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与信息高速公路
电子数据交换与信息高速公路

电子数据交换与信息高速公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稼兴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10125893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
《电子数据交换与信息高速公路》目录

第一篇 电子数据交换(EDI) 1

1 EDI概述 1

1.1 EDI的定义 1

1.2 EDI系统组成 3

1.3 EDI的产生和发展 3

1.4 EDI的分代 4

1.5 EDI的重大战略意义 4

1.6 EDI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1.6.1 实现无纸贸易 6

1.6.2 变革贸易方式 7

1.6.3 减少费用 7

1.6.6 减少订货时间 8

1.6.5 以更优越的方式进行现金管理 8

1.6.4 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能力 8

1.6.7 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信息 9

1.6.8 影响EDI效益的因素 9

1.7 EDI优点综述 9

1.8 EDI的限制因素、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 10

1.8.1 限制因素 10

1.8.2 应用类型 10

1.8.3 EDI存在的问题 11

1.8.4 未来趋势 11

2 EDI技术 12

2.1 EDI技术概述 12

2.2 EDI服务 12

2.3.1 标准化 14

2.3 实现EDI的三项核心技术 14

2.3.1.1 单据标准 15

2.3.1.2 标准化EDI电文例子 17

2.3.1.3 ANSI X12结构 20

2.3.1.4 ASC X12分委员会有关标准的活动 22

2.3.2 通信网络 27

2.3.3 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 29

2.4 EDI系统的安全保密 31

2.4.1 EDI的安全保密分析 31

2.4.2 EDI安全保密的威胁 31

2.4.2.1 假冒 32

2.4.2.2 报文排序 32

2.4.2.6 否认(抵赖) 33

2.4.2.7 遗漏信息 33

2.4.2.4 修改信息 33

2.4.2.5 服务的否认 33

2.4.2.3 报文丢失 33

2.4.2.8 EDIMCT用户信息的处置 34

2.4.2.9 其它威胁 34

2.4.3 EDI系统的安全保密需求 34

2.4.3.1 EDI系统的安全策略 34

2.4.3.2 EDI系统的安全需求 34

2.4.3.3 EDI系统所需的密码体制 34

2.4.4 EDI系统的安全模型 35

2.4.4.1 EDI电文系统的安全模型 35

2.4.4.2 EDI系统的责任传送模型 35

2.4.5 EDI系统中安全服务的选择 35

2.4.5.1 开放性网络安全体系中的主要安全服务 35

2.4.5.3 X435新增的安全服务 36

2.5.2 MHS中的安全服务 36

2.4.6 EDI系统中安全服务的实现 37

2.4.6.1 数字签名 37

2.4.6.2 对整个EDI电文内容的加密 37

2.4.6.3 使用密码学的数字签名 37

2.4.6.4 接收者的数字签名 38

2.4.6.5 在X.400EDI业务中访问控制服务的实现 38

2.4.6.6 电文丢失分析 38

2.4.7 EDI系统安全保密的密钥管理 38

2.4.7.1 数字签名 39

2.4.7.2 证书和签证机关 46

2.4.7.3 实现安全保密的算法 46

2.5 EDI的性能要求 49

3.1 标准及标准化 53

3 EDI标准化 53

3.2 EDI标准化概述 60

3.2.1 概述 60

3.2.2 EDI标准化发展情况 61

3.2.3 EDI标准化范围 61

3.2.4 EDI业务格式标准简述 64

3.2.5 ISO/TC154和有关TC制订的标准 65

3.2.6 联合国推荐用于行政、商业、运输EDI系统的标准 65

3.2.7 其他国际标准资料 65

3.2.8 正在制订的国家标准 66

3.3 EDI的标准结构 66

3.4 EDI FACT 67

3.4.1 UN/EDI FACT的简史 67

3.4.2 联合国组织 68

3.4.3 EDI FACT标准概述 69

3.4.4 报文的数据结构图与设计实例 72

3.4.5 EDI交换结构的语法规则 73

3.4.6 ANSIX12与EDIFACT 75

3.4.7 EDI交换结构的进一步说明 76

3.4.8 EDI的编码标准 79

3.5 美国ANSI X12标准 84

3.5.1 美国ANXI X12标准的说明 84

3.5.2 估价收汽结算 86

