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临证修养
中医临证修养

中医临证修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深涛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17103084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目前中医界对中医院校式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中医临床能力的质疑,已经成为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如何加强当代中医学人的中医临证素质,又是广大中青代中医学人和中医院校学生所特别渴望得到指导和帮助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从受院校式教育到长期临证实践过程中的感悟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走出颈椎病的误区下一篇:医方论 2
《中医临证修养》目录
标签:修养 中医

中医院校式教育与临证修养 1

一、学习中医的态度 1

(一)“知学”与“乐学” 1

(二)处理好热爱与质疑之关系 3

(三)“铁杆中医”与处理好中西医之关系 6

(四)终身学习 8

二、学习中医与骆驼进食——死记硬背与灵活运用 9

(一)背诵与水到渠成 10

(二)诵背与储备 13

三、学中医要植根于临证 14

(一)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 15

(二)疑难源于书本,冰释于临证 17

(三)主动临证与多读书 18

四、掌握中医学的思维特征 20

(一)中医思维及其构架 22

(二)中医思维的特点——得意于象 23

(三)临证中思维方式的运用 28

(四)思维方式的优化和发展 30

五、“文以载道”——国学与中医 31

六、“由博返约” 36

(一)“博”与“约”之关系 37

(二)由博转约 39

(三)“医贵多技” 42

七、“尽信书不如无书” 43

(一)读书之信与不信 43

(二)要活读书,不要读死书 45

医道,基于临证修养之积淀 48

一、“无德不成医” 48

二、“医不三世”与沉而勿躁 51

(一)学中医与“安贫乐道” 52

(二)“60岁再谈名医”与年轻有为 53

三、“勿以善小而不为之” 55

(一)小经验寓大智慧 56

(二)组方中的少数之奇 58

(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59

四、“心贵乎虚”——弃门户之见 60

(一)门户之见与偏见 60

(二)撷长修短 63

(三)把自己看低一点是睿智的 65

五、对信息敏感性之培养 66

(一)抓住病人表现之关键信息 67

(二)注意信息的整体性 68

(三)过滤信息之能力 71

六、“得意忘象”——整体与局部之辨 74

(一)人体之整体系统性 75

(二)整体之辨——整体为因,局部为果 76

(三)局部之辨——局部为因,整体为果 76

(四)“大整体观念” 77

七、临证预见能力之修养 79

(一)正确的预见源于对临证信息的概括和病变规律之把握 80

(二)中西配合,辨证结合诊病 82

八、临证要认真总结失误 84

(一)辨治之误 85

(二)临证圆机活法不足 87

(三)证辨无误,用药未至 88

(四)惯性思维之误 89

九、善于临证中创新 90

十、要善于向病人学习 93

(一)人情味与病人之考问 94

(二)学习病人之经验 94

(三)临证修养,病人使你进步 95

十一、秘方与秘诀 97

十二、勇于探索和行医自护 100

(一)勇于探索 100

(二)行医当自护 103

读经典医籍,临证修养之基石 108

一、谈经典医籍之研习 108

(一)学以平常之心 109

(二)学取原旨 110

(三)前后互参,相关引证 111

(四)关联学习 113

(五)结合临证去“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 114

二、学《黄帝内经》之“宏观”与“微观” 115

三、学用《伤寒论》之难与易 118

(一)既难亦易 119

(二)《伤寒论》经方之精,在于辨证化裁 120

(三)如何理解《伤寒论》之“伤寒”的概念和“六经”之内涵 120

(四)以方类证,学用之法 121

四、对比法和升降出入观——读解《伤寒论》之辨证要素与论治思维之核心 122

(一)对比分析为《伤寒论》辨证之要素 123

(二)升降出入平和,《伤寒论》论治思维之核心 126

五、病证结合观,辨证内涵之延伸——联贯“伤寒”学《金匮要略》 130

(一)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互补性 130

(二)病证互补,全面认识病机之必然 132

(三)病生证变,确立治疗法则方药之基础 133

六、“温”者,病也——谈温病学之习用 134

(一)了解《伤寒论》与温病学之异同及关系 135

(二)广义认识温病之内涵 138

(三)温病学思维之临证运用 139

附:辨治SARS之点滴体会 142

七、“脾胃兼化”与“不可定体”——读解《脾胃论》之学术精髓 145

(一)“脾胃兼化”之生理观 146

(二)“脾胃兼化”之病理观 147

(三)“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 148

附:小议李果之用药特点 150

八、新识朱丹溪之“阴常不足”观——由质疑而深究,以解惑明理 151

(一)矫枉过正,朱氏论点产生之渊源 152

(二)朱氏“阳有余阴不足”之立论依据与缺憾 153

(三)自我修正 156

附:朱丹溪与其他“三大家” 158

九、《景岳全书》,温补流弊之源?——循争议点研读而识其学原貌 159

(一)依据之一:重视阳气以纠肆用寒凉之弊端 159

(二)依据之二:平衡之阳气观 160

(三)依据之三:不独崇阳,亦重视火害 160

(四)依据之四:用药重养精血 161

附:景岳之其他观点 163

跟师,临证修养之阶梯 167

一、跟师与临证修养 167

(一)跟师的意义和途径 168

(二)跟师之形式,因人而异 169

(三)机会与吃苦,跟师之必备 170

(四)跟师笔记——学习总结之素材 172

二、师承与“演其所知” 173

(一)师承之要 173

(二)师承之旨 176

三、跟师体会 178

