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上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上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洪图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200028142
  • 页数:924 页
图书介绍: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上》目录

第一编 《黄帝内经》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 3

第一章 《黄帝内经》书名含义解诂 3

第一节 《黄帝内经》名义解诂 3

第二节 《素问》名义解诂 6

第三节 《灵枢》名义解诂 9

第二章 《黄帝内经》传本、注释及校勘训诂研究 15

第一节 《黄帝内经》古传本研究 15

一、皇甫谧与《甲乙经》 15

二、全元起与《素问训解》 23

三、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28

四、王冰与《素问》注 92

五、史崧进献本《灵枢》简考 103

第二节 《黄帝内经》注本举隅 107

一、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08

二、张介宾《类经》 111

三、吴昆与《素问吴注》 123

四、高世栻与《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125

第三节 《黄帝内经》校勘与训诂研究 127

一、林亿《素问》新校正 128

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31

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37

四、张琦《素问释义》 142

五、顾尚之《素问校勘记》 143

六、陆九芝《内经难字音义》 147

七、胡澍《素问校义》 148

八、俞樾《读书余录》 151

九、孙诒让《札适》(附:沈祖绵) 154

十、刘衡如与《黄帝内经》校注 160

十一、日本江户时期《黄帝内经》校勘与训诂 161

第三章 《黄帝内经》词义研究 170

第一节 《素问》重复字分析 170

第二节 《黄帝内经》单纯词和合成词分析 176

一、单纯词 176

二、合成词 180

第三节 同义词、反义词分析 183

一、《黄帝内经》同义词分析 183

二、《黄帝内经》反义词分析 185

三、研究《黄帝内经》反义词的意义 187

1.天真 189

2.耗 189

第四节 《黄帝内经》词语解诂 189

5.明 190

4.太冲脉 190

6.精 190

3.虚邪贼风 190

9.身无奇病 191

8.未央绝灭 191

10.因于气 191

7.恶气不发 191

12.坏都 192

13.形乃困薄 192

11.四维相代 192

15.鼽衄 193

16.天地之道也 193

14.风客淫气 193

17.治病必求于本 194

18.涌泄 194

19.寒胜则浮 195

20.七损八益 195

21.发心脾 196

22.不得隐曲 196

23.三焦 197

24.罢极之本 197

26.朝夕 198

27.先建其母 198

25.草兹 198

29.必齐 199

30.去宛陈垄 199

28.徇蒙招尤 199

33.门户不要 200

32.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200

34.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200

31.中心者,环死 200

35.虚里、脉宗气 201

36.肝不弦,肾不石 201

38.下闻病音 202

39.肺朝百脉,毛脉合精 202

37.前曲后居 202

40.揆度 203

41.其叶发 203

42.土得木而达 204

45.法在肺下 205

44.四肢者,诸阳之本 205

46.善怒嚇 205

43.乳子 205

47.诊在肌上 206

48.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06

51.泾溲不利 207

50.心下崩 207

52.中有父母 207

49.逢寒则虫 207

53.中有小心 208

54.皮肤不收 208

56.显明 209

57.必先五胜 209

55.上者右行,下者左行 209

58.寒因热用,热因寒用 210

59.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210

61.故将两脏 211

62.烟垢 211

60.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211

63.整整、轻轻 212

64.浑浑革至如涌泉 212

65.厌厌聂聂 213

66.见其乌乌,见其稷稷 213

69.阴股 214

68.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与女子等 214

70.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214

67.适 214

71.精 215

72.后沃沫 215

73.先出于胃之两焦,别出两行 216

74.中盛藏满……是中气之湿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217

75.方上 217

第四章 《黄帝内经》音韵研究 218

第一节 《黄帝内经》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 218

第二节 从音韵上考察《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 227

一、鱼与侯 230

二、真与文 238

三、脂与微 242

四、质与物 24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245

五、歌鱼合韵 246

六、明、行、风三字的韵部转变 247

七、简短的结论 252

第三节 音韵与校勘 253

一、因妄改字或写误字而失其韵者当据古韵而正之 253

二、因字倒而失韵者当据古韵而改之 255

四、因句读误而失韵者当据古韵正其句读 256

三、因字脱而失韵者当据古韵补正之 256

生气通天论 257

五、因增字而失韵者当据古韵删去衍文 257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韵例 257

一、韵位 258

二、韵式 261

第五节 《素问》韵谱 266

一、关于《素问》的几个基本问题 267

二、《素问》韵部总论 270

三、《素问》韵部分论 275

第五章 《黄帝内经》修辞研究 300

第一节 比喻 301

一、明喻 302

二、隐喻 302

三、借喻 303

第二节 比拟 304

一、拟人 304

二、拟物 305

第三节 借代 306

一、旁借 306

二、对代 307

第四节 夸张 308

一、向上夸张 309

二、向下夸张 310

第五节 摹状 310

一、摹声 311

二、摹色 311

三、摹形 312

第六节 反复 313

一、连续反复 313

二、间隔反复 314

第七节 对照 316

一、对比 316

二、映照 317

第八节 对偶 318

一、正对 318

二、反对 319

第九节 排比 320

一、句子成分的排比 320

二、单句的排比 321

三、复句的排比 322

四、段落的排比 322

第十节 层递 323

一、递升 323

二、递降 324

三、递升与递降兼用 325

第十一节 联珠 325

一、直接蝉联 326

二、间隔相联 327

三、直联与间联交错运用 328

第十二节 回环 329

一、单用式 329

二、连用式 330

三、反复式 331

第十三节 避复 331

一、词的避复 332

二、词组的避复 333

三、句子的避复 333

第十四节 错综 334

一、名称错综 334

二、语序错综 335

第十五节 合叙 336

一、分提总承 336

二、总提分承 337

三、总提分承总收 337

四、分提分承 337

第十六节 设问 339

一、止问 339

二、反问 340

第十七节 引用 341

一、明引 341

二、暗引 343

第十八节 讳饰 344

一、讳饰不便直说的某些器官 344

二、讳饰羞于直说的生理现象 344

三、讳饰不便明说的病情 344

四、讳饰人们感到不幸的事 345

第十九节 省略 345

一、省词 345

二、省句 346

第二十节 自释 347

一、释名词术语 347

二、自释经文 348

第二十一节 复用、举隅、互文 349

一、复用 349

二、举隅 350

三、互文 350

第二十二节 经文综合运用修辞释例 351

第六章 《黄帝内经》语法研究 353

第一节 词类活用 355

一、名词用如动词 355

二、名词作状语 359

三、使动用法 361

四、意动用法 364

五、数词用如动词 365

六、形容词作主语和宾语 365

七、词类活用的条件 366

第二节 词序 367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 367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 368

