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  第1册  1917-1939
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  第1册  1917-1939

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 第1册 1917-1939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特鲁哈诺夫斯基(В.Г.)编;刘功勋译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5
  • ISBN:11003·51
  • 页数:622 页
图书介绍:
《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 第1册 1917-1939》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时期的苏维埃俄国的对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0

一、苏维埃政府早期的外交行动 20

和平法令及其历史意义 20

成立外交人民委员部。公布秘密条约 23

俄国摆脱了对外国经济的依赖 24

苏维埃政府为停止帝国主义战争和缔结和约而斗争 24

二、同德国的和谈和布列斯特和约 27

停战谈判 27

和平谈判的第一阶段 29

英美政府关于战争目标的声明 33

和平谈判的第二阶段 35

弗·伊·列宁为立即缔结和约而斗争 37

布列斯特谈判的破裂 39

德国的进攻 42

德国的最后通牒 43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会议的最后阶段 45

布列斯特和约 45

布列斯特和约的批准 46

布列斯特和约以后德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侵略政策 48

1918年8月27日的条约 50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51

1918年德国在西线上的进攻及其失败 51

保加利亚的投降 52

土耳其的投降 53

奥匈帝国退出战争 54

德国向美国请求停战 54

康边停战协定 56

苏维埃政府废除布列斯特条约 58

四、协约国各国和美国反苏武装干涉的开始 59

武装干涉北方的开始 60

武装干涉远东的开始 62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 64

扩大武装干涉西伯利亚 66

第二章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 68

巴黎和会的目的。主要与会国的力量对比 68

巴黎和会工作的组织 72

巴黎会议上的“俄罗斯问题” 74

国际联盟的成立 76

巴黎会议上的德国问题 80

德国赔款问题 82

德国西部边界问题 85

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 87

凡尔赛和约 90

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和约 95

对保加利亚的纳伊和约 97

对匈牙利的脱利亚农和约 98

瓜分近东的斗争 100

对土耳其的色佛尔和约 104

凡尔赛体系的组织缺陷 105

第三章 苏维埃俄国在外国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对外政策 107

一、苏维埃外交争取停止外国干涉的斗争 107

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干涉的加强 107

苏维埃政府对召开王子岛会议的态度 108

布里特使团 111

苏维埃外交为防止从经济上孤立苏维埃俄国所作的努力 114

资本主义各国的革命运动是反对反苏干涉的因素 116

二、协约国——俄国反革命的怂恿者 118

西方各国在政治上孤立苏维埃俄国 118

各苏维埃共和国军事联盟的建立 119

高尔察克主力的被击溃和协约国武装干涉计划的改变 120

经济封锁 122

三、苏维埃俄国打破外交和经济的孤立 123

“一扇通欧洲的窗户” 124

李维诺夫使团。经济封锁的解除 125

苏维埃政府防止对波(兰)战争的尝试 127

四、内战结束和外国干涉者被逐出苏维埃俄国 127

苏维埃俄国的和平建议 127

1920年的波苏战争和列强的立场 129

从苏维埃俄国夺去比萨拉比亚 131

弗兰格尔的覆灭和内战的结束 131

日本干涉者被逐出远东 132

第四章 近东和中东的国际关系及苏维埃俄国的对外政策(1918—1924年) 135

一、土耳其 135

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和协约国列强 135

苏维埃俄国和土耳其 137

希土战争和协约国列强 139

穆丹尼亚停战协定 142

洛桑会议 143

二、伊朗 14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苏伊关系 148

1918—1921年英国对伊朗的占领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50

1921年2月26日的苏伊条约 151

1921年2月21日的政变 153

石油垄断组织在伊朗政策中的作用 155

三、阿富汗 156

苏维埃俄国与阿富汗争取独立的斗争 156

四、埃及 157

1919年英埃关系。埃及人民民族解放起义 157

1919—1921年英埃谈判 159

1922年2月28日宣言和1923年宪法 161

第五章 远东的国际关系和苏维埃俄国的对外政策。华盛顿会议 164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远东的力量对比 164

