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师手册
经济师手册

经济师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灼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4312·91
  • 页数:638 页
图书介绍:
《经济师手册》目录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

资本原始积累 4

商品和商品交换 5

商品生产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5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6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8

商品的价值量 9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10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2

铸币和纸币 13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4

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 15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6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7

资本的本质 18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19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9

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0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2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24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25

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 25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26

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 28

无产阶级贫困化 29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9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30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31

产业资本的周转 33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4

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35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 36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37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38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40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40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41

商业资本的职能 42

商业利润的来源 44

商品流通费用 45

借贷资本和利息 46

股份公司、股票和股息 47

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48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49

绝对地租 50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2

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 54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5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和形式 56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57

资本输出的原因和后果 58

国际垄断组织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市场 58

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59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60

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60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61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63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63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产生 64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65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产生 66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68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个体经济 70

中外合资经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70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71

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新型的互助合作关系 72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73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74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意义 75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76

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 76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77

国民经济计划化及其客观依据(参见95页) 79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形式(参见96页) 79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参见170页) 79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79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 80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8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见443页) 81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竞争 84

社会主义资金 85

社会主义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参见340和345页) 87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见113页) 87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参见160页) 87

国民收入再分配(参见160页) 87

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参见161页) 87

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87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 89

社会主义再生产 89

社会主义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90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91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和条件 93

计划经济学 95

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条件 95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 96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97

计划管理的形式 97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99

定额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100

国民经济计划的方法 101

什么是经济效益 102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质 103

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途径 104

国民经济效益中的几种关系 105

国民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106

物质资料生产的速度、比例和结构 108

速度与基数的关系 110

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 111

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一般方法 112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13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114

国民收入的生产结构 115

正确安排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 116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117

农业生产计划的特点 118

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119

农业生产的结构和比例 120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指标 121

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122

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122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指标 124

建立合理的能源生产结构 125

能源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 127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 128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比例关系 128

正确组织运量和运力的平衡 129

固定资产再生产的重要作用 130

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因素 131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132

固定资产投资的分配比例 133

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指标 135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 137

组织生产资料流通的基本原则 138

消费品购买力及其影响因素 138

居民商品需求构成(见383页) 140

消费品购买力和市场消费品可供量的平衡 140

出口商品的规模和速度 141

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142

进口商品的规模、速度和结构 143

对外贸易的综合平衡 144

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145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比例 146

正确确定社会劳动力资源 147

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分配比例 149

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的分配比例 150

劳动力平衡表(见476页) 151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主要指标 151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参见75页) 152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编制方法 152

环境保护计划的特点 153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54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特点 155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内容 156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的关系 157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158

教育事业内部的主要比例关系 159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60

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161

劳动报酬计划的基本原则 163

职工工资总额(参见495页) 164

确定职工平均工资的依据 164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的特点 165

衡量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标准 166

合理确定人民消费水平 167

合理确定消费结构 168

消费计划的指标体系 168

综合平衡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 169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内容 170

综合平衡的基本原则 171

地区综合平衡的特点 172

综合财政计划体系 173

综合财政计划是国民经济的财力平衡计划 174

综合财政计划的作用 175

财政、信贷的统一平衡(见441页) 176

财政、信贷与物资的综合平衡(参见439页) 176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种类 176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作用 177

