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毓智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9234555
  • 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目录

第一章 理论概说 1

1.1 语言、认知和现实 1

1.2 语言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认知的制约 4

1.3 语义和句法 10

1.4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认知视野 15

第二章 现代汉语的“体”范畴 19

2.1 引言 19

2.2 词语的语义特征与体标记的使用条件 20

2.2.1 三个体标记所要求的语义条件 20

2.2.2 “了”和实现过程 22

2.2.3 “着”和时段持续 29

2.2.4 “过”和离散性质 32

2.3.1 三个体标记的语法功能 36

2.3 三个体标记的表义分工 36

2.3.2 体标记在从句里的行为差异 37

2.3.3 体标记的共用限制 39

2.3.4 体标记与否定 39

2.3.5 分布与语法意义 40

2.4 结语 41

第三章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 45

3.1 引言 45

3.2 “的”的语法功用 46

3.2.1 的字短语的独立性 46

3.2.2 数量表达对“的”的使用的制约 47

3.2.3 不能加“的”的数量表达结构 48

3.3 “的”的同一的语法功能 49

3.4 “的”在三个认知空间中的运用 52

3.4.1 物质空间 53

3.4.2 时间空间 55

3.4.3 性质空间 58

3.5 的字短语在三个空间之间的转换 61

3.5.1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数量特征和转指的不对称性 61

3.5.2 “动词+的”短语的转指限制 62

3.5.3 “形容词+的”短语的转指限制 63

3.6 “的”与量词的历史关系 64

3.6.1 历时和共时联系 64

3.6.2 南方方言中量词的结构助词用法 67

3.6.3 “的”的来源对其语法意义的影响 67

3.6.4 状语和动词中心语之间的语法标记 68

3.7 结论 69

4.2 研究背景 71

4.1 引言 71

第四章 定量化对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化的限制 71

4.3 概念的数量特征 73

4.3.1 数量语义特征的普遍性 73

4.3.2 数量特征的语法表现 74

4.3.3 动词、形容词与其名词化词的数量特征的差异 75

4.4 三个空间和三种数量类型 76

4.4.1 三个空间 76

4.4.2 三种类型的量 79

4.4.3 三种数量之间的不相容性 80

4.5 名词化词与其对应的动词、形容词的差别 82

4.5.1 名词化的句法环境 82

4.5.2 量化形容词的名词化限制 83

4.5.3 动词的定量化与其名词化限制 85

4.5.4 动词的形态对其名词化的限制 86

4.5.5 形容词的程度义对名词化的限制 90

4.5.6 英语a-V/A形式的形容词 91

4.5.7 形容词的名词化形态标记的特殊用法 91

4.5.8 英语静态动词的名词化限制 92

4.5.9 量性词语的形态缺乏性 93

4.6 从时间和性质空间到物质空间的投影 94

4.7 名词的定量化和抽象化 95

4.8 结论 97

第五章 重叠形态的语法意义 99

5.1 引言 99

5.2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定量化 101

5.3 重叠的语义和音节限制 103

5.3.1 重叠的语义限制 103

5.3.2 重叠的音节数目限制 105

5.4 重叠对词类句法功能的确立 106

5.5 三种基本量 111

5.6 重叠与否定的互斥性 112

5.7 重叠的地域共性 113

5.8 重叠--汉语的一种典型形态 114

5.9 结语 116

第六章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 119

6.1 引言 119

6.2 形状量词的首要认知基础--维度之间的比例 120

6.3 二维形状量词:“条”和“张” 122

6.4 三维形状量词:“块”和“片” 126

6.5 特殊个案 130

6.6 结论 132

7.1 引言 133

第七章 新兴问句“有没有+VP”产生的根据 133

7.2 在当代汉语的发展 135

7.3 独特的语法功能 139

7.4 历史发展过程 141

7.5 产生的认知基础 145

7.6 结语 147

第八章 谓语结构的有界性 149

8.1 引言 149

8.2 有界性成分的判别标准及其类型 152

8.3 10至15世纪之间有界性成分的平行发展 153

8.4 谓语结构的有界化对汉语语法发展的影响 158

8.5 结语 160

第九章 语法的临摹性 162

9.1 引言 162

9.2 大音节词的句法临摹性 164

9.3 指示代词回指的临摹性 166

9.4 社会平均值与认知凸显性 173

9.4.1 从“相等”到“高于” 174

9.4.2 领有动词的程度用法 177

第十章 有标记和无标记语法结构 179

10.1 引言 179

10.2 从句结构和句子结构的差异 180

10.3 无标记语法结构 183

10.4 有标记语法结构 186

10.5 结语 190

附录:《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 192

参考文献 203

术语索引 2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