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研究方法论
哲学研究方法论

哲学研究方法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康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7025337
  • 页数:750 页
图书介绍:
《哲学研究方法论》目录

绪论 以真正哲学的方式研究和发展哲学 1

一、透视来自“非哲学”的诘难 1

二、正视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 5

三、探寻哲学发展的突破口 7

四、建构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思路 11

第一编 元哲学问题研究 17

第一章 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17

一、哲学的性质 17

1.探寻哲学研究的“阿斯米德点” 17

2.哲学是什么?--历史的解答 19

二、哲学的特点 24

1.哲学不是什么 24

2.哲学思维的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 29

3.哲学思维的致极性和超越性 32

4.当代哲学研究的问题域 35

三、哲学的功能 39

第二章 哲学形态学的思路与方法 44

一、问题的提出 44

二、哲学形态学的基本规定 46

三、哲学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49

第三章 哲学研究法的探索与建构 52

一、选准哲学改革的突破口 52

二、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再探讨 56

三、哲学研究法的基本规定 63

1.哲学研究客体的特殊性质及其对研究方法的特殊要求 64

2.哲学研究主体的特殊结构及其对研究活动的影响 65

3.哲学研究过程的特殊模式及其方法论意义 66

4.哲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群及其建构途径 66

四、现代科学方法论及其哲学意义 68

第四章 强化哲学研究的主体意识 71

一、确立哲学家的主体地位 71

二、强化哲学研究的批判意识 73

三、强化哲学研究的超越意识 77

四、强化哲学研究的世界意识 79

五、强化哲学研究的个性意识 81

六、强化哲学研究中的“学科群”意识 85

第二编 哲学思维的发生与演进研究 93

第五章 哲学思维方式的系统发生 93

一、哲学研究中的“寻根”意识 93

二、研究哲学思维系统发生的几个前提和方法问题 98

1.确定哲学思维系统发生的基本标志 98

2.确定哲学思维发生研究的历史起点 102

3.把握史前文明的发展进程 104

4.从哲学思维的发生学视角来看古代神话 106

三、神话思维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113

1.神话思维与原始思维 113

2.从物我原始同一到最初的自我意识 116

3.由动物的高级心理到人的感情 120

4.由体感认知到观念联想 122

5.由动作符号到表象符号 126

四、神话思维的局限及向哲学思维的跃迁 129

1.神话思维与哲学思维 129

2.由不自觉的自我中心化到客观化反思 133

3.由情感联想到理智批判 135

4.由原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 140

5.由直观表象符号到抽象概念符号 142

第六章 本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 147

一、哲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 147

1.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哲学史研究方法总览 147

2.立足于现代哲学的思想高度去把握哲学史 153

3.立足于哲学发展的共性来考察历史上哲学的个性 155

4.立足于历史上哲学的本来含义来阐发其现代意义 160

二、本体概念的提出和本体论的形成 162

1.由关注世界“起源”问题到关注万物的“始基”问题 163

2.由感性素朴思维到抽象概念思维 165

3.“原子论”与“理念论”的对峙与冲突 167

4.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概念界说 169

三、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构架 171

1.哲学以研究本体为已任 172

2.本体是存在的中心 174

3.本体具有可知性 176

4.探寻终极存在--本体论研究的根本目标 177

四、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演进与诘难 185

1.亚氏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历史地位 185

2.本体论解释方式的内部分化与演进 191

3.本体论和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诘难 198

第七章 认识论思维和研究方式 202

一、由本体论中心到认识论中心 203

1.审度本体论探究的认识论基础 204

2.适应社会变革的理性需要 206

3.总结自然科学发现的认识论机理 207

4.确立新的哲学观 209

二、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基本构架 211

1.认识论的提问方式及问题域 211

2.由关注本体到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与统一 214

3.设定和界说认识对象 218

4.反省和测度主体认识能力 223

5.设置和界定认识目标 228

6.探寻普遍必然性知识的真实来源和可靠途径 239

7.制定达到科学真理的有效方法 244

三、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诘难与演进 250

1.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发展与演进 251

2.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诘难 253

第八章 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 257

一、由“客体中心”到“主体中心” 259

1.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259

2.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极限” 262

3.超越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 264

4.由独断论转向批判论 268

二、主体性思维和研究方式的基本构架 271

1.以主体自我批判为全部哲学批判的出发点 271

2.立足于主体能力及其限度来考察世界本原问题 273

3.以主体能动性来说明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发展 274

4.从主体的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来说明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 280

