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参考书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
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参考书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

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参考书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荫浏
  • 出 版 社:音乐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4
  • ISBN:K8026·2090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
《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参考书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目录

几点说明 1

第一编 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 1

第一章 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 1

一、概况 1

二、音乐的起源 2

音乐起源于劳动 2

对音乐起源的各种唯心主义解释的批判 3

三、传说中的远古音乐 5

关于原始史料的问题 5

原始音乐的内容 5

关于劳动生产的 5

关于水旱的 7

关于战争的 8

关于宗教的 8

原始音乐的形式 10

原始音乐的性质与特点 12

四、原始时代的乐器 12

乐器的种类 12

关于乐器发展情况的推测 14

结语 14

第二编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 15

第二章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 15

一、概况 15

二、从残存的诗歌看当时人民的生活 16

劳动生产 16

婚姻制度 17

战争情况 17

奴隶生活 17

人民对统治者的咒骂 18

神权统治 19

三、奴隶主对音乐的利用 19

夸耀武功与威慑人民 20

奴隶主阶级的音乐享乐 21

四、汉民族和四周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 22

五、乐器和乐律 23

商代的乐器 23

商代的乐律 26

结语 27

第三编 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1世纪---前221) 29

第三章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 29

一、概况 29

二、大武 31

三、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 33

四、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 34

(一)六代乐舞 35

五、统治阶级利用民间音乐 35

五类乐舞 35

(二)小舞 36

(三)散乐 36

(四)四夷之乐 36

(五)宗教性的乐舞 36

应用音乐的场合 37

音乐节目 38

乐队的排列 39

六 与国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39

七、乐器和乐律 41

周代的乐器 41

周代的乐律 42

乐律、音律、律吕、律制 43

“律”和“同”、“吕” 43

结语 44

第四章 春秋 战国(公元前770--前221) 45

一、概况 45

二、民歌的收集和以民歌为基础的创作活动 47

“采风”制度 47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48

南方的民歌和屈原的创作 52

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 56

三、乐曲的艺术性 57

诗经中所包含的各种曲式 58

楚辞中的几种曲式因素--“乱”、“少歌”和“倡” 63

楚辞中的几种曲式 68

成相篇中的说唱音乐节奏 74

歌曲中的调式变化 75

四、音乐生活和音乐表现技术的发展 76

音乐与日常生活 76

民间歌唱家 77

有关歌唱艺术的几点理论 78

琴的演奏技术 79

角色的创造 80

五、音乐文化的地区特点和相互交流 81

六、统治阶级和音乐文化的关系 82

七、乐器和乐律 86

乐器 86

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87

接近新音阶的音阶出现 89

八、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90

儒家 90

墨家 95

道家 96

音乐的娱乐作用:乐--乐--欲 97

生活、音乐实践、音乐理论 102

结语 103

第四编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后589) 105

第五章 秦、汉(公元前221--后220) 105

一、概况 105

二、人民的声音--民歌 106

三、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 108

乐府的设立及其工作任务 108

乐府的兴废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09

统治阶级对民间音乐态度的转变 110

担任乐府领导职务的音乐家--李延年 111

鼓吹与横吹 112

四、鼓吹的兴起 112

鼓吹 112

鼓吹的民间基础 113

少数民族的贡献 115

鼓吹在各方面的应用 115

五、音乐形式的多样化 116

民歌及其艺术发展--相和歌 116

汉代大曲中的“解”、“艳”、“趋”和“乱” 117

“解”是什么? 118

由“解”、“艳”、“趋”构成的相和大曲曲式 121

民间舞蹈 123

古琴独奏曲广陵散 124

胡笳十八拍及其作者蔡琰 125

长篇叙事歌曲 126

百戏 127

初期的戏剧因素 128

宫廷雅乐的僵化 128

六、乐器和乐律 130

乐器 130

京房六十律 134

汉代民间音乐中的“相和三调” 136

七、音乐文献和音乐美学 137

音乐文献 137

儒家音乐美学理论独占优势 138

结语 140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42

一、概况 142

二、民歌与时代生活 143

各族人民的融合 144

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 145

三、音乐文化多方面的发展 148

相和歌的继续发展 148

清商乐与民间音乐的发展 149

其他歌舞音乐 152

鼓吹 153

(四)散乐方面 154

统治阶级对民间歌舞音乐和鼓吹音乐的篡改 154

少数民族的叙事歌曲 156

歌舞音乐中故事性的增加 156

百戏 157

器乐 157

宫廷雅乐 160

音乐与宗教 162

四、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 166

五、乐器与乐律 169

乐器 169

何承天的新律 171

钱乐之和沈重的三百六十律 171

荀勖的笛律 173

纯律音阶的应用 177

清商三调 178

笛上的三调 178

六、音乐思想 179

阮籍 179

嵇康的生平 180

嵇康 180

嵇康的音乐思想 181

概念世界的音乐精神 182

实在的音乐 184

现实性问题 186

认识论 187

“善”、“恶”问题 187

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关系和区别 188

实践与理论之矛盾 190

独特的见解 193

对嵇康的评价 195

刘勰 196

结语 197

第五编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 199

第七章 概况 199

第八章 隋、唐、五代的民间音乐 201

一、民歌和民间曲子 201

民歌和曲子的区别与关系 201

有关民歌和曲子的精华与糟粕问题 202

统治阶级对民歌与曲子的憎恨 202

唐代的曲子 204

民歌和民间曲子的思想内容 205

同曲表达不同内容的问题 205

二、配合音乐的唐代文人歌词 207

三、民间说唱音乐和佛教变文 211

四、民间歌舞和戏曲的关系 216

民间歌舞和故事情节 216

五、寺院和民间音乐生活 218

第九章 繁盛的燕乐和衰微的雅乐 222

一、隋、唐燕乐 222

燕乐是什么 222

燕乐的发展 223

从隋七部乐到唐坐、立部伎 223

各民族音乐的融合 226

对燕乐乐器的考察 229

燕乐歌舞音乐中的大曲和法曲 230

燕乐的传播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 235

鼓吹与散乐 236

以歌舞与散乐相比 237

散乐中间的戏剧 239

戏剧的专业地位 242

二、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 243

大乐署 243

鼓吹署 244

教坊 244

梨园 245

燕乐乐工、乐伎的来源,他们的社会地位 246

宫廷乐工、乐伎散入民间 249

三、著名燕乐艺人及其创造和贡献 250

(一)歌唱方面 250

(二)器乐方面 252

(三)歌舞方面 254

(五)作曲方面 254

四、隋、唐、五代的雅乐 257

第十章 乐器、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的新成就 263

一、乐器 263

二、音乐理论各方面的发展 269

(一)记谱法方面 269

古琴减字谱 269

(二)音阶和宫调理论方面 270

新音阶的确立 270

舞谱 270

工尺谱 270

八声音阶的应用 271

燕乐二十八调 272

八十四调 275

同曲的犯调和移调 277

(三)音乐专门著述的增多 279

三、音乐思想 280

雅乐派的音乐思想 280

白居易和元稹的音乐思想 282

结语 286

附录 289

曲例索引 289

图片索引 289

参考书目索引 293

名词索引 2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