

气呕 134

气呃 134

心下 134

痞闷 134

气心痛 135

气虚腹痛 135

气滞痛经 135

气滞腰痛 135

伏脉 135

气滞腹痛 136

气逆 136

喘促 136

气喘 136

气痰 137

气厥 137

梅核气 137

气痹 137

气高 137

气少 137

气陷 138

苔白 138

气虚 138

气虚痿 139

气虚痹 139

气虚中满 139

气虚头痛 139

气虚不摄 140

泄泻 140

气虚白汗 140

恶风 140

缓脉 140

气虚心悸 141

气虚滑胎 141

口淡 141

气虚则寒 141

气虚眩晕 141

气虚崩漏 142

口苦 142

气闭 142

气脱 142

内风 143

液燥生风 143

风证 143

风邪 143

气阴两虚 143

外风 144

中风 144

半身不遂 144

真中风 144

闭证 145

类中风 145

中脏腑 145

中经络 145

两手握固 146

脱证 146

息微 146

舌痿 146

风温 146

风热 147

丘疹 147

风湿 147

荨麻疹 148

舌苔薄白 148

风痧 149

风燥 149

浸淫疮 149

白屑风 149

寻常疣 149

风气内动 150

两目上视 150

风起喁偏 150

风胜则动 150

风痰眩晕 151

风热眩晕 151

风邪眩晕 151

风眩 151

风热惊悸 152

风热腰痛 152

风痹 152

风湿腰痛 152

拘急 152

风水 152

风痰头痛 153

风痉 153

风痰 153

痫 153

风湿头痛 154

濡脉 154

风寒头痛 154

风热头痛 155

风火相煽 155

风湿相搏 155

风热牙疳 155

风火眼 156

伤风 156

风寒感冒 156

唇风 157

首风 157

紧脉 157

夏令感冒 157

风热感冒 157

唇紧 158

肺风 158

风起百疾 158

血虚生风 158

暑风 159

中暑 159

暑厥 159

暑痫 159

暑温 160

伤暑 160

中喝 160

暑病 160

暑热 160

暑邪 160

暑痉 160

暑湿 161

暑泻 161

暑咳 161

暑痧 161

暑痢 162

暑疟 162

暑疖 162

暑热证 162

暑热成惊 162

暑热肋痛 162

暑湿流注 163

伏暑 163

暑湿眩晕 163

面垢 163

湿邪 164

湿中 164

湿浊 164

湿热 164

湿温 165

湿胜阳微 165

湿阻 165

湿阻气分 165

外湿 166

内湿 166

颐养 166

湿阻中焦 166

白? 166

头重如裹 166

湿热下注 167

湿遏热伏 167

湿痹 167

脾虚湿困 167

湿困脾阳 167

淋浊 168

淋 168

热淋 168

癃闭 169

石淋 169

血淋 169

膏淋 169

劳淋 169

湿热腹痛 170

湿热黄疸 170

湿热腰痛 170

湿热内蕴 170

湿痰眩晕 171

湿毒下血 171

湿胜则濡泻 171

湿癣 172

湿毒疮 172

湿肿 172

湿泻 172

湿咳 172

湿痉 173

湿痰流注 173

湿毒流注 173

湿热胁痛 173

湿热痿 174

湿热头痛 174

赤白痢 174

赤痢 174

湿热痢 174

湿痰腰痛 174

寒邪 175

寒胜则浮 175

外寒 175

寒栗鼓颔 176

啬啬恶寒 176

内寒 176

燥 176

温燥 176

凉燥 176

燥火 176

燥痉 177

燥热咳嗽 177

燥气伤肺 177

燥胜则干 177

燥火眩晕 178

燥热痿 178

燥湿痔 178

内燥 178

燥痰 178

外燥 179

亡津 179

伤燥咳嗽 179

火 179

火性炎上 179

烦躁 180

少火 180

壮火 180

火咳 180

火中 181

火郁喘 181

火喘 181

五志之火 182

诸热瞀瘛 182

撮空理线 182

火心痛 183

火头痛 183

火伤风 183

火珠疮 183

洪脉 183

痰 184

外感不得卧 184

外感胃脘痛 184

外感头痛 184

外感腰痛 184

痰证 185

瘰疠 185

痰厥 185

痰核 186

痰中 186

舌强 186

痰包 186

痰呃 187

痰呕 187

痰泻 187

痰秘 187

痰痞 187

痰咳 188

痰喘 188

痰郁 188

痰积 188

痰疟 188

痰饮咳嗽 189

痰饮喘急 189

痰阳肺络 189

