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证治心法要诀
证治心法要诀

证治心法要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第编著
  • 出 版 社: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2500154X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
《证治心法要诀》目录
标签:要诀 编著

第一章 阴阳与五行 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2

一、基本概念 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0

一、事物的属性及归类 11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1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3

第二章 脏象 19

第一节 脏腑 21

一、五脏 21

(一)心 21

附:心包与膻中 23

(二)肺 24

(二)触手足 27

(三)脾 27

(四)肝 29

(五)肾 32

附:命门 36

二、六腑 37

(一)胆 37

(二)胃 38

(三)小肠 38

(四)大肠 39

(五)膀胱 39

(六)三焦 39

三、奇恒之腑 41

(一)脑 41

(二)髓 42

(三)骨 42

(四)脉 42

(六)女子胞 43

(五)胆 43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44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44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1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4

第二节 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 55

一、精 56

二、气 56

(一)气的分类与形成 57

(二)气的功能 59

(三)气的运行 61

三、血 61

(一)血的生成 62

(二)血的功能 62

(三)血的循行 63

四、津液 63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 64

(二)津液的功能 64

(三)五脏化五液 65

五、神 66

六、精、气、血、脉、津、液、神的关系 66

(一)气与血的关系 6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68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69

(四)精与血的关系 70

(五)神与精、气的关系 70

第三章 经络 71

第一节 经络学概说 71

一、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71

二、经络的概念与组成 72

附:1. 十五大络 74

2. 经络系统组成简表 75

第二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75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和主病 75

(一)手太阴肺经 76

(二)手阳明大肠经 77

(三)足阳明胃经 78

(四)足太阴脾经 80

(五)手少阴心经 81

(六)手太阳小肠经 83

(七)足太阳膀胱经 84

(八)足少阴肾经 86

(九)手厥阴心包经 88

(十)手少阳三焦经 89

(十一)足少阳胆经 90

(十二)足厥阴肝经 92

二、奇经八脉的分布、功能及主病 93

(一)督脉 94

(二)任脉 95

(三)冲脉 97

(四)带脉 99

(五)阳跷脉 101

(六)阴跷脉 102

(七)阳维脉 103

(八)阴维脉 105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06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106

