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老子之朴治主义
老子之朴治主义

老子之朴治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贺荣一著
  • 出 版 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30612336
  • 页数:205 页
图书介绍:
《老子之朴治主义》目录
标签:老子 主义

对本书之推荐 1

阅读本书当注意之事项 1

作者自序 1

引言 老子之理想国 2

原 文 2

考 正 2

注 释 2

语 译 2

析 解 3

丙 人民对各种人君之反应 3

二 人由来之详细过程 7

观 察 8

一 朴冶主义的字义与涵义 10

二 以自然方式治民之意义 10

甲 意义 10

第一节 朴治主义之意义、宗旨、特点 10

第一章 朴治主义绪论 10

三 清静之意义 11

四 无为、有为及化育人民之意义 11

乙 宗旨 12

丙 特点 12

一 以宇宙中人类之最后根源“道”为其形上基石 12

丁 圣人用明知人事、明天道 12

二 以隐退任自然为其基本精神 13

三 以“圣人”为朴治主义信徒之师表 13

四 尚质黜文,以朴为体 13

五 主弱反强,以柔为用 14

六 重明轻智 15

第二节 朴治主义之最高品德与其三大基德 15

甲 朴治主义之最高品德“朴德” 15

第三节 修身返朴的步骤,途径及方法 16

乙 朴德之三大基德 16

一 俭朴乃无欲之德 16

三 谦下乃无名之德 17

二 然后再观察该人君之家庭 17

一 首先当从观察已为人君之朴治主义者本人开始 17

戊 观察天下是否业已遍植朴德的方法与步骤 17

二 诚信乃无知之德 17

丙 三大基德在朴治主义政哲系统中之特殊功能 17

一 俭朴、诚信二德乃治民之德 17

三 谦下为人君立国之本 18

二 谦下乃为君之德 18

甲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9

第三节 朴治主义主弱反强,以柔为用,其所根据的几项自然法则 19

乙 “柔弱胜刚强” 20

丙 “静胜躁” 20

戊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2

丁 “物壮则老” 22

第四节 朴治主义之三宝 24

一 “俭”可使朴治主义信徒快速厚积朴德以获得任自然、行无为之政的能力 24

乙 三宝之功能 24

甲 三宝之意义及其所指 24

三 “慈”可使主帅拒敌守土,确保朴治主义国家之生存,因慈能使士卒生出真勇 25

二 “不敢为天下先”可使朴治主义人君赢得人民拥戴以巩固其权位 25

甲 以朴德为观点的人君演变史观 26

第一节 论人君立身之道 26

第二章 人君立身为政所当选取之途径 26

一 上德之君与下德之君二者之区别 27

二 五种人君之为政方式与区别 28

三 人君朴德之演变是由最厚逐渐到最薄 29

乙 人君朴德从最厚到最薄之演变导致治道从最优到最劣之嬗变 30

丁 对礼者与德者,智者与愚者之评比 32

一 对礼者与德者之评比 32

二 对智者与愚者之评比 32

第二节 论人君为政之道 33

甲 人为治道之缘起及其害处 33

戊 人君立身当作德者、愚者,勿做礼者、智者 33

二 人为治道之为害 34

一 人为治道之缘起 34

一 人君为政当弃绝人为之治道 35

乙 人君为政当弃绝人为之治道,采取自然之治道 35

二 人君当改弦易辙,采取自然之道以治民 36

三 人君当返朴还真,修植朴德 37

第三章 论朴治主义之形上基石“道” 38

第一节 论宇宙中可以做为人类大母的混成实有 38

甲 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可以做为人类大母的混成实有 38

一 何谓混成实有 39

二 混成实有为无物之物 39

三 混成实有之形象乃恍惚之形象 39

一 其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存在 40

五 其德能广大无边,能永无止息地做周行运动 40

乙 混成实有的几大特点 40

二 其情性静寂 40

三 其本体空旷无物 40

四 其地位是独立于万有之上,永不变更 40

丙 混成实有可以做为人类的大母 42