(一)临证启新知——我的恩师,张琪先生 178

(二)“北方亦多湿”——跟师路志正先生湿病探微 185

(三)五脏皆虚独取中州——佐诊吉良晨先生临证感悟 197

(四)壮督疏带法的临床应用——佐诊吕仁和先生临证一得 207

(五)和解分消兼融,内外上下制宜——参师薛伯寿先生临证撷菁 213

医案,临证修养必读 222

一、医案,中医临证教科书 222

(一)何为医案、医话 223

(二)医案的历史 225

(三)医案的作用——历代名医重医案 227

二、怎样学习医案——撷取历代医案之精华 229

(一)客观对待和善于分析 230

(二)古医案和近、现代医案的选择 231

(三)临证选读与泛读结合的学习方法 233

(四)习写医案,提高临证修养之良途 237

三、实践并创立多种新理论的医案——《临证指南医案》 238

(一)提出中风病乃“肝经主病”之内风论 239

(二)创胃阴学说 240

(三)创奇经八脉之辨证用药 241

(四)开络病学之先河 242

(五)创温病学之燥病论 243

(六)用药特点 244

四、授人以理法的医案——《杏轩医案》 246

(一)论述严谨,言必据实 247

(二)学术特点 248

(三)诊疗特色 251

(四)医者明理论 252

五、详于论治用药之医案——《药盦医案》 254

(一)恽树珏先生简介 254

(二)宗古为常,知常达变 256

(三)临证学术核心 257

(四)恽树珏先生的用药特点 259

(五)实事求是,录失败之案,以为后鉴 260

附:医案结语 261

临证修养,开阔思路 263

一、中医病证之核心机制——升降失司 263

(一)升降出入的生理特点 264

(二)升降出入的病理特点 268

(三)中药升降浮沉说,方剂配伍之理论基础 270

(四)升降出入,中医论治之核心大法 273

(五)升降之内涵的延伸 278

二、论疑难怪病 280

(一)缘何“怪病多痰” 281

(二)怪病从痰,旧法新病不相能 282

(三)怪病难病,中医药辨治之优势领域 283

(四)疑难怪病的辨治要素 286

三、毒邪论——刍议内毒 290

(一)内毒之成因 291

(二)内毒之病性 293

(三)内毒之辨治 295

四、“燥湿同形同病”发微 297

(一)燥湿相兼观的提出及其学术渊源 297

(二)“燥与湿兼”之发微 301

(三)浊邪发微 303

五、“反激”与增效 305

(一)源于逆相思维 305

(二)治用反激,相激增效 307

(三)反激实践之启示 309

六、“存诚慎药性”——熟谙药性及有毒中药之运用 310

(一)谙熟药性 310

(二)有毒中药之运用 311

(三)药毒当慎 314

七、“大方”是非 315

(一)大方之弊 316

(二)大方之长 317

(三)大方之学术基础 318

八、从生物导弹谈引经药 320

(一)归经与引经的关系 321

(二)引经理论的学术价值 323

(三)引经药存在的问题 324

九、脉证取舍与四诊合参 325

(一)凭脉断病之弊 326

(二)四诊合参,中医诊病之规范 327

(三)四诊合参之现代内涵 329

(四)重视望诊,尤察舌象 331

十、效与更方与否之辩证关系 332

(一)效不更方与“量变至质变” 333

(二)效不更方与效而更方 334

(三)不效亦不更方,辨治之高层次 335

十一、剂量、剂型与疗效 336

(一)剂量与疗效之关系 336

(二)剂型与疗效之关系 340

广读书,临证修养之能源 345

一、工欲善其事,当常利其器——读书与临证之关系 345

(一)读书也需要设计 346

(二)读书要多“玩味” 347

二、“书到用时方恨少” 350

三、中药修养宜读之书——《本草备要》 352

(一)关于作者 354

(二)是书之特点 355

(三)倡药物之炮制 356

(四)见解独到与瑕疵难免 357

四、临证与方剂之储备——读《医方集解》 358

(一)由博返约,创方类新书 360

(二)以法统方,以方为纲 361

(三)论理法方药,汇通诸家 362

附:金匮肾气丸的演变 364

五、增效减毒,中药制剂理论之核心——读一些制剂方面的书 366

(一)炮制的作用机制 367

(二)炮制以增效 369

(三)炮制以减毒 371

六、质疑与正误——读《冷庐医话》 373

(一)质疑前人之论,正之以理 375

(二)记载名医误治案以示后人 376

(三)质正前人以利后人之学用 379

临证修养杂谈 380

一、中医之危机感和临证修养 380

二、谈中医诊疗之手段及病名的问题 385

(一)衷中参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87

(二)病名之辨 391

三、辨证中的两个关系 392

(一)辨证与辨质的关系 393

(二)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398

四、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学识病之特点 402

(一)道法自然 403

(二)重视正气——人身之本 405

五、中庸仁和,以人为本——中医治病之特点 408

(一)中庸仁和,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 408

(二)以人为本 412

(三)治疗手段重针药 413

(四)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综合放大效应 413

六、“王道无近功” 414

(一)“王道”与医 415

(二)“王道无近功” 416

七、再谈中草药之“毒性” 417

(一)“中草药肾病”,中医药之一大“冤案” 417

(二)再释中草药之“毒”性 419

(三)如何应对中草药的毒性问题 420

八、中医经验之是非 421

(一)中医理论与经验 422

(二)经验于中医之是与非 424

九、也谈中医之科学性与现代化 427

(一)对中医科学性质疑之根源 428

(二)中医学的传统性和科学属性 430

(三)中医现代化的困惑及反思 433

(四)现代化之条件和对策 434

十、继承之拙见 437

临证探索——难病治验 442

一、咳喘重症 444

二、少阴虚寒,热入血室证 445

三、风虚眩 447

四、痹痛重症 449

五、阴部灼痛症 452

六、虚劳致痿 454

七、偏头剧痛 456

八、舌痹 457

九、湿毒流皮 459

十、面颊痛 460

十一、消渴病并躁烦不宁证 461

十二、遗精顽症 464

跋 46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