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因特网路由技术
因特网路由技术

因特网路由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C.胡伊特马)Christian Huitema著;陶文星译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2027390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
《因特网路由技术》目录

1 因特网路由介绍 1

1.1 世界范围的因特网 1

1.2 因特网的组织结构 1

1.3 本书简介 2

第一部分 体系结构和协议 3

2 因特网体系结构 4

2.1 因特网有体系结构吗 4

2.2 端到端原则 4

2.2.1 数据报和虚电路 5

2.2.2 网络的可信性 5

2.2.3 状态和命运共享 7

2.2.4 一个意义深远的论点 8

2.3 在其它协议之上运行IP 8

2.3.1 网络互连 8

2.3.2 IP与新技术 9

2.3.3 唯一性地址 9

2.3.4 其它协议 9

2.4 连接是一种良性循环 10

2.4.1 电子函件和因特网 10

2.4.2 连通性不只是电子函件 11

2.4.3 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合作 11

2.4.4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2

2.5 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发展 13

2.5.1 从DARPA到因特网协会 13

2.5.2 IETF 14

2.5.3 粗略一致性和程序运行代码 15

2.6 因特网特征 16

3 因特网协议 18

3.1 运行模式 18

3.2 因特网地址 19

3.2.1 地址格式 19

3.2.2 地址和接口 21

3.2.3 特殊用途地址 21

3.3 因特网协议 22

3.3.1 因特网报头 22

3.3.2 优先级和服务类型 24

3.3.3 分段和重编 25

3.3.4 IP选项 27

3.3.5 选项和分组报头处理 28

3.4 ICMP 29

3.4.1 诊断 29

3.4.2 Ping——分组网间网探测器 31

3.4.3 路由跟踪 32

3.4.4 时序管理 33

3.5 发送IP分组 34

3.5.1 在网上发送分组 34

3.5.2 发现本地路由器 36

3.5.3 使用重定向 38

3.5.4 黑洞 39

3.5.5 若干考虑 39

3.6 IP和其相关协议 40

3.6.1 TCP 41

3.6.2 UDP 41

3.6.3 DNS 42

3.6.4 SNMP 43

3.7 局域网互连 43

第二部分 内部路由协议 47

4 为什么RIP如此简单 48

4.1 路由信息协议 48

4.2 距离向量协议介绍 48

4.2.1 冷启动 49

4.2.2 链路中断怎么办 51

4.2.3 弹跳现象 53

4.2.4 计数到无穷大 56

4.2.5 水平分割 57

4.2.6 触发更新 58

4.2.7 若干算法 59

4.3 RIP版本1 60

4.3.1 RIP距离向量协议 60

4.3.2 报文格式 61

4.3.3 RIP的处理 61

4.3.4 静节点 63

4.3.5 配置与接口 63

4.4 RIP版本2 64

4.4.1 格式和兼容性 64

4.4.2 按子网选择路由 65

4.4.3 验证 66

4.4.4 选择域做下一跳 67

4.4.5 多点广播 67

4.5 进一步改进 68

4.5.1 中止同步 68

4.5.2 确认更新 69

4.5.3 支持多重度量制式 71

4.5.4 环路解析 72

4.6 简单性的代价 73

5 为什么OSPF如此复杂 75

5.1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75

5.2 什么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75

5.2.1 链路状态数据库 75

5.2.2 扩散协议 76

5.2.3 建立相邻性 78

5.2.4 保证网络图更新 80

5.2.5 为什么称作最短路径优先 80

5.3 链路状态协议的优点 81

5.3.1 迅速,无环路的收敛性 81

5.3.2 支持多重度量制式 82

5.3.3 多重路径 83

5.3.4 外部路由 84

5.4 OSPF的设计 85

5.4.1 区分主机和路由器 85

5.4.2 广播型网络 86

5.4.3 非广播型网络 87

5.4.4 多区域 88

5.4.5 末梢区域 91

5.5 链路状态数据库 91

5.5.1 链路状态报头 92

5.5.2 路由器链路 93

5.5.3 网络链路 93

5.5.4 汇总链路 94

5.5.5 外部链路 94

5.5.6 路由的计算 95

5.6 OSPF里的协议 96

5.6.1 公共报头 96

5.6.2 Hello协议 97

5.6.3 交换协议 99

5.6.4 扩散协议 101

5.6.5 链路状态记录的老化 102

5.7 复杂性和服务 103

6 其它路由协议 105

6.1 RIP和OSPF并非孤立 105

6.2 路由器还是中介系统 106

6.2.1 ISO,OSI和路径选择 106

6.2.2 IS-IS协议 107

6.2.3 扩散、老化和交换 108

6.2.4 综合路由选择 109

6.2.5 IS-IS=0 110

6.3 IGRP 111

6.3.1 组合度量制式 112

6.3.2 默认路由的处理 113

6.3.3 环路检测 114

6.3.4 多路径路由选择 114

6.4 增加型IGRP 115

6.4.1 距离向量流派 115

6.4.2 DUAL算法 116

6.4.3 扩展IGRP 118

6.5 挑选路由协议 118

