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瑞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117021896
- 页数:279 页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1.1 整体观念 1
1.1.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1.1.2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
1.2 辨证论治 4
1.2.1 辨证论治的含义 4
1.2.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5
2 阴阳五行学说 7
2.1 阴阳学说 8
2.1.1 阴阳的含义 8
2.1.2 事物的阴阳属性 9
2.1.2.1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9
2.1.2.2 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9
2.1.2.3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9
2.1.2.4 事物阴阳属性的普遍性 10
2.1.3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0
2.1.3.1 阴阳的对立制约 10
2.1.3.2 阴阳的互根互用 11
2.1.3.3 阴阳的消长平衡 12
2.1.3.4 阴阳的相互转化 12
2.1.4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3
2.1.4.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3
2.1.4.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4
2.1.4.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4
2.1.4.4 用于疾病的诊断 16
2.1.4.5 用于疾病的治疗 17
2.2 五行学说 18
2.2.1 五行的含义 19
2.2.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2.2.2.1 五行的特性 19
2.2.2.2 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20
2.2.2.3 五行的生克乘侮 21
2.2.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2.2.3.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2
2.2.3.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4
2.2.3.3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5
3 藏象 31
3.1 五脏 32
3.1.1 心脏 32
3.1.1.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32
3.1.1.2 心的主要生理联系 33
〔附〕心包 34
3.1.2 肺脏 34
3.1.2.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34
3.1.2.2 肺的主要生理联系 36
3.1.3 脾脏 37
3.1.3.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37
3.1.3.2 脾的主要生理联系 38
3.1.4 肝脏 39
3.1.4.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39
3.1.4.2 肝的主要生理联系 40
3.1.5 肾脏 41
3.1.5.1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41
3.1.5.2 肾的主要生理联系 42
〔附〕 44
1.命门 44
2.女子胞 45
3.2 六腑 45
3.2.1 胃 45
3.2.2 小肠 45
3.2.3 大肠 46
3.2.4 胆 46
3.2.5 膀胱 46
3.2.6 三焦 47
3.3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48
3.3.1 脏与脏的相互关系 48
3.3.1.1 心与肺 48
3.3.1.2 心与脾 48
3.3.1.3 心与肝 48
3.3.1.4 心与肾 49
3.3.1.5 肺与脾 49
3.3.1.6 肺与肝 50
3.3.1.7 肺与肾 50
3.3.1.8 脾与肝 51
3.3.1.9 脾与肾 51
3.3.1.10 肝与肾 51
3.3.2 腑与腑的相互关系 52
3.3.2.1 生理关系 52