一 混成实有乃是宇宙中的绝对实有 42

二 混成实有实是宇宙第一原理,万有之原,人类大母 42

三 老子为何给混成实有取“大”字为名 43

二 老子为何取“道”字做为混成实有的字 43

一 “道”与“大”乃是老子给混成实有所取的字和名 43

丁 混成实有之名称:其字为“道”,其名为“大” 43

四 “道”与“大”乃是混成实有暂时的代字代名 44

第二节 论道 45

甲 对道本身的探讨 45

一 道之根源 45

五 道之形象 46

六 道之品德 46

四 道之本体 46

三 道之本性 46

二 道之情性 46

七 道之存在 47

九 道之实相与表相 47

八 道之绝对属性 47

十 道之运动 48

十一 道之克强武器 49

十五 道之德能 50

十三 道之倾向 50

十二 道之身分地位 50

十四 道之别名 50

一 探索道之玄妙之途径 52

二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之理论 52

乙 对道之玄妙之探讨 52

十六 道之精神 52

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项理论对道之应用 53

四 道之玄妙 54

丙 道与人类之关系 54

一 道是人类的最后根源 54

二 道是人类的庇护所 55

三 道对人有求必应,有罪则免 55

四 道对人类常是任其自然,不加干预 56

五 道对人类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57

六 人类对道与其德能当有之表示与认识 57

七 道之真正伟大处,是其不自以为伟大 58

八 道是自然之治道的纲纪和师表 58

丁 道与天地之关系 59

一 道系天地之根源 59

九 道谦下,人类自然归向它 59

二 “无”是天地根源的名称 60

三 道系天地取法之师表 60

第三节 论 天 60

甲 天何所指 60

丙 天是至善者 61

乙 天是至公至义者 61

戊 天是冥冥中的司赏罚者 62

丁 天是至能者 62

一 谁是坚强者? 其所受之天罚为何? 63

二 谁是柔弱者? 其所得之天赏为何? 64

三 天如何摧强 65

己 天谦下隐退,不炫耀其治人之功绩 65

一 老子之宇宙观是以宇宙中昔之得到道之德能者为依据而形成的 66

第一节 论侯王 66

第四章 朴治主义之两大主角“侯王与万物(人类)” 66

甲 以侯王为中心的宇宙观 66

二 清、宁、灵、盈、生、贵乃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所是之理 67

三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如无法保持其所是之理,则失去其能存续之理由 67

乙 侯王之统治权系由道之德能所授予 68

五 朴治主义者为君,当以谦卑为立身之本 68

四 谦卑乃侯王保贵固位之道 68

丁 侯王是老子实现其朴治主义的惟一希望 69

丙 侯王是老子宇宙观的重心所在 69

第二节 论万物(人类) 70

甲 万物之意义 70

乙 人之来源 70

一 人由来之简略过程 70

丙 人生成之四大因素 72

一 人由道而生 72

二 人由道之德能来畜养 72

三 人由物质赋形 72

四 人由所处环境而定型 73

一 人之生命旅程乃是“复”的旅程 73

丁 人之归宿 73

四 人皆当归根复性这一常道乃是老子用“明”得知的 74

三 人之归根复性乃是永恒的自然法则(常道) 74

二 人之返道归根乃是恢复其静寂之天性 74

第三节 论人莫不归根复性这一常道与治民者之关系 75

甲 人君不知人之常道,则会招致灾祸 75

乙 人 君知人之常道,则终身不会招致灾祸 75

丙 人君当绝欲复明 76

一 人君为能知人莫不返根复性这一常道,必须复明 76

二 人君如绝欲复明,则可终身无忧 77

三 人君当如何绝欲 77

第五章 以圣人为中心的朴治主义者之四大师表“道、天、地、圣人” 79

第一节 圣人为何许人? 79

甲 老子对自己内心的写照 79

一 老子指出自己已超然世外,不为物累 80

二 老子指出自己立身处世之原则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81

三 老了以感叹的口气指出自己与世人实有天渊之别 81

乙 老子对上善品德之论述 82

