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卷
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卷

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卷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邓铁涛,程之范主编(国家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17034351
  • 页数:63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通史 近代卷》目录

前言页 1

绪论 1

一、近代中国社会 1

(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二)西方文化的传播对封建思想体系的冲击 2

(三)近代文学的特点 4

二、近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5

(一)西方医学的广泛传播 5

(二)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6

(三)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四)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 7

上篇 中医篇 13

第一章 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13

第一节 内科 13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3

二、经方学说的发展及其学术思想 19

三、寒温融合学派的兴起 23

四、杂病治疗的进步 26

第二节 外科 35

一、外科名家与医著 35

二、外治法与外科手术法的丰富 37

第三节 骨伤科 38

一、传统中医骨伤科的进步 38

二、中西医学在骨伤科的融合 39

三、伤科名医与名著 39

第四节 妇产科 41

一、晚清医家有关妇科病的论述 42

二、民国妇科医家与著作 43

三、著名产科医家与著作 45

第五节 儿科 46

一、儿科理论的发展 46

二、婴幼儿调护与疾病治疗 48

三、痧痘惊疳 49

四、儿科特色医著 52

一、著名针灸学家 54

第六节 针灸科 54

二、针灸著作 55

三、学术研究 57

四、针灸学在欧美的传播 58

第七节 眼科 58

一、中医眼科的持续深入发展 58

二、眼科中西医汇通的萌生与发展 59

第八节 喉科 60

一、近代喉科传染病的流行及喉科专著的涌现 61

二、喉科诊治法的进步 61

三、近代喉科其它方面的发展 63

第九节 推拿和气功养生 63

一、推拿流派 63

二、推拿著作 64

三、气功养生 65

四、其他 65

一、坚持辩证施护原则 66

第十节 护理 66

二、注意情志、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67

三、护理方法增多 67

四、注重食物调养 68

五、急救护理 68

第二章 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69

第一节 中药学的发展 69

一、古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 69

二、药性、药效研究的进展 71

三、中药鉴别与炮炙 74

四、药用植物、图鉴及其他 78

五、中外交流的扩大 80

第二节 方剂学的成就 81

一、方剂学理论的研究 81

二、方书的整理和编纂 84

三、验方的汇编 87

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研究 90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90