痰热阻肺 189

痰湿阻肺 190

痰湿恶阻 190

痰哮 190

痰迷 190

痰火眩晕 191

痰火怔忡 191

痰火扰心 191

痰火痉 191

痰痫 191

痰火头痛 192

痰火耳鸣 192

痰迷心窍 192

心窍 192

痰饮恶寒 192

背恶寒 193

痰饮眩晕 193

痰饮胃脘痛 193

痰厥头痛 193

痰湿头痛 193

悬饮 194

饮 194

痰湿不孕 194

痰浊内闭 194

痰壅遗精 194

支饮 195

溢饮 195

留饮 195

伏饮 195

痰饮 195

四、预防、治疗 196

预防 196

治未病 196

养生 196

养性 196

将息 196

恬恢虚无 197

调神 197

将护 197

调护 197

精神内守 198

清心寡欲 198

起居 198

慎起居 198

起居有常 198

常欲小劳 198

差后劳复 199

卧如弓 199

食饮有节 199

谨和五味 200

五味所合 200

五味昕禁 200

忌伤饮 201

以脏补脏 201

饮食宜忌 201

忌过饱 201

宜食杂 201

血肉有情之品 202

药食同源 202

适寒温 202

适其寒温 20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02

治则 202

扶正 203

祛邪 203

扶正祛邪 203

治病求本 204

标本同治 205

标本 205

冶求其属 205

标而本之 206

急则治标 206

缓则治本 206

正治 207

反治 207

反佐法 208

格拒 208

格阳 208

同病异治 208

异病同治 209

微者调之 209

其次平之 209

热因热用 210

立法处方 210

以平为期 210

盛者夺之 210

寒因寒用 211

通因通用 211

通腑泄热 211

通可去滞 212

通剂 212

通乳 212

通气 212

通阳 212

通经 212

塞因塞用 213

塞法 213

逐水 213

温血 214

温阳 214

温法 214

温下 214

温中祛寒 215

温经祛寒 215

温胆安神 215

心下憺憺 215

导法 215

导药 216

导滞通腑 216

导痰安神 216

开噤通关 216

豁痰开窍 216

治风化痰 217

清热开窍 217

开窍 217

化痰 217

逐寒开窍 218

开郁 218

开鬼门 218

化气利水 218

去瘀生新 218

平肝熄风 219

滋阴熄风 219

熄风 219

镇痉 219

和血熄风 220

搜风逐寒 220

潜阳 220

潜镇 220

芳香化湿 220

清气分热 221

表里双解 221

燥可去湿 221

疏表化湿 221

疏风泄热 222

疏肝理气 222

疏郁理气 222

理气 222

疏风 222

理中 223

理血 223

和法 223

募原 224

和胃 224

和胃理气 224

和解少阳 224

调和肝胃 224

解肌 225

解毒 225

调和肝脾 225

解表 225

调和营卫 225

健脾疏肝 225

泻火解霉 226

泻 226

泻下 226

泻心 226

泻火 226

泻肺 226

泻肝 226

泄卫透热 227

泄 227

釜底抽薪 227

泄剂 227

泄可去闭 228

透泄 228

透疹 228

透斑 228

透邪 228

透热转气 228

透风邪于外 229

宣 229

宣剂 229

宣肺 229

宣可去壅 229

清 230

清心 230

宣通水道 230

宣痹通阳 230

宣肺化痰 230

清法 231

清营 231

辛凉清气 231

苦寒清气 232

苦寒清热 232

清解 232

清热解表 232

清热解毒 232

清暑益气 233

清热利湿 233

清暑利湿 233

清热解暑 233

清热化湿 233

泻火熄风 234

清热化痰 234

清热止血 234

清胆安神 234

清凉透邪 234

清营透疹 235

气营两清 235

清胃降逆 235

清肠润燥 235

润下 235

苦温平燥 236

涩肠固脱 236

涩肠止泻 236

润肺化痰 236

润燥 236

增液润下 236

固泄 237

固涩 237

固精 237

固肾涩精 237

固肾止遗 237

固气安神 238

固崩止带 238

敛汗固表 238

敛肺止咳 239

散者收之 239

涌吐 239

升可去降 240

回阳救逆 240

涤痰 240

急下存阴 240

升阳益胃 241

补中益气 241