三 上善也如水一样具有上述三大品德 83

一 水有三品德 83

二 水之三大品德很类似道之三大品德 83

四 上善所获之益 84

丙 老子对古之善为道者之写照 85

二 老子由于不知古之善为道者之举止和表现为何,于是勉强为之写照如下: 86

一 古之善为道者有两大特点:玄通微妙,深不可识 86

四 古之善为道者乃是保守自然之道的人 87

三 无人能使古之善为道者再行有知有欲 87

第二节 圣人如何取法地、天、道 88

甲 圣人向天地取法何事 88

一 对人任其自然之精神 88

乙 圣人向道取法何事 89

二 绝对利他之精神 89

一 圣人抱朴不离就是抱守朴德不失 90

甲 圣人抱朴不离,以做为天下朴治主义信徒立身之表率 90

第三节 圣人如何做朴治主义者经国治民之师表 90

二 圣人如何抱朴 91

三 圣人隐退不炫反获其益 91

乙 圣人以其为政之操守教导朴治主义信徒 92

一 圣人为政之操守是“为而不争” 92

二 争乱之起源 92

四 “曲则全……”这项古谚,朴治主义信徒当全部终身恪守不渝 92

三 圣人如何教导朴治主义信徒为而不争之为政操守 95

一 治天下一定要常以无事为总方针 96

第四节 圣人治天下之道 96

甲 圣人治天下之总方针:无事 96

二 执行“常以无事治天下”这项方针的四项为政原则 98

乙 圣人治天下之治事、施政方针 100

三 无为、好静、无欲、无事四项为政原则可简化为无为、好静两项 100

一 圣人治天下之治事方针:事无事 100

二 圣人治天下之施政方针:为无为、味无味 101

一 意义 104

甲 论第一政纲“常使民无知无欲” 104

第五节 圣人治民之道 104

三 政策 105

四 措施 105

二 目的 105

五 影响 107

乙 论第二政纲“为无为” 108

二 目的 108

三 政策 108

四 措施 108

一 意义 108

五 条件 109

六 圣人为无为,实是法道之常无为 109

甲 圣人绝对舍己为人,只与不取,为而不争 111

第六节 圣人待民之道 111

乙 圣人爱民如子 111

一 圣人对百姓无成见,以百姓之心思为心思 111

三 圣人爱民如赤子,因而得到百姓的爱戴 112

二 圣人对百姓随和放任,凡事不加计较 112

丙 圣人不结民怨,以德报怨 112

一 圣人不结民怨 112

丁 圣人不遗弃任何人 113

一 圣人是最会做事的人 113

二 圣人以德报怨 113

二 圣人善于任用人任用物 115

第七节 圣人维护政权之道 115

甲 圣人保持政权不失之作法 115

一 圣人以谦退不争的作法来争取人民的衷心拥戴,以巩固其政权 116

乙 圣人巩固政权之作法 116

二 圣人由于处下处后而得到人民衷心的拥戴 117

三 圣人处下处后,不但保身固位,而且其政权也永保不失 117

甲 圣人在生活上只求饱腹,不纵情于物欲 118

第八节 关于圣人个人方面 118

乙 圣人外出则持重,家居则守静 119

丙 圣人避祸求福之道 119

第九节 对圣人之观察 122

甲 圣人之能为统驭百官之长,是因其未损其朴 122

乙 圣人由于无私忘我,舍己为人,因而身先身存 123

丙 圣人绝不会成为朴治主义的病害 124

第一节 朴治主义之政治大纲 125

第六章 论朴治主义经国治民之道 125

甲 总路线:以自然之道治民 126

乙 总方针:常以无事治天下 126

丙 施政纲领 126

一 常使民无知无欲 126

二 为无为 127

三 两项治国准则 128

二 何以古之善为道者不以智明民 128

一 老子指出不以智明民之愚民政策,古之善为道者早已行之 128

第二节 论朴治主义在教育、法制方面所制定的特殊政策 128

甲 在教育方面制定了不以智明民的愚民政策 128

四 为能深明上两项治国准则,必须无欲有明 129

五 人君为能实行不以智明民之愚民政策,必须无知任自然 129

乙 在法制方面制定了由天惩处的司法政策 130

一 人君设立严刑峻法于事无补 130

二 人君根本无杀人之权 130

甲 以慈为心理战略的军事与国防政策 131

第三节 论朴治主义在国防、外交方面所制定的特殊政策 131

三 人民如有为非作歹者当由天去惩处 131

一 在军事方面,朴冶主义者应有之立场是“不以兵强天下” 131

三 朴治主义国家的军队只能用于御敌自卫,不能用于逞强黩武 132

二 朴治主义国家为了自卫,能有军队之存在 132

