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良霄,顾菊英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08013020
- 页数:858 页
序言 1
第一章 蒙古族的起源 1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东胡诸部族 1
东胡 2
乌桓、鲜卑 4
室韦 9
第二节 蒙古部的西迁 13
第三节 辽金统治时期的蒙古草原 18
辽对蒙古草原的统治 18
金代的蒙古草原诸部 28
金朝对蒙古草原诸部的控制 42
第二章 十二至十三世纪初蒙古诸部的社会状况 51
第一节 经济生活 51
畜牧 51
狩猎 55
手工业 56
商业交换 57
农业 58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 59
家庭 60
氏族、部落 63
部落联盟 73
第三节 阶级分化 75
草原氏族贵族 76
奴隶与属民(bo/o1孛斡勒) 79
平民 84
第四节 文化习俗 86
第三章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大蒙古国的建立 91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兴起 91
也速该之死与铁木真的童年 91
与扎木合的联盟及十三?之战 94
斡里扎河之战与泰亦赤兀部的败亡 99
阙奕坛之战与东蒙诸部的平定 102
班朱尼河之盟与克烈部的败亡 104
乃蛮的灭亡与蒙古草原的统一 107
第二节 大蒙古国的建立 109
一、国家制度的建立 110
千户授封制度 110
护卫军制度 118
法律的颁行与司法机关的建立 124
文字的创制 127
二、国家的扩展与巩固 130
西北邻部的降附 130
与旧氏族残余势力的斗争 132
第三节 对外侵掠 135
征西夏 136
一、第一阶段(1205—1218年) 136
侵金 137
西辽的灭亡 147
二、第二阶段(1218—1224年) 149
成吉思汗西征 149
三、第三阶段(1224—1227年) 175
伐金 175
西夏的灭亡与成吉思汗之死 177
第四节 兀鲁思的分授与继承 178
第一节 窝阔台合罕时期 184
一、窝阔台即位与汗权的发展 184
第四章 蒙古国的继续扩张与发展 184
二、征服与扩张的继续(上)——灭金 190
灭亡金朝 190
与南宋的和战 192
征服高丽 197
三、征服与扩张的继续(下)——拔都西征 198
不里阿耳(Bulghar)的残灭 200
斡罗思(Orus)的征服 200
进掠波兰与匈牙利 202
四、蒙古在北部中国和中、西亚地区的统治 204
对北部中国的统治 205
对中、西亚地区的统治与经略 216
五、贵由汗的短暂统治 221
贵由即位与黄金氏族内部矛盾的加剧 221
招?吐蕃 224
第二节 蒙哥汗时期 226
一、汗位的争夺 226
蒙哥即位 226
叛乱的镇压 229
二、统治措施 231
中央政权的强化 231
括户、治赋与分封 232
行省的设置与亲王出镇 232
宗教的利用与宗教辩论大会的举行 235
三、忽必烈对汉地的经略 238
崇儒揽士 239
并大理 240
军政设施 241
营建开平府 243
与蒙哥的矛盾 243
四、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旭烈兀西征 245
灭亦思马因 245
阿拔斯王朝的灭亡 246
入侵叙利亚 247
五、蒙哥的南侵和他的死 249
第三节 蒙古国时期草原社会的变化 252
第五章 元朝的建立 258
第一节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及李璮叛乱的平定 258
一、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 258
即位开平 259
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 262
阿里不哥的败降 263
二、诸汗国的分立 265
三、李璮的叛乱 268
汉法的采行 271
第二节 封建专制王权的建立 271
蒙汉杂糅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质 276
文字的创制 278
第三节 大都的营建 279
大都的兴建 279
两都制度与上都概况 283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 285
奖励发展生产 285
严禁侵民伤稼 287
广兴屯田 288
第五节 蒙、汉、色目官僚集团的倾轧与斗争 289
蒙、汉、色目官僚集团的形成与矛盾 289
阿合马的攫权征利与官僚集团间的斗争 294
第六章 全国的统一 300
第一节 灭亡南宋 300
伐宋的准备 300
攻占临安 302
闽广川蜀的平定 308
第二节 与西北、东北诸叛王的斗争 311
海都的叛乱与窝阔台汗国的兴起 311
昔里吉之叛 314
乃颜之乱 318
第三节 为巩固全国大统一的诸措施 322
地方统治机构的完备 323
一、巩固统一的诸政治措施 323
民族压迫政策的新发展 325
制历与篡修《一统志》 326
驿站制度的发展 327
二、军事镇戌 327
三、经济政策 328
四、大统一的历史 作用 329
第四节 至元中后期朝政的升沉 333
一、阿合马擅权 333
阿合马的苛政 334
大都暴动 337
真金预政 340
二、真金预政和他的死 340
卢世荣主政失败与真金之死 342
三、桑哥执政与皇位继承 345
桑哥与尚书省的复设 345
完泽任相与皇位继承人的确定 348
第五节 对外侵掠战争 350
高丽 350
日本 352
安南 353
缅国 355
占城 356
爪哇 357
第六节 至元中后期人民的反抗斗争 358
南宋被灭期间人民的反抗斗争 358
至元后期人民的反抗斗争 361
第七章 统治制度(上) 366
第一节 宫阃制度与贵族特权组织 366
忽里台制度 367
分封投下制度 369
斡耳朵制度 372
怯薛制度 374
第二节 民族压迫政策 378
中央官制 382
第三节 官制 382
地方官制 385
基层设置 388
官吏的选举和铨叙 390
第四节 户籍、赋役与财经制度 400
户籍制度 400
赋税差役制度 407
徭役 414
经理与助役 417
课程 419
钞币制度 422
第一节 军事制度 431
第八章 统治制度(下) 431
军户与奥鲁 432
宿卫军制度 436
镇戌军制度 443
屯田 448
第二节 驿法制度 451
第三节 刑法制度 456
第四节 儒学的利用 463
