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重庆抗战文化史
重庆抗战文化史

重庆抗战文化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儒弟主编;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团结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2140080
  • 页数:5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叙述抗战时期在陪都重庆,中国文化界各单位、社团组织和知名人士在文化战线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积极宣传抗战,促进全民抗战的历史。
上一篇:Rain·雨完全手册下一篇:五台山志
《重庆抗战文化史》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 26

第一节 中国东部文化大西迁的英雄史诗 26

一、重庆:大时代前夕的准备 26

二、对日抗战: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35

三、南京:中央大学浩荡西迁“鸡犬不留” 43

四、铁血壮举:沿海工业迁川与重庆两江经济带 52

五、从武汉到重庆:护送中国小公民的悲壮史诗 57

第二节 中国西部文化中心的崛起 68

一、内迁高校和文化科研机构云集陪都 68

二、重庆沙磁文化区的成立与扩展 73

三、国民精神总动员与文化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87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堡垒 98

一、大重庆在日机的野蛮轰炸中 98

二、抗战到底民族复兴的精神堡垒 124

第二章 抗日的内政外交与舆论宣传 139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 139

一、二战爆发前后的国际风云 139

二、抗日的内政和外交 145

三、团结救国历史的象征 152

第二节 国民党的对外宣传与中央电台 156

一、国民党的对外宣传 156

二、中央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68

三、在华日人反战同盟与对日宣传 174

第三节 空前繁荣的陪都新闻出版阵线 177

一、多元化的陪都新闻出版界 177

二、国民党官方的《中央日报》和《扫荡报》 183

三、中共在重庆的喉舌《新华日报》 188

四、代表中间民主势力的《大公报》及其他 194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新闻图书出版管制 199

一、国民党对新闻图书管制的强化 199

二、“六不”“五要”文艺政策与新闻图书审查 203

第三章 多元共生的抗日民族文化思想 208

第一节 抗战建国与多元文化格局 208

一、“抗战建国纲领”之下的陪都政治文化环境 208

二、重庆多元文化格局的统制和论争 214

第二节 官方哲学和社会各界多元哲学的发展 223

一、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与官方哲学 22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陪都重庆的传播及其在斗争中的发展 229

三、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活动及“三位一体”哲学思想 238

四、从西化到现代化的论争与蒋梦麟的《西潮》 253

五、现代新儒学与冯友兰的《贞元六书》 259

六、国民精神建设与佛教禅宗的思想 266

第三节 郭沫若与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就 272

一、文化工作委员会的辉煌业绩 272

二、郭沫若在学术研究中的重大成就 279

三、从历史人物研究到《屈原》等历史剧的创作 288

第四章 空前繁荣的陪都抗战文艺 295

第一节 陪都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295

一、“文协”与异彩纷呈的陪都文坛 295

二、茅盾的现实主义道路及其代表作《腐蚀》和《清明前后》 304

三、老舍和他的《四世同堂》与巴金的《寒夜》及其他 311

四、空前繁荣的中国戏剧文学创作 318

五、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与《七月》派抗战文学的成就 333

六、陪都的抗战文艺阵地和多种文学流派 340

第二节 大师云集的陪都艺坛 348

一、抗战陪都:中国的电影之都 348

二、音乐:民族解放的最强音 352

三、空前繁荣的陪都画坛 359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 369

一、对外文化交流概况 369

二、《百鸽图》、《海鹰图》、总统书卷及其他 378

第五章 陪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的科学运动 388

第一节 教育的优先地位和多元格局 388

一、“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 388

二、国民政府的教育体制与陪都教育的多元格局 396

第二节 文化区:战时中国教育的缩影 407

一、重庆大学:文化区的砥柱和脊梁 407

二、中央大学在陪都沙磁文化区 417

三、南开学校与中国西部文化中心 442

四、中央工校与女子职业教育 455

五、战时中国的医药卫生中心与医药卫生教育 462

六、“乡建运动”与民众教育 470

七、抗战时期的特殊教育 481

第三节 战时中国的科学运动 498

一、科学运动中的西部科学院和中央研究院 498

二、资源委员会与中英科学合作所 506

第六章 陪都的民主宪政运动和抗战文化的终结 513

第一节 陪都的民主宪政运动 513

一、抗战后期的国际国内形势 513

二、国民党的宪政之路与《中国之命运》 524

三、国共关系与民主宪政运动 535

第二节 日本投降与抗战文化的终结 544

一、日本投降与国共重庆谈判 544

二、抗战文化的终结 556

结束语 565

后记 5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