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段瑞华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60913458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中华社科基金资助课题。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目录

导论 1

一、时代的严肃课题 1

上篇 1

二、基本内容概述 2

第一章 蒸汽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1

第一节 蒸汽车技术革命 11

一、蒸汽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黄国的原因 11

二、蒸汽技术革命概述 15

第二节 蒸汽技术革命与生产社会化 18

一、生产工具机器化 19

二、生的场所工厂化 20

三、资本积累集中化 20

四、生产过程专业化 20

五、产品生产协作化 21

六、经济交往国际化 22

七、生产增长高速化 23

一、商品经济占主民地位 25

第三节 蒸汽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5

二、雇佣劳动制成为根本的经济制度 26

三、生产社会化过与生产资料本家私人占有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 27

四、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上统治地位的确立 27

第二章 蒸汽技术革命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论 28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资本的历史进步性 28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资本进步性的基本表现 29

二、推翻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30

三、开创了世界历史·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32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两个必然性”的经济根源 3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34

二、生产社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立点 34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两个必然性”的阶级根源 37

一、产业革命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两大阶级 37

二、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的根源 38

三、资产阶级孕育了否定自身的力量 40

四、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1

一、未来社会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43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认识 43

二、暴力革命是通向未来社会的唯一大门 45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47

四、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49

五、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50

六、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51

七、以计划经济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51

八、以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生产·以劳动券代替货币流通 52

九、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53

十、人的解放 55

第五节 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来社会的生产力理论的再认识 57

一、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怎样认识未来社会所依托的生产力 58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生产力理论的二重性 61

电力技术革命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67

第三章 电子技术革命 69

第一节 电力技术革命发生的条件 69

一、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69

二、电磁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电力技术革命的科学基础 69

一、发电机、电动机和输电技术的发展 70

第二节 电子技术革命一瞥 70

二、通讯技术的发明 71

三、电力照明和内燃机技术的出现 73

第三节 电力时代 74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74

二、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 75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及其转移 78

第一节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 78

一、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78

二、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79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81

一、电力技术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的缓解作用 82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的转嫁 83

第三节 电力技术革命中的矛盾焦点:经济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历史必然性 92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93

二、解决帝国主义时候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西方类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97

三、解决帝国主义时候的社会基本矛盾的东方类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99

一、电力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103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跳跃发展 103

第五章 传统社会主义的负重前进 103

二、列宁论电力技术社会主义 108

三、传统会主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11

第二节 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背负的几大包袱 119

一、第一个包袱:离开生产力本性的要求来变革生产关系 120

二、第二个包袱:长期以阶级斗争为钢,工作重心转移的时机一再丧失 128

三、第三个包袱:排斥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划等号 132

下篇 135

四、第四个包袱:“左”倾顽症长期存在 135

第六章 智能技术革命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 145

第一节 关于智能技术革命的称谓 145

一、常见的几种称谓的不足 145

二、关于智能技术革命的提法 146

第二节 智能技术革命发生的条件 147

一、长期的科技储备 147

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148

三、生产工具发避孕药内在要求 149

五、科技发展社会化的结晶 150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智能技术革命的进程 150

六、垄断资本的驱动 151

第三节 智能技术革命为何首先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51

一、经济实力雄厚 151

二、资本主义蕴含着科技革命的内在动力 153

三、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154

四、科技和人才引进 155

五、管理科学的应用 157

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若干调整 158

七、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刺激效应 160

第四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要素要的新 162

一、劳动资料的变革 162

二、劳动对象的变革 164

三、劳动者从手的解放到脑的解放 166

四、分工协作的发展 168

五、科学管理功能的加强 169

六、“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论辨析 170

一、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74

第七章 智能技术革命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困境 174

第一节 智能技术革命使社会主义落后于资本主义 174

二、长期被迫备战,消耗了国力 177

三、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步步进逼 178

第二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苦斗 180

一、急于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81

二、不断发动政治运动,以期巩固社会主义 185

三、不断进行思想改造,以期坚持马列主义 191

四、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以期发展国民经济 199

五、追求世界革命,以期东风压倒西风 202

第八章 智能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勃兴 209

第一节 历史的宝贵的启迪 209

一、两次增值失科技和经济发展机遇的教训 209

二、传统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教训 211

三、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经验 215

四、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探索 218

第二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44

一、智能技术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动力 244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48

第三次 智能技术革命与党的工作重转移 253

一、工作重心转移的国内根据 253

二、工作重心转移的国际根据 258

第四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 260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不能抹煞 260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相互关联的社会制度 262

第五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第一生产力 267

一、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267

二、邓小平论第一生产力 269

第六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71

一、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 271

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勃兴的经济体制 273

第七节 智能技术革命与科技发展加速律和科技差距缩小律 276

一、科技发展加速律及其社会意义 276

二、科技差距缩小律及其社会意义 278

结事语 科教兴国,再创辉煌 284

后记 2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