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学模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309000099
  • 页数:686 页
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目录

第一篇 社会主义所有制 3

第一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特点 3

第一节 经典作家论所有制 3

马克思的所有制概念 3

恩格斯的发展 7

列宁和斯大林的所有制概念 9

第二节 关于所有制范畴的争论 13

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否单独研究 13

斯大林的理论贡献应当充分肯定 18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21

第三节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 23

生产资料的“四权”理论 23

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占有权的意义 27

生产资料支配权和使用权的意义 29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特点 31

第二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产生 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特征及其产生条件 33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33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36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产生的必要条件 37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经验 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产生的实践经验 41

东欧国家的经验 45

中国的经验 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产生 5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 53

列宁的合作社思想和苏联的实践 62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验 65

社会主义所有制能否在旧社会内部产生 68

第三章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 7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基本特征 75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重大意义 75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全社会所有制的异同 79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的集体所有制因素 84

第二节 全民经济中的“四权”关系 90

全民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 90

全民经济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94

关于全民经济中生产资料支配权的三种观点 99

正确处理生产资料支配关系的原则 104

全民经济中生产资料的使用关系 109

关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小结 11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形式 1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形式 113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 113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性质的争论 116

对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性质的认识 119

第二节 完善国有经济的途径 125

国家所有制与官僚主义 125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调节手段 128

国家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 132

第五章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36

第一节 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 136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136

集体经济的特点及其物质利益关系 139

集体经济中“四权”的统一和分离 142

关于大集体所有制问题 149

第二节 我国集体经济的几个问题 149

同集体所有制发展有关的几个理论观点 155

集体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59

第六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与非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共存关系 163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 163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模式 163

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16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非社会主义经济 167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个体所有制经济 167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家庭副业 171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个人投资和我国的经济特区 180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个人投资 180

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86

第二篇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 195

第七章 社会主义劳动 19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劳动是联合劳动 195

劳动的一般规定性 195

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特殊规定性 1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层次性和非直接社会性 201

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两个基本层次 201

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和劳动的非直接社会性 203

第三节 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与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关系 205

社会主义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 205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 206

第八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生产 2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210

多层次的联合劳动使产品转化为商品 210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2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 215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 215

商品生产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217

社会主义生产有计划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2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产是有计划的商品生产 221

社会主义生产是有计划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统一 223

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统一的落脚点是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 226

第九章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价值产品(N) 230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 230

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价值产品(N) 232

第二节 价值产品的转化形式及其现实形态 236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与价值产品的转化形式 236

价值产品再层次转化形式的现实形态 240

第三节 价值产品与其转化形式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242

价值产品与其第一层次转化形式的矛盾 243

价值产品与其第二层次转化形式的矛盾 245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24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47

经济效益与时间节约规律 247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 249

第二节 多层次的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251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 252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效益 254

第三节 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257

改革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管理 258

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61

发挥上层建筑的积极的反作用 26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机制 267

第一节 社会生产调节的内容及其规律 267

需求是调节的起点 267

调节的两个层次和两种基础 269

第二节 对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机制的再认识 271

完全市场机制调节 271

马克思设想的完全计划调节机制 274

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调节 275

第三节 计划和市场结合的调节机制 278

计划和市场分立式二元调节 279

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二元调节机制 281

第四节 实行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调节机制的前提条件 283

加强计划能力,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284

加强计划的经济传导 285

完善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28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组织结构 28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288

国家经济职能的内涵及其演变 288

政企不分与政企职责分开 291

国家行使经济职能的方式 293

国家经济行为的传导机制和组织结构 294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组织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 297

第二节 发挥城市组织经济的作用 297

发挥城市组织经济的作用是打破条块分割的重要环节 299

以大城市为依托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301

第三节 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单位 302

社会主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02

建立厂长负责制和职工民主管理相结合的领导体制 304

第一节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社会结合的形式 308

两个层次的实现形式 30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劳动者就业和个人收入 308

劳动的变换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309

计划调节与“双向选择”相结合 310

责权利相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劳动就业制度 3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得方式 313

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动力 313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14

按劳分配规律的内容 316

第三节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318

“商品型”的按劳分配 318

多层次的按劳分配 319

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报酬形式 32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的形式 322

集体所有制农业企业的劳动报酬形式 326

正确处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 329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33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模式和目标 331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 331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增长率 3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积累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336

积累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物质基础 336

社会主义积累的构成 33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40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340

社会主义企业的技术创新 342

第四节 专业化、协作化和联合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企业组织形式 344

社会主义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 344

社会主义的横向经济联合 346

第三篇 社会主义流通过程 35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3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总体特征 351

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有计划的交换 351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过程是三层次联合劳动交换过程的统一 35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流通 356

生产资料流通的实质 356

生产资料流通的形式 359

消费资料流通的实质 36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消费资料的流通 363

消费资料流通的形式 365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价格基础 37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转形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370

社会化机器大生产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转形的物质前提 371

商品生产下的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的计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转形的经济基础 372