五 朴治主义统帅在退敌致果后当慎戒之事端 133

四 朴治主义统帅不可变保卫战为侵略战 133

六 朴治主义统帅在战事上应有之态度与操守 134

七 朴治主义的军事战略:用“慈” 135

八 朴治主义统帅必须备有谦下不争之德才能用慈 137

九 朴治主义之军事思想也是与兵法家之军事思想相合的 138

一 政策之要点 139

二 以谦柔为用的外交政策乃是老子根据朴治主义的主张而制定的 139

三 大国谦下,则能争取到小国的归顺 139

乙 以谦柔为用的外交政策 139

四 小国柔顺,则能争取到大国的保护 140

五 国际上之外交如以谦柔为用,其效益宏大 140

六 大国谦下可使天下归往 140

一 朴治主义人君制驭不良臣属之道 141

第四节 朴治主义人君当知之几点作法 141

甲 朴治主义人君当以柔术制驭不良臣属 141

二 人君用柔之作法 141

三 对制裁不良臣属运用柔术之适当时机 143

四 能应用柔术之人君乃是具有见小之“明”之人 144

乙 老子以比喻指明朴治主义人君为政之作法 145

一 治天下当无为无执 145

六 朴治主义主张用柔是基于“道以柔弱为用” 145

五 人君应用柔术当绝对保密 145

三 为政勿自炫 146

二 治大国当无为 146

四 当守中不言 147

第七章 论朴治主义者 149

第一节 朴治主义者当有之品德与操守 149

甲 立身方面 149

一 持身之道 149

二 保持政权之道 150

一 对人当以德报怨。 150

丁 对人方面 150

二 治事之守则 150

一 巩固政权之道 150

丙 保身固位方面 150

一 对事之态度 150

乙 治事方面 150

三 秉政之操守 150

二 当有之精神 150

戊 对己方面 151

一 绝欲之意义 151

甲 论绝欲 151

三 避祸之道 151

第二节 论如何能成一朴治主义者 151

三 知人善任,不当遗弃任何人。 151

四 不结民怨之道:只与不取 151

一 在生活上 151

二 对民当不怀成见,爱民如子。 151

二 在日常行动上 151

三 人为之欲之害 152

二 绝欲之目的 152

四 绝欲之益 153

一 弃知之意义 158

二 弃知之目的 158

三 求知之害 158

乙 论弃知 158

四 弃知之益 159

丙 论隐名 160

三 争名之害 160

四 隐名之益 160

二 隐名之目的 160

一 隐名之意义 160

丁 结 论 161

甲 第一步是绝欲 161

一 绝欲的途径是弃躁守静 161

二 绝欲的方法是塞其兑,闭其门 162

一 弃知的途径是弃智守愚 162

乙 第二步是弃知 162

丙 第三步是隐名 163

二 弃知的方法是挫其锐,解其纷 163

一 隐名的途径是弃尊守卑,弃荣守辱 163

二 隐名的方法是和其光,同其尘 163

第四节 知足乃止欲的无上妙方 164

甲 过度贪求名利之害 164

一 名利是人们外欲贪求的对象 164

丁 修身返朴的速成法:用啬 164

二 贪求名利实有害吾人之身心 165

乙 知足知止乃全生保寿之道 165

一 天下如施行了朴治主义,则不会发生战争 166

丁 有国者只有内心知足才不会发动兼并战争 166

丙 只有知足才能彻底止欲 166

二 天下尚未施行朴治主义之时,则战争必连绵不绝 167

四 人君如能知足,才会时常满足 167

三 人君不知足乃是天下最大的祸事 167

第五节 关于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一些问题 168

甲 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所能达到的境界 168

一 能修有与道相同的超越朴德 168

二 能超然世外不为物累 168

三 能超然世外不为物累的朴治主义者才是天下最可珍贵的人 168

二 获得了能以自然之道治民的无限能力 169

一 获得了知人事、明天道的能力 169

乙 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所能获得的能力 169

四 能常顺自然之道而行,能常任自然 169

一 能保寿 170

二 能保身固位,永享国祚 170

丙 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所能得到的好处 170