三、定语后置 369

第二节 句子 370

一、判断句 370

二、被动句 374

第四节 代词 378

一、人称代词 378

二、指示代词 383

三、疑问代词 385

四、虚指代词“或”与无指代词“莫” 389

五、特殊指示代词“者”与“所” 391

六、副词 398

七、介词 409

八、连词 421

九、语气词 428

第二编 《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 436

第一章 唐代以前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436

第一节 秦越人对《黄帝内经》藏象、脉学和针灸经络学说的发挥 437

一、脉学方面的发挥 437

二、肾、命门一元气一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 439

三、经络、俞穴、针治方面的发挥 441

四、对解剖学的发展 442

第二节 张机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发挥 443

一、《伤寒例》与《黄帝内经》 444

二、发挥《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分证 446

三、《伤寒论》对《黄帝内经》病因、病机理论的运用 447

四、《金匮要略》对《黄帝内经》脏腑病机理论的发挥 449

五、对《黄帝内经》诊法的应用与发挥 451

六、对《黄帝内经》治则、治法理论的发挥 453

七、对《黄帝内经》方药理论的发挥 456

第三节 华佗对《黄帝内经》病机、辨证学说的研究与发挥 460

一、对《黄帝内经》病机学说的发挥 461

二、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发挥 462

第四节 皇甫谧对《黄帝内经》针灸的研究 463

一、发展了五输学说 464

二、确定了腧穴的名称、部位和取穴方法 464

三、对《黄帝内经》针刺艾灸法的发挥 465

四、对《黄帝内经》针灸处方的补充 466

第五节 王叔和对《黄帝内经》脉学的发挥 467

一、对《黄帝内经》脉学的整理与发展 467

二、对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 469

第六节 杨上善对《黄市内经》分类研究及对针灸、命门、脾胃学说的发挥 469

一、改编经文,分类注解《黄帝内经》 470

二、对《黄帝内经》针灸旨意的阐发 471

三、对命门学说的研究 472

四、对脾胃学说的贡献和影响 473

第七节 孙思邈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热病与杂病的研究 475

一、发展《黄帝内经》养性养老思想 475

二、对脏腑疾病辨治研究 477

三、对中风的研究 478

三、医易相通,通在四时 478

四、对虚损病的研究 479

五、对《素问·热论》的研究 480

六、对《黄帝内经》灸法的研究 481

七、从精血论治毛发病 481

第八节 王冰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运气、藏象、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 482