统计学原理 179

什么是统计 179

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180

统计的基本任务和作用 181

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和方法 181

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问题 182

统计报表 184

普查 185

抽样调查 186

典型调查 186

重点调查 187

统计资料整理的任务与调查材料的审核 187

统计分组的作用 188

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 189

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 190

统计资料整理的组织与技术 191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91

统计表 192

绝对指标及其作用 193

相对指标及其作用 194

各种相对指标的作用与计算方法 195

算术平均数及其计算方法 197

调和平均数及其计算方法 199

众数 200

中位数 200

标志变动度及其主要指标 201

抽样推断的任务和组织方式 203

抽样误差及其公式 204

极限抽样误差及其公式 206

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208

在抽样推断中对全及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209

动态数列及其编制 209

序时平均数及其计算方法 210

动态数列的基本分析指标 212

平均发展速度 213

动态数列的修匀及其基本方法 215

趋势预测 216

季节变动的测定 220

统计指数及其作用 221

综合指数的编制 222

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224

平均指标的动态分析中指数法的应用 226

相关分析法 227

平衡分析法 230

会计学原理 233

会计及其基本职能 233

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235

会计的方法和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236

会计的基本任务 236

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组成(见338页) 239

资金的平衡关系 239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240

会计科目的分类 241

总分类帐户和明细分类帐户的关系和平行登记 243

借贷记帐法的基本原理 244

增减记帐法的基本原理 246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248

会计凭证的分类与审核 249

帐簿的设置原则与分类 251

成本计算的基本内容 252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 254

会计帐务处理程序 256

会计报表的作用和分类 257

资金平衡表的结构和内容 259

商品产品成本表的结构和内容 261

利润表的结构和内容 262

会计报表的报送、审批和汇总 262

会计机构的组织与分工 263

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65

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限 266

会计制度的制定 268

工业企业管理学 271

企业管理学 271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271

企业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273

提高企业素质的途径 274

企业调整的内容与原则 275

企业领导制度的根本原则 276

民主管理 276

企业整顿(参见576页) 276

直线-职能制 277

企业管理组织的矩阵结构 278

管理幅度 279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280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种类与内容 280

怎样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281

经济预测方法 282

怎样进行市场调查 283

产品生命周期 284

市场容量与市场占有率 285

销售工作及其内容 286

推销人员的职责与条件 287

厂址选择 287

工厂布置 288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 289

产品(零件)的移动方式 290

生产类型 291

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 292

流水生产 294

成组技术 295

网络计划技术 296

企业计划的种类和内容 297

计划指标和指标体系 298

企业长远规划的制订 300

生产能力及其种类 301

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内容 302

期量标准 302

在制品定额法 303

提前期法 304

订货点法 305

库存管理 306

重点管理法 306

生产控制 307

目标管理 308

技术开发的种类与对象 309

管理信息系统 309

可行性研究及其内容 310

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与要求 311

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的途径 311

环境保护和企业环境管理 312

价值工程 3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314

质量保证体系 315

质量管理工作循环 315

质量检验的方式方法 316

质量管理小组 317

设备综合经营管理的特点 318

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保养 318

计划预防修理制度 319

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320

设备的役龄、开动率和完好率 321

职工全员培训 322

企业劳动管理(参见477页) 322

编制定员(见484页) 323

多机床管理 323

物资消耗定额 323

物资储备定额 324

仓库管理的内容 325

盈亏分析 326

全面经济核算 327

厂内经济核算 327

经济责任制 328

岗位责任制 329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330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见590页) 330

企业财务管理学 331

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 331

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332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333

企业财务管理的体制 335

财务管理的手段 336

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组成 338

固定资金的特点和范围 340

固定资产有偿占用 341

固定资产有偿调拨 342

固定资产折旧和折旧基金 343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344

流动资金的特点和组成 345

流动资金的使用范围 346

流动资金周期速度 347

核定流动资金定额的方法 348

流动资金分口分级管理 350

产品成本及其作用 352

成本开支范围 353

成本降低指标的试算平衡 355

成本计划的编制 356

成本分级分口管理 358

销售收入 360

企业纯收入 360

编制产品销售利润计划的直接计算法 361

编制产品销售利润计划的因素测算法 362

专项资金及其种类 365

专项资金管理的原则 365

月度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366

工业公司财务管理 368

一、商业 371

商业 371

商业与物价 371

社会主义商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372

社会主义商业要引导生产 374

国营商业的主导作用 374

供销合作社商业 375

集体所有制商业 376

个体商业 377

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的本质区别 378

市场 378

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的作用 379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的结构 380