5.从审美判断和审美鉴赏力来考察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 285

三、主体性思维方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 290

1.费希特:“绝对自我” 290

2.谢林:“绝对同一” 294

3.黑格尔:“实体即主体” 296

第九章 实证论思维和研究方式 300

一、由思辨哲学到实证哲学 301

1.反对思辨哲学传统 301

2.拒斥形而上学 302

3.重塑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 304

4.确立实证哲学的实证科学基础 304

5.适应社会变革与社会建构的现实要求 306

二“实证论”思维和研究方式的基本构架 306

1.确立哲学研究的实证目标 306

2.以经验现象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308

3.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哲学思维的最高原则 309

4.探索达到实证认识的方法论途径 311

三、实证论思维方式的演进与诘难 313

1.实证论思维方式的演进 313

2.实证论思维方式的诘难 323

第十章 人本论思维和研究方式 326

一、人本论思维和研究方式溯源 327

1.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 327

2.希伯来文化寻踪 329

3.基督教的非理性意识 333

4.古典人本主义 336

5.现代人本主义 340

二、人本论思维和研究方式的基本构架 342

1.承认本体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342

2.以人为世界之本 344

3.以非理性为人之本 346

4.主张非理性的方法 349

三、人本论思维方式的启示与诘难演进 354

1.人本论思维方式的启示 354

2.人本论思维方式的诘难 355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359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与发展 35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形成与建构 359

1.人类幸福与哲学理想 360

2.超越黑格尔唯心主义 365

3.超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36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372

1.实践标准讨论与哲学观念的变革 373

2.近2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民的主要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375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 38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唯物主义 383

1.坚持世界统一性研究的现代意义 383

2.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 386

3.强调“新唯物主义”的独特规定 38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38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的唯物主义 391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的唯物主义 394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398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401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意识 401

二、反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 405

三、反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 411

四、反思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哲学背景 417

五、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 421

第十四章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基本原则 424

一、实践性原则:强化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唯物主义方式辩证地、历史地解释世界而且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的社会功能 424

二、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应当是人与世界关系及其当代特点的哲学抽象 431

三、主体性原则:以人作为主体而对人属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 436

四、系统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分支有机组成并处于动态演进之中的哲学学科群 439