3.3.2.2 病理关系 52
3.3.3 五脏与六腑的相互关系 52
3.3.3.1 心与小肠 52
3.3.3.2 肺与大肠 53
3.3.3.3 脾与胃 53
3.3.3.4 肝与胆 53
3.3.3.5 肾与膀胱 54
4 精、气、血、津液 58
4.1 精 58
4.2 气 58
4.2.1 气的生成 59
4.2.2 气的功能 59
4.2.2.1 推动作用 59
4.2.2.2 温煦作用 59
4.2.2.3 防击作用 59
4.2.2.4 固摄作用 59
4.2.2.5 气化作用 60
4.2.3 气的运行 60
4.2.4 气的分类 61
4.2.4.1 元气 61
4.2.4.2 宗气 61
4.2.4.3 营气 61
4.2.4.4 卫气 62
4.3 血 62
4.3.1 血的生成 62
4.3.2 血的功能 63
4.3.3 血的循行 63
4.4 津液 63
4.4.1 津液的生成与代谢 63
4.4.2 津液的功能与分类 64
4.5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64
4.5.1 精与气血的关系 65
4.5.1.1 精与气 65
4.5.1.2 精与血 65
4.5.2 气与血的关系 65
4.5.2.1 气能生血 65
4.5.2.2 气能行血 65
4.5.2.3 气能摄血 66
4.5.2.4 血为气之母 66
4.5.3 气与津液的关系 66
4.5.3.1 气能生津 66
4.5.3.2 气能行津、化津 67
4.5.3.3 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67
4.5.4 血与津液的关系 67
5 经络学说 69
5.1 经络系统的组成 69
5.1.1 十二正经 70
5.1.1.1 名称、分类及表里关系 70
5.1.1.2 分布、走向及交接规律 71
5.1.1.3 气血流注次序 71
5.1.1.4 各经循行部位及主要病症 72
5.1.2 奇经八脉 81
5.1.2.1 名称及主要生理功能 81
5.1.2.2 各奇经的循行部位及主要病症 81
5.1.3 十二经别 85
5.1.4 十五别络 87
5.1.5 十二经筋 88
5.1.6 十二皮部 88
5.2 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88
5.2.1 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88
5.2.1.1 沟通脏腑与肢节的联系 88
5.2.1.2 沟通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88
5.2.1.3 沟通脏腑之间的联系 89
5.2.1.4 加强经络系统的整体联系 89
5.2.2 运行全身气血 89
5.2.3 感应传导 89
5.2.4 调节机能平衡 89
5.3 经络学说的临床意义 90
5.3.1 说明人体病理 90
5.3.2 指导诊治疾病 90
6 病因与病机 94
6.1 病因 94
6.1.1 病因概述 94
6.1.1.1 病因及病因学的含义 94
6.1.1.2 病因的分类 95
6.1.1.3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96
6.1.2 六淫 96
6.1.2.1 六淫的含义 96
6.1.2.2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96
6.1.2.3 内生“五邪” 97
6.1.3 六淫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常见证 97
6.1.3.1 风 97
6.1.3.2 寒 98
6.1.3.3 暑 99
6.1.3.4 湿 100
6.1.3.5 燥 101
6.1.3.6 火(热) 101
6.1.4 痛气 103
6.1.5 七情 103
6.1.5.1 七情的含义 103
6.1.5.2 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103
6.1.5.3 七情的致病特点 103
6.1.5.4 常见的情志病证 104
6.1.6 饮食失宜 105
6.1.6.1 饥饱失常 105
6.1.6.2 饮食不洁 105
6.1.6.3 饮食偏嗜 106
6.1.7 劳逸失度 106
6.1.7.1 过劳 106
6.1.7.2 过逸 107
6.1.8 痰饮 107
6.1.8.1 痰饮的含义 107
6.1.8.2 痰饮的形成 107
6.1.8.3 痰饮的致病特点及常见病症 107
6.1.9 瘀血 108
6.1.9.1 瘀血的含义 108
6.1.9.2 瘀血的形成 108
6.1.9.3 瘀血的致病特点及常见病证 108
6.2 病机 109
6.2.1 邪正斗争 109
6.2.1.1 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109
6.2.1.2 邪正斗争与疾病转归 110
6.2.2 阴阳失调 111
6.2.2.1 阴阳偏胜 111
6.2.2.2 阴阳偏衰 112
6.2.2.3 阴阳互损 113
6.2.2.4 阴阳格拒 113
6.2.2.5 阴阳亡失 113
