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十四题
社会主义经济十四题

社会主义经济十四题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4235·53
  • 页数:620 页
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经济十四题》目录

总论 1

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6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8

我国原有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及主要弊端 12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14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6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17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 20

到改革的实践中去 21

一、所有制 23

(一) 理论观点 23

马恩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设想 23

我国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理论基础 25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必然性 26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理论和实践根据 29

?所有制企业实行不同经营方式的设想 30

?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33

股份公司是联合生产的一种形式 35

1. 社会化大生产是股份公司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35

2. “一企三制、台股经营”将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股份经济 35

3. “一企三制、三制一包”将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新形式 38

经济联合体 38

1. 经济联合体所有制 38

2. 农村经济联合体达46万个之多 40

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40

1. 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 40

2. 对个体经济要引导其健康发展 42

中外合资经济、独资经济 43

2. 私人企业的发展不会改变国家的性质 44

1. 中外合资或独资经营企业的性质 44

3. 我国应当承认私营企业的存在 45

对所有制认识较统一的十大问题 46

全民所有制改革的三种目标模式 47

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双重含义 49

(二) 参考资料 51

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 5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 53

社会劳动者人数 54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54

相同所有制的不同经营方式 56

1. 多种经营方式提高了经济效益 56

2. 万余小型国营企业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租赁转让是?好办法 58

3. 家庭经营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60

农村经济形势 63

1. 全国农村专业户已达2,250万户 63

1. 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64

2. 1984年农村各种经济形式的收入 64

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4

2. 全国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66

3. 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6

我国股份制度的实践 68

1. 股份制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8

2. 重庆市发行股票债券 70

3. 农民集资联营企业90万个 70

我国个体工商业蓬勃发展 71

(三) 国外资料 72

苏联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 72

南斯拉夫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 75

匈牙利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及改革实践 77

罗马尼亚提出以全民所有制取代国家所有制 80

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82

二、发展生产满足需要 82

(一) 理论观点 82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若干理论观点 83

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86

1. 劳动生产率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86

2. 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86

3. 重视教育的作用 87

4. 我国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薄弱环节 88

5. “七五”期间科技发展战略 88

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必须兼顾 90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91

(二) 参考资料 93

社会生产大发展 93

附表1 主要经济指标 96

附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96

附表4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97

附表3 主要农产品产量 97

附表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98

附表6 1951--1984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98

附表7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 98

附表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中的位次 99

附表9 1951--1984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 99

附表10 1984的主要农产品产量 100

科教事业迅速发展 100

附表1 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 103

附表2 各级成人教育在校学生数 104

附表3 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数 104

附表4 1978--1985年我国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用 105

技术不断进步 105

附表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109

1. 就业 110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10

2. 职工收入不断增加 111

3. 劳保、社会福利 112

4. 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113

5. 居住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114

附表1 农民家庭按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构成 116

附表2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116

附表3 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 117

附表4 城市职工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 117

附表5 居民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速度 118

附表6 消费品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量 118

附表7 耐用消费品社会拥有量 119

附表8 人均消费实物量的提高 119

差距 120

附表1 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 120

附表9 全国城乡储蓄存款 120

附表2 世界一些国家人均收入表 121

附表3 人口超过一亿的联合国会员国基本指标统计 121

附表4 西欧、美、苏一个农民能养活几个人 121

附表5 1981年我国同一些国家经济指标对照 122

附表6 主要工业部门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对照 122

附表7 中美苏三国在校大学生比重对照 123

经济效益的基本内容 124

(一) 理论观点 124

三、经济效益 124

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 126

经济效益与经济发展速度 127

?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 130

?应树立的几个观念 131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132

经济效益差的表现及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133

2. 农、轻、重 134

1. 积累与消费 134

(二) 参考资料 134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134

3. 基本建设 137

4. 技术改造 138

5. 能源交通 139

6. 非生产性建设 141

7. 原材料与加工 142

8. 附表:固定资产投资中各项开支所占比重 143

旧管理体制造成工作低效率 143

1. 繁琐哲学要不得 143

2. 过于集中弊多利少 144

3. 条块分割,浪费惊人 145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社会效益 147

1. 前期工作不可忽视 147

2.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149

3. 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150

4. 管理出效益 152

5.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55

提高经济效益大有潜力 155

1. 从降低能源消耗方面看 155

附表1 每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能源 156

附表2 1980年换算后的国民收入和单位国民收入能耗 156

2. 从加速物资流通方面看 157

3. 如果达到这样的指标 158

附表1 1982年工业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利税的地区差异 160

附表2 “一五”至“六五”前三年基建施工情况及效益 160

附表3 16个内地城市14个沿海城市投入产出对比表 161

附表4 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162

附表5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162

(一) 理论观点 163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63

四、有计划的商品生产 163

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 165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168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 169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69