一、重视发挥《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482

二、诠注运气学说 483

四、对《黄帝内经·素问》藏象学说的研究 485

三、阐发亢害承制理论 485

五、病机理论的探讨 486

七、辨证论治的发挥 487

六、阐发阴阳互根理论 487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489

第一节 钱乙对《黄帝内经》小儿生理、病理和五脏辨治的发挥 491

一、阐发儿科的特点 492

二、确立儿科五脏证治纲领 492

三、四诊合参,尤重望诊 494

五、据证言治与制方调剂 495

四、脾胃并论,贵在调治 495

第二节 成无己对《黄帝内经》伤寒热病学的研究 497

一、以经注论,以论证经 498

二、思求经旨,辨证明理 501

一、发扬《黄帝内经》理脾食疗之法 503

第三节 陈直、邹铉对《黄帝内经》摄生学说的发挥与运用 503

二、运用《黄帝内经》心理调摄之法 505

三、遵循《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法 505

四、对《黄帝内经》摄生原则的发挥 506

一、首次传播运气学说 507

第四节 刘温舒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贡献 507

二、阐发运气由博返约、简明清晰 508

三、正确对待运气学说 510

第五节 刘完素对《黄帝内经》运气、病机及杂病的研究 511

一、探讨运气学说,注重指导临床 511

三、阐发《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 513

二、探讨亢害承制病机理论 513

四、六气化火学说的创立 514

五、对《黄帝内经》杂病治疗的研究 516

六、对《素问·热论》的阐发 517

第六节 张元素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与遣药制方理论的研究 518

一、对脏腑辨证学说的研究与发展 519

二、对遣药制方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520

第七节 张从正对《黄帝内经》治疗学的研究 524

一、对病邪理论的研究 525

二、汗吐下三法的运用 526

三、对出血疗法的研究 528

四、对情志疗法的研究与运用 528

五、对补法的研究与认识 529

第八节 李呆对《黄帝内经》脾胃内伤理论及其治则的研究 531

一、对脾胃学说的理论研讨 532

二、对脾胃内伤病因病理的论述 533

三、内伤热中证的辨析 535

四、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 536

第九节 陈自明运用《黄帝内经》理论对妇产科与外科的研究 537

一、对妇产科学的研究 538

二、对外科学的研究 541

一、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544

第十节 朱震亨对《黄帝内经》阴阳升降、君火相火、杂病证治及养生学说的研究 544

二、对相火学说的发挥 545

三、对《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研究 546

四、对升降理论的研究 549

五、以气血痰郁为纲,成为后世治疗杂病的开拓者 550

第十一节 王履对《黄帝内经》亢害承制、四气所伤、五郁的研究与创见 552

一、对亢害承制的研究与创见 553

二、对四气所伤的研究与修正 554

三、对五郁治法的研究 555

四、对“二阳之病发心脾”的研究 557

五、对煎厥证的研究 557

第十二节 滑寿从不同方面研究《黄帝内经》的成就 558

一、将《素问》择要分类 559

二、对《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发挥 560

三、根据《黄帝内经》探讨《难经》 561

第三章 明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563

一、补注《读素问钞》,阐发滑寿未明之经旨 566

二、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 566

第一节 汪机对《黄帝内经》运气、营卫学说和治则的研究 566

三、对营卫学说的阐发 567

五、将“治病求本”应用于外科 568

四、对《黄帝内经》补法的发挥与应用 568

第二节 徐春圃对《黄帝内经》诊法、治法、养生和病证的研究 569

一、研究《黄帝内经》诊法,详述四诊机理 569

二、阐发《黄帝内经》治法,注重调治脾胃 571

三、弘扬养生学说,强调摄养精神 572

四、研究《黄帝内经》所述病证,重在辨证论治 574

一、病名同病机异者分论之 575

二、病名互见病机相同者合论之 575

第三节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的学术成就 575

三、辨别类似症细致入微 576

五、纠正字误以阐病机 576

六、所选方药精确切当 576

四、辨析病因有独到见解 576

第四节 薛己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治则与杂证的研究 577

一、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的发挥 577

二、对《黄帝内经》治则的阐发 579

三、对《黄帝内经》内伤杂证的研究 581

四、对《黄帝内经》外科证治理论的阐发 582

第五节 孙一奎对《黄帝内经》命门、相火、三焦及杂证的研究 584

一、探讨命门之理,创立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585

二、阐发三焦理论,提出三焦相火学说 586

三、倡明《黄帝内经》火之理论,阐发天人君相之火说 588

四、对《黄帝内经》杂证的研究 589

第六节 杨济时对《黄帝内经》阴阳、经络和针灸学说的研究 591

二、对《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阐发 591

一、对《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阐发 591

三、对《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发挥 592

四、对《黄帝内经》针法、灸法理论的发挥 593

五、对《黄帝内经》针灸与药物等治法并重的发挥 594

第七节 缪希雍《黄帝内经》脾胃学说的研究 595

一、论脾胃?胃气 596

三、调脾胃?由?益阴 596

二、疗疾病?胃气 596

第八节 马莳对《黄帝内经》篇次整理和针灸学说的研究 597

一、复本归真;九九分卷注《内经》 597

二、素娴针炙;《灵枢》注证多发微 598

一、对《黄帝内经》证候治疗的研究 599

第九节 王肯堂对《黄帝内经》病证治疗、传变、病机和相火的研究 599

二、对《黄帝内经》病证传变的阐发 600

三、对《黄帝内经》病证机理的发挥 600

四、对《黄帝内经》相火的阐发 601

第十节 李梴对《黄帝内经》养生、诊法、治则等的研究 601

一、阐发《黄帝内经》养生学说 602

二、对《黄帝内经》诊法的研究 602

三、对《黄帝内经》制方原则的发挥 603

四、对《黄帝内经》治则的探讨 604

第十一节 吴昆对《黄帝内经》原文、脉学、针灸及治法的研究 605

一、对《素问》原文的研究 605

二、对《素问》脉学的研究 607

三、对《黄帝内经》针灸的研究 608

四、对《黄帝内经》治法的研究 610

一、阐发肾间命门学说 611

第十二节 赵献可对《黄帝内经》命门、阴阳五行及杂证的研究 611

二、倡阴阳五行水火论 613

三、对《黄帝内经》杂病证治的研究 616

第十三节 张介宾对《黄帝内经》阴阳、命门、病机理论的发挥及其类分的贡献 619

一、全面类分《黄帝内经》,使中医理论系统化 619

二、阐发阴阳学说 620

三、阐发命门学说 623

四、阐发病机十九条 624

五、阐发暑气病机 625

第十四节 李中梓对《黄帝内经》藏象、阴阳、治则和辨证的研究 626

一、对《黄帝内经》分类的研究 626

二、对《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发挥 627

三、对《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发展 628

四、对《黄帝内经》治则学说的阐发 630

五、对《黄帝内经》杂病证治的研究 630

六、对《黄帝内经》医德医风的发扬 631

一、全新的病因说——杂气论 632

第十五节 吴有性对《黄帝内经》疫疠的研究 632

二、论瘟疫的病机证治——九传治法 634

一、对《黄帝内经》虚损病因的阐发 635

第十六节 绮石对《黄帝内经》虚损病的研究 635

二、提出治虚三本和二统 636

三、阳虚三夺统于脾 637

四、阴虚之证统于肺 638

五、把“治未病”精神应用于虚劳病的防治 638

第四章 清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640

第一节 喻昌对《黄帝内经》秋燥、大气、温病理论的研究 642

一、补缺纠误,阐发经义 643

二、著《秋燥论》,阐发燥气病机 643

三、发挥气的理论,倡大气论 644

四、深究《黄帝内经》之旨,发挥温病学说 645

五、申明《黄帝内经》法律 646

一、本于临床,发挥色诊 647

第二节 张璐对《黄帝内经》诊法的发挥 647

二、阐发脉诊,独重胃气 648

三、脉证结合,以断顺逆 650

第三节 汪昂对《黄帝内经》藏象、病机的阐发 652

一、类纂适当,约注明晰 652

二、论述脏腑,发明颇多 653

三、病机论治,结合临床 654

第四节 姚绍虞《素问经注节解》的学术成就 655

一、删节诠注,会通大义 655

二、阐发阴阳,注重互根 656

三、结合临床,举一反三 657

第五节 程知对《黄帝内经》三焦、心包络、命门的发挥 659

一、对三焦的论述 659

二、对心包络、命门的发挥 660

三、论三焦、心包络的特殊功用 660