6.2.3 升降失常 114
6.2.3.1 气滞 114
6.2.3.2 气逆 115
6.2.3.3 气陷 115
6.2.3.4 气闭和气脱 115
7 诊法 117
7.1 四诊概述 117
7.2 望诊 118
7.2.1 望神 118
7.2.1.1 得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19
7.2.1.2 失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19
7.2.1.3 假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19
7.2.2 望色 119
7.2.2.1 望色的含义及原理 119
7.2.2.2 望色方法 120
7.2.2.3 常色与病色 121
7.2.2.4 五色主病 122
7.2.3 望形体 123
7.2.3.1 望形体胖瘦 123
7.2.3.2 望形体强弱 124
7.2.3.3 望畸形 124
7.2.4 望姿态 124
7.2.4.1 望静时姿态 125
7.2.4.2 望异常动态 125
7.2.5 望头颈官窍 126
7.2.5.1 望头与发 126
7.2.5.2 望目 126
7.2.5.3 望耳 127
7.2.5.4 望鼻 128
7.2.5.5 望口唇 129
7.2.5.6 望齿、龈 130
7.2.5.7 望咽喉 130
7.2.6 望皮膚 131
7.2.6.1 望皮膚色泽 131
7.2.6.2 望皮膚肿胀 131
7.2.6.3 望痘疮 131
7.2.6.4 望斑疹 132
7.2.6.5 望白痦、水泡 133
7.2.6.6 望疮疡 133
7.2.7 望小儿食指脉络 134
7.2.7.1 望小儿食指脉络的方法 134
7.2.7.2 食指脉络的临床意义 134
7.2.8 望排出物 135
7.2.8.1 望痰饮 135
7.2.8.2 望呕吐物 135
7.2.8.3 望粪便 136
7.2.8.4 望小便 137
7.2.9 望舌 138
7.2.9.1 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38
7.2.9.2 舌诊的临床意义 138
7.2.9.3 望舌的方法 139
7.2.9.4 望舌质 139
7.2.9.5 望舌苔 142
7.3 闻诊 144
7.3.1 听声音 144
7.3.1.1 听发声 144
7.3.1.2 听语言 146
7.3.2 嗅气味 146
7.3.2.1 病体气味 146
7.3.2.2 病室气味 147
7.4 问诊 147
7.4.1 问一般情况 148
7.4.2 问生活史 148
7.4.3 问家族史与既往史 148
7.4.4 问起病 149
7.4.5 问现在症状 149
7.4.5.1 问寒热 149
7.4.5.2 问汗 151
7.4.5.3 问头 153
7.4.5.4 问周身 153
7.4.5.5 问胸胁脘腹 155
7.4.5.6 问耳、目 157
7.4.5.7 问睡眠 158
7.4.5.8 问饮食与口味 159
7.4.5.9 问二便 160
7.4.5.10 问经带 162
7.4.5.11 问小儿 164
7.5 切诊 164
7.5.1 脉诊 164
7.5.1.1 脉象形成的原理 164
7.5.1.2 脉诊的临床意义 165
7.5.1.3 诊寸口脉的理论依据 165
7.5.1.4 诊寸口脉的方法 165
7.5.1.5 正常脉象 166
7.5.1.6 病脉的脉象及主病 167
7.5.1.7 相兼脉与主病 173
7.5.1.8 脉症顺逆与从舍 173
7.5.2 按诊 174
7.5.2.1 按肌表 174
7.5.2.2 按手足 174
7.5.2.3 按胸腹 175
7.5.2.4 按俞穴 176
8. 辨证 179
8.1 八纲辨证 181
8.1.1 表里辨证 182
8.1.1.1 表证 182
8.1.1.2 里证 183
8.1.1.3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183
8.1.1.4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83
8.1.2 寒热辨证 184
8.1.2.1 寒证 185
8.1.2.2 热证 185
8.1.2.3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186
8.1.2.4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86
8.1.2.5 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189
8.1.3 虚实辨证 190
8.1.3.1 虚证 190
8.1.3.2 实证 191
8.1.3.3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191
8.1.3.4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91
8.1.3.5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93
