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滕伟民,成为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0539482
  • 页数:10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医用统计程序集下一篇:急救护理学
《中医基础理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

三、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3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4

一、整体观念 4

二、辨证论治 6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7

第一章 阴阳五行 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9

(一)阴阳对立 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0

(二)阴阳互根 11

(三)阴阳消长 11

(四)阴阳转化 12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3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3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3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4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5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5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6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6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一)五行的特性 16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17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0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1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2

第二章 藏象 26

第一节 五脏 27

一、心(附心包络) 27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7

(二)心与体、华、窍的关系 29

(三)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29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30

二、肺 30

(二)生理功能 30

(一)形态部位 30

【附】心包络 30

(二)肺与体、华、窍的关系 32

(三)肺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33

三、脾 33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33

(二)脾与体、华、窍的关系 34

(三)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35

四、肝 35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35

(二)肝与体、华、窍的关系 37

(三)肝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37

五、肾 38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38

(二)肾与体、华、窍的关系 40

【附】命门 41

(一)命门的位置 41

(二)生理功能 41

(三)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41

第二节 六腑 42

一、胆 42

(一)胆的解剖形态 42

(二)胆的生理功能 42

二、胃 42

(一)胃的解剖形态 42

三、小肠 43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 43

(一)小肠的解剖形态 43

(三)胃的特性 43

(二)胃的生理功能 43

四、大肠 44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 44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 44

五、膀胱 44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 44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44

六、三焦 44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 44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45

(三)三焦的功能特点 45

第三节 奇恒之腑 45

(一)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46

二、女子胞 46

(二)脑与五脏的关系 46

(一)脑的生理功能 46

一、脑 46

(二)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47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47

一、脏与脏的关系 47

(一)心与肺 47

(二)心与脾 47

(三)心与肝 48

(四)心与肾 48

(五)肺与脾 48

(六)肺与肝 48

(十)脾与肾 49

(九)肝与肾 49

(八)肝与脾 49

(七)肺与肾 49

二、脏与腑的关系 50

(一)心与小肠 50

(二)肺与大肠 50

(三)脾与胃 50

(四)肝与胆 50

(五)肾与膀胱 50

三、腑与腑的关系 51

第三章 气、血、津液 52

第一节 气 52

一、气的基本概念 52

二、气的生成 52

(四)固摄作用 53

(三)防御作用 53

(一)推动作用 53

三、气的功能 53

(二)温煦作用 53

(五)气化作用 54

四、气的分类与分布 54

(一)元气 54

(二)亲气 54

(三)营气 55

(四)卫气 55

第二节 血 55

一、血的基本概念 55

(一)营养和滋润作用 56

四、血的运行 56

(二)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56

三、血的功能 56

二、血的生成 56

第三节 津液 57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57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57

三、津液的功能 58

(一)滋润和濡养作用 58

(二)参与血液的生成 58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58

(四)排泄物 58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58

一、气和血的关系 58

(三)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59

(二)气能行津 59

(一)气能生津 59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59

(一)气和血的关系 59

(二)血对气的作用 59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60

(一)生理关系 60

(二)病理影响 60

第四章 经络 6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61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61

一、十二经脉 61

(一)命名 61

(三)分布特点与表里关系 62

(四)流注次序 62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62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63

二、奇经八脉 73

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79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及临床应用 79

一、生理功能 79

二、病理反应 80

三、临床应用 80

第五章 病因 81

第一节 六淫 81

一、风 82

(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2

(二)外风与内风的区别 82

三、暑 83

(二)外寒和内寒的区别 83

二、寒 83

(一)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3

四、湿 84

(一)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4

(二)外湿与内湿的区别 84

五、燥 84

(一)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4

(二)外燥与内燥的区别 85

六、火(热) 85

(一)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5

(二)外火与内火的区别 85

第三节 七情 86

一、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86

第二节 疫疠 86

二、情志致病的证候表现 87

第四节 饮食、劳逸 87

一、饮食所伤 87

二、劳逸失度 87

第五节 痰饮、淤血 88

一、痰饮 88

二、淤血 88

第六节 外伤及虫兽所伤 89

第六章 病机 90

第一节 发病原理 90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90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 90

(三)精神状况 91

(二)营养、锻炼 91

(一)体质 91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外因 91

二、影响正气强弱的因素 91

(四)生活环境和习惯 92

第二节 基本病机 92

一、邪正盛衰 92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92

(二)邪正相争与疾病转归 93

二、阴阳失调 93

(一)阴阳盛衰 93

(二)阴阳互损 94

(三)阴阳格拒 95

(四)阴阳转化 95

(五)阴阳失亡 96

【附】病机十九条 97

三、升降失常 97

第七章 防治原则 98

第一节 预防 98

一、未病先防 98

二、既病防变 99

第二节 治则 99

一、治病求本 99

(一)正治与反治 99

(二)治标与治本 100

二、扶正祛邪 100

三、调整阴阳 101

(一)损其偏盛 101

(二)补其偏衰 101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