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古代治国方略
古代治国方略

古代治国方略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广清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6141241X
  • 页数:541 页
图书介绍:
《古代治国方略》目录
标签:方略 主编

目 录 1

绪论古代治国之道与现代领导者 1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 2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改造 3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11

二、古代治国之道与现代领导科学、现代领导者 13

(一)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科学态度 13

(二)古代治国之道与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 16

(三)现代领导者应善于“以史为镜” 22

第一章民本论 28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发端 28

二、民何以为本 33

(一)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6

(二)民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 37

(三)民众是江山易手、朝代更迭的根本因素 38

(四)民众是治国安邦、建功立业的依靠力量 40

三、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42

(一)“君为民立”,“吏为民役” 42

(二)“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45

(三)爱民 46

(四)利民 48

(五)富民 51

(六)察民性,顺民情 53

(七)安定民生,体恤民瘼 58

(八)取信于民 66

四、民本与民主 69

(一)民本思想的厉史作用 69

(二)民本并非民主 72

第二章廉政论 80

一、腐败必亡 81

(一)妨正事,损正业 81

(二)殚财力,扰生民 84

(三)上贪则下赃,其政难廉 86

(四)官浊则民反,其国必危 89

二、腐败成因及对策 90

(一)“患生于官成”,承平日久容易腐败 90

(二)不懂得“使君无得罪于民”,往往导致腐败 94

(三)不能“为天下位天下”,必然腐败 97

(四)“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会走向腐败 100

(五)“沉于乐,厚于味,淫于色,怀于安”,会渐渐腐败…… 101

(六)忽视小事,“以恶小而为之”,会发展为腐败 104

(七)“亲小人,远贤臣”,最易腐败 106

(八)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是全部腐败现象的总根源 109

三、古代廉政建设的几点经验 110

(一)抓重点,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 111

(二)抓时机,掌握治理“火候”,勿使积重难返 115

(三)加强制度建设 118

第三章知人论 127

一、知人是领导者的基本功 127

(一)惟善于知人,方能辨贤愚,识善恶,察忠奸,分优劣… 128

(二)惟善于知人,方能因材授官,人适其职 129

(三)惟善于知人,方能赏罚无失,人尽其力 130

二、察人七途 133

(一)鉴其表 133

(二)听其言 134

(三)察其行 139

(四)观于友 144

(五)询于众 146

(六)试于事 148

(七)考于绩 150

三、取人八忌 157

(一)勿以貌取人 157

(二)勿以己之爱憎观人 159

(三)勿以固定模式律人 159

(四)勿以出身资历相人 160

(五)勿以一时一事论人 163

(六)勿以传闻毁誉鉴人 165

(七)勿以假象判人 168

(八)勿以私心察人 171

一、求贤之方 173

第四章用人论 173

(一)求贤若渴 175

(二)礼贤下士 176

(三)掌握技巧 181

二、任人之法 185

(一)亲与贤 185

(二)德与才 190

(三)长与短 195

(四)能与职 202

三、励官之策 210

(一)诚信不疑 210

(二)厚爵重禄 217

(三)有职有权 221

(四)赏罚分明 223

一、“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新论 235

第五章言路论 235

二、“言路者,国之命也” 239

(一)非广开言路,不能充分了解真情 240

(二)非广开言路,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 241

(三)非广开言路,不能博采众议,使决策正确 242

(四)非广开言路,不能奖掖忠贤,斥退群小 243

(五)非广开言路,不能树立威信,安定政局 244

三、纳言之道 247

(一)贵有自知之明,万勿自以为是 249

(二)放下架子,平等待人 251

(三)不因人废谏,不以人废言 252

(四)“言者无罪”,“无则加勉” 253

(五)重用诤臣,奖掖直言 255

(六)杜绝谗言,保护直士 257

(七)建立谏官制度 258

(八)听取意见越广泛、越直接越好 260

(九)对意见要进行分析和鉴别 261

(十)知过必改 262

四、进谏之术 263

(一)开门见山,慷慨陈辞 269

(二)用正面典型诱导,使之见贤思齐 270

(三)抓住要害,排比类比,增加震撼力和说服力 271

(四)侧面迂回,由远及近 272

(五)先以温和言辞缓和气氛,然后逐渐切入正题 273

(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之幡然醒悟 273

