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讨论纲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讨论纲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讨论纲要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晓风,韩淑颖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4091·193
  • 页数:69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讨论纲要》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一、建国初期至1957年前后的初步探讨 1

(一)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否包括生产力 2

(二) 生产力包括的因素 3

(三) 生产管理、劳动组织属于生产力范畴,还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4

二、1958--1964年前后的激烈论战 6

(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的问题 7

(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否包括上层建筑的问题 15

(三) 生产关系的内容中是否包括消费关系 18

(四) 生产力的因素和性质 21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讨论的中断以及打倒“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 30

(一) 驳“四人帮”捏造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二重性” 30

(二) 驳“四人帮”所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的谬论 31

(三) 批判“四人帮”的“唯生产力论” 32

四、1979年以来的深入探索 33

(一)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34

(二) 关于生产关系的涵义问题 40

(三)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应包括几因素 49

一、从建国到1965年的讨论 55

第二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 55

(一) 关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56

(二) 关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59

(三) 社员家庭副业和自留地 65

二、对“四人帮”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的谬论的批判 70

(一) 批判“四人帮”鼓吹的所有制性质由领导权决定的谬论 70

(二) 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穷过滤” 71

(三) 批判“四人帮”对社员家庭副业和自留地的诬蔑 72

(一) 所有制一般理论 73

三、1979年以来的讨论 73

(二) 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 76

(三) 全民所有制 81

(四) 集体所有制 90

(五)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经济 104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106

一、1954--1957年关于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基础和国家工业化问题的讨论 106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问题 107

(二) 关于国家工业化问题 110

二、六十年代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115

(一) 关于我国农业技术改革的中心和重点问题 116

(二) 关于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途径问题 118

(三) 关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121

三、近年来对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123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问题 123

(二) 关于国民经济现代化问题 125

(三)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 13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41

一、1953--1956年关于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 141

(一) 关于基本经济规律的含义 142

(二) 我国过渡时期有没有基本经济规律 144

(三) 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 147

(四) 我国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 148

(五) 关于其他经济成份的基本经济规律问题 150

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 151

(一)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基本经济规律 152

(二) 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出发点 153

(三) 社会生产目的是不是客观经济范畴 154

(四)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矛盾 155

(五)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60

(六)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 164

(七)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 165

(八)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 168

(九)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 169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上的谬论 170

四、粉碎“四人帮”以后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 171

(一) 关于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出发点 172

(二)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 173

(三) 社会主义宏观生产目的与微观生产目的的关系 180

(四)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 182

(五) 关于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经济范畴 187

(六)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189

第五章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195

一、1956年以前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问题的讨论 196

(一)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条件 196

(二)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过渡时期发生作用的范围和程度 197

(三)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过渡时期的作用 199

(四)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关系 200

二、1957--1966年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问题的讨论 203

(一) 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表述问题 203

(二)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 205

(三)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什么性质的规律 208

(四) 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内容要求 210

(五)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高速度的关系 212

(六)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问题 216

(七)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 218

三、粉碎“四人帮”以来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问题的讨论 221

(一) 对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问题 221

(二) 有计划按比例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问题 226

(三)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28

(四) 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 234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 243

一、1957年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的讨论 243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然性 244

(二) 国营经济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 248

(三)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消亡问题 252

二、1958年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的讨论 255

(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交换关系的类型 255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性质及特点 264

(三)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消亡问题 269

三、“文化大革命”以后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的讨论 273

(一)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性质 274

(二)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同资产阶级分子的产生是否有联系 276

(三) 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78

(四) 商品经济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 279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 281

一、1957年以前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281

(一) 价值规律的定义 282

(二) 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在不同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程度区别 282