第六节 张志聪对《黄帝内经》的注释与发挥 661

一、开集注之先河,以实践为准的 661

二、精研气化理论,阐发六经蕴义 662

三、昭示经文旨义,论理多有发挥 664

第七节 高世栻对《黄帝内经》脏腑、运气的研究 665

二、探讨藏象,多出创见 666

一、纠误正讹,严谨认真 666

三、五运六气,发挥尤多 667

一、对《黄帝内经》的选择性分类研究 669

第八节 薛雪对《黄帝内经》的分类研究及运气、气化学说的发挥 669

二、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发挥 670

三、对《黄帝内经》气化学说的发挥 671

第九节 叶桂对《黄帝内经》温病及杂证的研究与发挥 673

一、温病论治的发挥 673

二、杂病论治的发挥 679

一、阐发阴阳五行说 684

第十节 罗美《内经博义》对《黄帝内经》的发挥 684

二、心肾论 685

三、君相火论 686

第十一节 程国彭对《黄帝内经》治则、治法的发挥 687

一、确立八纲辨证 687

二、创立医门八法 689

三、以《黄帝内经》理论指导创方 690

第十二节 余霖遵循《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以论疫疹证治 691

一、依据运气讨论疫病的病因、病机 691

二、疫疹与伤寒的鉴别及疫疹形色 692

三、运用诸气在泉治法治疗疫疹 693

第十三节 徐大椿对《黄帝内经》元气及治未病思想的发挥 694

一、元气存亡论 695

二、对《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精神的发挥 696

三、治未病论与亡阴亡阳论 697

第十四节 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和运气学说的发挥 698

一、就原篇目分类而更调其文 698

二、论阴阳互根而重于阳 699

三、阐五行气化,土为枢机 699

四、本天人相应,论六气从化 700

第十五节 尤怡对《黄帝内经》气机、运气等理论的研究 701

一、注重阴阳一气之枢机 702

二、阐发运气之学,反对执而泥之 703

三、对《黄帝内经》之校注发挥 704

一、平集:重经脉,述三焦,阐营卫 706

第十六节 沈又彭《医经读》的学术成就 706

二、病集:重阴阳五行,辨十九条之非 707

一、阐述《黄帝内经》热病学理论,明辨伤寒与温病 708

第十七节 吴瑭对《黄帝内经》热病学说的研究 708

二、依据《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独倡温病三焦学说 709

三、遵循《黄帝内经》治则,确立清热育阴治法 710

第十八节 王清任对《黄帝内经》解剖学及气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714

一、对《黄帝内经》解剖学知识的研究与发展 714

二、对《黄帝内经》气血理论的发挥 716

一、辨错简独出己见 719

第十九节 张琦《素问释义》的学术成就 719

二、阐阴阳互根而重阳 720

四、辨温病非伤于寒 721

三、论阴阳升降在乎中气 721

第二十节 石寿棠对《黄帝内经》燥湿二气的发挥 722

一、论阴阳二气即燥湿之气 722

二、论燥湿主一年之气 723

三、论燥湿统赅六气 724

四、发挥《黄帝内经》诊法 725

一、气血精神论 726

第二十一节 周学海对《黄帝内经》精气、升降、亢害承制与虚实补泻理论的发挥 726

二、升降出入论 728

三、亢害承制论 729

四、虚实补泻论 731

第五章 近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733

第一节 唐宗海对《黄帝内经》理论探源及血证研究 734

一、通说医、易,探《黄帝内经》医理之源 734

二、汇通中西,阐《黄帝内经》医理精义 737

三、专论血证,尽《黄帝内经》医理之用 737

第二节 张锡纯对《黄帝内经》大气学说、气化理论及杂病证治的研究 739

一、深究医中哲理,重视《黄帝内经》中的辩证思维 739

二、发挥大气学说,见解独到,论述精详 740

三、阐发气化理论,力倡肝为大气之根本 741

四、临床善调奇经,主张“冲”为八脉纲领 742

五、杂病辨析有据,理论渊源悉本《黄帝内经》 742

第三节 张寿颐据《黄帝内经》论证中风的成就 744

一、接受新说,明其不足 744

二、《黄帝内经》论厥,明其病机 745

三、《黄帝内经》论“颠”,明其病位 745

四、肝阳陡动,风自内生 746

第四节 恽树珏对《黄帝内经》大义的发挥 746

一、“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为《黄帝内经》之总纲 747

二、阴阳五行以四时为本 748

第五节 陈无咎对《黄帝内经》病证、病机的阐发 749

第六节 张骥对《黄帝内经》方药的发挥 752

一、对《黄帝内经》十三方的发挥 752

二、对《黄帝内经》方制、方宜、方禁的发挥 753

第七节 秦伯未对《黄帝内经》的经义、病机和病证研究 755

一、释经义,深入浅出,开后学入室之门径 755

二、著《类证》,条分缕析;溯临床病证之渊源 756

三、重实践,学为致用,立《黄帝内经》研究之典范 757

第八节 任应秋对《黄帝内经》之研究 758

一、阐发《黄帝内经》书名本义 759

二、《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759

三、提出医经学派 760

四、对《黄帝内经》病机的发挥 761

五、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发挥 762

六、研究《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与学术思想 763

七、对《黄帝内经》章句的研究 764

第六章 《黄帝内经》在日本的研究与发展 766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东传日本之经过 766

一、飞鸟时代(公元六世纪后叶~公元710年) 766

二、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 767

三、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 767

四、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 770

五、南北朝时代(公元1333—1391年) 773

六、室町时代前半期(十五世纪) 773

七、室町时代后半期(公元1501~1572年) 774

八、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1600年) 776

九、江户时代前期(公元1603—1680年) 777

十、江户时代中期(公元1681—1786年) 783

十一、江户时代后期至明治初期(公元1787~1867年) 787

第二节 日本《黄帝内经》研究概况 791

一、导入期(公元562—1602年) 791

二、普及期(公元1602—1680年) 794

三、发展期(公元1680—1868年) 795

四、衰退期(公元1868~1930年) 805

五、复兴初期(公元1930—1945年) 805

六、战后再兴期(公元1946~1975年) 807

七、本格的研究(公元1975年~) 809

第三编 《黄帝内经》理论研究 814

第一章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研究 814

第一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814

一、前人论要 814

(一)理论体系的组成 814

(二)理论体系的特点 815

二、研究与述评 815

(一)理论体系的组成 815

(二)理论体系的特点 818

第二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820

一、经文辑录 820

二、前人论要 821

三、研究与述评 822

(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822

(二)理论体系的完善 825

第三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识论 827

一、经文辑录 827

二、前人论要 829

三、研究与述评 829

(一)天人可知论 829

(二)唯物生命观 830

(三)唯物反映论 830

(四)医学实践论 831

(五)直觉思维 831

(六)辩证思维 833

第四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方法论 839

一、经文辑录 839

二、前人论要 843

三、研究与述评 844

(一)观察方法 844

(二)医疗实践法 846

(三)文献方法 847

(四)数学方法 848

(五)系统方法 850

(六)逻辑方法 852

第五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主要学术思想 854

一、前人论要 854

二、研究与述评 855

(一)“四时五脏阴阳”观 855

(二)辨证论治观 856

(三)方药系统观 858

第六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发展瞻望 860

第二章 阴阳五行研究 863

第一节 《黄帝内经》阴阳研究 863

一、经文辑录 863

二、前人论要 875

(一)阴阳的概念 87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76

(三)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 878

三、研究与述评 883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概念 883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86