第三部分 外部路由协议 121

7 EGP:到全球因特网的第一步 122

7.1 将因特网分割成自治系统 122

7.1.1 扩大因特网 122

7.1.2 自治系统的定义 123

7.1.3 交换路由信息 123

7.2 通过EGP交换信息 124

7.2.1 EGP报文 124

7.2.2 邻机探测 125

7.2.3 邻机可达性 126

7.2.4 网络可达性 127

7.3 路由、距离和环路 129

7.3.1 发布目的站点广告 129

7.3.2 计算EGP距离 131

7.3.3 路由表 132

7.3.4拓扑结构设计 133

7.4 EGP的局限性 134

7.4.1 避免虚假信息 134

7.4.2 策略路由 134

7.4.3 拓扑结构和路由环路 135

7.4.4 报文大小和分段处理 135

7.5 BGP的发展 136

8 90年代的BGP 137

8.1 路径向量概念 137

8.1.1 从距离向量到路径向量 137

8.1.2 路径向量和避免环路 138

8.1.3 路径属性 139

8.1.4 内部路由和外部路由配对使用 140

8.2 边界网关协议 141

8.2.1 在TCP之上运行 141

8.2.2 BGP报头 142

8.2.3 初始交换 143

8.2.4 更新 145

8.2.5 存活特性 146

8.2.6 错误通报 146

8.3 与IGP同步 148

8.3.1 正常情况 148

8.3.2 BGP与EGP联合使用 149

8.3.3 复合式自治系统 149

8.4 BGP和策略路由 150

8.4.1 可接受使用策略 150

8.4.2 跳到跳模型 151

8.4.3 侦测矛盾 152

8.4.4 选择最佳路径 152

8.5 引入CIDR 153

9 CIDR和路由爆炸 154

9.1 指数增长 154

9.2 CIDR和因特网之死 154

9.2.1 B类地址耗尽 154

9.2.2 路由表爆炸 155

9.2.3 无类地址 156

9.3 路由表聚类 157

9.3.1 协同地址分配 157

9.3.2 提供者和用户 157

9.3.3 是否有必要对地址重新编号 158

9.4 CIDR和路由协议 159

9.4.1 从BGP-3到BGP-4 159

9.4.2 更新BGP协议 161

9.4.3 对GBP-3和BGP-2怎么办 162

9.4.4 CIDR和IGP 164

9.5 等待新的IP 165

10 策略路由 167

10.1 策略路由的目的 167

10.2 提供者选择 167

10.2.1 地区网所遇到的问题 168

10.2.2 BGP与“隧道技术” 169

10.2.3 UNIFY,IDRP和SDRP 170

10.2.4 源需求路由 171

10.3 IDPR路由 173

10.3.1 AS级互联图 173

10.3.2 最短AS路由 174

10.3.3 用IDPR发送数据分组 176

10.4 路由策略的未来 176

第四部分 最新进展 179

11 多点广播 180

11.1 IP多点广播 180

11.2 多点广播的好处 180

11.2.1 多点广播和资源发现 180

11.2.2 传输文件 181

11.2.3 多媒体会议 182

11.3 多点广播路由算法 183

11.3.1 扩散式 183

11.3.2 生成树 184

11.3.3 反向路径转发 185

11.3.4 RPF和剪枝 186

11.3.5 Steiner树 187

11.3.6 有核树 188

11.4 实验性多点广播主干 189

11.4.1 组成员关系协议 189

11.4.2 MBONE 190

11.4.3 MBONE上的多点广播路由 192

11.4.4 教训和发展演变 193

11.5 因特网多点广播标准 193

11.5.1 OSPF的多点广播扩充 194

11.5.2 协议无关多点广播的密集模式 195

11.5.3 协议无关多点广播的稀疏模式 197

11.6 多点广播从实验到实用 199

12 可移动性 200

12.1 可移动主机 200

12.2 可移动IP的目的 200

12.2.1 便携式计算机 200

12.2.2 可移动式计算 201

12.2.3 多种不同的传输技术 201

12.2.4 网络的移动 202

12.2.5 用户需求 203

12.3 体系结构术语 203

12.3.1 基础模型 204

12.3.2 基础模型的需求 205

12.3.3 在信区间移动 206

12.3.4 环路和黑洞 206

12.4 协议和约定 207

12.4.1 信标协议 207

12.4.2 注册过程 208

12.4.3 通知旧基站 209

12.5 进一步改善 210

12.5.1 多穴代理 210

12.5.2 基站群 211

12.5.3 消除折线路由 212

12.6 可移动性特征 213

13 资源预留 214

13.1 队列和延迟 214

13.1.1 基本服务质量 214

13.1.2 路由选择与拥塞 215

13.1.3 端到端控制 217

13.1.4 端到端控制的局限 217

13.2 排队和调度 217

13.2.1 公平排队 218

13.2.2 权衡公平队列 220

13.2.3 共享式链路 221

13.2.4 排列和延迟的理论探讨 224

13.3 预留协议 225

13.3.1 RSVP原理 225

13.3.2 会话、流和过滤器 226

13.3.3 路径和预留 226

13.3.4 软状态和同步 227

13.3.5 预留和路由 228

13.4 需要资源预留吗 229

13.4.1 接收方的再同步 229

13.4.2 压缩和数据率 230

13.4.3 检测网络 231

13.4.4 修改压缩比 232

13.4.5 预留资源的经济性 234

13.5 未来的因特网服务 235

14 下一代IP 237

14.1 因特网的生命 237

14.2 地址耗尽 237

14.3 准备下一代IP 2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