3.5.3 标准的理解 87

3.6 我国EDI标准化工作进程 92

3.6.1 工作的3个阶段 92

3.6.2 几项EDI重点标准化工作在我国的进展 93

3.6.3 EDI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设想 94

4.1 通信概念的变化和发展 95

4 EDI通信 95

4.2 EDI通信环境 97

4.3 EDI通信系统 99

4.3.1 系统构成 99

4.3.2 EDI通信服务功能模型 101

4.3.3 在EDIMS中信息流程 101

4.4 EDI信息客体 102

4.4.1 EDI报文 103

4.4.2 EDI通知 106

4.4.3 公用数据类型 108

4.4.4 抽象操作 108

4.5 EDI责任与转发 109

4.5.1 无转发 110

4.5.2 EDIM责任转发 111

4.5.3 EDIM责任不转发 112

4.6 EDI提供的服务 113

4.6.1 基本的EDI通信服务 114

4.6.2 可供选用的EDI通信服务的用户设施 114

4.6.3 EDI报文存储 115

4.6.4 报文处理(MH)/物理投递(PD)服务互通 116

4.7 EDI使用目录服务 116

4.7.1 EDI使用目录服务的几个方面 117

4.7.2 EDI的信息树(DIT) 118

4.7.3 EDI与号码簿互连 119

4.8 EDI-UA 119

4.9 EDI通信网络 121

4.9.1 概述 121

4.9.2 EDI网络结构 123

4.9.2.1 EDI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123

4.9.2.2 EDI网络拓扑结构 124

4.9.3 网络部件功能 126

4.9.3.1 结点 126

4.9.3.2 信箱系统 126

4.9.4 EDI(服务)中心 127

4.9.4.1 EDI网络管理 128

4.9.4.2 EDI(服务)中心应提供的服务 129

4.9.5 两种网络结构优、缺点比较 130

4.9.5.1 集中式 130

4.9.5.2 分布式 130

4.9.6 实例 131

4.10 中国公用数据网 131

4.10.1 发展概况 131

4.10.2 新建CHINA PAC概况 133

4.10.3.3 网管中心 134

4.10.3.2 国际及地区出入口局 134

4.10.3 新建CHINA PAC的网络构成 134

4.10.3.1 网络结构 134

4.10.3.4 网络的速率 135

4.10.3.5 网络编号 135

4.10.4 网络用户终端 135

4.10.4.1 工作方式及接口规程 135

4.10.4.2 提供数据通信业务的速率 136

4.10.5 网络业务功能 137

4.10.6 网络与其他通信网的互连 138

4.10.6.1 分组网与其他分组网互连 139

4.10.6.2 分组网与电话网互连 139

4.10.6.6 分组网与ISDN互连 140

4.11.1 EDI传输系统 140

4.11 电子数据交换与电文处理系统 140

4.10.5.5 分组网与局域网互连 140

4.10.6.4 新建公用分组网与卫星数据网互连 140

4.10.6.3 分组网与用户电报/低速率数据网互连 140

4.11.2 电子数据交换与电文处理系统关系 141

4.11.2.1 EDI与MHS的相似同质关系 141

4.11.2.2 MHS对EDI的支持 142

4.11.2.3 EDI与MHS集成的协议机制 143

4.11.2.4 EDI与MHS集成的功能实现机制 144

4.11.3 EDI与MHS集成的主要技术 145

4.12 其他国际计算机骨干网络 146

4.12.1 CSNET 146

4.12.2 Internet 146

4.12.4 UUCP 147

4.12.3 BITNET 147

4.12.5 CANET——中国科技网 148

4.13 计算机网络中的电子邮件服务 149

4.13.1 电子邮件在网络发展与应用中的作用 149

4.13.2 RF-822在电子邮件中的作用 149

4.13.3 Internet的域名管理系统 149

5 EDI的应用 151

5.1 EDI的应用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 151

5.2 EDI应用概述 151

5.2.1 在运输业中的应用 152

5.2.2 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153

5.2.2.1 概况 153

5.2.2.2 国际贸易中的EDI一体化 154

5.2.3 EDI在商业中的应用 157

5.2.5.1 美国几个大公司的情况 158

5.2.4 在其它行业的应用 158

5.2.5 应用实例介绍 158

5.2.5.2 利用EDI来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作好服务 159

5.2.5.3 EDI在新加坡 166

5.2.5.4 EDI在其它国家的应用简况 172