8.1.4 阴阳辨证 195
8.1.4.1 阴证与阳证 195
8.1.4.2 阴虚证与阳虚证 196
8.1.4.3 亡阴证与亡阳证 197
8.2 气血津液辨证 198
8.2.1 气病辨证 198
8.2.1.1 气虚证 199
8.2.1.2 气陷证 199
8.2.1.3 气滞证 200
8.2.1.4 气逆证 200
8.2.2 血病辨证 200
8.2.2.1 血虚证 201
8.2.2.2 血瘀证 201
8.2.2.3 血热证 202
8.2.2.4 血寒证 202
8.2.3 气血同病辨证 203
8.2.3.1 气滞血瘀证 203
8.2.3.2 气虚血瘀证 203
8.2.3.3 气血两虚证 204
8.2.3.4 气不摄血证 204
8.2.4 津液病辨证 205
8.2.4.1 津液不足证 205
8.2.4.2 水液停聚证 205
8.2.5 津液与气血同病辨证 207
8.2.5.1 津停阻气证 208
8.2.5.2 气随津脱证 208
8.2.5.3 津枯血燥证 208
8.2.5.4 津枯血瘀证 209
8.3 脏腑辨证 209
8.3.1 脏病辨证 210
8.3.1.1 心病辨证 210
8.3.1.2 肺病辨证 213
8.3.1.3 脾病辨证 216
8.3.1.4 肝病辨证 218
8.3.1.5 肾病辨证 220
8.3.2 腑病辨证 223
8.3.2.1 胃病辨证 223
8.3.2.2 胆病辨证 224
8.3.2.3 小肠病辨证 225
8.3.2.4 大肠病辨证 225
8.3.2.5 膀胱病辨证 226
8.3.3 脏腑兼病辨证 226
8.3.3.1 心肺气虚证 226
8.3.3.2 心脾两虚证 227
8.3.3.3 心肝血虚证 227
8.3.3.4 心肾阳虚证 227
8.3.3.5 心肾不交证 228
8.3.3.6 肺肾气虚证 228
8.3.3.7 肺肾阴虚证 229
8.3.3.8 脾肺气虚证 229
8.3.3.9 脾肾阳虚证 229
8.3.3.10 脾胃湿热证 230
8.3.3.11 肝火犯肺证 230
8.3.3.12 肝肾阴虚证 231
8.3.3.13 肝脾不调证 231
8.3.3.14 肝胃不和证 231
8.3.3.15 肝胆湿热证 232
8.4 六经辨证 233
8.4.1 太阳病证 234
8.4.1.1 太阳伤寒证 235
8.4.1.2 太阳中风证 235
8.4.2 阳明病证 235
8.4.2.1 阳明经证 236
8.4.2.2 阳明腑证 236
8.4.3 少阳病证 236
8.4.4 太阴病证 237
8.4.5 少阴病证 237
8.4.5.1 少阴寒化证 237
8.4.5.2 少阴热化证 238
8.4.6 厥阴病证 238
8.5 卫气营血辨证 239
8.5.1 卫分证候 240
8.5.2 气分证候 240
8.5.3 营分证候 241
8.5.4 血分证候 241
8.5.4.1 血分实热证 242
8.5.4.2 血分虚热证 242
8.6 三焦辨证 243
8.6.1 上焦病证 243
8.6.2 中焦病证 244
8.6.3 下焦病证 244
9 预防与治则 248
9.1 预防 248
9.1.1 未病先防 248
9.1.1.1 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248
9.1.1.2 防止病邪的侵害 249
9.1.2 既病防变 249
9.2 治则 250
9.2.1 治病求本 250
9.2.1.1 正治与反治 251
9.2.1.2 治标与治本 251
9.2.2 扶正祛邪 252
9.2.2.1 扶正与祛邪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252
9.2.2.2 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 253
9.2.3 调整阴阳 254
9.2.3.1 损其偏盛 254
9.2.3.2 补其偏衰 254
9.2.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55
9.2.4.1 因时制宜 255
9.2.4.2 因地制宜 255
9.2.4.3 因人制宜 256
国际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中医学基础》考试大纲(试用) 257
国际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中医学基础》试卷 262
国际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中医学基础》加试试卷 271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零基础学会素描》王金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Photoshop CC 2018基础教程》温培利,付华编著 2019
- 《看视频零基础学英语口语》宋德伟 2019
- 《胃癌基础病理》(日)塚本彻哉编者;宫健,刘石译者 2019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