第九章 社会经济 472
第一节 大统一、多民族经济、文化共同体系的发展与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472
一、民族杂居 473
二、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75
人口 479
赋入 482
文化教育 484
第二节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概况 485
一、农业 485
荒地的开垦 485
排水造田与水利灌溉方面的成绩 487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491
工具、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的交流与推广 492
二、畜牧业 498
三、手工业 500
丝织业 500
棉纺织业 501
印染业 504
毡?业 504
武器 504
印刷术 507
瓷器业 508
酿造 509
四、商业交通 511
交通 511
商业和城市 516
国外贸易与交通 522
第十章 社会阶级与结构 526
第一节 社会阶级关系 526
一、系官田土 526
二、地主阶级 530
蒙古贵族地主 530
北方汉人地主 533
南人地主 535
寺观地主 538
三、商人与高利贷者 540
四、农民 543
五、手工匠 550
六、驱奴 557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 564
一、宗族 564
二、家庭 569
三、婚姻 572
第十一章 中期的政治概况 576
第一节 成宗铁穆耳统治时期 577
成宗之立 577
朝政概况 579
与察合台、窝阔台汗国的战争 582
用兵西南 584
成武授受之变 586
第二节 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刺统治时期 586
武宗朝的政治 587
仁宗的政治兴革 590
英宗之立与南坡之变 595
第三节 从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到顺帝妥?贴睦尔的初年 597
泰定帝的统治 597
两都争战与明宗之死 599
文宗统治时期 602
顺帝初年的政治概况 607
陈空崖起义 611
段丑厮起义 611
第四节 中期人民的反抗斗争 611
刘季起义 611
阿失歹儿起义 612
蔡五九反抗 612
园明和尚起义 613
赵丑厮、郭菩萨谋反 613
朱光卿、聂秀卿起义 613
棒胡起义 614
彭莹玉、周子旺起义 614
范孟谋反 614
盐徒郭火你赤起义 615
第十二章 元末人民大起义 617
第一节 元末社会总危机的形成 617
一、统治机制的总溃烂 617
二、人民反抗斗争的蜂起 622
三、白莲教的发展与传播 625
四、河防工程与大起义的引发 632
第二节 人民大起义的爆发 633
一、起义军的蜂起 633
刘福通领导的东系红巾军 633
徐寿辉领导的西系红巾军 635
芝麻李领导的徐州红巾军 635
起义在襄、邓地区的南、北琐红巾军 637
张士诚起义泰州 638
方国珍起义浙东 638
二、元军的围剿与镇压 639
第三节 诸部起义军的再起与发展 642
一、诸部起义军的再起与发展 642
龙凤政权的建立 642
天完政权的再起 644
大周政权的发展 645
朱元璋进据集庆 646
二、刘福通的北伐与失败 648
定都汴梁 649
西路 650
东路 650
中路 651
龙凤政权的溃败 653
三、陈友谅建大汉政权 654
四、明玉珍据四川 655
五、从大周政权到东吴的演变 656
六、方国珍在浙东的割据 658
七、陈友定据八闽 660
八、朱元璋西吴政权的发展 661
第四节 在人民大起义冲击下的元朝 665
一、妥欢贴睦尔政权的腐朽与内部倾轧朝迁的腐朽与竭蹶 665
内争与倾轧 667
二、地方军阀的壮大与混争 669
人民大起义中地主阶级的动向与地主武装的发展 669
朝廷的党争与地方军阀的混战 674
第五节 朱元璋统一诸部与元朝的灭亡 677
一、井陈友谅 677
二、平张士诚 681
三、北伐与元朝的灭亡 685
平定方国珍 688
四、平定浙、闽、两广及四川 688
平定陈友定 689
平定两广 690
灭夏 691
第一节 哲学思想 693
一、理学的北传及其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 693
金代的儒学简况 693
理学的北传 697
第十三章 文化(上) 698
理学在全国的广泛传布 702
程朱理学在全国学术思想领域内统治地位的确立 705
文庙规制的确定 710
二、理学的派衍与朱陆调和 712
许衡及其以躬行践履为准的正统派 712
北方的理学别派刘因 717
南方理学及其巨擘吴澄 721
陆学的流传与朱陆和会的发展 728
第二节 宗教 733
一、佛教 734
喇嘛教 734
禅宗 738
白云宗 739
糠禅(头陀教) 740
全真教 743
二、道教 743
真大道教 749
太一教 749
正一教 750
三、伊斯兰教的传布 751
四、基督教的传布 755
五、三教归一思想的发展 761
第十四章 文化(下) 767
第三节 史学 767
辽、金、宋三史的修撰 767
《元朝秘史》 772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775
第四节 文学艺术 778
一、元曲 778
散曲 779
杂剧 784
南戏 790
二、散文诗词 792
三、绘画书法 795
第五节 科学技术 800
一、农学 800
二、医学 803
三、天文历数 805
四、地理勘测 808
五、机械制造 811
六、水利工程 812
七、数学 814
第十五章 与外国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 817
第一节 与宗藩之国的关系 817
与宗藩诸国的关系 817
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 818
与伊利汗国的关系 823
与钦察汗国的关系 834
高丽 837
第二节 与毗邻诸国的关系 837
安南 842
第三节 与海外诸国的关系 843
日本 843
占城、真腊 845
南海诸国 846
第四节 与欧洲、非洲国家的交通 848
加宾尼与鲁不鲁乞的出使蒙古 848
马可波罗来华 851
罗马天主教士在中国 853
斡多里克的旅华报告 856
与非洲的交通及伊本·拔都他游记 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