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雪苔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4900697
  • 页数:63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目录

前言页 1

上篇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针灸学概述 王雪苔 1

第二节 针灸与中医药学 王雪苔、黄龙祥 3

第三节 针灸发展史 王雪苔 6

一、针灸的起源 6

二、古代的针灸学术成就 8

三、近代针灸事业的受挫与新生 11

四、现代针灸学术的复兴 12

五、针灸学术的国际传播 12

第四节 主要针灸医籍 王雪苔 13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8

第一节 阴阳五行概述 王岱 18

第二节 阴阳 王岱 19

一、阴阳的概念 19

二、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 20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

第三节 五行 王岱 22

一、五行的概念 22

二、五行的特征及其演绎归类 23

三、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5

第一节 藏象概述 赵晓梅 27

第三章 藏象 27

第二节 五脏 赵晓梅 29

一、心 29

[附]心包络 31

二、肺 31

三、脾 33

四、肝 35

五、肾 38

[附]命门 41

第三节 六腑 赵晓梅 42

一、胆 42

二、胃 43

三、小肠 44

四、大肠 45

五、膀胱 46

六、三焦 46

第四节 奇恒之腑 赵晓梅 49

一、脑 49

二、髓 50

三、骨 50

四、脉 51

五、女子胞 51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赵晓梅 52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53

三、脏与腑 之间的关系 55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5

第四章 经络 57

第一节 经络概述 夏玉卿、贾春生 57

一、 经络的发现及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57

二、 经络系统 60

三、经络的功能 61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62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夏玉卿 63

一、手太阳肺经 66

二、手阳明大肠经 67

三、足阳明胃经 69

四、足太阴脾经 70

五、手少阴心经 72

六、手太阳小肠经 73

七、足太阳膀胱经 74

八、足少阴肾经 76

九、手厥阴心包经 77

十、手少阳三焦经 78

十一、足少阳胆经 79

十二、足厥阴肝经 81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夏玉卿 82

一、督脉 84

二、任脉 86

三、冲脉 87

五、阳跷 89

四、带脉 89

六、阴跷 90

七、阳维 91

八、阴维 91

第四节 十二经别 夏玉卿 93

一、手太阴经别 94

二、手阳明经别 95

三、足阳明经别 95

四、足太阴经别 96

五、手少阴经别 96

十、手少阳经别 97

九、手厥阴经别 97

八、足少阴经别 97

七、足太阳经别 97

六、手太阳经别 97

十一、足少阳经别 98

十二、足厥阴经别 99

第五节 十五络脉 夏玉卿 99

一、手太阴络 101

二、手阳明络 101

三、足阳明络 102

四、足太阴络 102

五、手少阴络 102

六、手太阳络 102

十、手少阳络 103

九、手厥阴络 103

八、足少阴络 103

七、足太阳络 103

十一、足少阳络 104

十二、足厥阴络 104

十三、督脉别络 104

十四、任脉之络 104

十五、脾之大络 104

第六节 十二经筋 夏玉卿 105

一、手太阴经筋 106

二、手阳明经筋 107

三、足阳明经筋 108

四、足太阴经筋 109

五、手少阴经筋 110

六、手太阳经筋 111

七、足太阳经筋 111

八、足少阴经筋 112

九、手厥阴经筋 113

十、手少阳经筋 114

十一、足少阳经筋 114

十二、足厥阴经筋 115

第七节 十二皮部 夏玉卿 116

第八节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夏玉卿 118

一、标本与根结 118

二、气街与四海 120

二、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的临床意义 121

一、气的概念 123

第二节 气 123

第五章 气、血、津液、精、神 123

第一节 气、血、津液、精、神概述 胡伯虎 123

二、气的生成 124

三、气的功能 124

四、气的分类与分布 125

五、气的运行 127

六、气的病证 127

第三节 血 胡伯虎 128

一、血的概念 128

二、血的生成 128

四、血的循行 129

五、血的病证 129

三、血的功能 129

第四节 津液 胡伯虎 130

一、津液的概念 130

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130

三、津液的分类 130

四、津液的功能 131

五、津液的病证 131

第五节 精 胡伯虎 132

一、精的概念 132

二、精的分类 133

三、精的作用 133

一、神的概念 134

四、精的病证 134

第六节 神 胡伯虎 134

二、神的生成 135

三、神的功能 135

四、神的分类 136

五、神的病证 136

第七节 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 胡伯虎 137

一、气与血的关系 13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37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138