二、经络的应用 107

第四章 病因与病机 111

第一节 病因 111

一、六淫之邪主病及其辨法 111

(一)风 111

附:外风简表 113

(二)寒 114

(三)暑 115

附:外寒简表 115

附:暑邪简表 117

(四)湿 118

附:外湿简表 119

(五)燥 120

附:外燥简表 121

(六)火(热) 121

附:外火简表 122

二、疫疬之邪及其辨法 123

三、七情主病及其辨法 124

四、饮食主病及其辨法 127

五、劳逸主病及其辨法 129

六、痰饮主病及其辨法 130

七、瘀血主病及其辨法 133

第二节 病机 135

一、邪正斗争 135

二、阴阳失调 137

三、升降失调 139

附:病机十九条解义简表 141

四、五脏的病机 153

(一)心的病机 153

附:心病机制表 154

(二)肝的病机 154

附:肝病机制表 155

(三)脾的病机 156

附:脾病机制表 156

附:肺病机制表 157

(四)肺的病机 157

(五)肾的病机 157

五、六腑的病机 158

附:肾病机制表 158

附:六腑病机制表 159

六、六气的病机 159

(一)内风 159

附:内风机制表 160

(二)内寒 160

(三)内湿 161

附:内寒机制表 161

(四)内燥 162

附:内湿机制表 162

附:内燥机制表 163

(五)内火(热) 163

附:内火(热)机制表 164

第五章 四诊 166

第一节 望诊 166

一、望全身 167

(一)望神 167

(二)望色 170

(三)望形体 174

附:望色十法 174

(四)望姿态 175

(一)头的发 177

二、望局部 177

(二)目 178

(三)耳 179

(四)鼻 180

(五)唇和口 181

(六)齿 183

(七)咽喉 183

(八)皮肤 184

三、望舌 189

(一)舌质 190

(二)舌苔 196

(三)舌诊要义 205

四、望排泄物 206

(一)吐痰 206

(二)吐物 206

(三)大便 206

(四)小便 207

五、望小儿指纹 208

第二节 闻诊 209

一、闻声音 209

二、闻气味 212

一、问一般情况 213

第三节 问诊 213

二、问现病证史 214

(一)问寒热 214

(二)问汗 218

(三)问疼痛 221

(四)问二便 229

(五)问饮食 233

(六)问睡眠 235

(七)问口味 237

(八)问渴 238

(二)问用药及忌点 239

(一)问旧病及尚遗症 239

三、问既往史 239

(三)问经、带、胎产 240

(四)问小儿疾病 244

第四节 切诊 245

一、脉诊 246

(一)脉诊的意义 246

(二)古代诊脉法 247

(三)寸口脉与脏腑的配位 249

附:寸口脉配合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 250

(四)诊法 251

(五)平脉 252

(六)病脉别要 254

(七)病脉及其主病 257

(八)脉证的顺逆与从舍 267

二、按诊 268

(一)按肌肤 269

(三)按脘腹 273

(四)按俞穴 276

第六章 辩证论治 278

第一节 八纲辩证 278

一、表里辨证 279

二、寒热辩证 283

三、虚实辩证 286

四、阴阳辩证 293

第二节 脏腑诸病证治 294

一、肺病证治 295

(一)风寒犯肺 296

(二)邪热壅肺 296

实证 296

(三)燥邪犯肺 297

(四)痰湿壅肺 297

虚证 298

(一)气虚咳嗽 298

(五)肝火犯肺 298

(二)阴虚咳嗽 299

兼证 300

(一)肺脾气虚 300

(二)肺肾阴虚 300

二、心病证治 301

实证 301

(一)心火炽盛 301

(二)痰迷心窍 302

(三)心水饮证 303

(四)心血瘀阻 303

(五)温邪传心 304

虚证 304

(一)心阳虚 304

(二)心气虚 305

(三)心阴虚 305

(一)心脾两虚 306

(二)心肾不交 306

(三)肾水凌心 306

兼证 306

(四)心虚胆怯 307

三、脾病证治 307

(一)湿热内蕴 308

(二)寒湿困碑 308

实证 308

(二)中气下陷 309

(一)脾阳不振 309

虚证 309

(三)脾不统血 310

兼证 311

(一)脾肾阳虚 311

(二)肝脾不和 311

四、肝病证治 312

实证 312

(一)肝气郁缩 312

(二)肝胆湿热 313

(三)肝火上炎 314

(四)肝风内动 314

(五)外阴湿热 315

(六)寒滞经脉 316

虚证 316

(一)肝不藏血 316

(二)肝阴不足 316

兼证 317

(一)肝肾阴虚 317

(二)肝心火盛 317

五、肾病证治 318

阳虚 318

(一)肾阳虚 318

(二)肾气不固 319

(四)肾虚水肿 320

(三)肾不纳气 320

阴虚 321

(一)肾阴虚 321

(二)肾精亏损 321

六、胆病证治 322

(一)胆湿热证 322

(二)胆气虚证 322

七、胃病证治 323

实证 323

(一)火热胃痛 323

(二)血瘀胃痛 324

(三)胃气上逆 324

(四)胃宿痰饮 325

(五)食积胃痛 325

虚证 325

(一)胃气虚寒 325

兼证 326

(一)脾胃不和 326

(二)胃阴虚 326

八、小肠病证治 327

(一)小肠虚寒 327

(二)肝胃不和 327

(二)小肠湿热 328

(三)小肠气滞 328

(二)气虚脱肛 329

(一)大肠湿热 329

九、大肠病证治 329

(三)大肠津亏 330

(四)肠结 330

(五)痔疮 331

附:虫积病证治 332

十、膀胱病证治 332

(一)膀胱湿热 333

(二)膀胱气闭 333

(三)膀胱失约 334

(四)小儿遗尿 334

第三节 气血津液诸病证治 335

一、气病证治 335

(一)气虚证 335

(二)气陷证 337

(三)气滞证 337

二、血病证治 338

(一)血虚证 338

(四)气逆证 338

(二)血瘀证 339

(三)血热证 340

三、气血同病证治 341

(一)气滞血瘀 341

(三)气虚失统 342

(四)气随血脱 342

(二)气血两虚 342

(一)津液不足 343

(二)水湿停滞 343

四、津液病证治 343

第四节 六经病简辨治要 346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347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347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348

四、太阴病脉证并治 349

五、少阴病脉证并治 349

(一)少阴寒化证 350

(二)少阴热化证 351

六、厥阴病脉证并治 351

第五节 卫、气、营、血与三焦病的证治 354

一、卫气营血诸病证治 354

(一)卫分病证治 356

(二)气分病证治 356

(三)营分病证治 357

(四)血分病证治 358

二、三焦病证治 359

(一)上焦病证治 360

(二)中焦病证治 361

(三)下焦病证治 362

第七章 治则、治法及预防 363

第一节 治则 363

一、治病求本 364

二、正治与反治 364

三、治标与治本 366

四、扶正祛邪 368

五、调整阴阳 369

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370

七、因时、因地、因人施治 371

第二节 治法 374

一、八法 374

(一)汗法 374

(二)吐法 374

(三)下法 375

(四)和法 376

(五)温法 376

(七)消法 377

(八)补法 377

(六)清法 377

二、《内经》治法体用 378

第三节 预防 384

附录一 脏腑生理病理归纳简表 387

附录二 本书方剂索引 397

一、气血津液失调的病机 412

(一)气血的功能失调 412

病机部分拾遗 412

(二)津液代谢失常 430

附:基本病机一览表 434

二、外感热病的病机 437

(一)六经病机 438

(二)卫气营血病机 447

(三)三焦病机 452

三、六腑的病机 458

(一)胆的病机 458

(二)胃的病机 459

(三)小肠的病机 461

(四)大肠的病机 461

(五)膀胱的病机 462

四、奇恒之腑的病机 463

(一)脑的病机 463

(六)三焦的病机 463

(二)髓的病机 464

(三)骨的病机 465

(四)脉的病机 465

(五)女子胞的病机 466

五、经络的病机 467

(一)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467

(三)经络气血运行阻滞 468

(四)经络气血衰竭 468

(二)经络气血逆乱 468

附:经络的病机简表 469

附:十问简诀 24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