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 166

帝国主义列强的新银行团 168

苏维埃俄国和中国 170

太平洋上的海军军备竞赛 171

英日同盟问题 175

华盛顿会议 176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国际形势 185

第六章 苏维埃国家争取和平喘息时机的延长、反对外交孤立的斗争(1921—1923年) 185

一、热那亚和海牙 185

1920—1921年经济危机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87

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俄国的问题上的两种倾向 188

帝国主义者利用伏尔加河流域的饥荒的尝试 189

1921年10月28日苏俄照会 191

协约国戛纳会议(1922年1月) 192

热那亚会议召开前后的斗争 194

美国与热那亚会议 195

苏维埃政府为出席热那亚会议所作的准备 196

会议工作的开始 198

苏德拉巴洛条约 200

热那亚会议的结束阶段 202

美英石油垄断组织在破坏热那亚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04

海牙会议 205

热那亚会议和海牙会议的总结 207

莫斯科裁军会议 208

二、苏联的国际影响的增强 208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国际意义 210

寇松的最后通牒——新的反苏武装干涉的威胁 210

第七章 资本主义暂时稳定时期的国际关系。苏联的对外政策(1924—1929年) 217

一、承认苏联的年份 217

两种稳定 217

苏联同英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

在法律上承认苏联的时期 222

美国拒绝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25

英苏会议和签订一般性政治条约和贸易条约 226

保守党人的反苏运动和英苏条约的废除 229

二、法国占领鲁尔区及其失败 230

赔款体系的危机 230

美国和英国在赔款体系危机中的作用 232

占领鲁尔区 233

鲁尔区冲突的消除 236

“道威斯计划”的制定 238

三、“道威斯计划” 238

1924年的伦敦会议 240

“道威斯计划” 242

四、洛迦诺协定 245

保证条约的筹备 245

洛迦诺会议 249

洛迦诺会议后扩大反苏阵线的企图的破产 254

五、苏联反对策划新的反苏干涉的企图的斗争 259

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和战争危险的增长 259

1924—1927年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 260

英美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反苏挑衅 261

英国策划新的反苏挑衅 262

对英苏股份公司的袭击和英苏关系的破裂 263

反苏武装干涉企图的失败 267

六、苏联的裁军斗争。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270

苏联在筹备委员会中为争取裁军而斗争 270

白里安—凯洛格公约的筹备工作 272

白里安—凯洛格公约的签字 276

苏联与白里安—凯洛格公约。1929年2月9日莫斯科议定书 277

英苏外交关系的恢复 281

第八章 1918—1929年拉丁美洲的国际关系 284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拉丁美洲国家 285

美帝国主义者是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最凶恶的敌人 286

苏维埃国家的列宁主义对外政策和拉丁美洲人民 287

苏联同拉丁美洲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和贸易关系的发展 288

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拉丁美洲的斗争的尖锐化 290

外国帝国主义者对拉丁美洲国家事务的干涉 292

泛西班牙主义 295

拉丁美洲各共和国与国际联盟 296

泛美会议 297

拉丁美洲反帝力量团结的巩固 300

第九章 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的国际关系(1929—1933年) 302

赔款和协约国债务体系的崩溃。“杨格计划” 303

“泛欧”计划 306

合并的第一次尝试 307

法西斯的意大利与梵蒂冈。拉特兰条约 308

1930年的伦敦海军会议和法意冲突 309

法德接近的尝试 311

国际裁军会议 312

法国对苏联政策的转折点 314

苏法互不侵犯条约 317

第十章 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1931—1933年) 319

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的尖锐化 319

田中奏折 321

中东铁路的冲突 324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准备和开始 326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日寇的斗争 329