四、精、气、神的关系 138

第一节 病因概述 胡伯虎 139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139

第二节 外感 胡伯虎 140

一、六淫 140

二、疫疠 147

第三节 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 胡伯虎 148

一、外伤 148

二、虫兽伤 148

三、寄生虫 149

第四节 内伤 胡伯虎 149

一、七情 149

二、饮食劳逸 151

第五节 痰饮、瘀血 胡伯虎 152

一、痰饮 152

二、瘀血 153

第六节 发病 154

一、邪正与发病 155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156

三、发病途径 157

四、疾病的传变 158

第七章 病机 159

第一节 病机概述 胡伯虎 159

第二节 邪正盛衰 胡伯虎 159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59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60

二、阴阳互损 161

一、阴阳盛衰 161

第三节 阴阳失调 胡伯虎 161

三、阴阳格拒 162

四、阴阳转化 162

五、阴阳亡失 162

第四节 升降失常 胡伯虎 162

第八章 诊法 164

第一节 诊法概述 张崇 164

第二节 望诊 张崇 166

一、望全身情况 166

二、望局部情况 168

三、望舌 169

四、望斑疹 171

六、望经络 172

五、望小儿指纹 172

第三节 闻诊 张崇 173

一、听声音 173

二、嗅气味 174

第四节 问诊 张崇 174

一、问一般情况 175

二、问起病 175

三、问既往病史与家族史 175

四、问现在症状 176

第五节 切诊 张崇 181

一、脉诊 181

二、按诊 187

第六节 经络腧穴诊断 张崇 188

一、经络诊断 189

二、腧穴诊断 189

第九章 辨证 191

第一节 辨证概述 吉风霞 191

一、症、证、病的意义 191

二、辨证的方法和内容 193

第二节 八纲辨证 吉风霞 194

一、表里 194

二、寒热 195

三、虚实 197

四、阴阳 199

第三节 脏腑辨证 吉风霞 20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0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202

三、脾与胃病辨证 204

四、肝与胆病辨证 20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09

六、脏腑兼病辨证 211

第四节 经络辨证 吉风霞 213

一、十二经病证 213

二、奇经八脉病证 216

第五节 六经辨证 吉风霞 217

一、太阳病证 218

三、少阳病证 219

四、太阴病证 219

二、阳明病证 219

五、少阴病证 220

六、厥阴病证 220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吉风霞 220

一、卫分证 221

二、气分证 221

三、营分证 221

四、血分证 222

第七节 三焦辨证 吉风霞 222

一、上焦病证 223

二、中焦病证 223

三、下焦病证 224

三、足阳明胃经穴 225

第十章 腧穴 225

第一节 腧穴概述 胡伯虎、黄龙祥 225

一、腧穴的命名 227

二、腧穴的定位法 228

三、腧穴与经络 232

四、腧穴主治规律 233

第二节 十四经穴 孙六合、王天德、彭荣琛、黄龙祥、李永芝、张弘照 234

一、手太阴肺经穴 234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242

四、足太阴脾经穴 280

五、手少阴心经穴 292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297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308

八、足少阴肾经穴 345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361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367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380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404