5.3 EDI在我国的应用 175

5.3.1 我国EDI应用概况 175

5.3.2 EDI在香港 176

5.3.3 台湾EDI应用情况 180

5.3.4 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及EDI 181

5.3.5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EDI应用 182

5.3.5.1 经贸部国家外贸许可证介绍 182

5.3.5.2 我国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EDI应用 183

5.3.6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EDI应用 185

5.3.7 EDI在我国其它单位的应用与推广 190

5.3.7.1 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 190

5.3.7.2 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190

5.3.7.3 中国外运集团的海运/空运管理EDI系统 190

5.3.7.4 山东抽纱进出口公司 191

5.3.7.5 我国海关业务与EDI 192

5.3.7.6 EDI在上海 194

5.3.7.7 广东推广EDI应用 195

5.3.7.8 江苏省商检局计算机应用走向EDI 197

6 EDI的实施 199

6.1 开放式EDI概念模型 199

6.1.1 EDI应用系统的初始格局 199

6.1.3 什么是开放式EDI概念模型 200

6.1.2 什么是开放式EDI 200

6.1.4 开放式EDI概念模型总体框架 202

6.1.5 基于开放式EDI概念模型的标准化工作 203

6.2 EDI的总体结构 204

6.2.1 EDI系统框架结构 204

6.2.2 EDI系统层次模型与相关标准 205

6.3 EDI的软件结构 205

6.3.1 EDI软件功能 205

6.3.1.1 用户接口模块 206

6.3.1.2 内部接口模块 206

6.3.1.3 报文生成及处理模块 206

6.3.1.5 通信模块 206

6.3.1.4 格式转换模块 207

6.3.3 EDI软件功能及其关系 208

6.3.2 EDI功能模块的运转过程 208

6.4 EDI的接收和发送 209

6.4.1 如何接收EDI 209

6.4.2 如何发送EDI 211

6.4.3 翻译软件 213

6.4.4 为什么使用可变长记录 213

6.5 建立EDI(服务)中心 215

6.5.1 建立EDI中心的必要性 215

6.5.2 EDI中心的功能 216

6.6 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EDI系统 217

6.6.1 什么是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系统 217

6.6.2 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及其技术 218

6.6.3 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作为EDI的优点 220

6.6.4 应用性网络——客户机/服务器的新概念 220

6.6.5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及其在中国工商银行中的应用 222

6.7 新型的微机MHS X.435EDI系统 225

6.7.1 背景 225

6.7.2 新型的MHS X.435EDI系统 226

6.7.3 微机电子邮件(PC-MHS)网络终端对MHS X.436EDI的支持 229

6.7.4 在微机电子邮件(PC-MHS)网络终端上实现X.435EDI的若干工作 230

6.8 EDI的教育问题 231

6.8.1 EDI教育的现状 231

6.8.2 EDI教学软件 233

6.9 EDI在我国的开发与实施 234

6.9.1 我国应用EDI的必要性 234

6.9.2 差距 235

6.9.3 我国加速发展EDI的紧迫性 236

6.9.4 我国开发应用EDI的可行性 237

6.9.6 我国开发和应用EDI的方法步骤 238

6.9.5 发展EDI的基本思路 238

6.9.7 关于加速推进我国EDI的建议 239

第二篇 信息高速公路 242

7 背景与战略 242

7.1 概述 242

7.2 产业革命与信息产业 244

7.3 从州际高速公路到信息高速公路 248

7.4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背景 249

7.4.1 计划的依据 249

7.4.2 美国的原有基础 249

7.4.3 科技战略的转折 250

7.4.4 信息战略 251

7.4.5 信息超高速公路计划的指导思想 252

7.4.6 美国政府积极主导 253