(三)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 891

第二节 《黄帝内经》五行研究 898

一、经文辑录 898

二、前人论要 902

(一)五行的概念 902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904

(三)五行学说的中医应用 906

三、研究与述评 907

(一)五行的概念 90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909

(三)五行学说的中医应用 913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918

一、经文辑录 918

二、前人论要 918

三、研究与述评 920

(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起源同而重点异 920

(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互补充印证 921

(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923

第三章 藏象研究 925

第一节 藏象的概念与特点 925

一、经文辑录 926

二、前人论要 929

三、研究与述评 933

(一)藏象的概念 933

(二)藏象的特点 938

(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941

(四)藏象学说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944

第二节 《黄帝内经》脏腑概念及数目的研究 946

一、经文辑录 946

二、前人论要 947

(一)脏腑的数目及概念 947

(二)奇恒之腑的概念 948

三、研究与述评 948

(一)脏腑的概念 948

(二)脏腑的数目 952

第三节 心与小肠 954

一、经文辑录 954

二、前人论要 957

三、研究与述评 958

(一)心为太阳部于表其华在面 959

(二)心藏神为君主之官 960

(三)心主血脉汗为之液 961

(四)在窍于耳与舌 962

(五)心主言在志为喜在声为笑 964

(六)小肠主受盛与泌别清浊 965

第四节 肝与胆 966

一、经文辑录 966

二、前人论要 967

三、研究与述评 968

(一)肝为少阳气升于左 968

(二)肝主谋虑性喜条达 971

(三)肝主筋其华在爪 972

(四)肝藏血而舍魂 973

(五)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974

(六)肝为语在志为怒在声为呼 976

(七)肝为罢极之本 977

(八)胆为中正之官 979

(九)十一脏取决于胆 980

第五节 脾与胃 983

一、经文辑录 983

二、前人论要 986

三、研究与述评 987

(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987

(二)脾主升清 989

(三)胃主降浊 990

(四)胃主受纳腐熟 992

(五)脾为胃行其津液 994

(六)脾属至阴为五脏之使 995

(七)脾土与时令的关系 998

(八)脾胃与神志的关系 1000

(九)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1007

第六节 肺与大肠 1008

一、经文辑录 1008

二、前人论要 1010

三、研究与述评 1011

(一)肺为少阴气藏于右 1011

(二)肺主气 1012

(三)肺朝百脉主治节 1013

(四)肺气宣发外主皮毛 1017

(五)肺气肃降通调水道 1018

(六)肺司呼吸开窍于鼻涕为之液 1019

(七)大肠主传道 1021

第七节 肾与膀胱 1022

一、经文辑录 1022

二、前人论要 1024

三、研究与述评 1027

(一)肾主蛰而藏精舍志 1027

(二)肾精与肾气 1027

(三)天癸解 1030

(四)释“女子七七”、“男子八八” 1033

(五)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034

(六)膀胱诠 1035

第八节 命门、心包、三焦 1037

一、经文辑录 1037

(一)命门 1037

(二)心包 1037

(三)三焦 1038

二、前人论要 1039

(一)命门 1039

(二)心包 1040

(三)三焦 1040

三、研究与述评 1041

(一)命门与命门学说 1041

(二)心包与心包学说 1045

(三)三焦与三焦学说 1046

第九节 脏腑相关 1049

一、经文辑录 1049

二、前人论要 1051

三、研究与述评 1052

(一)五脏气机相系 1052

(二)五脏功能互用 1054

(三)肾合三焦膀胱 1057

(四)肾将两脏 1058

(五)肾为胃之关 1059

(六)君相二火论 1060

第十节 脏腑与形体诸窍 1061

一、经文辑录 1061

(一)脏腑与体 1061

(二)脏腑经脉与诸窍 1064

二、前人论要 1067

(一)论九窍 1067

(二)论形与部位 1069

三、研究与述评 1070

(一)九窍为水注之气 1070

(二)体窍所应及脏热腑寒说 1073

(三)“十六部”解 1075

(四)魄门亦为五脏使 1077

第十一节 奇恒之腑 1078

一、经文辑录 1078

二、前人论要 1081

三、研究与述评 1083

(一)脑髓论 1083

(二)胆为奇恒之腑辨 1087

(三)奇恒之腑论胞宫 1088

(四)略论奇恒之腑的脉与髓 1090

第十二节 气 1091

一、经文辑录 1091

二、前人论要 1094

三、研究与述评 1097

(一)气的分类 1097

(二)气的基本性质 1102

(三)对气的概念的认识 1104

(四)营气与卫气的运行 1106

(五)“卫出下焦”的纷争 1108

第十三节 精血津液 1110

一、经文辑录 1110

二、前人论要 1116

三、研究与述评 1117

(一)精的含义、分类与功用 1117

(二)血的生成、循行与功用 1121

(三)津液的概念、代谢与功用 1123

第十四节 神 1126

一、经文辑录 1126

一、经文辑录 1127

二、前人论要 1128

(一)“神”的涵义 1129

三、研究与述评 1129

(二)“神”的特性 1131

(三)形与神俱 1133

第四章 经络研究 1136

一、经文辑录 113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学说的形成 1136

二、前人论要 1138

(一)经络的概念 1139

三、研究与述评 1139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1140

一、经文辑录 1143

第二节 十二经脉研究 1143

二、前人论要 1146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及其特点 1147

三、研究与述评 1147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 1149

(三)十二经脉的功能 1151

(四)十二经脉的标本 1153

(五)六经气血多少 1155

(六)六经气血循行 1158

(七)三阳三阴开阖枢 1159

(八)气街 1162

第三节 奇经八脉研究 1166

一、经文辑录 1167

(一)奇经的概念 1169

(二)奇经八脉循行 1169

二、前人论要 1169

(三)奇经功用 1170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1170

三、研究与述评 1170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1173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 1177

第四节 络脉研究 1181

一、经文辑录 1181

二、前人论要 1182

(一)络脉的概念 1182

三、研究与述评 1182

(二)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 1183

(三)络脉的循环与分布规律 1184

(四)十五络之争 1185

一、经文辑录 1186

第五节 经筋经别皮部 1186

二、前人论要 1189

(一)十二经筋 1191

三、研究与述评 1191

(二)十二经别 1194

(三)十二皮部 1196

第五章 病因病机研究 1198

一、经文辑录 1198

第一节 病因 1198

二、前人论要 1199

(一)病因分类 1201

三、研究与述评 1201

(二)病因和病邪 1202

(三)生病起于过用 1203

第二节 发病 1205

一、经文辑录 1205

二、前人论要 1207

(二)感邪途径和发病类型 1207

(一)正邪相搏与发病 1207

(三)新感与伏邪 1208

(一)发病学基本原理 1209

(二)发病的类型 1209

三、研究与述评 1209

(三)伏邪发病说 1211

一、经文辑录 1213

第三节 邪正盛衰 1213

二、前人论要 1214

(一)虚实的概念 1215

三、研究与述评 1215

(二)虚实的变化 1216

第四节 阴阳失调 1217

一、经文辑录 1218

二、前人论要 1219

三、研究与述评 1222

(一)阴阳失调的基本类型 1222

(二)阴阳的有余不及之争 1226

第五节 精气神失常 1227

二、前人论要 1229

(一)气的失常 1229

(二)精血津夜失常 1230

(三)神的失常 1232

(四)精气神互累兼病 1233

三、研究与述评 1233

(一)气的失常 1233

(二)精血津液失常 1236

(三)神的失常 1240

第六节 六气病机 1242

一、经文辑录 1242

二、前人论要 1245

三、研究与述评 1247

(一)六气的概念 1247

(二)六气的病机特点 1249

第七节 脏腑病机 1253

一、经文辑录 1253

二、前人论要 1255

三、研究与述评 1259

(一)脏腑病机规律 1259

(二)关于“病机十九条” 1261

第八节 经络病机 1263

一、经文辑录 1263

(一)总论 1263

(二)十二经脉病机 1264

(三)奇经八脉病机 1265

(四)络脉病机 1266

二、前人论要 1267

三、研究与述评 1267

(一)经络病机规律 1267

(二)关于“是动病”、“所生病” 1270

第九节 疾病的传变和转归 1271

一、经文辑录 1271

二、前人论要 1273

三、研究与述评 1274

(一)疾病传变规律 1274

(二)疾病转归与时间的关系 1275

第六章 诊法研究 1276

第一节 望诊 1276

一、经文辑录 1276

(一)望神 1276

(二)望色 1277

(三)望形态 1281

(四)望舌 1284

二、前人论要 1285

(一)望神 1285

(二)望色 1286

(三)望形态 1287

(四)望舌 1288

三、研究与述评 1290

(一)望神 1290

(二)面部色诊 1291

(三)耳、鼻、唇与五色诊 1293

(四)络脉诊法 1296

(五)阴阳二十五人与诊法 1297

(六)历代舌诊的研究 1299

(七)舌诊在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 1304

第二节 闻诊 1306

一、经文辑录 1306

(一)听声音 1306

(二)嗅气味 1309

二、前人论要 1310

(一)听声音 1310

(二)嗅气味 1311

三、研究与述评 1311

(一)历代闻诊的研究 1311

(二)闻诊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研究 1315

第三节 问诊 1317

一、经文辑录 1317

二、前人论要 1318

三、研究与述评 1320

(一)问诊的目的与意义 1320

(二)问诊的方法 1320

(三)问诊的内容 1320

第四节 切诊 1321

一、经文辑录 1321

(一)脉诊 1321

(二)尺肤诊 1323

(三)虚里诊 1324

二、前人论要 1324

(一)脉诊 1324

(二)虚里诊 1325

三、研究与述评 1325

(一)脉理研究 1325

(二)脏腑经脉遍诊法与三部九候法 1328

(三)人迎寸口诊脉法 1329

(四)独取寸口诊法 1332

(五)寸口脉分候脏腑法 1334

(六)《素问·三部九候论》与敦煌古医经残卷之异文考释 1337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研究 1341