补气 241

补血 241

气血双补 242

补血止血 242

补气摄血 242

补气安神 242

补气固表 242

补气解表 243

补阴 243

补阳 243

寒者热之 244

坚者耎之 244

劳者温之 244

热者寒之 244

补肾纳气 244

结者散之 245

虚则补之 245

实则泻之 245

留则攻之 246

实者泻其子 246

虚者补其母 246

协调阴阳 246

养心安神 247

养血润燥 247

养阴润燥 247

养阴清肺 247

益胃 248

益气生津 248

养阴解表 248

养血解表 248

降气 249

降逆下气 249

降剂 249

因人制宜 249

因地制宜 249

因时制宜 250

阳病治阴 250

阴病治阳 251

阳常有余 251

救脱 251

外治 251

外治法 251

溃疡生肌法 252

溃疡去腐法 252

外科补法 252

溃疡 253

箍围药 253

围药 253

膏摩 253

枯痔法 254

以毒攻毒 254

第二部分 辨证方面 255

辨 255

证 255

证候 255

证候分类 255

主证 255

病态 256

病形 256

辨证 256

症 256

病机 256

病 256

病理 256

论治 257

辨证论治 257

辨证施护 257

辨证求因 257

辨痰 258

辨疮疡 258

辨斑疹 258

辨络脉 259

辨指纹 259

透关射甲 259

八纲辨证 260

阴阳辨证 260

一、八纲辨证 260

兼证 260

阴证 261

口中和 261

舌胖嫩 261

苔滑 262

迟脉 262

阳证 262

阴虚 262

阳虚 262

亡阴 263

烦渴喜冷饮 263

瘦舌 263

亡阳 263

阳盛 264

阴盛 264

水气 264

阳胜则热 265

阳盛则外热 265

阳盛阴伤 265

阳虚阴盛 265

阳虚则外寒 265

阳损及阴 266

阳虚水泛 266

阳虚恶寒 266

分肉 266

心下悸 267

振振欲擗地 267

身瞤动 267

阳虚水停 267

阳虚寒郁 267

腠理 267

阳虚厥利 268

下利清谷 268

职虚寒厥 268

阳郁致厥 268

阳厥 268

善怒 268

阳痉 269

阳闭 269

阳结 269

阳黄 269

阳痫 269

阳邪 270

阳水 270

弄舌 270

阳萎 270

阳漏 270

阳虚发热 271

阳虚头痛 271

阳虚眩晕 271

阳虚自汗 272

阳胜者阴病 272

阳气过旺 272

阳气不固 272

筋痿 273

拘挛 273

阳暑 273

阳斑 273

阴阳失调 273

脱阴 274

脱阳 274

阴阳两虚 274

阴阳离决 274

阴竭阳脱 275

亡血 275

阴损及阳 275

阴胜则寒 275

阴盛则内寒 275

阴寒凝结 275

阴虚则内热 276

阴虚发热 276

潮热 276

骨蒸 276

阴虚喘 277

阴虚阳亢 277

阴虚痿 277

阴闭 278

阴热 278

无苔 278

阴虚阳浮 278

阴虚火旺 278

阴虚火浮 279

胸满 279

阴虚热扰 279

阴虚水结 279

阴虚头痛 279

阴虚喉痹 280

阴盛格阳 280

阴虚肺燥 280

阳盛格阴 281

阴证似阳 281

阴火 281

阴水 281

阴邪 282

阴结 282

阴暑 282

阴黄 282

阴汗 283

阴毒 283

阴疽 283

阴斑 283

阴躁 284

阴痉 284

表里辨证 284

阴痫 284

黑苔 284

阴厥 284

表 285

表邪 285

表证 285

表实 285

表虚 286

表热 286

微黄苔 286

表寒 286

表气不固 286

表热传里 287

表邪内陷 287

表证入里 287

表里俱热 288

表实里虚 288

表里同病 288

表里俱寒 288

表虚里实 289

表寒里热 289

表热里寒 289

表寒内饮 289

表解里未和 290

里证 290

里实 291

里热 291

里虚 291

里寒 291

寒证 292

寒热辨证 292

里证出表 292

里结 292

寒则气收 293

寒则收引 293

寒伤形 293

恶寒 293

畏寒 294

憎寒 294

寒战 294

洒浙恶寒 294

振寒 294

寒中 294

寒呕 294

寒痢 295

寒泻 295

寒呃 295

寒膈 296

寒霍乱 296

寒湿痢 296

寒湿 296

寒湿头痛 297

寒湿腰痛 297