消费品购买力和市场消费品可供量的平衡(见140页) 382

商品供应和商品需求的形成 382

居民商品需求构成 383

商品流通渠道 384

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 385

批发商业的独立化和分工 386

社会主义零售商业的任务 387

城乡集市贸易 388

农副产品的收购原则 389

农副产品的收购方式 390

工业品的收购方式 391

商业部门在收购时重视商品质量 392

商品储存 393

社会主义商业部门的劳动 394

社会主义商业的流通费用 394

社会主义商业的资金周转 396

社会主义商业的经济效益 397

价值与价格的一致与偏离 398

二、物价 398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参见10页) 398

供求规律 399

货币和价格的关系(参见447页) 400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的性质 400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与生产的关系 401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401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关系 402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和消费的关系 403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体系 404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格政策 406

计划价格的制订和调整 407

商品的价值构成和价格构成的关系 408

稳定物价的基本条件 409

稳定物价与合理调整价格 410

农产品收购价 411

工业品收购价(出厂价) 412

调拨价和批发价 413

零售价 414

工农业产品比价 414

农产品比价 415

工业品比价 416

品质差价 417

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 418

地区差价和城乡差价 419

季节差价 420

价格补贴 421

财政与金融 423

一、财政 423

财政分配的本质特征 423

社会主义财政在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424

税收的性质和构成要素 426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426

税收的种类 428

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429

国营企业利润上交收入 430

财政支出的构成 431

安排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 432

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见161页) 433

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合理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方向 433

基本建设投资要讲究效果 435

合理安排社会文教支出 436

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指标(见135页) 436

国家预算和决算 437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438

财政信贷平衡和物资供求总量平衡的关系 439

社会主义财政要坚持收支平衡 440

财政、信贷的统一平衡 441

二、金融 442

社会主义金融 442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 443

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两大领域 444

现金的投放和回笼 446

货币流通规律 447

货币流通正常的标志 449

现金管理 450

非现金结算制度 451

社会主义信用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452

信用形式 453

银行信用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作用 454

银行信用和货币流通的内在联系 455

信用发行和财政发行 456

信贷资金的来源 457

银行贷款的原则 458

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 459

社会主义利息的本质和作用 460

社会主义银行 461

外汇和汇价 462

劳动工资 465

劳动科学与劳动工作 465

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制度 466

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就业 467

正确确定社会劳动力资源(见147页) 468

我国劳动力的招收和调配 468

职工的职业技术培训 469

职工全员培训(见322页) 469

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分配比例(见149页) 469

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的分配比例(见150页) 469

劳动服务公司的性质和任务 470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471

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472

实物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实物指标 473

社会劳动生产率 474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编制方法(见152页) 474

职工和职工人数指标 474

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劳动者 475

劳动力平衡表 476

社会主义企业劳动管理 477

我国企业的职工构成 478

劳动定额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作用和水平 479

日历时间、制度时间、实际工作时间 480

工时消耗和工时分类 480

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 482

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率和出勤工时利用率的关系 482

工作日写实和测时 483

编制定员 484

社会主义企业劳动组织 485

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见87页) 486

社会主义劳动报酬 486

劳动报酬计划的基本原则(见163页) 487

社会主义工资 487

八级工资制 487

工资等级表 488

岗位工资制 489

计时工资制 490

计件工资制 491

奖励工资制 492

津贴制度 493

基本工资和辅助工资 493

附加工资和工资附加费 494

工资总额 495

工资水平与平均工资 495

就业面和赡养系数 496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497

社会主义劳动保险制度 498

劳动保险经费及其开支项目 499

集体福利和福利资金 500

社会主义的劳动保护 501

社会主义的劳动卫生 502

劳动妇女的特殊保护 502

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法 503

对外经济贸易 505

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 505

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原因 506

我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506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507