第一节 治疗总则 1342

一、经文辑录 1342

二、前人论要 1349

(一)治病求本 1349

(二)标本先后 1349

(三)三因制宜 1350

(四)协调阴阳 1351

(五)顺之而治 1352

(六)攻邪养正 1352

(七)早期治疗 1353

三、研究与述评 1354

(一)治病求本 1354

(二)标本先后 1355

(三)三因制宜 1357

(四)协调阴阳 1358

(五)顺之而治 1359

(六)攻邪养正 1361

(七)早期治疗 1362

第二节 治法理论 1363

一、经文辑录 1363

二、前人论要 1366

(一)平调阴阳寒热 1366

(二)虚实补泻 1367

(三)表里异治 1367

(四)治法逆从 1368

三、研究与述评 1369

(一)寒热温凉 1369

(二)虚实补泻 1370

(三)表里异治 1371

(四)治法逆从 1372

第三节 药物疗法 1373

一、经文辑录 1373

二、前人论要 1376

(一)药物治疗学基础 1376

(二)药物内治法与外治法 1377

(三)制方法则 1377

三、研究与述评 1377

(一)药性基本理论 1377

(二)制方法则与方剂分类 1379

(三)治法应用研究 1380

第四节 其它疗法 1383

一、经文辑录 1383

二、前人论要 1385

三、研究与述评 1386

(一)砭石疗法 1386

(二)按跻导引疗法 1386

(三)情志疗法 1387

(四)饮食疗法 1388

(五)醪酒疗法 1388

(六)手术疗法 1388

(七)束指与牵引疗法 1388

(八)吹耳与刺鼻疗法 1389

(九)其它非药物疗法 1389

第五节 护理法 1389

一、经文辑录 1389

二、前人论要 1390

三、研究与述评 1391

(一)生活护理 1391

(二)精神护理 1392

(三)饮食护理 1392

(四)服药治疗护理 1393

第六节 《黄帝内经》十三方 1393

一、经文辑录 1393

二、前人论要 1395

(一)汤液醪醴 1395

(二)生铁洛饮 1395

(三)左角发酒 1396

(四)泽泻饮 1396

(五)鸡矢醴 1396

(六)乌贼骨芦茹丸 1396

(七)兰草汤 1396

(八)豕膏 1396

(九)?翘饮 1397

(十)半夏秫米汤 1397

(十一)马膏膏法 1397

(十二)寒痹熨法 1397

(十三)小金丹方 1397

三、研究与述评 1397

(一)汤液醪醴 1397

(二)生铁洛饮 1398

(三)左角发酒 1398

(四)泽泻饮 1398

(五)鸡矢醴 1399

(六)乌贼骨芦茹丸 1399

(七)兰草汤 1400

(八)豕膏 1400

(九)?翘饮 1400

(十)半夏秫米汤 1401

(十一)马膏膏法 1401

(十二)寒痹熨法 1401

(十三)小金丹 1402

第八章 刺灸研究 1403

第一节 腧穴研究 1403

一、经文辑录 1404

二、前人论要 1408

(一)腧穴的数目 1408

(二)腧穴的作用 1409

(三)特定穴 1410

三、研究与述评 1412

(一)腧穴的分类 1412

(二)腧穴的作用 1414

(三)特定穴 1414

第二节 针具研究 1417

一、经文辑录 1417

二、前人论要 1419

三、研究与述评 1421

(一)九针之形 1421

(二)九针之应 1422

(三)九针之用 1423

第三节 刺则研究 1423

一、经文辑录 1424

(一)刺有五要 1424

(二)刺调阴阳 1425

(三)刺明补泻 1425

(四)因时而刺 1426

(五)因人而刺 1428

(六)刺有浅深 1429

二、前人论要 1429

(一)刺有五要 1429

(二)刺调阴阳 1430

(三)刺明补泻 1430

(四)因时而刺 1431

(五)因人而刺 1432

三、研究与述评 1432

(一)刺有五要 1432

(二)刺调阴阳 1434

(三)刺明补泻 1434

(四)因时而刺 1434

(五)因人而刺 1435

(六)刺有浅深 1435

第四节 刺法研究 1436

一、经文辑录 1436

(一)补泻法 1436

(二)刺络法 1438

(三)缪刺法 1438

(四)三刺法 1439

(五)五刺法 1439

(六)九刺法 1439

(七)十二节刺法 1439

二、前人论要 1440

(一)补泻法 1440

(二)刺络法 1441

(三)缪刺法 1441

(四)三刺法 1441

(五)五刺法 1442

(六)九刺法 1442

(七)十二节刺法 1442

三、研究与述评 1442

(一)补泻法 1442

(二)刺络法 1444

(三)缪刺法 1445

(四)三刺法 1445

(五)五刺法 1445

(六)九刺法 1446

(七)十二节刺法 1447

第五节 刺禁与刺害研究 1448

一、经文辑录 1448

二、前人论要 1451

三、研究与述评 1452

(一)刺避脏腑 1452

(二)刺避脑髓 1453

(三)刺避血管 1453

(四)慎刺关节、乳房等部位 1454

(五)刺勿深浅逆施 1454

(六)其它注意事项 1454

第六节 灸法研究 1455

一、经文辑录 1455

二、前人论要 1455

三、研究与述评 1456

(一)灸治的原则 1456

(二)灸法的应用 1456

第九章 摄生研究 1458

第一节 摄生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1459

一、经文辑录 1459

二、前人论要 1460

三、研究与述评 1460

(一)摄生的概念 1460

(二)摄生的意义 1461

第二节 摄生原则的研究 1462

一、经文辑录 1462

二、前人论要 1463

(一)天人相应,整体调摄 1463

(二)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1463

(三)积精全神,保养真气 1464

(四)动静相宜,形劳不倦 1464

(五)三因制宜,持之以恒 1465

三、研究与述评 1465

(一)天人相应,整体调摄 1465

(二)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1467

(三)积精全神,保养真气 1468

(四)动静相宜,形劳不倦 1470

(五)三因制宜,持之以恒 1471

第三节 精神调摄的研究 1473

一、经文辑录 1473

二、前人论要 1474

三、研究与述评 1478

(一)恬惔虚无,清静乐观 1478

(二)用神有度,神不过耗 1479

(三)调节情志,适当疏泄 1479

第四节 形体调摄的研究 1480

一、经文辑录 1480

二、前人论要 1481

三、研究与述评 1483

(一)衣着 1483

(二)形体活动 1484

第五节 饮食起居调摄的研究 1485

一、经文辑录 1485

二、前人论要 1487

(一)饮食调摄 1487

(二)起居调摄 1488

(三)房事调摄 1488

三、研究与述评 1489

(一)饮食调摄 1489

(二)起居调摄 1491

(三)房事调摄 1492

第六节 其它摄生方法的研究 1494

一、经文辑录 1494

二、前人论要 1495

