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新伦理学教程
新伦理学教程

新伦理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英敏主编;江雪莲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01020430
  • 页数:6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当代伦理学的体系类型、我国现阶段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等问题均作了深入的探讨。
上一篇:走向成功下一篇:阿拉伯哲学史
《新伦理学教程》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描述伦理学 2

一 描述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3

二 描述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6

三 描述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7

第二节 元伦理学 10

一 元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11

二 元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23

三 元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6

第三节 规范伦理学 28

一 规范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29

二 规范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33

三 规范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6

第四节 当代美国、前苏联和中国的规范伦理学 38

一 美国的规范伦理学 38

二 前苏联的规范伦理学 42

三 中国的规范伦理学 5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58

第一节 西方古典规范伦理思想发展简述 58

一 西方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58

二 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研讨的主要问题 68

三 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72

一 中国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75

第二节 中国古典规范伦理思想发展简述 75

二 中国古典规范伦理学研讨的主要问题 83

三 中国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8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革命变革 92

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92

二 唯物史观和科学的伦理学 96

三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体系结构 10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06

第一节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06

一 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107

二 科学的道德定义 112

三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14

一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任务 117

第二节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17

二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121

第三节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特征 126

一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126

二 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33

三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139

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 144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144

一 诸种道德起源说述评 144

二 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149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发展 154

一 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154

二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158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 162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66

一 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观点评述 166

二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68

三 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 171

四 道德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173

第四节 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176

一 道德遗产继承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76

二 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道德遗产 179

三 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 182

第一节 道德与人 186

第五章 道德和社会生活 186

一 马克思主义论人和人的本质 187

二 个人与社会 190

三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192

第二节 道德与社会的物质生活 196

一 消费水平与道德 196

二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 197

三 科学技术革命对道德的影响 199

四 商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 203

五 道德对社会物质生活诸因素的影响 207

第三节 道德与社会的精神生活 212

一 道德与政治 212

二 道德与法律 215

三 道德与文艺 219

四 道德与宗教 222

第四节 道德与文化 226

一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226

二 文化与道德 228

三 道德文化 231

第六章 道德现象的结构、功能与特征 234

第一节 道德现象的结构 234

一 国内外有关道德现象结构的几种观点 234

二 研究道德结构的方法论 237

三 道德的社会性结构 240

第二节 道德的功能 247

一 道德功能的含义及特性 247

二 道德的基本功能 248

第三节 道德的特殊性 257

一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257

二 道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的特殊性 260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及其规范体系 2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关系 266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66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268

三 社会主义阶段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道德 27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伦理、道德建设和对前人道德遗产的借鉴 279

一 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是人类伦理、道德发展的新阶段 279

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反省与批判 282

三 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省察 293

一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 29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规范体系 299

二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结构 304

三 个人主义评述 315

第八章 社会三大生活领域中的道德 325

第一节 爱情婚姻家庭道德 325

一 爱情的本质、特征与爱情道德 325

二 婚姻家庭的社会本质及其道德要求 33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和家庭道德 343

第二节 职业道德 346

一 职业道德的特征与作用 346

二 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351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业道德建设 358

一 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361

第三节 社会公德 361

二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364

三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367

第九章 道德评价与道德教育 369

第一节 道德评价 369

一 道德评价的形式与作用 369

二 道德评价的理论前提 375

三 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 380

四 道德评价中的目的与手段 388

第二节 道德教育 390

一 道德教育及其社会意义 390

二 道德教育的过程、途径及其特征 394

三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400

第三节 自我教育与道德修养 407

一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407

二 道德修养的实质与特征 408

三 道德修养的方法与道德境界 410

第十章 个人道德意识与情感 417

第一节 个人的道德心理结构 417

一 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结构述评 417

二 个体道德的心理构成 421

三 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历程 428

第二节 个人道德意识与情感 431

一 善与恶 432

二 荣与辱 435

三 正义与不义 440

四 自尊与自卑 444

五 怜悯与忌妒 447

第三节 道德良心 450

一 良心学说的历史考察 450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良心观 454

三 良心的作用 458

第十一章 个人道德行为、品质与人格 462

第一节 个人道德行为 462

一 人类行为与道德行为 462

二 行为的道德价值 468

三 道德行为的选择 473

四 道德行为选择的冲突和困境 475

一 道德品质界说 479

第二节 个人道德品质 479

二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480

三 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 481

四 道德品质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483

五 个人道德品质基本范畴 488

第三节 道德人格 493

一 人格与道德人格 493

二 道德人格与尊严 495

三 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 498

第十二章 个人特殊情境中的道德 504

第一节 时年道德 504

一 人生阶段与时年道德 505

二 时年道德的结构与内容 507

三 时年道德的基本特征 517

第二节 角色道德和性别道德 519

一 角色道德 519

二 性别道德 523

第三节 独处道德和闲暇道德 530

一 独处道德 530

二 闲暇道德 537

第十三章 人生的追求与不朽 545

第一节 人生的价值 545

一 人生的追求与烦恼 545

二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555

三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558

一 理想及其基本特征 560

第二节 人生的理想 560

二 理想的结构与层次 562

三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564

四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566

第三节 人生的不朽与至善 568

一 不同的生死观 569

二 人生的不朽及其现实意义 574

三 至善与人类生活 578

第十四章 伦理学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582

第一节 中国伦理学的今天 582

一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伦理思想的发展 582

二 建国至“文革”前我国伦理学的状况 587

三 “文化大革命”十年伦理学的命运 592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的新貌 593

第二节 我国规范伦理学未来的展望 602

一 加强中外伦理学比较研究 602

二 重视清理和发掘儒家伦理思想 605

三 扩展应用伦理学的研究 609

四 民主、科学、法制与伦理的和谐发展 613

第三节 伦理学与人的全面发展 618

一 人的潜能与人的发展 619

二 人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622

三 伦理学与人的发展前景 625

主要参考书目 629

后记 6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