一、藏象学说 90

二、病因学说 93

三、诊断学说 94

四、运气学说 99

第二节 医史文献研究 99

一、中医经典著作的文献研究 99

二、丛书、工具书的编写 103

三、医案医话 107

四、医学史研究 110

一、16~18世纪有关中西汇通的记述 113

第一节 中西医汇通思想渊源 113

第四章 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113

二、19~20世纪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出现 114

第二节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115

一、王学权与王孟英 115

二、陆以? 116

三、陈定泰 116

四、罗定昌 116

五、陶定兰 116

六、合信 117

一、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 118

第三节 汇通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 118

二、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 119

三、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121

四、恽铁樵的“新中医” 123

第四节 中西医汇通的经验教训 126

一、中西医汇通的历史作用 126

二、中西医汇通的经验教训 127

一、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论争 129

第五章 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129

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 129

二、关于阴阳、五行、运气存废的论争 140

第二节 维护中医药的抗争运动 146

一、北洋政府时期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 146

二、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医抗争活动 150

三、中央国医馆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 154

四、抗争时期中医药行业的状况 171

五、中医药抗争运动的历史意义 175

第三节 探索中医革新之路 176

一、中医革新思想萌芽 176

二、中医学术革新潮流 180

三、中医科学化运动 182

四、中医学术革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94

第六章 近代中医教育 195

第一节 清朝末期的中医教育 195

一、清末中医教育之背景 195

二、官办医学教育 196

三、以师带徒教育继续 198

四、中医学校雏型 202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 206

一、争取中医教育立案 207

二、各地中医学校的创办 209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医教育 213

一、中医院校教材编写 213

二、中医院校学科建设 219

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 224

四、中医办学的高潮及危机 226

第四节 中医院校简介 233

一、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233

二、上海中国医学院 234

三、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235

四、浙江中医专门学校 235

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 236

七、北平医药学校和华北国医学院 237

六、苏州国医学校 237

八、四川国医学院 238

九、江西中医专门学校 239

十、山西医学传习所 239

十一、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240

十二、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 241

十三、铁樵函授中医学校 241

第七章 近代中医药书刊的出版与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245

一、近代中医药出版业的发展 245

二、各地有关书局刊刻的中医古籍 246

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医书籍 248

四、专业性的中医书籍出版机构 248

五、其他书局出版的中医书籍 249

一、中医药期刊的创办与发展 250

二、近代最早的中医药期刊 250

第二节 中医药期刊的创办 250

三、以融汇中西医药为宗旨的期刊 251

四、以阐发中医学理论为宗旨的期刊 251

五、以宣传维护中医药学为宗旨的期刊 252

六、以宣传中医药科学化为宗旨的期刊 253

七、以发扬针灸学术为宗旨的期刊 254

第三节 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257

一、中医学会与研究会 258

二、中西医学研究会(社) 260

三、其它学术团体 262

第八章 近代中医人物 271

第一节 西医学发展简史 295

第一章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295

一、原始医药 295

中篇 西医篇 295

二、古代医学 296

三、中世纪欧洲医学 298

四、阿拉伯医学 298

五、近代医学 299

六、现代医学 305

第二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 310

一、早期西医的传入 310

二、牛痘术传入中国及其推广 311

三、传教士在广东开设诊所和医院 313

四、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的兴起 314

第三节 教会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 318

一、教会医药事业的扩大 318

二、教会医药事业趋于繁荣 322

三、教会医学事业地位的改变 325

第一节 清末新型医政管理的开端 328

一、中央卫生行政机构 328

第二章 近代医疗保健制度的建立 328

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 330

三、医药行业管理 331

第二节 近代医疗保健制度的创建和发展 337

一、卫生行政系统的初创 337

二、中央卫生行政组织系统的确立 338

三、地方卫生行政机构的建立 340

四、医药管理制度及卫生法规 342

五、我国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的合作 343

六、海港检疫权的收回 344

第一节 中医药书籍的出版 345

第三节 医学研究机构 345

一、清末时期(1911年以前)的西医研究机构 345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西医研究机构 345

