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新编中国革命史教程
新编中国革命史教程

新编中国革命史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余,张天华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
  • 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
《新编中国革命史教程》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8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8

一 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 8

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 8

清代中期的衰落 10

二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崛起及其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14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崛起 14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的侵略 17

第二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

一 两次鸦片战争 21

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林则徐的禁烟斗争 21

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局 2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7

二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8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和胜利发展 28

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各项政策 3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教训 34

第三节 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运动 37

一 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兴办 37

洋务运动 37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0

二 中日甲午战争 42

甲午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的失败 42

《马关条约》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44

变法维新运动及其政治主张 45

三 百日维新及封建旧势力的政变 45

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48

第四节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与义和团运动 52

一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52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 52

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53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资本输出 54

二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反对八国联军的侵略斗争 57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57

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英勇斗争 59

《辛丑条约》及中国半殖民地的完全形成 62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及经验教训 64

本章小结 65

第二章 辛亥革命 67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67

一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 67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67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68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68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69

人民反抗斗争迅猛发展 69

二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69

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70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71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73

三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75

同盟会的成立 75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76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79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82

一 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潮 82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 82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破产 84

保路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85

二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86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地的响应 86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89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90

三 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92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窃取全国政权 92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96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 98

一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 98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98

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 102

中华革命党的建立 103

袁世凯撕毁《约法》解散国会 104

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举国一致的反袁斗争 104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05

袁世凯复辟称帝和反袁斗争的高涨 107

三 皖系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109

北洋军阀的分化及其黑暗统治 109

“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 111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112

本章小结 114

一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16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116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6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 116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117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19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20

二 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1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21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21

改造社会的探索 125

三 改造社会的探索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2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26

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128

四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29

中国共产党的筹建 129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0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32

一 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政局 134

帝国主帝国主义“协同”侵略中国 134

第二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兴起 134

军阀混战和政治争斗 135

民族工业停滞和农村经济凋敝 137

二 第一次国共和作的建立 138

孙中山联俄、联共思想的确立 138

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线线的方针 139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40

黄埔军校的创建 141

革命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142

三 大革命的兴起 142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44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 145

革命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46

第三节 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149

一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大革命的高潮 149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49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50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53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157

二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勾结 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 157

蒋介石加紧反革命活动 158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59

三 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 大革命的失败 161

武汉政府日趋反动 161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162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的失败 163

本章小结 164

国民党新军阀的暂时统一 166

一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66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166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66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内外政策 168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出现 172

新军阀混战和人民的深重灾难 173

二 共产党继续坚持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75

八七会议和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 17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79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182

中国工农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85

三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188

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 188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的政治主张和反蒋斗争 190

第二节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94

一 “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4

日本帝国主义的全球战略及侵华政策 194

“九·一八”事变 195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6

二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及其挫折 198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98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和中间势力的变化 200

爱国军民的抗战和抗日民主运动的挫折 202

三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04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 204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长征的开始 205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07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210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211

一 华北事变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211

华北事变 211

民族危机的加深 213

二 “一二·九”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13

“一二·九”运动 213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215

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 217

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218

三 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18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21

本章小结 224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226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226

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26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26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28

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230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及其失利 232

二 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232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局限性 235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36

三 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开辟 237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237

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38

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24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43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 243

一 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和国民党营垒的分裂 243

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244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245

蒋介石集团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245

二 国民党反共投降逆流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 247

国民党反共摩擦的加剧 24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47

共产党制定抗日民统一战线线的策略方针 251

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 252

国民党发动反共的皖南事变 255

三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256

第三节 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258

一 太平海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258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58

中国战区的设立 259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 260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263

二 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对改斗争 263

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 266

相持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269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73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军民开始局部反攻 27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 273

解放区战场开始局部反攻 275

国民党统治的严重危机 278

二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278

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279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281

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 282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 282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84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86

本章小结 287

战后国际斗争格局的重大变化 289

一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89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89

第六章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289

各党派对建国的政治主张 291

二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94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 294

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297

三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措施 300

国民党全面破坏政协决议 300

蒋介石的内战部署 301

共产党巩固和发展解放区的措施 302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304

一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04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严峻形势 304

共产党打败蒋军的政治、军事方针 305

蒋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 307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308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310

国民党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 311

二 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 311

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 312

国统区严重的政治危机 313

三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壮大 314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14

各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和新政协运动 316

一 战略决战的胜利 319

中共中央关于战略决战的重大决策 319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19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20

二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24

国民党和谈判阴谋的破产 324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25

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327

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基本政策 32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3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331

本章小结 332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34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全范围内的建立 334

一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334

建国初期的形势 334

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 335

二 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336

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336

镇压反革命运动 337

抗美援朝战争 338

三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341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341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345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 346

四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47

国民经济的恢复 347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经验 348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351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 3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建立 35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54

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全面展开 356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6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8

“三大改造”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361

三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6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64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65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68

本章小结 369

结束语 中国革命历史的基本总结 371

一 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72

二 中国革命发展胜利的根本保证,是要有代表新生产方式的工人阶级以及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74

三 以人民民主代替资产阶级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376

四 人民只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使革命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前进 379

五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精神支柱 383

六 中国革命胜利的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以及世界人民的紧密联系 3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