寒湿凝滞痛经 297

寒湿凝滞闭经 298

寒湿久痹 298

寒痹 298

寒实结胸 298

寒结 299

寒冷腹痛 299

寒实 299

水寒射肺 299

寒疝 299

寒积腹痛 300

寒喘 300

寒痰 300

寒嗽 301

寒饮 301

寒心痛 301

寒厥 301

寒痉 302

寒痫 302

寒啼 302

寒疟 302

寒包火 302

寒热错杂 303

寒热并见 303

寒热往来 303

发热恶寒 304

热证 304

热则气泄 304

热伤气 304

烦热 305

恶热 305

微热 305

壮热 305

热盛气分 305

暴热 305

身热不扬 305

手足心热 306

手心发热 306

日晡潮热 306

五心烦热 306

湿温潮热 306

劳累发热 307

烦躁觉热 307

入暮发热 307

暮热早凉 307

但寒不热 307

但热不寒 307

上热下寒 308

上寒下热 308

真热假寒 308

真寒假热 309

戴阳 309

热中 309

中消 310

消渴病 310

上消 310

下消 311

热呃 311

热呕 311

热胀 311

热泻 312

热痢 312

热膈 312

热霍乱 312

热迫大肠 313

热毒下血 313

热结旁流 313

热结膀胱 314

热秘 314

舌起芒刺 314

灰苔 314

热结胃肠 315

热结血分 315

热结 315

热淋 315

热喘 315

热哮 316

热嗽 316

热痰 316

热邪阻肺 316

热伤肺络 317

热伤神明 317

热伤筋脉 317

热痫 318

热厥 318

热甚发痉 318

热啼 319

热痹 319

热实结胸 319

热灼肾阴 319

热胜则肿 320

热伏冲任 320

热心痛 320

人迎躁盛 320

尺肤热甚 321

虚实辨证 321

虚证 321

虚中 321

虚寒 322

虚邪贼风 322

虚邪 322

虚损 322

虚热 323

虚火 323

虚劳 323

虚呃 324

虚胀 324

虚泻 324

完谷不化 325

虚痞 325

虚秘 325

虚寒痢 326

虚积痢 326

虚劳努责 326

虚热痢 326

虚痢 326

虚则太阴 327

虚喘 327

虚火喘急 327

虚火上炎 327

虚痉 328

虚痫 328

虚烦 328

虚肿 328

虚疟 329

虚陷 329

虚黄 329

虚脱 329

息高 329

虚劳腰痛 330

虚阳上浮 330

郑声 330

虚中夹实 330

虚风内动 330

虚实夹杂 331

虚实转化 331

实证 332

实邪 332

实火 332

实呃 333

实胀 333

实秘 333

实痞 333

实则阳明 333

实喘 333

真实假虚 334

息粗 334

实中夹虚 334

焦苔 335

真虚假实 335

上虚下实 335

上实下虚 336

二、六经辨证 336

六经 336

六经辨证 336

伤寒病 336

伤寒 336

逆传 337

传变 337

循经传 337

并病 337

合病 337

越经传 338

表里传 338

不传 338

欲传 338

直中三阴 338

直中阴经 339

三阳病 339

三阴病 339

太阳病 339

蓄水 340

太阳腑证 340

太阳经病 340

项背强 340

项强 340

头项强痛 340

蓄血 341

下焦蓄血 341

阳明经证 341

阳明腑证 341

阳明头痛 342

初传阳明 342

阳明腑实 342

蒸蒸发热 343

阳明发黄 343

少阳病 343

少阳经病 343

少阳腑病 344

少阳兼里 344

类疟 344

少阳头痛 344

支 344

少阳兼表 344

结 344

太阳与少阳合病 345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345

太阴病 345

太阴头痛 345

头重 346

身重 346

太阴疽 346

少阴病 346

但欲寐 347

少阴寒化证 347

少阴热化证 347

少阴头痛 347

胜复 348

厥阴病 348

厥热胜复 348

厥阴头痛 349

厥利 349

热深厥深 349

上厥下竭 349

下厥上冒 349

舌卷囊缩 349

三、卫气营血辨证 350

卫气营血辨证 350

温病 350

顺传 350

同病 350

气分证 351

卫分证 351

卫外 351

卫 351

营分证 352

血分证 352

卫气同病 353

卫营同病 353

营卫不和 353