丁 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应有之任务 171

三 然后再现察该人君之家乡 172

四 然后再观察该人君之国家 172

五 最后再现察天下 172

己 对真假朴治主义之鉴定与评比 172

乙 关于保持生理机能和谐自然的问题 174

第六节 对几点有关修身返朴问题的疑问之解答 174

甲 关于终身抱朴不离的问题 174

丙 关于涤除心知的问题 175

丁 关于经国治民行无为之政的问题 175

戊 关于内心宁静无欲的问题 176

己 关于头脑无知的问题 176

第八章 老子对实现其朴治主义之期望与失望 178

第一节 老子为推荐其朴治主义铺路 178

甲 论人民饥馑、难治、轻死之原因 178

一 指出人民之饥馑是由于人君课税太多所致 178

二 指出人民之难治是由于人君施行有为之政所致 178

一 指出贵生人君生活之奢华 179

二 指出贵生人君实是残民自肥的强盗头子 179

三 指出人民之轻死是由于人君贵生所致 179

乙 控诉贵生人君之罪行 179

三 指出食税虽多但不贵生之人君犹胜于贵生之人君 180

四 老子对一般人君不走乎坦大道而专喜走邪径之情况深表怪异 180

丙 老子指出唯有有道的朴治主义者才能只与不取,完全以济世利民为己任 180

一 指出天之作法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180

二 指出人世统治者之作法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181

三 指出唯有有道者才能以有余奉天下 181

丁 指出当把治天下之大任托付给超出荣辱之外,并能为天下舍身忘己之朴治主义者 182

一 老子引用并阐释古谚以指出人们患得患失的心理反应状态 182

二 指出当把天下托付给忘身无我的人去治理 182

一 采用道之道路可使天下人民自然归往 183

三 采用道之道路以冶民,其利实是无穷 183

二 人民归往谦退之君后可安享太平 183

三 谁是忘身无我的人呢 183

甲 指出采用道之道路以治民其益无穷 183

第二节 老子对其朴治主义学说之推荐 183

四 人君当实行朴治主义 184

乙 指出以朴治主义自然之道治民之益 184

一 加以朴治主义自然之道治民,则鬼、神、圣人都不能再行伤害人民 184

二 采取朴治主义自然之道以治民,可使人民得到双重好处 185

第三节 老子对实现其学说寄望于当时之高阶层统治者 185

甲 老子期望有人能推荐其学说之形上基石“道”于周天子 185

二 引证圣人持重守静的作法以资借镜 187

三 对天子之惋惜与期望 187

— 指出持重守静之重要性 187

乙 老子期望天子能持重守静 187

丙 老于期望侯王们能实行朴治主义 188

一 侯王乃是老子对实现其朴治主义理想深寄厚望的人 188

二 老于以“道”做为说服的武器 188

三 老子期望侯王们能向道学习,并指出无名、无为、无欲之益 188

第四节 老子对其学说之宣扬 190

甲 老子于士人阶级中宣讲其学说 190

一 士人当是老子宣讲其学说的直接对象 190

二 老子向士人宣讲的主要内容 191

三 士人中对老子学说之三种不同反应 191

四 三士对老子学说之三种不同反应表现系由于他们内心之明不同所致 192

乙 老子指出下士对其学说有了错误认识之原因 193

五 老子对下士所抱之态度 193

丙 老子承认其治民之道之宏大精深 194

第五节 老子对其学说之不为当政者所理解所采纳深表失望 195

甲 老子慨叹当政者无人能明白“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诲 195

一 “无为”“不言”乃是朴治主义者为政立身之基本操守 195

二 老子之主张无为,是因其深知无为之益 195

三 老子曾通过圣人之作法来教导其信徒如何不言 196

四 老子之慨叹 196

乙 老子对其用柔、谦卑两大说教不能为执政者所理解而表示失望 196

一 老子对其用柔之说教不能为人理解、采用深表失望 196

二 老子对其谦卑之说教不能为人理解、实行深感失望 197

丙 老子慨叹其道之不行 197

卷尾 朴治主义之总结 199

第一节 老子对其著作“道德经”一书之总评 199

甲 本书言辞简陋,质朴无华 1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