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宗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117095059
  • 页数:10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生前对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经验总结。是以作者首创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核心指导思想,在全面调查、品种鉴定的基础上,运用本草考证方法,以国家药品标准为准绳,正本清源,综合论述中药正品、地区习用品和混淆品、伪品等复杂品种的专著。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目录

第一章 中药品种理论纲要 3

第二章 中药品种理论 14

一、药材品种延续论 14

二、药材品种变迁论 16

三、药材“新兴品种”优选论 20

四、中药正品认识论 23

五、药材品种有据扩展论 25

六、中药品种本草考证,正本清源,以正纠偏论 26

七、中药品种传统经验鉴别“辨状论质”论 30

八、中药材基原的单一性与有限多原性品种论 32

九、中药材“地区习惯用药”渐趋分化论 36

十、中药异物同名品,应具实正名,“依本性于用”论 40

十一、中药混乱品种与伪品隐现有时论 43

十二、中药品种质量鉴定研究,与时俱进论 45

十三、中药品种、性、效相关论 50

十四、毒性中药近缘品种,其毒性毒理作用近似论 54

十五、用药新陈、品种疗效攸关论 59

十六、鲜药品种疗效独特,非干品所能取代论 61

十七、中药老品种,新药大源泉论 65

十八、查考品种,向本草、文献要药论 70

十九、从补益中药品种中探求开发调节免疫功能和抗衰老的新药,大有可为论 71

二十、食药两用品种,“养疗合一”论 76

二十一、增强品种质量意识,确保中药固有效能论 84

二十二、中药材采收应适时适度,以优质高产、随品种可持续利用为准则论 88

二十三、野生药材品种资源开发与护育并举论 92

二十四、区别品种,因地制宜,高产优质中药材,为GAP立规之旨论 96

二十五、改变药材不良加工方法,确保品种安全性评价无隐患论 98

二十六、优良品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论 101

二十七、解决伪劣混乱品种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道地药材”论 103

二十八、中药代用品认识论 105

二十九、解决中药材“异物同名”问题的关键是“统一药名”论 110

三十、药用植物分类不应忽视中药品种质量和药性疗效自身特点论 118

三十一、研究中药品种,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论 120

第三章 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 123

一、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重要意义 123

二、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是正确考证结果的前提 123

三、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 124

第四章 重视本草药图的考察 138

一、现存本草药图的考察 138

二、《本草纲目》图版考察 142

第五章 中药品种理论的应用 157

一、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中的变迁与发展 157

二、应用医方必须重视古今药材品种与入药部位的变化 164

三、对药材新兴品种优选中量化标准的设想 166

四、中药品种理论系统研究的价值观 168

五、中药品种理论在新世纪的深化与应用 172

第六章 根及根茎类药材 179

人参 179

太子参 187

三七 189

党参 194

丹参 202

黄芩 209

白前与白薇 212

桔梗 220

南沙参 223

北沙参 228

苦参 230

黄芪与红芪 232

甘草 238

葛根 241

山豆根 245

大黄 250

拳参 256

何首乌 258

白首乌 260

红药子 262

白药子 265

防己 269

延胡索 277

芍药(白芍与赤芍) 282

黄连 288

乌头与附子 291

升麻 298

威灵仙 303

白头翁 314

漏芦 319

紫菀与山紫菀 324

白术与苍术 327

木香与川木香 332

青木香(土青木香与土木香) 336

续断 340

地黄 345

牛膝 349

当归 353

柴胡 356

银柴胡 366

前胡 371

防风 375

羌活 380

独活 382

白芷 385

川芎 388

藁本 391

龙胆 394