(七)现身说法·使之易于接受 275

(八)用表扬的方式批评,往往收到戏剧性效果 276

(九)用赞成的方式开头,达到批评的目的 276

(十)指桑说槐,旁敲侧击,促其觉醒 277

(十一)善于拨动“弦外之音”,不露痕迹 278

(十二)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原理,进行“无声之谏” 279

(十三)在条件不具备时,要善于寻找机会 279

(十四)从关心个人角度出发,比单纯议论国事更容易使之接受 280

第六章决策论 282

一、决策关系事业成败,国家兴亡 283

(一)国政良否,要在决策 283

(二)珍策重计,古今所尚 285

(三)先计后战,谋定事举 286

(四)从谋士到智囊团 288

二、决策准备 290

(一)掌握情况,知己知彼 290

(二)兼听广纳,善集群智 294

(三)工于预测,料事如神 297

三、决策 300

(一)精心比较利弊,慎重权衡得失 300

(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制宜 305

(三)举措适时,当机立断 312

(四)统筹兼顾,敢于授权 319

第七章协调论 323

一、操其要于上,分其详于下 323

(一)领导并非全能,万勿事必躬亲 324

(二)劳于论人,逸于治事 330

(三)职责有分工,上下不相侵 332

(四)持其大纲,疏其节目 336

二、上下相契,同心戮力 339

(一)上下同心,政无不成 339

(二)主仆乎?同事乎? 342

(三)如何事上:从道与从君,和与同 344

(四)如何待下:以礼,以诚,以情 348

(五)善于团结同僚 351

第八章法治论 354

一、“法者,存亡治乱之所从出” 354

(一)治国政 355

(二)饬官吏 357

(三)齐百姓 359

二、立法 361

(一)立法之旨——“谋天下之大利” 362

(二)立法之据——国情、民情 363

(三)善法之形——统一、简明 365

(一)重在执行 368

三、执法 368

(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70

(三)执法慎重,量刑得当 371

(四)执法的“宽”与“严” 372

四、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375

(一)权与法——掌权者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375

(二)情与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78

(三)吏与法——加强法制队伍建设 382

(四)礼与法——相辅相成,先教后诛 385

第九章富国论 390

一、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390

(一)“国富者强” 390

(二)“富国必先富民” 395

二、自然经济的模式 403

(一)恒产论 403

(二)本末论 410

三、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 416

(一)以《管子·轻重》为代表的国家干预派主张 416

(二)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放任派主张 423

第十章教化论 429

一、“以教化为大务” 429

(一)民众不仅需要富裕,而且需要教化 429

(二)教化具有政令与刑罚不可替代的作用 430

(三)人性与教化 433

二、振兴教育,培养人才 436

(一)振兴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必由之路 436

(二)重视教育是执政者的开明之举 438

(三)教育改革是兴教兴国之策 440

(一)推崇与轻视 442

三、繁荣文化,发展科技 442

(二)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 447

(三)学术自由与文化专制 448

四、端正人心,淳化风俗 449

(一)道德风俗,盛衰所系 449

(二)以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行为规范 451

(三)正己教人,上行下效 454

(四)教育子女,培养后代 457

第十一章变革论 461

一、社会变革的理论依据与客观原因 461

(一)运动与变易是自然界的永恒法则 462

(二)革故鼎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463

(三)变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468

二、中国古代变法运动的经验教训 472

(一)最高执政者是改革还是保守 473

(二)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改革领导集团 475

(三)改革者本人是坚定还是软弱 477

(四)是及时改革,还是积重难返 479

(五)改革举措是否切中时弊,切实可行 481

(六)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是否同步 482

(七)改革措施是否既积极又稳妥 484

(八)是否充分发挥智能之士的作用 485

(九)能否用法制建设巩固和保障改革的成果 487

第十二章修养论 489

一、修养目的 489

(一)完善自身 490

(二)治国平天下 494

(三)正百官,化万民 496

二、修养内容 499

(一)公与私 500

(二)言与行 503

(三)义与利 506

(四)勤与惰 510

(五)能与位 512

(六)达与穷 516

(七)刚与柔 519

(八)喜与怒 522

(九)骄与谦 526

三、修养原则 529

(一)律人与律己 529

(二)小节与大节 533

(三)处众与慎独 535

(四)闻过与改过 537

后记 5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