如何正确地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 508

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509

平等互利原则及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体现 510

在对外贸易中必须贯彻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对外的原则 511

如何促进我国产品更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 512

对外贸易的综合平衡(见144页) 512

正确处理内销和外销的关系 512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 513

出口商品盈亏率 514

外汇增殖率 515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我国进口贸易的方针 516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及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516

我国进出口商品作价的原则 517

我国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作价原则 518

为什么要利用国外资金?利用国外资金的方式及其应当注意的问题 519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 520

我国的对外经济援助 521

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的意义 522

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需要对外贸易 523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524

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 524

资本主义国家奖励出口的措施 525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 527

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528

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529

贸易差额 530

国际收支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531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532

外汇和汇价(见462页) 533

决定汇率的基础 533

浮动汇率 534

什么是行情 535

分析经济行情的主要指标 536

国际市场价格及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537

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品质和数量 538

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术语 540

对外贸易中的货物运输 542

保险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43

对外贸易中的支付方式 544

不可抗力事故及其法律后果 545

对外贸易中的交易磋商 546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方式 5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经济部分的重要条文 55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经济文献和经济政策(摘编) 551

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54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555

邓小平同志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60

陈云同志关于加强计划经济的谈话 561

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61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 562

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562

我国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 563

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 564

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565

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步骤 566

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 567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570

加强现有工业交通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工作 572

制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规定 574

国营工业企业厂长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575

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五项工作、三项建设和六好要求 576

禁止在工业品购销中进行封锁的十项规定 577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果的十六项指标和考察经济效果动态的十项指标 578

整顿企业财务验收的六条标准 579

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的主要内容 580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583

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 585

全国职工守则 588

工人技术考核暂行条例 589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590

解决城镇劳动就业的若干问题 590

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 592

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政策 594

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重要政策 596

加强市场和物价管理 598

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 599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十条规定 601

国民经济基本统计资料(摘编) 603

全国行政区划 603

人口和自然资源 603

人口总数及其构成 605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605

社会劳动者人数 605

1981年底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人数 606

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劳动者人数 606

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人数 607

城镇新就业人数 607

社会总产值 608

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608

社会总产值构成 608

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指数 609

工农业总产值 609

国民收入 609

国民收入使用额、积累、财政收支、基本建设拨款之间的比例 610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610

国民收入构成 610

1982年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 611

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业产值 612

农业总产值构成 612

主要农产品产量(一) 612

主要农产品产量(二) 613

主要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一)(二) 613

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农产品产量 614

工业企业单位数 614

按各种分组的工业企业单位数 614

工业总产值及其构成 615

按各种分组的工业总产值 616

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616

能源生产总量和构成 617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617

全民所有制独产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618

历年客运量及其构成 618

历年旅客周转量及其构成 619

历年货运量及其构成 619

历年货物周转量及其构成 619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620

各时期基本建设投资构成 620

历年邮电业务量 620

各时期工业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比重 621

1981年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教育、科研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额 621

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 622

历年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 622

基本建设竣工房屋面积的造价 623

全民所有制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62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构成 62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624

外贸部门进出口贸易总额 625

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服务情况 625

外贸部门进出口商品构成 626

旅游人数 626

国家财政收入构成 626

国家财政支出构成 627

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 627

全民所有制企业定额流动资金 627

历年城乡储蓄存款年底余额 628

各种物价总指数 628

人民生活提高情况 628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构成 629

1982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平均工资 629

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 629

全民所有制单位支付的劳保福利费 630

1982年职工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生产费支出 630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631

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 631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 631

高等学校分科在校学生数 632

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 632

各级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 632

〔附录〕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同国外比较 633

我国国土面积和人口与国外比较 633

1982年卫生机构的人员数 633

1982年各类医院机构、床位、人员数 633

我国在业人数与国外比较 634

我国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与国外比较 634

我国工业生产速度与国外比较 635

我国农业生产速度与国外比较 635

森林覆盖率 635

钢、源油产量位次 636

煤炭产量和发电量位次 636

后记 6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