五、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应当成为人与世界关系总体性结构的逻辑再现 445

第四编 分支哲学和问题哲学研究 451

第十五章 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当代意义 451

一、探索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451

二、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457

1.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旧哲学的超越性 458

2.实践与辩证法的革命性 460

3.实践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性 462

4.实践和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性 464

5.实践与人的普遍性 466

三、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 469

第十六章 本体论的兴衰与哲学观念的变革 475

一、考察本体论命运的基本思路 475

二、本体概念的形成与哲学思维的发生 476

三、本体论的沉浮与哲学观念的历史演变 477

四、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论争 479

五、本体论追寻与哲学思维的至极性和超越性 484

六、“本体论复兴”与我国哲学变革 486

第十七章 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辨析 491

一、主体性探讨的实质和背景 491

二、主体、客体概念的探微与辨析 495

三、从功能角度考察主体--客体关系 499

四、人的多重规定与主体的整体性功能 502

五、人的主体性的内在根据 505

六、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规定 508

第十八章 现代认识论研究的基本趋向 514

一、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透视 514

1.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514

2.认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 515

3.深化认识论研究的现代意义 518

二、深化认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 520

1.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深化认识论研究的根本宗旨 520

2.探索符合认识本性的理解方式 523

3.追溯人类认识的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 526

4.关注主体的自觉能动活动 531

5.在个人的意识活动和社会文化交往的统一中揭示认识机制 534

6.建构多项式和多级中间变量的复合认识模型 535

7.关注认识过程的时间特性 537

8.重视认识演进的社会化过程 539

9.阐释实践观念与人类认识向着实践目的的运动 541

10.知、情、意与真、善、美、利的具体历史统一 543

第十九章 社会认识论的建构与拓展 546

一、社会认识论的探索与建构 546

1.我国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 546

2.社会认识论第一期研究的主要成果 548

二、社会认识方法论的拓展与构想 554

1.社会认识论研究的10个难题 554

2.社会认识方法论研究构想 561

第二十章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构想 565

一、从社会认识论到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565

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几个前提与方法问题 568

1.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统一性问题 568

2.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规定 569

3.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性质 570

4.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71

三、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构架 573

1.学科界说 573

2.当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我们的回应 573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及其现代阐发 576

4.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何以可能的对象性前提研究 578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 578

第二十一章 价值论与人生价值的特点 582

一、价值论研究的回顾与透视 582

1.我国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582

2.价值论研究中尚存的主要问题 584

3.深化价值论研究的现代意义 585

二、深化价值论研究的几点构想 586

1.从功能和效应角度考察价值及其本质 586

2.立足于价值事实来研究价值评价 587

3.创造理想世界是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590

4.激发和提升人的价值追求--价值论研究的独特社会功能 592

三、人生价值的特点与人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594

1.人生科学的基本规定 594

2.人生价值的十对特点 596

第二十二章 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特点 607

一、深化评价论研究的理论层面 607

二、“社会评价”的问题域及其研究意义 609

三、从评价论角度来看社会客体的价值特点 613

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613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614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615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616

四、社会评价的基本特点 616

1.评价主体与价值事实自我相关 617

2.社会评价标准本身蕴含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和歧义性 618

3.社会评价中合理度的差异 620

五、探索社会评价的科学化途径 620

第二十三章 深化文化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623

一、文化研究的回顾与透视 623

1.关于近年来“文化热”的反思 623

2.文化研究中的两极对立模式及其表现 625

二、深化文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627

1.坚持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 627

2.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人类学思想 628

3.探索适合文化特点的研究方式 629

4.强化文化研究中的历史意识 630

5.探索跨文化的理解模式与超越途径 631

6.多视角揭示文化运行的内在机制 633

7.坚持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性原则 634

8.建构文化研究方法论 635

三、马克思的文化人类学思想 640

1.文化发生:自然物质世界的长期历史进化及向着人的文化世界的生成运动 640

2.文化本质: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641

3.文化主体:人的多重规定 642

4.文化创造:劳动实践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644

5.文化变异: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及其扬弃 645

6.文化境界: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创造 646

7.文化进化: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648

四、“文化围城”与比较文化研究 649

1.比较文化研究中的“围城”现象及其实质 650

2.跨文化隔障的多方位透视 651

3.探寻比较文化研究的合理性及其实现途径 655

第二十四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659

一、儒学及其当代命运 659

1.近年来儒学热的实质和背景 659

2.透视儒学命运的方法论问题 660

3.“儒学复兴”是否可能? 663

4.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665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668

1.现代化的含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668

2.传统的含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72

3.中国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675

4.中国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678

5.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681

6.三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683

7.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687

第二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思路 690

一、全方位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 690

1.拓展视野,多层次透析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 690

2.转换视角,多层次综观“中国特色” 697

3.调整思路,多测度揭示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内在协调机制 701

4.紧扣主线,多测度考察人的全面发展 705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 707

1.从民族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思想 707

2.民族自我意识的升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710

3.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结构 718

4.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道路与毛泽东思想的功能 722

5.民族进步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72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发展人的个性 727

1.确立社会进步的个体性基础 727

2.造就丰富的个性 728

3.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潜能 730

附录 探索一条个性化的哲学研究道路 732

后记 74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