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  修订版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  修订版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占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0448112
  • 页数:4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阶段进行了新的探讨和研究。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 修订版》目录

初版序言 1

第一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 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 3

第二节 重建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13

普遍幸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13

重建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17

第三节 重新界定各方面的社会主义 20

第二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续一) 30

第一节 我们的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向上发展的历史时代 30

第二节 我们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现代文明时代 34

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社会 35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社会 49

我们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现代文明时代 72

第三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续二) 80

第一节 两个时代与两种不同的“两个必然” 80

第二节 论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82

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社会主义造就了旧资本主义的和平掘墓人 82

现代文明时代能够创造出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在新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形成 87

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与新社会主义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地造成了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9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是造成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93

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是一种实践中的历史必然性 95

第三节 落后国家、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8

落后国家与新社会主义 98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102

新社会主义与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1

第四节 并非余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11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 1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 12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程度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 129

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曲折性 129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长期性 13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基本方向 139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时代性质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 140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物质基础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 144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 147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 148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对于中共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 150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程度的一般关系 154

中国现代化的派生性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54

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程度 15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语言符号层次的传播与理解层次的传播 157

社会存在的传播程度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传播程度 158

第五节 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程度的主要制约关系 160

近代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逐渐演变、表现为新兴生产力的桎梏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解性传播 162

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逐渐表明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只能建立一定的社会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解性传播 168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新时代 17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历史条件 174

小结:归根到底,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命运,而是中国的社会历史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175

第五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有限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 177

第一节1914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历史局限性 177

第二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 182

第三节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185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国内条件 185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国际条件 186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盛极一时的历史现象 188

第四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历史轨迹 189

从信仰空想社会主义转向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190

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及其历史局限性 192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符号层次的广泛传播 193

特殊氛围下的理论论战 194

第五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主要成就 195

第六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主要缺陷 199

未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199

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 203

未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205

未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在理想目标方面的根本区别 207

未能完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俄国的路” 208

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深刻影响 208

第七节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起步阶段 209

在有限的意义上早期共产主义者已经大体上正确地理解了阶级斗争学说 209

在早期共产主义者当中已经开始出现了能够在整体上比较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事例 210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论的有限传播与政治力量对比决定论的社会历史观 211

五四时期只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最初起步阶段 214

第六章20世纪20—30年代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 216

第一节 重新认识列宁主义 216

十月革命究竟给我们送来了什么? 216

重新认识列宁主义 218

第二节 什么是列宁主义? 219

列宁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 220

列宁主义是列宁所提出的已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 221

列宁主义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223

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贡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经济政策”理论 224

列宁主义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具备同类条件的落后国家 227

列宁主义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但又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 228

第三节 三种不同性质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30

真正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30

在“列宁主义”的名义下列宁的错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31

在“列宁主义”的名义下斯大林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234

第四节 列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38

俄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列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 238

列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240

列宁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萌芽 244

列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变迁 246

第五节 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47

第六节 联共(布)、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50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理论 251

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 251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 253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 257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性的理论 260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理论 261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终形成(20世纪20—40年代) 26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新理论 26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动力与革命统一战线问题的新理论 267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新理论 274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性质问题的新理论 276

第八章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38—1946) 281

第一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深层原因 281

第二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直接原因 289

第三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291

第四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政治理论 296

第五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经济理论 304

第六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文化理论 312

第七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评价 315

第九章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46—1952) 32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的历史原因 321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革命观 325

第三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政治观 329

第四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经济观 340

第五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社会观 348

第六节 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成就与主要意义 355

第七节 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359

附录一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 367

我们现在需要重建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 367

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观 369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 376

附录二 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并不是社会平等 390

附录三 什么是“资本主义”? 394

附录四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399

引言 399

重新界定“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内涵 400

重新界定“资本主义剥削”的立足点 402

重新界定“剥削”的基本概念 405

两种“劳动力价值”及其与“资本主义剥削”的相互关系 406

两种“剩余价值”及其与“资本主义剥削”的相互关系 411

剩余价值”及其与“资本主义剥削” 413

附录五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424

附录六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论纲 431

新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分配制度 431

新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能够实现公民普遍富裕的分配制度 431

普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普通公民的富裕程度就是实现了公民的普遍富裕 432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关于个人消费资料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分配制度 434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分配制度 436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相结合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分配制度 438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441

国民收人二次分配中的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449

新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间接公有制 452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56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要价值 470

实行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条件 472

改造我们的提法 474

附录七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理论再认识 477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只能是某种“新生产力” 478

非社会化生产力和一般的社会化大生产都不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480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为资本主义所无力容纳的新的社会化大生产 4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