十三、督脉穴 412

十四、任脉穴 429

第三节 奇穴 孙六合、贾春生、黄龙祥、张弘照 444

一、头面部奇穴 444

二、颈项部奇穴 455

三、胸腹部奇穴 459

四、背腰骶部奇穴 467

五、上肢奇穴 476

六、下肢奇穴 485

第十一章 针法 494

第一节 针法概述 毕福高、陈佃夫 494

一、针刺操作规程 496

二、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处理 499

三、针刺的禁忌 502

第二节 毫针刺法 毕福高、陈佃夫、高希言 503

一、针具 504

二、针刺手法的练习 505

三、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506

四、进针法 512

五、得气 514

六、治神与守神 519

七、补泻手法 520

八、留针与出针法 527

第三节 皮肤针疗法 钟梅泉、赵慧玲 528

一、针具 529

二、操作方法 529

三、针刺部位 530

四、适应症 535

五、注意事项 536

第四节 皮内针疗法 毕福音、陈佃夫 536

一、针具 537

二、操作方法 537

一、针具 538

第五节 三棱针刺法 毕福高、杨永清 538

三、适应症 538

四、注意事项 538

二、针刺方法 539

三、适应症 539

四、注意事项 540

第六节 指针疗法与?针疗法 梁繁荣、贾春生 540

一、指针疗法 540

二、?针疗法 543

第七节 芒针疗法 毕福高、贾春生 544

一、针具 544

二、刺法 544

一、针具 545

二、适应症与部位选择 545

四、注意事项 545

第八节 针挑疗法 陈佃夫、贾春生 545

三、适应症 545

三、操作方法 546

四、注意事项 546

第九节 火针疗法(附电热针) 陈佃夫、高希言 546

一、针具 547

二、选穴 547

三、操作方法 547

四、适应症 547

附:电热针 548

第十节 腧穴注射疗法 毕福高、高希言 548

五、注意事项 548

一、用具与药物选择 549

二、选穴 549

三、操作方法 550

四、适应症 550

五、注意事项 550

第十一节 电针疗法 陈佃夫、杨永清 551

一、针具 551

二、电针刺激部位的选择 552

三、操作方法 553

四、适应症 553

五、注意事项 553

一、耳郭的结构与分部 554

第十二节 耳针疗法 古励、周立群 554

二、耳穴分布规律、定位和主治病症 556

三、耳诊 562

四、耳针治冶疗 566

第十三节 头皮针疗法 朱明清、李永芝 573

一、施术部位及主治病证 573

二、施术方法 578

第十二章 灸法 579

第一节 灸法概述 王雪苔、陈佃夫、梁繁荣 579

一、施灸的材料 581

二、灸法操作规程 582

第二节 艾炷灸法 吕兴斋、陈佃夫、梁繁荣 583

一、施灸方法 584

二、旋灸程度 585

第三节 艾条灸法 吕兴斋、陈佃夫、贾春生 586

一、普通艾条灸法 587

二、雷火针、太乙针 587

第四节 其它灸法 吕兴斋、陈佃夫、贾春生 588

一、温灸器灸示 588

二、针柄灸法 590

三、灯火灸法 591

第五节 保健灸法 王雪苔、贾春生、梁繁荣 591

第十三章 腧穴特种疗法(附:拔罐疗法) 594

第一节 腧穴特种疗法概述 王本显 594

第二节 腧穴贴敷疗法 王雪苔、梁繁荣、贾春生 596

第三节 腧穴电疗法 陈克勤 598

一、直流电疗法 598

二、感应电疗法 599

三、电兴奋疗法 599

四、晶体管低周波脉冲调制电流疗法 600

五、共鸣火花电疗法 601

第四节 腧穴激光照射疗法 王本显、赵慧玲 601

一、医用激光的生物学作用 602

二、激光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 602

三、常用激光针灸仪的构造及其使用 603

四、注意事项 603

一、红外线的作用原理 604

第五节 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 王本显、赵慧玲 604

五、适应症 604

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605

三、腧穴红外线的照射及其临床应用 605

四、适应症 606

五、禁忌症 606

六、注意事项 606

第六节 腧穴微波照射疗法 五本显、赵慧玲 606

一、微波对机体的生理作用及其冶疗作用 607

二、微波辐射器 608

三、辐射器的使用方法 609

第七节 腧穴磁疗法 陈植、赵慧玲 610

五、注意事项 610

四、适应症 610

一、磁疗用具 611

二、常用的几种磁疗方法 611

三、适应症 613

四、禁忌症 619

五、副作用及其处理 619

六、治疗原理 620

附:拔罐疗法 吕兴斋 621

一、罐具种类 621

二、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622

三、拭罐法 622

四、罐的用法 6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