美英等列强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所持的立场 329

苏联为保卫远东和平而斗争 334

日本进攻上海 335

李顿调查团。伪满洲国的成立 337

国联对李顿调查团的报告的审查。日本退出国联 339

第十一章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1933—1935年) 343

德国法西斯的对外侵略计划 343

西方列强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怂恿 345

《四国公约》及其反苏倾向 347

苏联关于侵略者的定义的提案 348

关于侵略者定义的公约的签订 350

苏联的国际经济合作计划 350

苏美建立外交关系 351

苏联争取裁军的斗争 353

希特勒侵略威胁的增长和法国的立场 354

希特勒分子在中欧和东南欧的颠覆活动 355

关于缔结东方公约的谈判 356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359

拉伐尔—墨索里尼罗马协定 360

萨尔地区的全民投票及法国的立场 361

德国的军国主义化 362

德国拒绝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 363

艾登的莫斯科之行 365

斯特莱沙会议 365

英德海军协定 367

苏法和苏捷互助条约 368

第十二章 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公开侵略的开始。西方列强的“不干涉”政策。苏联为集体安全而斗争(1935—1937年) 372

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准备 372

美国的“孤立主义” 374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苏联和西方列强的立场 375

希特勒德国使来因地区重新军国主义化 378

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蒙特娄会议 380

人民阵线在西班牙和法国的胜利。“民主”国家同法西斯合作的方针 381

帝国主义列强策划和参加西班牙法西斯叛乱 383

意大利和德国开始干涉西班牙和西方列强的态度 384

“不干涉”西班牙事务的政策 385

西班牙事件和苏联的态度 386

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反共产国际协定》 388

意大利和德国扩大对西班牙的干涉 389

第十三章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苏联为远东和平进行的斗争(1936—1939年) 395

日本侵略势力的增长 395

1936年3月12日苏蒙互助议定书 396

日本侵略中国的新阶段 397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英美的立场 398

1937年8月21日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403

布鲁塞尔会议 405

在德国调停下的和谈 406

反对日本掠夺者的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 407

苏联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的援助 409

第十四章 1929—1939年的拉丁美洲的国际关系 411

世界经济危机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影响 411

帝国主义列强在拉丁美洲竞争的尖锐化 413

玻(利维亚)巴(拉圭)战争 415

哥(伦比亚)秘(鲁)战争 419

“睦邻”政策。蒙得维的亚的泛美会议 421

“轴心”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和法西斯危险在拉丁美洲的增长 424

拉丁美洲的人民阵线 427

声援西班牙共和国的运动 429

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利马的泛美会议 431

墨西哥把外国垄断组织的财产收归国有的国际意义 433

拉丁美洲劳工联合会的成立 436

第十五章 德国对中欧的侵略。慕尼黑勾结。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和慕尼黑政策的斗争 438

法西斯侵略势力的结合 438

德国占领奥地利 440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准备工作 442

捷克斯洛伐克的五月危机。苏联对维护欧洲和平的作用 447

1938年7月英德谈判和隆西门使团 449

张伯伦使团和英法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最后通牒 454

关于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会议的筹备工作。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捍卫者 460

慕尼黑会议 462

德国彻底灭亡捷克斯洛伐克国家 464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的尖锐化 468

第十六章 1939年的战前国际政治危机 468

西班牙共和国的覆灭 470

欧洲战争危险的增长。法西斯侵略的新行动 471

英法政府改变了策略 474

在欧洲战争危险增长条件下的美国外交 477

英、法、苏会谈开始 481

1939年5月22日的意德条约 484

1939年6—7月的英、法、苏谈判过程 486

英德秘密谈判(1939年6—8月) 489

1939年8月12—21日的英、法、苏军事谈判 492

哈勒欣河反苏冒险行动的失败 498

西方国家统治集团的反苏意图的破产 500

西方国家战前的最后政治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503

关于苏联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1917—1939年)问题的苏联国内外主要文献资料概述 509

年表 595

人名索引 60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