三、研究与述评 1495

(一)服药摄生 1495

(二)针灸摄生 1496

(三)气功、推拿摄生 1497

第十章 运气研究 1499

第一节 运气概说 1499

一、经文辑录 1499

二、前人论要 1500

三、研究与述评 1501

(一)运气及运气学说的概念 1501

(二)运气学说的形成 1502

(三)对运气学说的评价 1504

第二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506

一、经文辑录 1506

二、前人论要 1508

三、研究与述评 1510

(一)干支甲子的概念及其配合关系 1510

(二)岁运、主运、客运的概念及意义 1513

(三)主气、客气、客主加临的概念及意义 1514

(四)运气同化、运气盛衰的概念及意义 1515

第三节 五运六气推算法研究 1516

一、经文辑录 1516

二、前人论要 1525

三、研究与述评 1526

(一)五行生克与亢害承制 1526

(二)五运六气的推算步骤 1527

(三)五运的推算方法 1528

(四)六气的推算方法 1531

(五)运气相合的推算方法 1534

一、经文辑录 1537

第四节 运气学说的应用研究 1537

二、前人论要 1542

三、研究与述评 1544

(一)推测气候变化 1544

(二)预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545

(三)指导疾病的预防 1546

第四编 《黄帝内经》病证与临床研究 1551

第一章 病证概论 1551

第一节 病证的概念与命名 1551

第二节 《黄帝内经》类证名称与分类 1552

一、六淫、形体、脏腑病证类 1552

(一)六淫病证类 1552

(二)形体、脏腑病证类 1553

二、妇人病证类 1558

(一)经带病证类 1558

(二)孕产病证类 1559

(三)癥瘕病证类 1559

三、官窍病证类 1559

(一)眼目病证类 1559

(二)耳鼻喉舌病证类 1559

(三)前阴病证类 1559

四、疮痈病证类 1560

(一)痈疽病证类 1560

(二)疮疹病证类 1560

第二章 六淫病证 1562

第一节 风病 1562

一、经文辑录 1562

二、前人论要 1566

三、研究与述评 1568

(一)风病的概念 1568

(二)风病的分类与治法 1568

第二节 寒病 1574

一、经文辑录 1574

二、前人论要 1576

三、研究与述评 1577

(一)寒病的概念 1577

(二)寒病的分类与治法 1577

第三节 温热病 1578

一、经文辑录 1578

二、前人论要 1580

三、研究与述评 1581

(一)温热病的概念 1581

(二)温热病的分类与治法 1581

第四节 暑病 1585

一、经文辑录 1585

二、前人论要 1586

三、研究与述评 1587

(一)暑病的概念 1587

(二)暑病的分类与治法 1587

第五节 湿病 1588

一、经文辑录 1588

二、前人论要 1591

三、研究与述评 1593

(一)湿病的概念 1593

(二)湿病的分类与治法 1593

第六节 寒热病 1595

一、经文辑录 1595

二、前人论要 1597

三、研究与述评 1597

(一)寒热病的概念 1597

(二)寒热病的分类与治法 1597

第七节 燥病 1598

一、经文辑录 1598

二、前人论要 1599

三、研究与述评 1600

(一)燥病的概念 1600

(二)燥病的分类与治法 1600

第三章 形体病证 1602

第一节 痹 1602

一、经文辑录 1602

二、前人论要 1609

三、研究与述评 1611

(一)痹的概念与病因 1611

(二)痹的分类与治法 1612

第二节 痿 1618

一、经文辑录 1618

二、前人论要 1620

三、研究与述评 1622

(一)痿的概念与病因 1622

(二)痿的分类与治法 1622

第三节 痉 1626

一、经文辑录 1626

二、前人论要 1629

三、研究与述评 1630

(一)痉的概念与病因 1630

(二)痉的分类与治法 1630

第四节 厥 1633

一、经文辑录 1633

二、前人论要 1639

三、研究与述评 1640

(一)厥的概念与病因 1640

(二)厥的分类与治法 1641

第五节 痛 1644

一、经文辑录 1644

二、前人论要 1655

三、研究与述评 1657

(一)痛证的概念与病因 1657

(二)痛证的分类与治法 1657

第四章 脏腑病证 1670

第一节 咳 1670

一、经文辑录 1670

二、前人论要 1673

三、研究与述评 1674

(一)咳的概念与病因 1674

(二)咳的分类与治法 1675

第二节 喘 1678

一、经文辑录 1678

二、前人论要 1682

三、研究与述评 1683

(一)喘的概念与病因 1683

(二)喘的分类与治法 1685

第三节 消瘅 1688

一、经文辑录 1688

二、前人论要 1689

三、研究与述评 1691

(一)消瘅的概念与病因 1691

(二)消瘅的分类与治法 1692

第四节 血证 1694

一、经文辑录 1694

二、前人论要 1698

三、研究与述评 1699

(一)血证的概念与病因 1699

(二)血证的分类与治法 1700

第五节 不眠、嗜卧 1706

一、经文辑录 1706

二、前人论要 1708

三、研究与述评 1709

(一)不眠的概念与病因 1709

(二)不眠的分类与治法 1710

(三)嗜卧的概念与病因 1711

(四)嗜卧的分类与治法 1711

第六节 癫狂痫 1712

一、经文辑录 1712

二、前人论要 1715

三、研究与述评 1717

(一)癫狂痫的概念与病因 1717

(二)癫狂痫的分类与治法 1718

第七节 汗证 1721

一、经文辑录 1721

二、前人论要 1725

三、研究与述评 1726

(一)汗证的概念与病因 1726

(二)汗证的分类与治法 1727

第八节 黄疸 1730

一、经文辑录 1730

二、前人论要 1731

三、研究与述评 1733

(一)黄疸的概念与病因 1733

(二)黄疸的分类与治法 1733

第九节 胀 1736

一、经文辑录 1736

二、前人论要 1743

三、研究与述评 1745

(一)肤胀 1745

(二)鼓胀 1746

(三)水胀 1748

第十节 积聚 1751

一、经文辑录 1751

二、前人论要 1753

三、研究与述评 1754

(一)积聚的概念与病因 1754

(二)积聚的分类与治法 1754

第十一节 呕吐、哕、噎膈 1757

一、经文辑录 1757

二、前人论要 1760

三、研究与述评 1761

(一)呕吐的概念与病因 1761

(二)呕吐的分类与治法 1762

(三)哕的概念与病因 1763

(四)哕的分类与治法 1764

(五)噎膈的概念与病因 1765

(六)噎膈的分类与治法 1765

第十二节 泄泻 1767

一、经文辑录 1767

二、前人论要 1769

三、研究与述评 1769

(一)泄泻的概念与病因 1769

(二)泄泻的分类与治法 1770

第十三节 便闭 1772

一、经文辑录 1772

二、前人论要 1773

三、研究与述评 1773

