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跨世纪的回响  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
跨世纪的回响  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

跨世纪的回响 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奎良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1621487
  • 页数:4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阐释和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两大问题。
《跨世纪的回响 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目录

前言页 1

引论 面对世纪之交:马克思学说的新征程 1

一、时代的新课题 1

二、马克思学说的新园地 4

三、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新光华 8

上篇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阐释 15

第一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革命哲学 15

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涵 16

二、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推进 20

三、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 26

第二章 从康德到马克思:完成哲学革命的契机 30

一、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短缺的一环 31

二、黑格尔的泛理性主义:失落的一环 35

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确立的一环 39

第三章 马克思学说的一体化及其实质 45

一、“无情的批判”与人类的解放 46

二、实践和革命的一体化 54

三、暂时的结论和永恒的精神 60

第四章 实践的多重哲学内涵 68

一、两种不同的实践概念 68

二、实践与主客体的生成 71

三、实践与人的本质和人的现存 74

四、实践与人的世界 77

第五章 人的实践与人的世界的多重对应关系 80

一、自在自发的实践与自在的世界 82

二、异化受动的实践与异化的世界 84

三、自由自觉的实践与属人的世界 86

一、自然·人·上帝: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92

第六章 传统本体论的兴衰与实践哲学的历史综合 92

二、近代本体论的困境与黑格尔的合题 96

三、感性:费尔巴哈的选择 102

四、马克思:超越理论的对立 106

五、实践哲学的现代思考 111

第七章 主体辩证法 119

一、主体辩证法的历史考察 122

二、主体辩证法的确立及发展 132

三、主体辩证法内容之规定 140

第八章 马克思批判意识的内在结构与基点 160

一、马克思批判意识的内在结构 160

二、马克思批判意识的基点和理论范例 165

三、马克思批判意识的现实性 170

一、基本规定:一种本体论考察 173

第九章 哲学的主题与人的解放 173

二、还原论:传统哲学的困境 177

三、实践:还原论的超越 180

第十章 哲学的功能与实践哲学 185

一、现代哲学的分裂及其困境 185

二、哲学的功能:描述与规范 188

三、实践哲学:描述与规范的统一 190

下篇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195

第十一章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人学轨迹 195

一、时代精神的转换:从理想的人到现实的人 197

二、现实人的展开:对人的经济和历史的分析 204

三、人的价值尺度:人学理论的新升华 210

第十二章 马克思从传统理性主义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 217

一、理性主义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218

二、马克思从传统理性主义向现代理性主义转变的契机 224

三、马克思的理性主义与现时代 228

第十三章 人的自然 231

一、对自然的界定: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在形态到实质 231

二、对自然的分类:人的自然的多重复合体 234

三、人对自然的价值关系:依赖与超越的双重变奏 239

第十四章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契合机制 244

一、规律和必然性的层次结构 245

二、规律和必然性的活动机制 248

三、人之主体性生成的空间 254

第十五章 辩证法:人的存在的分裂、冲突与超越 256

一、“辩证法”的怪圈 257

二、人类的“原罪” 262

三、实践:“救赎”的现实之路 266

四、自由与超越 269

五、类自由:人与自然 273

六、个体自由与人的解放 276

第十六章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282

一、交往与实践的基本界定 282

二、交往的历史形态 285

三、理想的交往形式 289

四、初步的结论 294

第十七章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295

一、东方社会理论的最初形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296

二、马克思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303

三、马克思论俄国社会发展道路:跳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316

四、关于马克思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评价和历史实践的验证 329

第十八章 马克思晚年理论上的巨大飞跃 333

一、任何真正的革命都以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 333

二、马克思关于西方革命首先胜利的设想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 336

三、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 340

四、马克思晚年设想的证实 343

第十九章 马克思的晚年人类学笔记 347

一、勤奋的晚年 347

二、转向人类学的深邃寓义 349

三、理论的巨大突破 354

四、透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视角 362

五、关于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 366

六、关于东方农村公社的前途 369

七、关于封建制的本质特征 373

八、对先前若干理论观点的补正 377

第二十章 马克思的设想与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 385

一、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课题--改革历史的巧合 386

二、20世纪的试验 388

三、国情--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的出发点 39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改革的立足点 397

五、市场经济论--中国改革的目标 401

六、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兼评萨克斯的“休克疗法” 408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 418

一、美好蓝图 419

二、多变的历程 421

三、复杂的现实 425

四、深沉的反思 430

第二十二章 马克思哲学使命的深刻启迪 440

一、马克思一生的哲学主线 440

二、哲学要以革命为坐标 446

三、哲学必须与经济学结成联盟 454

后记 46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