营气同病 354

邪陷营分 354

气热入营 354

气血两燔 354

气营两燔 354

温邪上受 355

温热病 355

温热 355

温毒 355

温疫 355

温邪 355

温疫发斑 356

新感温病 356

温邪犯肺 356

温邪逆传 357

衄血 357

逆传心包 357

血分热毒 357

四、三焦辨证 357

三焦辨证 357

三焦虚寒 358

三焦实热 358

邪留三焦 359

邪留阴分 359

邪热壅肺 359

邪袭肺卫 359

五、脏腑辨证 360

脏腑辨证 360

心病 360

心病辨证 360

心气虚 360

心动悸 361

悸心痛 361

心痛 361

失血心痛 361

心痛彻背 361

怔忡 361

心气衰竭 362

心汗 362

睡中呢喃 362

暴病 362

喃喃自语 362

心血虚 363

心营过耗 363

心阴虚 363

心火上炎 364

心火内炽 364

心火亢盛 364

癫狂 365

心移热于小肠 365

小肠病 365

心虚 366

饮邪阻遏心阳 366

心下崩 366

小肠气 366

小肠疝 366

心阳虚 366

心虚胆怯 367

梦多易醒 367

睡多恶梦 367

心烦不寐 367

气怯 367

心气不宁 368

心气不收 368

心气虚不得卧 368

心血虚不得卧 368

心热多惊 369

结脉 369

心肾不交 369

心胆俱虚 369

心脾两虚 369

代脉 370

促脉 370

涩脉 370

参伍不调 371

心血瘀阻 371

肝病 371

肝血虚 372

肝阴 372

肝病辨证 372

肝血 372

肝阴虚 373

肝阳 373

肝阳上亢 373

肝阳化火 373

肝阳化风 374

肝阳眩晕 374

肝阳头痛 374

巅顶痛 374

热极生风 375

肝风内动 375

肝火 375

肝火上炎 376

肝火犯肺 376

肝火眩晕 377

肝火耳聋 377

肝火耳鸣 377

肝热 377

肝热自汗 377

肝热恶阻 377

肝气犯胃 378

肝气不和 378

肝气虚 378

肝虚 378

肝气逆 379

肝气横逆 379

肝气胁痛 379

肝胃气痛 379

嘈杂 380

肝脾不和 380

肝郁 380

肝郁脾虚 381

肝郁胁痛 381

肝实 381

肝寒 381

肝痹 381

肝厥头痛 382

肝厥 382

寒滞肝脉 382

筋痹 382

胁痛 383

胁肋胀痛 383

乳癖 383

乳痈 384

乳疽 384

乳岩 384

乳痨 385

胸胁苦满 385

胸痞 385

肝经实火 385

肝疳 385

肝咳 386

肝胆不宁 386

肝胆湿热 386

眼涩 386

肝水 387

肝肾亏损 387

肝体阴而用阳 387

胆病 387

胆黄 388

胆虚 388

胆实 388

胆实多卧 388

胆热 388

胆热多睡 389

胆火不得卧 389

胆虚不得眠 389

胆虚怯气 389

脾失健运 390

脾病 390

脾病辨证 390

脾水 391

脾泄 391

脾湿犯肺 391

脾虚湿困 391

脾虚 392

脾虚肺弱 392

脾虚带下 392

脾虚多涎 392

脾虚经闭 392

脾阴虚 393

脾虚及肺 393

脾阴 393

脾肺两虚 393

脾胃阴虚 394

脾阳 394

脾阳虚 394

脾阳虚衰 394

脾肾阳虚 395

脾寒 395

脾冷多涎 395

寒湿困脾 395

脾蕴湿热 396

脾胃湿热 396

脾热 396

脾热多涎 396

脾气个舒 397

脾不统血 397

脾气不升 397

脾气虚 397

睥疳 398

疳证 398

五疳 398

脾劳 398

大肉陷下 399

大骨枯稿 399

脱肉破? 399

形体羸弱 400

有胃气 400

无胃气 400

胃寒恶阻 401

胃寒 401

光剥舌 401

胃病 401

雀啄脉 401

屋漏脉 401

胃寒肠热 402

胃热 402

胃热壅盛 402

胃火上升 403

胃火炽盛 403

胃热杀谷 403

胃热恶阻 403

胃气不降 404

胃气上逆 404

胃喘 404

胃气不和 404

泛恶 404

胃气虚 405

胃阳 405

胃阴 405

胃阴不足 405

胃满 406

胃脘痛 406

胃虚 407

胃实 407

食滞胃皖 407

食已即吐 407

噎隔 408

呃逆 408

乳滞 409

乳积 409

趺阳脉 409

肺气虚 410

肺虚 410

肺系 410

肺病辨证 410

肺病 410

肺劳 411

胸满 411