(三)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 283

(四)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 285

(五) 价值规律对不同生产部门的调节作用是否相同 286

(六) 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否受到限制 288

(七) 价值规律在共产主义社会是否仍起作用 289

二、1958--1959年对价值规律的讨论 290

(一) 对价值规律含义的再讨论 290

(二) 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影响作用和调节作用 292

(三) 全民所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293

(四) 集体所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295

(五)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能否产生资本主义 298

(六)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形成的基础 299

三、六十年代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301

(一) 价值规律的内容 302

(二) 价值规律的产生与消亡 307

(三) 价值规律的作用 309

(四)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形成的基础 311

四、粉碎“四人帮”后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312

(一) 价值规律内容的再讨论 313

(二) 价值规律的作用 318

(三) 价值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关系 323

(四)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形成的基础 325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流通 328

一、五十年代关于我国的物价和物价政策问题的讨论 328

(一) 关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 329

(二) 关于差价问题 330

(三) 对物价稳定的理解问题 331

二、六十年代几个问题的讨论 332

(一) 关于生产资料流通问题 332

(二) 关于商业涵义问题 333

(三) 关于社会购买力与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关系 336

(四) 关于商品流通规律问题 338

(五) 关于工农业产品等价交换问题 339

三、近年来讨论的一些问题 341

(一)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渠道问题 341

(二) 关于生产资料流通问题 343

(三) 关于农村集市贸易问题 345

(四) 关于商品供求和市场问题 346

(五) 关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 348

(六) 关于稳定物价与调整物价关系问题 353

一、五十年代关于货币本质和职能的讨论 357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357

(一) 人民币的基础是什么,人民币是不是黄金的代表 358

(二) 人民币是不是信用货币 360

(三) 人民币是否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362

(四) 人民币是否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363

二、六十年代关于货币本质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讨论 366

(一) 关于人民币的基础和货币的本质会不会改变问题 366

(二) 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货币是劳动券还是一般等价物 369

(三) 关于货币流通范围问题 371

(四) 货币流通规律在非现金结算领域是否发挥作用 373

(五) 如何确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必要量 374

三、近年来对人民币价值基础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讨论 379

(一) 关于人民币的价值基础问题 380

(二) 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 382

(三) 纸币流通是否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384

(四) 通货膨胀与我国经济发展问题 385

(五) 关于信用膨胀问题 388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 391

一、建国后第一次争鸣 391

(一) 关于经济核算的客观基础、内容和实质问题 392

(二) 关于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条件问题 398

(三) 实行经济核算必须运用的指标体系 401

(四) 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核算的范围 403

(五) 关于成本核算、资金核算、利润在经济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406

(六) 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的关系 411

二、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次交锋 412

(一) 什么是经济核算 413

(二) 经济核算的客观依据与内容 414

(三) 经济核算与经济核算制的关系,实现经济核算制的外部条件 418

(四)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 421

(五) 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及自负盈亏问题的争论 42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创造与分配 428

一、五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无国民收入再分配、积累与消费增长速度问题的讨论 428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无国民收入再分配问题 428

(二) 关于积累基金增长速度快于消费基金增长速度是不是客观规律问题 430

二、六十年代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积累与消费增长速度问题的讨论 434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问题 434

(二) 关于积累和消费增长速度问题 438

(三)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中的积累和消费问题 440

三、近年来关于国民收入的创造、计算、分配和使用等问题的讨论 441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以及国民收入计算问题 442

(二) 关于如何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 447

(三) 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450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财政 453