第四节 医学名词统一活动 350

一、早期的医学名词统一工作 350

二、医学名词审查会的诞生和发展 353

第三章 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358

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358

一、教会医院的解剖教学 358

二、解剖教科书的编译 359

三、中国解剖学科的建立 360

四、近代中国解剖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361

第二节 生理学 363

一、西方生理学的传入 363

二、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建立 364

第三节 红四方面军与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365

三、中国生理学的发展 365

二、生物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368

第三节 生物化学 368

一、早期的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活动 368

三、抗日战争时期生物化学的研究 370

第四节 病理学 371

一、近代病理学科的奠基 371

二、近代病理学研究概况 372

第五节 微生物学 373

一、教会医院传入微生物学 374

二、医学院校设立微生物学课程 374

三、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基地的建立 374

四、中国微生物学家的贡献 376

第六节 人体寄生虫学 377

一、原虫方面的研究 377

二、蠕虫方面的研究 378

三、医学节肢动物方面的研究 381

第四章 临床医学的发展 384

第一节 内科学 384

一、结核病 384

二、其它传染病 387

三、中毒性疾病 391

四、维生素缺乏病和新陈代谢疾病 392

五、结缔组织疾病(胶原性疾病) 393

六、呼吸、循环系统疾病 394

七、消化系统疾病 395

九、造血系统疾病 398

八、泌尿系统疾病 398

十、内分泌系统疾病 400

十一、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00

第二节 外科学 401

一、西方外科学传入我国 401

二、西方外科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402

三、我国近代外科临床实践概况 404

第三节 骨科学 410

一、我国骨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410

二、我国近代主要的骨科疾患和治疗法则 412

第四节 妇产科学 413

一、我国西医妇产科的萌芽与兴起 413

二、西医妇产科的建立与发展 414

三、节制生育 421

第五节 儿科学 421

一、近代儿科学的建立 421

二、近代儿科学的主要成就 422

第六节 眼科学 425

一、西医眼科学的传入 425

二、我国近代眼科学的建立 426

第七节 口腔医学 427

一、鸦片战争后的口腔科学发展概况 427

二、辛亥革命后的口腔科学发展概况 428

一、近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 431

第八节 耳鼻咽喉科学 431

三、革命根据地口腔科简况 431

二、耳鼻咽喉科教学与临床 432

三、临床专业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创立 433

一、概况 434

第九节 皮肤病和性病学 434

二、性病 435

三、麻风病 437

四、真菌(霉菌)病 438

五、维生素缺乏类及其他杂病 439

第十节 法医学 440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法医学 440

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法医学 441

第十一节 护理学 443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护理事业 443

二、中华护士会早期的工作 444

三、出版护理期刊和书籍 445

四、加入国际护理组织 446

五、抗日战争时期护理事业的发展 446

第五章 近代药学 448

第一节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448

一、西药房的设立 448

二、华商药房的发展 449

一、19世纪初至抗日战争前的制药工业 452

第二节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452

一、药学研究 453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制药工业 453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制药工业 453

第三节 药学研究与药学教育 453

二、药学教育 455

三、中国药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456

第六章 公共卫生与防疫 458

第一节 近代疫病史 458

一、概况 458

二、严重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460

第二节 我国近代的检疫工作 469

一、始创检疫的历史背景 469

二、制定检疫章程与实施疫船处理 470

四、海港检疫管理处成立 471

三、移民检疫 471

五、战争时期的卫生检疫 472

第三节 公共卫生的奠基 472

一、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473

二、早期的公共卫生工作 473

三、城市卫生与乡村卫生 474

四、妇幼卫生 477

五、食品卫生 478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医学教育 482

第七章 医学教育 482

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 483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 483

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 485

四、晚清时期的留学生 486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医学教育 487

一、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 487

二、公私立医学校及教会医学校的创办 488

三、咯克菲勒基金会“中华医学基金会”与中国医学教育 489

四、较重要的医学院校的沿革介绍 490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的医学教育(1927~1948) 493

一、医学教育体制与管理制度 493

二、医学院校的发展 494

三、较重要医学院校沿革介绍 495

四、东北沦陷区的高等医学教育 497

第四节 中等医学教育 498

一、护理教育 498

二、助产教育 499

第八章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和医药学术团体 501

第一节 近代西医学书籍的出版 501

第二节 主要西医药期刊的创办和发行 507

第三节 医药学术团体及其活动 523

一、中国博医会 523

二、中国护士学会 524

三、中国医学会 525

四、中华医学会 525

五、中国红十字会 526

六、中华民国医药学会 527

七、中国生理学会 528

八、中华卫生教育会 528

九、中国解剖学会 528

十三、全国医师联合会 529

十四、中国卫生教育社 529

十二、中国麻风协会 529

十一、中国防痨协会 529

十、上海医学联合会 529

第九章 医学人物 531

下篇 解放区卫生篇 547

第一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及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547

第一节 红一方面军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548

第二节 红二方面军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562

第四节 长征中的卫生工作 568

第五节 发展陕甘宁根据地,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时期的卫生工作 572

第六节 红十军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575

第七节 海陆丰起义、广州起义部队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575

第九节 琼崖红军的卫生工作 576

第八节 陕北红军的卫生工作 576

第十节 南方游击队的卫生工作 577

第十一节 东北抗日联军的卫生工作 577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579

第一节 卫生工作的任务、体制和重要规定 580

第二节 卫勤组织的发展 581

第三节 卫生勤务特点与战伤救护 583

第四节 医院的发展与医疗质量的提高 585

第五节 卫生防病与保健工作 587

第六节 医学教育与卫生技术队伍的发展 590

第七节 药材供应与管理 593

第八节 国际医疗援助和中国红十字会的支援 595

第九节 抗日根据地党政系统卫生工作 597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及民主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601

第一节 卫生领导机构的发展 602

第二节 卫勤特点与战伤救治 603

第三节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卫生勤务 605

第四节 医院工作与医疗质量 607

第五节 卫生防疫工作 609

第六节 药材供应与管理 612

第七节 医学教育与卫生干部队伍建设 614

第八节 医药书刊出生工作 616

第九节 民主根据地政府系统卫生工作 617

附:大事记 6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