7.5 信息高速公路出现的必然性 254

8 定义与观点 256

8.1 NII 256

8.1.1 什么是NII 256

8.1.2 NII的目标 256

8.1.3 NII的基本组成 256

8.2 信息高速公路的特点 257

8.3 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各种观点 257

8.3.1 概述 257

8.3.2 Oracle公司的观点 258

8.3.3 关于基础设施的看法 259

8.3.4 参与者的看法 260

8.3.5 长途电信业的观点 261

8.3.7 ROBC 262

8.3.6 有线电视公司 262

9 技术与方法 264

9.1 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基础 264

9.1.1 信息高速公路的硬件部分 264

9.1.2 信息高速公路的软件部分 264

9.1.3 信息高速公路的结构分析 265

9.1.4 信息高速公路中还未成熟的技术 267

9.2 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核心 267

9.2.1 信息高速公路溯源 268

9.2.2 发展超高速大容量信息处理是美国的国策 268

9.2.3 HPCC计划 268

9.2.3.1 HPCC计划概要 268

9.2.3.2 HPCC的组成 268

9.2.3.4 HPCC计划不会中止 269

9.2.3.3 HPCC计划的分工 269

9.2.4 NREN 270

9.2.4.1 NREN概要 270

9.2.4.2 NREN溯源 270

9.2.5 商用和实验通信网 271

9.2.6 结合网络 271

9.2.7 Intesnet 271

9.2.7.1 ARPANET到Internet 271

9.2.7.2 Internet的发展及规模 273

9.2.7.3 Internet提供的服务 275

9.2.7.4 IInternet展望 275

9.2.8 Gigabits网络 276

9.3 确保信息高速公路的互操作性 277

9.3.1 概述 277

9.3.2 从设想到现实 278

9.3.3.1 必要因素 279

9.3.3 NII内部的可互操作性 279

9.3.3.2 推进NII的目标 280

9.3.3.3 关键的NII界面 280

9.3.4 互操作性的战略原则 281

9.3.5 CSPP的建议 282

9.3.5.1 产业界行动议程 282

9.3.5.2 政府支持议程 283

9.4 信息高速公路使人类将面临多媒体时代 283

9.4.1 概述 283

9.4.2.2 多媒介 285

9.4.2.3 多媒体及其技术 285

9.4.2.1 人类化信息 285

9.4.2 多媒体 285

9.4.2.4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86

9.4.2.5 与多媒体有关的技术和产品 288

9.4.3 多媒体的应用 288

9.4.4 多媒体是90年代计算机发展的一大趋势 289

9.4.5 我国发展多媒体的几项工作 290

9.5 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ATM 291

9.5.1 概述 291

9.5.2 传统网络技术的局限性 291

9.5.2.1 共享地址空间的网络 292

9.5.2.2 网络延迟 292

9.5.2.3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寻址 293

9.5.2.4 网络寻径 294

9.5.2.5 逻辑用户组 295

9.5.3.1 ATM细胞单元 296

9.5.3 ATM技术 296

9.5.3.2 ATM开关 298

9.5.3.3 ATM虚连接 299

9.5.4 ATM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01

9.5.4.1 ATM寻址机制 301

9.5.4.2 ATM信号约定 303

9.5.4.3 控制点的设计 303

9.5.4.4 流量控制 303

9.5.4.5 ATM网络的接口 304

9.5.5 ATM的开发方案 305

9.5.5.1 用ATM网作为局域网的骨干 305

9.5.5.2 用ATM构造高速工作组的局域网 306

9.5.5.3 用ATM网作为MAN-WAN服务的基础 306

9.5.6 信息高速公路需要ATM 307

9.5.6.1 为什么会要ATM? 308

9.5.6.2 ATM对信息技术的影响 309

9.5.7 ATM产品现况 309

9.5.8 ATM的市场状况 309

9.5.9 ATM的特点与应用 309

9.5.9.1 ATM的特点 310

9.5.9.2 ATM通信协议 310

9.5.9.3 ATM的服务与应用 311

9.5.10 为配合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美日加厂商竞相角逐ATM市场 312