我国原有计划体制的弊病 171

计划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172

计划管理的三种形式 175

1. 指令性计划 175

2. 指导性计划 176

3. 市场调节 177

计划经济中的经济杠杆 178

1. 经济杠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的地位 178

2. 经济杠杆的职能 179

3. 经济杠杆和国家计划的关系 180

4. 经济杠杆在计划经济的三种管理形式中的作用 182

国家计划应当是粗线条的、有弹性的,应以中长期计划为主 184

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 185

(二) 参考资料 188

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沿革 188

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 195

指令性计划有所缩小,但仍然过多 196

1985年国家计委管理的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目录 197

1985年国家计委管理的统配物资目录 198

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 200

(三) 国外资料 201

苏联、东欧关于商品货币关系、计划与市场的理论 201

苏联、东欧国家计划体制的三种类型 211

五、商品流通 215

(一) 理论观点 215

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意义 215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作用 216

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218

商品流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 219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和流通渠道 221

节约社会主义商业流通费用的途径和意义 222

商业体制改革的原则 224

(二) 参考资料 225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流通管理体制的演变 225

我国商业体制的沿革 228

我国商业体制的弊端 230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体制改革的实践 233

打破条块分割,沟通横向经济联系,开辟物资流通渠道 236

变封闭型分配型为开放型选购型 237

附表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239

附表2 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 240

附表3 城乡集市贸易情况 241

社会主义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242

六、竞争 242

(一) 理论观点 242

竞争的作用 244

社会主义竞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区别 245

(二) 参考资料 247

莱芜市布鞋厂在竞争中搞活企业 247

以特色产品争市场求发展 247

七、货币流通 249

(一) 理论观点 249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249

货币流通的两种形式 250

货币流通的渠道 251

关于货币流通规律 254

货币流通量必须与商品流通量相适应 255

货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256

充分重视货币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258

我国实行基本稳定的货币政策 260

(二) 参考资料 262

左右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262

有效地控制货币流通量的四条措施 264

货币政策和信贷杠杆的运用 265

对我国1984年货币投放的分析 266

我国近年货币流速下降投放增多有其客观需要 268

目前我国货币流通状况及采取的措施 270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三大特点 271

建国后出现三次通货膨胀的启示 272

(三) 国外资料 275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 275

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含意及通货膨胀率的确定 277

(一) 理论观点 280

价格构成 280

八、价格 280

理论价格 282

制订计划价格的依据 287

价格杠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88

价格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289

建立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价格体系 290

稳定物价的含义 291

区分两种不同的涨价 292

(二) 参考资料 293

价格体系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293

1. 不同商品的比价不合理 293

2. 同类商品质量差价太小 294

3. 主要农产品购销价格倒挂,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295

4. “第三产业”收费偏低 295

5. 房租、公用事业费偏低 296

6. 价格死板阻塞流通 297

1979年以来五次价格调整 298

1985年我国价格改革 301

我国物价管理体制的沿革 303

价格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305

价格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 307

1. 合理的价格体系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 307

2. 价格的调节作用 308

3. 生猪价格开放,市场活跃,内源增加,农民受益,价格平稳 309

价格改革·物价·人民生活 310

1. 价格改革总的看是成功的,但1985年物价上升幅度过大 310

2. 物价上升幅度过大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311

3. 人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物价上升幅度 312

各种物价指数 313

“七五”期间价格改革起步点的选择 314

苏联 315

价格形成的理论 315

(三) 国外资料 315

价格职能理论 316

改革价格形成的基础 317

1982年全面修订工业品批发价格 318

匈牙利 320

价格的职能 320

价格形成的三个条件 320

价格改革 321

市场对价值的评价 321

南斯拉夫 323

社会主义条件下定价的基础 323

社会主义价格制度的特点 324

价格和价值规律 324

九、信贷 326

(一) 理论观点 326

社会主义信用的基本特征 326

社会主义信用的形式和作用 327

社会主义利息的性质和作用 327

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职能、地位和作用 328

社会主义银行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的主要表现 330

调节社会总需求是人民银行的重要任务 332

大力聚集资金是银行发挥调节作用的前提 333

银行聚集资金的途径 333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的手段 334

改革金融体制发挥银行作用 337

搞好金融调节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37

宏观控制要为微观搞活创造条件 340

我国制定利率的主要依据 342

(二) 参考资料 343

建国以来我国银行改革简况 343

我国的社会主义银行体系 346

信贷计划与现金计划 351

1980年--1984年国家信贷收支情况 354

存款和贷款的利息率 355

银行存款、贷款增长情况 356

人民币汇率和黄金、外汇储备变动情况 357

我国历次发行国家债券资料 357

工商银行试发金融债券 358

小资料 358

(三) 国外资料 359

苏联东欧国家银行体制的改革 359

十、财政 367

(一) 理论观点 367

什么是财政 367

什么是社会主义财政 368

社会主义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图式 368

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 369

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 371

社会主义财政的作用 372

财政收入 373

财政支出 373

财政管理体制 374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375

理财思想的新转变 376

把供给型财政转变为经营管理型财政 377

新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378

财政杠杆对宏观控制的作用 380

财政对预算外和其他社会分散资金的宏观调节 381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以多少为宜 382

