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内科史略
中医内科史略

中医内科史略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中堂编著(天津中医药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0134776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体检诊断学下一篇:十四药征续编
《中医内科史略》目录

前言 1

绪论 5

一、医学的起源 5

二、传统中医药学的特征 6

三、中医内科发展史概论 7

四、中医内科治疗学的变迁 12

第一章 医学的萌始和医学知识的积累——春秋以前的医学(公元476年以前) 16

概说 16

第一节 关于医药的传说 17

第二节 火与酒的发明与医药的关系 18

第三节 医药学知识的积累 19

第四节 医学分科的出现 20

第一节 《黄帝内经》 23

第二章 内科医学的奠基——战国至三国的内科医学(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27

概说 27

第二节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39

第三节 “诊籍”和《中藏经》 41

第四节 《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 46

第五节 其他医家 48

第三章 内科医学的丰富和发展——晋至五代的内科医学(公元265——960年) 53

概说 53

第一节 《难经》、《褚氏遗书》和《元和纪用经》 54

第二节 晋、唐方书与临床治疗学的发展 58

一、《肘后方》 58

二、《范东阳方》 61

三、《小品方》 62

四、《风眩方》 64

五、《集验方》 66

六、《传信方》 67

七、《膜外气方》 69

第三节 病源、证候学的一次总结 70

第四节 孙思邈与《千金方》 72

第五节 《外台秘要》与晋、唐医学 83

(六) 秦景明 94

概说 97

第四章 内科医学的争鸣和鼎盛——宋、金、元的内科医学(公元960——1368年) 97

第一节 宋代官修方书对唐以前临床医学的承接 99

一、《太平圣惠方》 100

三、《圣济总录》 101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1

第二节 医家撰著方书及其在医方、医理方面的贡献 103

一、《博济方》 103

二、《脚气治法总要》和《旅舍备要方》 104

三、《史载之方》 106

四、《鸡峰普济方》 106

五、《全生指迷方》 109

六、《普济本事方》 109

七、《扁鹊心书》 110

八、《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2

九、《济生方》 113

十、《仁斋直指方》 115

十一、《苏沈良方》 115

十三、《十药神书》 116

十二、《世医得效方》 116

第三节 历代伤寒医家、医籍简介 117

第四节 刘完素对火热病机的阐发和热病治法的发展 125

第五节 张从正“攻邪已病”的医学思想及其临床经验 134

第六节 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的进一步发展及制方遣药的临床贡献 141

第七节 东垣学派 146

一、李杲对内伤与外感的阐发及其调补脾胃的治病特点 146

二、罗天益对李杲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53

三、王好古对阴寒证的阐述及其治法 156

第八节 丹溪学派 158

一、朱彦修“阳有余,阴不足”的医学思想及其对杂病辨治的贡献 159

二、戴元礼对丹溪学派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69

三、王履对内科医学的贡献 172

第五章 内科医学的相对完善——明、清时期的内科医学(公元1368——1911年) 184

概说 184

第一节 对前代医学的继承、总结和发展 185

一、东垣学派的延续 186

(一) 薛己 186

(二) 周之干 187

(三) 查了吾 188

(四) 胡慎柔 188

二、丹溪学派的延续 189

(一) 盛寅 189

(二) 虞搏 190

(三) 方广 192

(四) 王纶 192

(五) 汪机 193

三、其他医家、医著 194

(一) 刘纯 194

(二) 兰茂 195

(三) 韩? 196

(四) 万全 197

(五) 缪希雍 198

(六) 李梃 199

(七) 龚信、龚廷贤 199

(九) 皇甫中 202

(八)《医林绳墨》 202

(十) 孙志宏 203

(十一) 孙文胤 203

(十二) 李中梓 203

(十三) 赵献可 206

(十四) 喻昌 207

(十五) 傅山 208

(十六) 陈士铎 210

(十八) 李用粹 214

(十七) 高鼓峰 214

(十九) 张志聪 215

(二十) 程国彭 216

(二十一) 高世? 217

(二十二) 尤怡 218

(二十三) 徐大椿 218

(二十四) 何梦瑶 220

(二十五) 黄元御 220

(二十六) 陈念祖 223

(二十七) 王清任 224

(二十八) 怀远 226

(二十九) 王泰林 227

(三十) 费伯雄 228

(三十一) 周学海 229

第二节 大型综合性医书的大量出现 230

一、楼英与《医学纲目》 231

二、孙一奎与《赤水玄珠全集》 232

三、王肯堂与《证治准绳》 236

附:《医镜》和《医学笔尘》 237

四、武之望与《济阳纲目》 237

五、张三锡与《医学六要》 238

六、张介宾与《景岳全书》 239

七、张璐与《张氏医通》 246

八、沈金螯与《沈氏尊生书》 246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医学方书 248

一、朱?与《普济方》 248

三、吴昆与《医方考》 249

二、方贤与《奇效良方》 249

四、汪昂与《医方集解》 250

五、罗美与《古今名医方论》 252

六、费伯雄与《医方论》 253

第四节 治病方法的新内容 253

一、赵学敏及其《串雅》 253

二、吴师机及其《理瀹骈文》 254

三、龙之章及其《蠢子医》 256

一、张鹤腾与《伤暑全书》 257

第五节 专题性论著的涌现 257

二、龚居中与《红炉点雪》 259

三、陈司成与《霉疮秘录》 260

四、绮石与《理虚元鉴》 260

五、吴澄与《不居集》 262

六、唐容川与《血证论》 266

七、韩善徵与《阳痿论》 269

第六节 温病学的发展及其相对完整体系的形成 270

第七节 丰富多彩的明清医案 2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