9.5.11 Cisco与ATM 312

9.5.11.1 Cisco为ATM和交换机准备路由器 312

9.5.11.2 Cisco推出全新网络互连结构 313

9.5.12 Sun为SPARC用户宣布ATM和快速以太网适配器 314

9.5.13 Amoco进行ATM试验 314

9.6 卫星在信息高速公路中的作用 315

9.7 NII的安全性 317

10 建设与实施 318

10.1 NII的实施 318

10.1.1 实施综述 318

10.1.2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工作团体 319

10.1.3 法律手段 320

10.1.3.1 美国政府以立法手段推动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320

10.1.3.2 美国准备修改有关法律,以适应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需要 321

10.1.3.3 美“信息高速公路”立法取得进展 322

10.1.4 合作开发 323

10.1.5 各大公司争相参与 324

10.1.5.1 Oracle为信息高速公路铺路 324

10.1.5.2 HP与信息高速公路 326

10.1.5.3 微软欲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中技术领先 329

10.2 未来网络 331

10.2.1 未来网络的构想 331

10.2.2 信息源联网 332

10.2.3 数据网 333

10.2.4 地区性贝尔电话公司的主张 334

10.2.5 从中继线到卫星 336

10.3 建造讨论 338

10.3.1 科技人员讨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造 338

10.3.2 IBM的另一思路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340

10.3.3 投资2000亿美元建立光纤网络 341

10.3.4 下一代高速通信解决方案之一 342

10.4 信息高速公路的卡车道——Com-merce Net 343

10.4.1 硅谷的20家大公司宣布要建立Com-merce Net 343

10.4.3 Internet正面临走向商业化的转折点 344

10.4.2 Commerce Net促使电子市场迅速发展 344

10.4.4 最高安全性是使用户加入Commer-ceNet的根本 345

10.4.5 电子市场促使更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 346

10.5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任重道远 346

10.6 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347

10.6.1 现有网络如何并入信息高速公路 347

10.6.2 协议难题 349

10.6.3 用户接口 350

10.6.4 贫富差别和一视同仁 351

11 效益与影响 353

11.1 NII的预期效益 353

11.2 信息高速公路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影响 355

11.2.1 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 355

11.2.2 信息高速公路对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57

11.2.3 信息高速公路对社会的影响综述 359

11.2.4 信息高速公路带动多媒体迅速发展 360

11.2.5 信息高速公路时代使大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360

11.2.6 美信息业分占信息高速公路地盘 361

11.2.7 美北卡州信息高速公路1994年底通车 362

11.3 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意义 362

11.3.1 欧洲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363

11.3.1.1 欧洲动向 363

11.3.1.2 英国将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364

11.3.1.3 法国拟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366

11.3.1.4 德国动向 367

11.3.2 加拿大规划信息高速公路 367

11.3.3.1 日本 369

11.3.3 亚洲各国及地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369

11.3.3.2 新加坡 372

11.3.3.3 台湾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动向 375

11.3.3.4 韩国开始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379

12 对策与建议 380

12.1 信息高速公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意义和启发 380

12.2 发展战略 382

12.3 对策 382

12.4 建议 382

13 三金工程 387

13.1 什么是三金工程 387

13.2 “金关”工程 389

13.3 “金桥”工程 390

13.4 “金卡”工程 391

13.4.1 什么是“金卡工程” 392

13.4.2 实施“金卡工程”的重要意义 392

13.4.3 国外金融交易卡(信用卡和现金卡)现状 392

13.4.4 我国金融交易卡使用情况 393

13.4.5 关于实施“金卡工程”的设想 394

13.4.6 我国将组建IC卡股份集团 398

13.4.7 美国3COM总裁高度评价中国的“金桥工程” 398

13.4.8 北京“金卡工程”实施设想 399

13.5 中国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连接 400

13.6 廿四个省市就启动建设金桥工程签署协议 401

13.7 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设想 401

附录1 EDI术语 407

附录2 EDI格式转换程序样例 432

参考文献 4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