肺邪胁痛 411

肺络损伤 411

肺津不布 411

肺阴 412

肺为娇脏 412

肺阴虚 412

失音 412

少气不能报息 413

肺肾两虚 413

肺虚喘急 413

肺虚咳嗽 413

肺水 414

肺饮 414

肺咳 414

肺胀 414

肺气不利 414

肺气上逆 415

肺气不宣 415

痰浊阻肺 415

倚息 416

肺实 416

肺热 416

肺热叶焦 416

痿证 417

痿 417

肺痿 418

肺火 418

肺闭喘咳 418

肺风痰喘 419

肺痹 419

肺疳 419

肺燥 419

肺寒停饮 420

大肠液亏 420

肺痈 420

肺疝 420

大肠热结 421

大肠寒结 421

大肠虚寒 421

大肠湿热 421

肾病辨证 422

肾病 422

大肠虚 422

大肠咳 422

肾喘 423

肾哮 423

哮 423

肾水 423

肾阴 424

肾阴虚 424

肾火偏亢 424

相火 425

相火妄动 425

命门 425

肾阳虚 426

肾虚 426

梦遗 426

命门火旺 426

命门之火 426

下元 427

肾阳不振 427

肾虚水泛 427

肾积(奔豚气) 428

五积 428

脏躁 428

肾虚头痛 428

肾虚耳鸣 429

肾虚不孕 429

肾虚经闭 429

肾虚月经过少 429

肾虚腰痛 430

肾虚带下 430

肾虚遗精 430

肾虚经行后期 430

肾虚滑胎 430

肾虚眩晕 431

肾泄 431

肾不纳气 431

肾气不固 432

肾厥头痛 432

肾为胃关 432

肾肝虚痿 433

肾劳 433

肾痹 433

膀胱病 433

膀胱气闭 434

膀胱湿热 434

膀胱虚寒 434

关格 435

脬气不固 435

膀胱咳 435

胞痹 435

第三部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437

一、针灸 437

针灸 437

针法 437

持针法 438

进针 438

捻转进针法 438

快速进针法 439

运针 439

捻针 439

退针 439

晕针 440

弯针 440

滞针 440

断针 440

出针 440

针感 441

得气 441

候气 441

催气 441

循法 442

摄法 442

弹法 442

摇法 442

捣针 442

透针 442

迎随补泻 443

补泻 443

留针 443

搓针 443

呼吸补泻 444

提插补泻 444

疾徐补泻 444

捻转补泻 444

开合补泻 444

平补平泻 445

针向行气法 445

刮法 445

盘法 445

震颤法 445

雀啄法 445

烧山火 445

体针 446

鼻针 446

透天凉 446

面针 447

头皮针 447

耳针 447

皮内针 447

皮肤针 447

锋针 447

铍针 448

揿针 448

蜡针 448

温针 448

水针 448

点刺 448

条刺 448

横刺 449

斜刺 449

浮刺 449

挑针疗法 449

直针刺 449

针刺挑积 449

环刺 449

赞刺 450

偶刺 450

扬刺 450

焠刺 450

禁刺 450

指针 451

电针 451

刺激量 451

强刺激 451

隔物灸 452

直接灸 452

隔姜灸 452

弱刺激 452

灸法 452

灸疮 452

隔盐灸 453

隔蒜灸 453

隔饼灸 453

附子饼灸 453

胡椒饼灸 454

豆豉饼灸 454

疮疡灸法 454

药物发泡灸 454

烟草灸 455

悬起灸 455

蒸气灸 455

烟熏灸 455

实按灸 455

斑蝥灸 455

瘢痕灸 455

温和灸 456

雀啄灸 456

回旋灸 456

麦粒灸 456

报灸 456

壮 456

随年壮 456

蒸脐法 456

晕灸 457

二、拔罐 457

拔火罐 457

推罐法 458

闪罐法 458

拔药罐 458

拔气罐 458

投火拔罐法 459

针罐法 459

刺血拔罐法 459

三、其它 459

熨法 459

药熨 460

磁珠疗法 460

刮痧疗法 460

薄贴 461

熏蒸 461

放血疗法 461

敷贴 461

溻浴 461

放痧法 461

吸入 462

吹药 462

掺药 462

坐药 462

导便 462

药线透法 462

挂线 463

推拿 463

捏脊 463

导引 463

气功 463

搐鼻 4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