一、五十年代初至1964年以前的争论 453

(一) 财政的本质和财政学研究的对象 453

(二) 关于“三平”问题的讨论 456

(三) 财政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 459

二、1964年8月大连财政学讨论会前后的争论 462

(一) 关于国家财政的本质问题 462

(二) 关于国家财政的范围问题 464

(三) 预算平衡、信贷平衡和物资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465

三、1979年12月第三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前后的争论 466

(一) 财政的本质 467

(二) 财政有几个职能 469

(三) 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71

(四) 财政范围究竟有多大 472

四、1980年11月第四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前后的争论 473

(一) 财政的本质问题 473

(二) 财政的概念问题 477

(三) 财政平衡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 479

(四) 关于财政赤字问题 480

第十三章 按劳分配 484

一、五十年代的第一次交锋 484

(一) 关于工人和农民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异问题 486

(二) 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异问题 486

(三) 性质不同的劳动能否进行精确计算,是否能有比较明确的比例关系 487

二、1958年后的第二次大讨论 488

(一) 按劳分配具有客观规律性的问题 489

(二) 关于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492

(三) 劳动计量问题 495

(四) 按劳分配与等价交换 497

(五) 劳动报酬形式问题 499

(六) 按劳分配与政治挂帅的关系 503

三、粉碎“四人帮”后的百家争鸣 506

(一) 如何准确地理解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几个问题 507

(二) 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权利问题 516

(三) 按劳分配的形式 519

第十四章 物质利益问题 526

一、1954年12月--1956年7月关于物质利益问题的讨论 526

(一) 关于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问题 527

(二) 关于社会公共物质利益问题 528

(三) 关于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和社会公共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 530

(四) 关于从物质利益方面关心自己劳动成果的问题 532

二、1958--1965年关于物质利益问题的讨论 534

(一) 物质利益原则的性质 535

(二) 物质利益原则是否是一个规律 536

(三) 物质利益原则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系 537

(四) 物质利益原则和政治挂帅的关系 537

三、1978--1981年关于物质利益问题的讨论 539

(一) 物质利益的含义 540

(二) 物质利益的性质 542

(三) 物质利益原则 543

(四) 物质利益的主、客观性 549

(五) 物质利益规律 550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 553

一、第一次大讨论 553

(一) 关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问题 554

(二) 关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与联系 556

(三) 区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标志和两的者地位 564

(四)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566

(五) 关于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567

(六) 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和农、轻、重比例的关系 570

(七) 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问题 573

(八)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 580

二、第二次大讨论 584

(一)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否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 585

(二) 当代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客观趋势 587

(三)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589

(四)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问题 591

(五) 马克思是否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 593

第十六章 人口理论问题 597

一、人口控制论同反控制论的一场大论战 598

(一) 人口增长同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599

(二) 人口增长同工业原料的关系 600

(三) 人口增长同科学发展的关系 601

(四) 人口增长同粮食的关系 603

(五) 人口增长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604

(六) 人口增长同机械化的关系 606

(七) 人口增长同劳动就业的关系 607

(八) 人口增长同人口质量的关系 608

(九) 关于人口政策和措施问题 610

二、“新人口论”的新生和发展 612

(一) 关于两种生产理论问题 612

(二) 关于人口规律问题 614

(三) 关于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 617

(四) 关于计划生育的问题 619

(五) 关于马尔萨斯“人口论”问题 622

第十七章 劳动力所有制 625

一、1962年以前对劳动力所有关系的几种看法 625

(一) 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 627

二、1962--1963年对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讨论 627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 629

(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的性质 631

(四) 劳动力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之间的关系 634

(五)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635

三、1979年以来对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讨论 636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的性质 637

(二)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与商品生产的关系 647

(三)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647

(四)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与劳动管理制度 648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650

一、1958年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 650

(一) 关于改革前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及其不利影响 651

(二) 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652

二、孙冶方从五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关于经济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问题的若干论述 654

(一) 关于财政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 654

(二) 关于计划统计指标体系中的中心指标 655

(三) 关于财经体制的核心,大权小权、管而不死和活而不乱的界线 656

三、1979年以来对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讨论 658

(一) 过去经济体制的几次改革为什么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 659

(二) 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病 660

(三) 关于对我国原来经济模式的分析和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 662

(四)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664

(五) 改革经济体制从何处着手 666

(六) 关于企业自主权的界线 669

(七) 关于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671

(八)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673

第十九章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676

一、1953--1956年关于过渡时期问题的讨论 676

(一) 过渡时期什么时候结束 677

(二) 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志 678

二、1958--1961年关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问题的讨论 681

(一) 关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后到进入共产主义要不要有一个过渡时期 681

(二)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何时开始 683

(三) 关于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685

三、1979年以来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 686

(一) 关于过渡时期的界线 687

(二)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 689

(三)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性质 6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