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主义思想史纲
社会主义思想史纲

社会主义思想史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萧贵毓,张海燕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03516933
  • 页数:628 页
图书介绍:片断:二、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对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意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为了完整地、准确地、系统地掌握这一理论,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把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提到应有的位置,是具有多方面意义的。首先,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有助于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把邓小平理论置于社会主义思想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认识和把握。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论及理论研究时曾经把他的治学经验概括为:“沿流溯源,究其尾首。”这就是说,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能够使我们懂得,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怎样从西欧传播到世界各地,从理论传播发展为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再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扩展,直至开辟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能够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怎样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能够使我们切实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规律,进而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分析新
《社会主义思想史纲》目录

目录 1

总 序 1

绪 论 1

一、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 1

二、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对加深理解 6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6

三、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要求和方 8

法 8

第一编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4

第一章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先声 16

——空想社会主义 16

一、十六和十七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7

二、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23

三、十九世纪前半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29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体系的形 48

成 48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 49

源 49

二、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中 52

开始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52

三、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 56

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56

论体系 63

四、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 63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理论与 68

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 68

一、关于“两个必然”理论的提出和论证 68

二、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设想 80

三、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发生社会主 82

义革命可能性的探索 82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 87

专政的理论 87

一、基本思想的形成 87

二、思想的深入发展和理论的论证 93

三、理论的重要补充 101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 105

科学预测 105

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赖以确立的物质前提 105

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107

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 113

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其他方面的特征 118

五、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方法 126

第六章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其他工人运动活动 135

家的社会主义思想 135

一、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奥古斯特·倍倍尔 135

二、弗兰茨·梅林和保尔·拉法格 144

三、伯恩施坦和伯恩施坦主义 152

四、考茨基前期的历史功绩和他向机会主义 156

的转变 156

第二编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飞跃 165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65

第七章列宁主义的实质、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命 167

运 167

一、从关于列宁主义定义的争论看列宁主义的 168

实质 168

主义的主要贡献 173

二、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科学社会 173

三、列宁主义的历史命运 185

第八章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国数国可以首 190

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 190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190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195

三、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 199

贡献 199

四、《帝国主义论》与当代资本主义 202

五、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 209

国获得胜利的理论 209

一、列宁对党的民族纲领的科学阐述 214

第九章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214

二、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对民族殖民地理论的 220

丰富和发展 220

三、列宁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纲领和 226

原则 226

第十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234

的理论 234

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 234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242

三、列宁关于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的思想 248

一、列宁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 256

探索 256

过渡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256

第十一章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 256

二、列宁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和合作制 264

理论 264

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国家资本 268

主义的思想 268

四、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商品货 272

币思想 272

第十二章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78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279

二、关于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 288

一、普列汉诺夫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298

第十三章 列宁同时代其他工人运动活动家的社 298

会主义思想 298

二、罗莎·卢森堡社会主义思想评析 306

三、托洛茨基和托洛茨基主义 313

四、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23

第三编科学社会主义在多国实践中的发展、改革理 330

论的探讨与重大挫折 330

第十四章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331

的发展 331

一、社会主义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331

二、社会主义理想和实现途径的确立 335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开端 341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兴起和过程 346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潮流和改革的理 346

论 346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观 348

三、苏联东欧国家在改革中对社会主义若干 354

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 354

第十六章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365

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365

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373

三、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危害 375

因 385

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和解体的原 385

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385

第十七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和解体的 385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和解体的历 400

史教训 400

第四编二十世纪其他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衰 407

第十八章民主社会主义 409

一、社会党、社会党国际和民主社会主义 409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415

三、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评价 423

第十九章西方马克思主义 427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427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434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 440

第二十章欧洲共产主义 449

一、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449

二、欧洲共产主义的主要理论 455

三、欧洲共产主义的理论走向 464

第二十一章新托洛茨基主义 468

一、新托洛茨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468

二、新托洛茨基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476

三、现代托派的组织状况 484

景及其基本特征 487

一、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产生的背 487

社会主义 487

第二十二章第三世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 487

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的三种基 492

本类型 492

三、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 498

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在理论和政策上的 498

变化和调整 498

四、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的现状及 500

其发展趋势 500

第二十三章生态社会主义 507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507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511

三、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几点评估 518

第五编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24

第二十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 525

东思想的形成 525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25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535

第二十五章毛泽东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549

探索 549

一、毛泽东探索的历史回顾 550

二、毛泽东探索的重大贡献 554

三、毛泽东探索的失误 563

四、毛泽东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69

第二十六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572

论的形成和发展 572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 572

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572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 577

发展过程 57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 580

容 580

的创立者 587

四、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87

第二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开创了科学社会主 596

义新篇章 596

一、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596

二、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 599

新阶段 599

三、高举伟大旗帜,跨入二十一世纪 609

结束语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 614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启示 614

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619

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 623

后 记 6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