秦艽 401

天花粉 406

茜草 409

紫草 413

常山 418

地榆 424

远志、小草与竹叶地丁 431

巴戟天 435

白蔹 440

商陆 445

大戟(京大戟与红大戟) 448

狼毒(红狼毒与白狼毒) 451

贝母 456

黄精与玉竹 470

重楼 477

麦冬 481

百合 484

薤白 486

土茯苓 490

藜芦 495

射干 498

半夏 502

虎掌与天南星 505

白附子 509

菖蒲与石菖蒲 512

山药 517

黄药子 521

萆薢 524

百部 531

郁金、姜黄、片姜黄与莪术 535

山柰 543

天麻 544

山慈菇 548

三棱 554

香附 558

白茅根 559

芦根 561

骨碎补 562

贯众 566

狗脊 572

第七章 藤木类药材 574

钩藤 574

鸡血藤 578

络石藤 582

海风藤 585

通草与木通 589

鬼箭羽 595

降香 598

沉香 599

第八章 皮类药材 605

杜仲 605

肉桂与桂皮 608

厚朴 612

黄柏 617

五加皮 620

秦皮 625

牡丹皮 629

木槿皮(川槿皮)与土荆皮(土槿皮) 632

紫荆皮、紫薇皮与紫金皮 635

桑白皮 638

白鲜皮 640

第九章 叶类药材 644

大青叶和板蓝根 644

艾叶 651

功劳叶与苦丁茶 654

石楠叶与石南藤 659

番泻叶 662

第十章 花类药材 665

芫花 665

辛夷 671

金银花 675

野菊花 680

旋覆花 682

款冬花 687

雪莲花 689

凌霄花 694

闹羊花与洋金花 696

合欢花 702

密蒙花 704

玫瑰花 708

西红花 710

谷精草 711

第十一章 果实、种子类药材 715

五味子 715

八角茴香 718

小茴香 722

鹤虱 724

山茱萸 727

连翘 730

荜澄茄 735

夏枯草 738

马兜铃 742

木瓜 746

山楂 750

乌梅 754

金樱子 755

枸杞子与地骨皮 757

蒺藜 762

陈皮与青皮 766

橘红与化橘红 768

枳实与枳壳 771

栀子 777

花椒 780

瓜蒌 783

地肤子 788

鸦胆子 791

诃子与藏青果 792

豆蔻(白豆蔻)、小豆蔻与草豆蔻 794

砂仁 798

菟丝子 802

苦杏仁 807

郁李仁与李子仁 808

葶苈子 812

天仙子 820

决明子 823

赤小豆 825

白扁豆 827

沙苑子 829

石莲子(甜石莲与苦石莲) 831

青葙(子)与鸡冠花(子) 833

酸枣仁 836

牵牛子 839

王不留行 841

第十二章 全草类药材 845

麻黄 845

细辛 848

紫花地丁 854

透骨草 861

淫羊藿 866

车前 868

白花蛇舌草 871

仙鹤草与鹤草芽 875

翻白草与委陵菜 879

老鹳草 882

萹蓄 885

辣蓼 888

瞿麦 890

阴行草 893

肉苁蓉 895

金钱草 898

零陵香 902

紫苏与白苏 906

广藿香与土藿香 910

益母草 912

香薷 916

泽兰与佩兰 919

茵陈 924

青蒿 931

鹅不食草 936

刘寄奴 939

墨旱莲与红旱莲 943

大蓟与小蓟 946

豨莶草 950

蒲公英 952

一枝蒿与雪上一枝蒿 956

败酱草 962

鹿衔草 968

桑寄生、檞寄生与杂寄生 971

浮萍 977

石斛 980

石韦 988

第十三章 藻、菌类药材 991

海藻 991

昆布 993

马勃 997

灵芝 1000

冬虫夏草 1005

第十四章 树脂及其他类药材 1009

血竭 1009

阿魏 1014

竹黄(天竺黄)与竹黄菌 1018

第十五章 动物类药材 1020

地龙 1020

珍珠 1022

石决明 1025

牡蛎 1027

桑螵蛸 1029

土鳖虫 1031

蜈蚣 1033

海马 1034

海龙 1036

蛤蚧 1038

蕲蛇(白花蛇)与金钱白花蛇 1040

五灵脂 1042

牛黄 1045

鹿茸 1048

麝香 1053

对“中药品种理论研究”的评论 1059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对“中药品种理论研究”的鉴定意见 1059

二、徐国钧教授的评语 1060

三、赵守训教授的评语 1060

四、谢海洲教授的书评 1060

五、仇良栋教授的书评 1061

六、刘晓龙教授的书评 1062

七、梁茂新教授等对《中药品种理论研究》在中医药古文献研究价值的评估(节录) 1064

对《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的评论 1065

一、周荣汉教授的评语 1065

二、郑汉臣教授的评语 1067

三、邬家林教授的评语 1068

孙启明老大夫论“古方今病不相能与中药品种关系” 1072

代后记 10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