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转形的可能性 374

应从客观经济标准出发探寻社会主义价值转形模型 376

制约社会主义价值转形模型形成的目标组 376

第二节 制约社会主义价值转形模型形成的客观经济标准 376

第三节 对几种社会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分析 377

价值基础中社会平均盈利率的作用机制 378

平均盈利率的形式与生产要素的节约机制 379

对各种社会主义价格基础模型的经济分析 382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价格体系与价格形式 388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价格体系 388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比价 388

社会主义经济中工农产品的“剪刀差” 392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差价 3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价格形式 401

国家统一计划价格 402

幅度计划价格 405

自由价格 406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409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及其变化 409

货币反映什么社会关系 409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是联合劳动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 412

第二节 货币流通量与价格总水平 415

货币的职能 415

货币流通及规律 417

货币运动与物价水平 420

货币运动的调节 423

人民币是否是真实的货币 424

第三节 关于人民币的两个理论问题 424

人民币的价值基础 428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信用 4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信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32

社会主义条件下信用关系的存在及其性质 432

社会主义信用的特点 4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信用的形式及作用 435

银行信用 436

商业信用 437

国家信用 438

国际信用 439

消费信用 439

第三节 利息的作用机制 440

信用资金的供求关系 440

利息和利息率 442

利息对企业和居民个人经济行为的作用机制 44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银行 445

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 446

银行的功能 448

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 450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竞争和垄断 453

第一节 同一部门内部与不同部门间的竞争 453

部门内竞争 454

部门间竞争 456

社会主义竞争与竞赛 4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竞争的条件和特点 460

部门内竞争的限制:不均齐竞争 461

部门间竞争的限制:不充分竞争 462

社会主义竞争的制度特点 4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垄断 467

社会主义经济中垄断产生的条件与意义 468

垄断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470

反垄断措施探索 471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实质和主要内容 4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实质和主要内容 477

第四篇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 477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对象 477

有关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范围的两个问题 48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484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 484

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490

第三节 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部门划分 493

两大部类的划分 493

三次产业的划分 496

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部门和劳动者集团的分类 500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联合 502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各类联合劳动 502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内部的联合劳动 502

企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联合 506

第二节 再生产过程各部门的联合劳动 508

生产与流通部门的联合 508

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联合 513

第三节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合劳动 515

精神生产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515

精神生产领域的部门构成 521

第四节 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联合劳动 524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创造 526

第二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创造与核算 526

国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527

国民收入的结构分析 531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 534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534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国际比较 537

第三节 有关国民收入的几个问题 540

国民收入与价格 540

国民收入与社会经济福利 542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与用途 546

第二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使用 546

第一节 国民收入按用途分为积累与消费 546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 549

国民收入的使用和积累与消费基金的形成 551

第二节 确定积累率的一般原则与可行区间 552

积累率和国民收入增长率 552

投资率的技术界限 554

投资率的经济界限 557

边际投资系数与投资率的可行区间 560

第三节 积累率的相机选择和宏观计划 563

选择一定时期积累率的主要依据和原则 563

我国过去积累率选择上的经验教训 564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的实现形式与投资的宏观调节 568

第一节 国民收入占有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568

投资体制是投资实现的基础 568

多元投资体制的形成 569

我国近年来国民收入占有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5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投资的形成 571

集权体制下国家计划投资的形成 572

集权体制下实际投资超过计划投资的原因分析 574

多元投资体制下分散投资的形成 575

第三节 国家对投资的宏观管理与调节 578

分权体制下国家管理与调节投资的基本任务 579

国家管理与调节投资的主要手段 581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消费基金的实现形式与宏观调节 58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消费基金的形成 584

决定消费基金的因素 584

影响经济主体可支配收入的因素 587

影响消费最终实现的因素 59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 592

区分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理论依据 592

个人消费基金的形成 596

社会消费基金的形成 598

消费基金宏观调节的一般要求 59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消费基金的宏观调节 599

消费基金形成过程中的宏观调节 601

消费基金的法律的与行政的调节 605

消费基金宏观调节的微观基础 606

第二十七章 社会主义地租及其实现形式 6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地租关系的必然性 609

马克思关于地租的一般理论 609

社会主义经济中地租关系的必然性 61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612

社会主义的级差地租 613

社会主义的绝对地租 619

社会主义地租的分配 6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地租的分配和作用 623

社会主义地租的作用 62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地租的实现形式 627

土地使用费是社会主义地租的基本实现形式 627

社会主义地租与价格基础的形成 628

经济体制改革与地租的实现 632

第二十八章 社会主义的两种再生产 6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人口再生产 634

两种不同涵义的人口再生产 634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637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 639

社会主义国民消费水平 6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总人口与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 641

社会主义国民消费结构 6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劳动人口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例 648

社会主义就业水平 649

社会主义就业结构 653

第四节 生产与生态平衡 656

生产与生态环境 656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658

对生态环境的社会主义宏观管理与调节 659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是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663

第二十九章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与对外经济开放 66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对外开放型经济 663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66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开放与国民经济宏观平衡的关系 667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关系 668

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 670

开放型经济中影响宏观平衡的因素分析 67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活动宏观变量的调节 679

商品国际流动的宏观调节 679

资金与劳力国际流动的宏观调节 6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