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景泉等编写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14182·56
  • 页数:16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中药材品种论述 上下一篇:中药学
《中医基础理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4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4

一、整体观念 4

二、辨证论治 5

第一篇 阴阳五行学说 8

第一章 阴阳学说 8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

一、阴阳的普遍存在 8

二、阴阳的对立斗争 9

三、阴阳的相互依存 9

四、阴阳的消长转化 10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1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1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1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2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2

第二章 五行学说 14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14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6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17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17

第二篇 脏腑 21

第一章 脏腑 21

第一节 五脏 21

一、心 21

附:心包 22

二、肺 22

三、脾 24

四、肝 26

五、肾 28

附:命门 31

第二节 六腑 31

一、胆 31

二、胃 32

三、小肠 32

四、大肠 33

五、膀胱 33

六、三焦 33

附:女子胞 33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4

一、脏与脏 34

二、脏与腑 35

三、腑与腑 36

第二章 气、血、津液 37

第一节 气 37

一、气的分类与生成 37

二、气的功能 38

三、气的运行 39

第二节 血 39

一、血的生成 39

二、血的功能 40

三、血的循行 40

第三节 津液 41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出 41

二、津液的功能 42

三、津液的分类 42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42

一、气与血的关系 43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44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44

第三篇 病因病机 47

第一章 病因 47

第一节 六淫、疫疠 48

一、六淫 48

二、疫疠 52

第二节 七情 53

一、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53

二、常见的情志病证 53

第三节 饮食劳逸 54

一、饮食 54

二、劳逸 54

第四节 痰饮、瘀血 55

一、痰饮 55

二、瘀血 55

第五节 外伤及虫兽所伤 56

第二章 病机 57

第一节 邪正斗争 57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57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57

第二节 阴阳失调 58

一、阴阳偏盛 58

二、阴阳偏衰 58

第三节 升降失常 58

第四篇 诊法 62

第一章 问诊 62

第一节 问诊内容 62

一、问一般情况 62

二、问主诉 62

三、问现病史 63

四、问既往病史 63

五、问生活习惯、月经胎产及家族史 63

第二节 问诊的重点内容 63

一、问寒热 63

二、问汗 64

三、问头身、胸、胁、脘、腹的疼痛 65

四、问睡眠 66

五、问饮食口味 66

六、问二便 67

七、问经带胎产 67

八、问小儿 68

第二章 望诊 69

第一节 望全身情况 69

一、望神 69

二、望色 70

三、望形态 71

第二节 望局部情况 72

一、望头与发 72

二、望目 72

三、望耳 72

四、望鼻 72

五、望唇、齿、咽喉 72

六、望皮肤 73

七、蛔虫征的望诊 73

第三节 望舌 74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 74

二、舌的分部 74

三、望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4

四、正常舌象 75

五、病理舌象 75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 77

第四节 望排出物 78

一、痰涎 78

二、呕吐物 78

三、大便 78

四、小便 78

第五节 望小儿指纹 79

一、三关部位 79

二、望指纹的方法 79

三、正常指纹 79

四、病理性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79

第三章 闻诊 80

第一节 听声音 80

一、语言 80

二、呼吸 80

三、咳嗽 81

四、呃逆、嗳气 81

第二节 嗅气味 81

一、口气 81

二、排泄物、分泌物 81

第四章 切诊 82

第一节 脉诊 82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82

二、按脉的部位 82

三、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83

四、正常脉象 84

五、病脉与主病 84

六、相兼脉与主病 87

七、脉证顺逆与从舍 88

第二节 按诊 88

一、按肌表 88

二、按手足 88

三、按腹部 89

四、按俞穴 89

附一:二十八脉分类表 90

附二:以中医为主的病历格式(草案--供参考) 91

第五篇 辨证 96

第一章 八纲辨证 96

第一节 表里辨证 96

一、表征 96

二、里证 97

三、表里证的鉴别 97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97

第二节 寒热辨证 98

一、寒证 98

二、热证 98

三、寒热证的鉴别 99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99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100

第三节 虚实辨证 100

一、虚证 101

二、实证 101

三、虚实证的鉴别 102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02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03

第四节 阴阳辨证 104

附:病案举例 104

第二章 气血津液辨证 107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07

一、气虚证 107

二、气滞证 107

三、气逆证 108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08

一、血虚证 108

二、血瘀证 109

三、血热证 109

第三节 气血同病的辨证 109

一、气血两虚证 110

二、气虚失血证 110

三、气随血脱证 110

四、气虚血瘀证 110

五、气滞血瘀证 111

第三节 津液病的辨证 111

一、津液不足 111

二、水液停滞 111

附:病案举例 113

第三章 脏腑辨证 115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15

一、心病辨证 115

二、小肠病辨证 117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18

一、肺病辨证 118

二、大肠病辨证 119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20

一、脾病辨证 120

二、胃病辨证 122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23

一、肝病辨证 123

二、胆病辨证 125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25

一、肾病辨证 125

二、膀胱病辨证 127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128

一、脾肺气虚 128

二、心脾两虚 128

三、肺肾阴虚 128

四、肝肾阴虚 129

五、脾肾阳虚 129

六、心肾阳虚 129

七、心肾不变 130

八、肝脾不调 130

九、肝胃不和 130

十、肝火犯肺 131

附一:五脏诸虚鉴别表 131

附二:脏腑部分实证鉴别表 132

附三:病案举例 133

第四章 外感热病辨证 137

第一节 六经辨证 137

一、太阳病证 138

二、阳明病证 139

三、少阳病证 139

四、太阴病证 140

五、少阴病证 140

六、厥阴病证 141

附:病案举例 141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42

一、卫分证 143

二、气分证 143

三、营分证 144

四、血分证 144

附:病案举例 145

第三节 三焦辨证 147

一、划分病邪所在部位 147

二、说明病邪传变和病势轻重深浅 147

三、确立治疗原则 148

四、三焦辨证在湿温病辨治中的应用 148

附:病案举例 150

第六篇 预防与治则 153

第一章 预防 153

第一节 未病先防 153

第二节 既病防变 153

第二章 治则 155

第一节 治病求本 155

一、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55

二、正治与反治 156

三、标本缓急 156

第二节 扶正与祛邪 157

一、扶正 158

二、祛邪 158

三、先扶正后祛邪 158

四、先祛邪后扶正 158

五、扶正与祛邪同时并用 158

第三节 调整阴阳 158

一、泻其有余 158

二、补其不足 159

第四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59

一、因时制宜 159

二、因地制宜 159

三、因人制宜 15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