关于财政赤字的若干观点 384

1. 关于预算赤字的概念 384

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能实行赤字财政 385

3. 赤字预算不可取 387

4. 对财政收支平衡的理解不能机械地限制在一个年度内 389

5.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利用有益的预算赤字 392

“七五”期间财政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若干问题 394

(二) 参考资料 397

我国财政体制的沿革 397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 402

国家财政收支分项目数 403

国家财政收支构成 404

国外借款收入和国库券收入 405

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 405

1979--1984年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 405

财政收入同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406

我国财政状况迅速好转 406

十一、税收 410

(一) 理论观点 410

税收是一个财政范畴 410

税收的基本特征 410

税收的作用 411

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区别 413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413

税收制度建立的原则 414

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 414

个体工商户要依法纳税 416

加强税收工作 417

为税正名 418

税收--重要的经济杠杆 418

利改税 421

1. 什么叫利改税 421

2. 利改税如何分步骤进行 421

3. 利改税第一步的实施办法 422

4. 国营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 423

5. 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基本内容 423

6. 利改税的第三步改革 423

完善工商税收制度的设想 424

(二) 参考资料 425

建国以来税收制度的几次重大变革 425

我国税收制度发展示意图 427

税收在历年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428

我国现行税种有多少个 428

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后征收的11种税 430

1. 产品税 430

2. 增值税 431

3. 盐税 432

4. 营业税 433

5. 资源税 433

6. 城市维护建设税 434

7. 房产税 434

8. 土地使用税 434

9. 车船使用税 435

10. 国营企业所得税 436

其它17个税种及一项征集基金 437

11. 调节税 437

国务院批准改革我国农业税收制度 443

延长两种所得税的减税期限 444

国营小型企业八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表 445

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 445

超额累进所得税的速算扣除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446

国营小型企业新定八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表 447

集体企业八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表 448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448

个人所得税征免项目 449

外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表 450

城乡个体工商户十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表 450

调节税税率及计算 451

工资调节税超率累进税率表 451

事业单位奖金税暂行规定 452

国营企业奖金税税率 452

对若干商品开征进口调节税 454

加强税收管理 454

1980年以来的税收法规 455

我国历史上的税收 458

(三) 国外资料 459

日本的税收制度 459

东欧国家实行以税代利 460

所得税起源 462

个人所得税及其税率计算 463

1983年经合组织国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466

十二、按劳分配 467

(一) 理论观点 467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467

按劳分配与各尽所能 468

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权利 469

按劳分配中的脑体劳动关系 472

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 474

坚持按劳分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76

按劳分配的形式 478

工资改革的方向及指导思想 480

工资改革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481

工资改革中的国家调节问题 485

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486

(二) 参考资料 488

建国以来按劳分配问题讨论综述 488

我国工资制度的沿革(1950--1984) 490

我国工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495

1985年的工资改革 498

进一步推行奖励与计件工资制 501

各地工资奖金试行改革的几种形式 502

包产到户以后的分配情况 504

关于工资改革的发展趋势 507

产值与工资 508

中国工资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510

全民所有制各部门职工工资总额 511

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 511

(三) 国外资料 512

苏联、东欧国家工资改革概况 512

十三、企业 519

(一) 理论观点 519

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519

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520

增强企业活力要解决好两个关系 522

改革要纠正企业附属国家机关的做法 523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 524

切实保障职工的主人翁权利 525

厂长负责制 526

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 527

经济责任制 529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和做法 530

发展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530

发展行业间的纵向经济联系 531

“七五”期间企业改革的任务 532

(二) 参考资料 534

企业一般 534

1. 企业的部门类别 534

2. 企业的规模结构 534

3. 企业的管理组织 535

4. 企业的经营管理 536

5. 企业的资金 536

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点滴 538

1. 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十五种 538

2. 企业家必须树立的五大观念 547

3. 当代企业软化的五大趋势 549

企业改革 551

1. 1979--1984年企业扩权改革探索 551

2. 1985年以来的进一步改革 555

3. 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 557

4. 责任制的威力 558

5. 加快大企业改革步伐 561

6. 新型企业联合体正在形成 563

(三) 国外资料 565

十四、我国对外经济关系 571

(一) 理论观点 571

对外开放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571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573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575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77

提高外汇的使用效益 581

中国将有计划吸收外资 581

外贸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方向和原则 582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贸经济体制 585

贸易保护主义及我们的对策 586

(二) 参考资料 587

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587

我国经济特区简介 588

十四个开放的沿海城市概况 590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的十种形式 590

我国利用外资的十种方式 591

我国技术引进形式的种类 594

建国以来技术设备引进简况 595

三千项引进技术的威力 598

我国利用外资概况 600

五年来我国外资实际使用情况 601

我国海外合资企业在发展 602

建国以来对外贸易各个时期增长情况 603

在世界出口国的位次由32位升到16位 604

“七五”计划期间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 604

中苏经济贸易发展近况 604

对外经济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05

我国哪些商品创外汇最多 607

我国出口商品缺乏竞争力 608

我国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为什么缺乏竞争力 609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610

旅游事业发展情况 611

我国外贸经济体制沿革 611

(三) 国外资料 614

苏匈南三国外贸体制比较 614

苏联引进外资外技简况 619

世界出口最多的15个国家和地区 62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