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3卷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3卷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3卷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温乐群,周良书
  • 出 版 社:青岛:青岛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55218418
  • 页数:66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3卷》目录

第一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形势与中共路线政策的转变 1

第一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4

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国际形势 4

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国内形势 10

三 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抗日所作的努力 15

第二节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思想的提出 22

一 不同力量对抗战的不同态度 22

二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思想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24

三 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两条路线思想的对立 32

第三节 持久战理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36

一 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 37

二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41

三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原则及其内容 49

四 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51

第四节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思想分歧与统一 56

一 抗日统一战线中要不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分歧 56

二 敌后抗战主要是游击战还是运动战的争论 62

三 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颉颃 69

第二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策略思想 75

第一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各党派的政治态度和对日主张 77

一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 77

二 民主党派的团结御侮、抗日救国主张 82

第二节 共产国际关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89

一 共产国际六大前后“左”倾思想及其对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 90

二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方针与《八一宣言》的发表 94

第三节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 103

一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103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意义 120

第四节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发展 128

一 新形势下“团结抗战”面临的严重危机 128

二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33

三 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137

第三章 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论争与中共的思想批判 143

第一节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内各政派的思想主张 145

一 汪伪汉奸集团:卖国主义的谬论 146

二 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51

三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56

四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159

五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政治主张 161

第二节 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与“以党治国” 164

一 渊源: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 164

二 国民党“一党独裁”、“以党治国”体制的演变 167

三 中国共产党对假“三民主义”和蒋介石法西斯主义的批判 173

第三节 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 184

一 中间派别的形成、发展和政治主张 185

二 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中间势力”思想和对“中间路线”的批判 192

第四节 中国托洛茨基派的政治主张 199

一 托洛茨基关于中国革命的认识和中国托派的形成 199

二 中国托派的政治主张 205

三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托派政治主张的批判 210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思想的系统形成 21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过程 217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思想渊源 217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过程 226

第二节 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233

一 周恩来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233

二 张闻天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240

三 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247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思想的系统形成 256

一 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与革命的任务 257

二 中国革命的性质、过程与步骤 258

三 中国革命的三大基本问题 262

四 中国革命前途——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66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初步提出 270

一 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270

二 中国革命的动力 272

三 中国革命的对象 276

四 中国革命的任务 278

第五章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理论形态的确立 281

第一节 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283

一 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 283

二 整风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 28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意义 302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 303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310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315

第三节 毛泽东政治领袖地位的确立与“毛泽东思想”的提出 319

一 毛泽东政治领袖地位确立的过程 319

二 “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与毛泽东理论权威的形成 324

第四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方法论的思想 330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方法的理论观点为中共提供了思想基础 330

二 思想方法论的提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理论创造 333

三 中国共产党人突出强调思想方法论的历史原因 339

第五节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其对毛泽东思想确立的贡献 343

一 《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 344

二 《历史决议》通过的重要意义 353

第六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革命文艺理论的确立 357

第一节 延安青年知识分子的聚集与思想特征 359

一 大批知识分子聚集延安 360

二 延安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基本状况 366

三 延安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及历史地位 371

第二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378

一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原因 378

二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过程 382

第三节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影响 394

一 《讲话》的主要思想内涵 394

二 《讲话》的传播、学习与影响 403

第四节 中共革命文艺理论的渊源、形成和发展 412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与发展 413

二 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和传播 415

三 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21

第七章 抗日根据地建设与中共自身建设思想 425

第一节 “三三制”原则与根据地政权建设思想 427

一 “三三制”原则提出的背景 428

二 “三三制”原则的内容 429

三 “三三制”政权建设思想的意义 434

第二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思想与大生产运动 436

一 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 437

二 大生产运动的兴起和重要意义 439

第三节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延安精神 445

一 延安精神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446

二 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451

三 延安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454

第四节 延安时期的外交实践与中共的外交思想 460

一 中共外交思想的渊源 460

二 抗战时期中共的外交实践 461

第五节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的发展 470

一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的渊源 470

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自身建设思想的内容 473

第八章 中共七大的召开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485

第一节 中共七大的筹备与召开 487

一 中共七大的筹备过程 487

二 中共七大的正式召开和主要内容 497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及体系化 501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完整阐述 501

二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逐步成熟 503

三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基本经验的系统化 507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509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509

二 延安整风运动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513

三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524

第九章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与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思想 527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532

一 国际格局的变化与美苏对华政策 532

二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动与趋向 541

第二节 中共关于“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548

一 “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的提出 548

二 重庆谈判与中共战略部署的调整 556

三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斗争 566

第三节 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及其努力 570

一 联合政府思想的最初提出 570

二 赫尔利的调处与中共的两套方案 577

三 从联合政府到政协决议 582

第十章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思想理论的发展 597

第一节 关于战争与军队建设思想理论的发展 599

一 关于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599

二 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新发展 6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