(一)便闭的概念与病因 1773

(二)便闭的分类与治法 1774

第十四节 痢疾 1775

一、经文辑录 1775

二、前人论要 1776

三、研究与述评 1776

(一)痢疾的概念与病因 1776

(二)痢疾的分类与治法 1777

第十五节 霍乱 1778

一、经文辑录 1778

二、前人论要 1779

三、研究与述评 1779

(一)霍乱的概念与病因 1779

(二)霍乱的分类与治法 1780

第十六节 眩 1782

一、经文辑录 1782

二、前人论要 1784

三、研究与述评 1785

(一)眩的概念与病因 1785

(二)眩的分类与治法 1785

第十七节 疝 1787

一、经文辑录 1787

二、前人论要 1788

三、研究与述评 1789

(一)疝的概念与病因 1789

(二)疝的分类与治法 1790

一、经文辑录 1794

第十八节 疟 1794

二、前人论要 1797

三、研究与述评 1799

(一)疟的概念与病因 1799

(二)疟的分类与治法 1800

第十九节 小便病 1805

一、经文辑录 1805

二、前人论要 1807

三、研究与述评 1809

(一)小便病的概念与病因 1809

(二)小便病的分类与治法 1809

第二十节 虫病 1812

一、经文辑录 1812

二、前人论要 1813

三、研究与述评 1813

(一)虫病的概念与病因 1813

(二)虫病的分类与治法 1814

第二十一节 虚弱病 1815

一、经文辑录 1815

二、前人论要 1819

三、研究与述评 1821

(一)虚弱病的概念与病因 1821

(二)虚弱病的分类与治法 1822

第五章 妇人病证 1828

第一节 闭经 1828

一、经文辑录 1828

二、前人论要 1828

三、研究与述评 1829

(一)闭经的概念与病因 1829

(二)闭经的分类与治法 1830

第二节 血崩 1831

一、经文辑录 1831

二、前人论要 1832

三、研究与述评 1832

(一)血崩的概念与病因 1832

(二)血崩的分类与治法 1833

第三节 带下 1834

一、经文辑录 1834

二、前人论要 1834

三、研究与述评 1835

(一)带下的概念与病因 1835

(二)带下的分类与治法 1835

第四节 肠覃、石瘕 1836

一、经文辑录 1836

二、前人论要 1837

三、研究与述评 1837

(一)肠覃、石瘕的概念与病因 1837

(二)肠覃、石瘕的分类与治法 1838

第五节 不孕 1839

一、经文辑录 1839

二、前人论要 1839

三、研究与述评 1839

(一)不孕的概念与病因 1839

(二)不孕的分类与治法 1840

第六节 乳子风热 1841

一、经文辑录 1841

二、前人论要 1841

三、研究与述评 1841

(一)乳子风热的概念与病因 1841

(二)乳子风热的分类与治法 1842

第六章 官窍病证 1843

第一节 目病 1843

一、经文辑录 1843

二、前人论要 1846

三、研究与述评 1846

(一)目病的概念与病因 1846

(二)目病的分类与治法 1847

第二节 耳病 1853

一、经文辑录 1853

二、前人论要 1855

三、研究与述评 1856

(一)耳病的概念与病因 1856

(二)耳病的分类与治法 1856

第三节 鼻病 1859

一、经文辑录 1859

二、前人论要 1861

三、研究与述评 1861

(一)鼻病的概念与病因 1861

(二)鼻病的分类与治法 1861

第四节 咽喉病 1864

一、经文辑录 1864

二、前人论要 1868

三、研究与述评 1869

(一)咽喉病的概念 1869

(二)咽喉病的病因、分类与治法 1869

第五节 口舌病 1871

一、经文辑录 1871

二、前人论要 1874

三、研究与述评 1875

(一)口舌病的概念 1875

(二)口舌病的病因、分类与治法 1875

第六节 齿病 1878

一、经文辑录 1878

二、前人论要 1879

三、研究与述评 1880

(一)齿病的概念与病因 1880

(二)齿病的分类与治法 1880

第七节 前阴病 1882

一、经文辑录 1882

二、前人论要 1883

三、研究与述评 1884

(一)前阴病的概念 1884

(二)前阴病的病因、分类与治法 1884

第七章 疮痈病证 1887

第一节 痈疽 1887

一、经文辑录 1887

二、前人论要 1892

三、研究与述评 1893

(一)痈疽的概念与病因 1893

(二)痈疽的分类与治法 1893

第二节 疔疮 1895

一、经又辑录 1895

二、前人论要 1895

三、研究与述评 1896

第三节 其它 1897

一、经文辑录 1897

二、前人论要 1898

三、研究与述评 1899

(一)痤(疖) 1899

(二)痹(痱) 1899

(三)皶(粉刺) 1900

(四)隐轸(瘾疹) 1900

(五)痒(风瘙痒) 1901

(六)瘰疬 1902

(七)丹熛疮疡(丹毒) 1902

(八)痔 1902

(九)瘤 1903

第八章 《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专题研究 1904

第一节 阴阳盛衰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1904

一、《黄帝内经》阴阳盛衰理论概述 1904

二、后世医家对阴阳盛衰理论的发挥和应用 1905

(一)阐释阴阳失调病机 1905

(二)指导临床诊断 1906

(三)指导临床治疗 1906

(四)阐释体质理论 1908

第二节 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1909

一、对生克制化亢害承制理论的发挥 1909

二、生克制化亢害承制理论的临床应用 1913

第三节 五脏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1914

一、历代医家从临床方面对五脏藏神理论的发挥 1915

(一)五脏藏神的病理 1915

(二)五脏藏神在诊断和治则方面的意义 1915

二、五脏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 1916

(一)在六经辨证中的应用 1916

(二)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中的应用 1917

(三)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 1917

(四)在精神疗法中的应用 1920

第四节 五脏五液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1920

一、历代医家对五脏五液理论的发挥 1921

二、五脏五液理论的临床应用 1922

(一)汗为心液理论的临床应用 1922

(二)涕为肺液理论的临床应用 1923

(三)泪为肝液理论的临床应用 1925

(四)涎为脾液理论的临床应用 1926

(五)唾为肾液理论的临床应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