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医论选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新华编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4196·114
- 页数:898 页
第二节 综述 1
脏腑的解剖位置(赵献可) 1
第一章 脏腑学说 1
脏腑记叙(王清任) 4
体表部位与脏气经脉的关系(高世栻) 8
脏腑相迈论(李梴) 12
五脏与躯体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一)(贵元御) 13
脏腑功能及其与组织器官的联系(林?琴) 13
五脏与躯体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二)(《医参》) 14
脏腑病机(唐宗海) 15
脏气有强弱,禀赋有阴阳(张介宾) 22
人身阴阳体用论(章楠) 24
体质有阴脏阳脏平脏之分(程芝田) 27
体质有寒热燥湿之分(陆晋笙) 28
人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李梴) 29
第二节 心与脑 29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王清任) 30
脑与肾的关系(《医参》) 31
脑气不足(复视)治在肝(钱镜湖) 32
真心痛证治(陈士铎) 33
血瘀胸痛证治(王清任) 34
厥心痛证治(林佩琴) 34
心痹证治(秦昌遇) 35
脚痹与胸痞的鉴别(华玉堂) 36
胸痹的病机(林佩琴) 36
胸痹证治(喻昌) 37
癫狂痫的鉴别(王肯堂) 38
癫狂痫的病因与治法(龚商年) 39
怔忡惊悸恐惧健忘烦躁宗气动概述(罗国纲) 40
怔忡惊恐的病机与治法(林佩琴) 42
健忘的病机与治疗原则(龚廷贤) 43
健忘的病机与治疗方法(林佩琴) 44
心血(阴)虚不得卧(秦昌遇) 45
心肾不交不得寐(陈士铎) 46
心肾不交论(绮石) 47
乙癸同源论(李中梓) 48
心气(阳)虚不得卧(秦昌遇) 48
第三节 肝与肾 48
肝气肝火肝风的病机与治疗原则(林佩琴) 51
肝气证治(李冠仙) 52
酐风证治(华岫云) 54
肝火证治(邵新甫) 54
眩晕证治(华岫云) 55
脉象总论(周学海) 56
治肝三十法(王泰林) 56
治病分合论(徐大椿) 59
平肝即舒肝,非伐盱说(周学海) 60
论肝无补法(张介宾) 61
中风的病因病机(孙一奎) 61
中风证治(华岫云) 64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王清任) 65
论半身不遂在左属血在右属气(张介宾) 67
论左右偏胜说(近藤明隆昌) 68
淋浊证治(邵新甫) 69
小便不通由于命门火衰(陈士铎) 70
遗尿必须治肺肾(张介宾) 71
迢精由于心病(张介宾) 71
遗精证治(邹滋九) 72
欲不可遏,法宜?肝健脾(周学海) 73
阳痿囚于失志(王节斋) 74
甲痿证治(华岫云) 74
胖肾互补论(周子干) 75
论天癸非精血(张介宾) 76
第四节 脾与胃 77
脾胃的功能与病因病机(李杲) 77
脾胃与心肝肺肾相关的发病原理(季杲) 81
饮食劳倦论(李杲) 86
论脾胃的功能与病变(张介宾) 89
论东垣《脾胃沦》(张介宾) 91
脾胃分治(一)(华岫云) 93
脾胃分治(二)(罗浩) 94
论牌开胃降(唐大烈) 96
脾气能吸取饮食中的精微(《医参》) 97
胃气概括牌之阳气(程郊倩) 97
健脾阳有三种功效(陈念祖) 98
论补牌阴法(吴澄) 99
抬病当以脾胃为先(王三尊) 100
诸病不愈当洽脾胃(周子干) 101
精血木足须补脾胃化源(赵晴初) 101
治病必察脾胃之虚实(《见闻录》) 101
脾胃病治法(周子干) 102
脾胃病用药(林佩琴) 102
胃脘痛证治(邵新甫) 103
呕吐的病因病机(张介宾) 104
呕吐证治(华岫云) 104
吐蛔证治(华玉堂) 106
噎膈与反胃的证治不同(张介宾) 106
膈证的病因病机(《会心录》) 107
噎膈的治法(张璐) 107
呃逆证治(邹时乘) 110
嘈证有虚实真伪之辨(华岫云) 110
黄疸的辨证(张介宾) 111
黄疸证治(朱震亨) 113
痢疾论(朱震亨) 114
痢疾的病因病机与治法(严用和) 116
痢疾的治法与用药(王纶) 116
霍乱的病因病机(孙思邈) 118
霍乱的辨证(成无己) 119
霍乱的治法(李中榨) 119
泄泻治法有九(李中梓) 120
泄泻证治(蒋式玉) 122
便闭证治(华岫云) 123
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抿(杨士瀛) 123
咳嗽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张介宾) 123
肠痹证治(华玉堂) 125
肺脏的生理功能(《己任编》) 125
第五节 肺 125
肺的功能与病机(喻昌) 126
肺的特性及肺痹证治(华岫云) 126
咳与嗽为一证(张从正) 127
咳嗽有自外入,有自内发(张璐) 129
咳嗽关乎肺脾(秦昌遇) 129
气喘的病机与脉证(张介宾) 130
哮与喘证洽(华玉堂 新甫邵) 131
肺痿的病机与治法(邹时乘) 132
咳嗽声哑证治(张介宾) 133
失音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林佩琴) 133
附:虚损 134
虚损综述(吴澄) 134
治虚损必辨阴虚阳虚(罗美) 136
理虚本于肺脾肾(绮石) 138
理虚统于肺脾(绮石) 139
阳虚之证统于脾(绮石) 140
阴虚之证统于肺(绮石) 141
外感致虚损(外损)论(吴澄) 142
治虚劳十万(葛乾孙) 147
虚劳论(陈念祖) 149
虚劳续沦(陈念祖) 151
第六节 三焦、包络、命门三焦、包络、命门辫(张介宾) 153
三焦为腔子,心包络为褒心之膜(虞抟) 159
心包络为子户,命门即心包络(程知) 160
心包络即膻中,三焦即腔子(何梦瑶) 161
三焦为网油,命门为焦原(唐宗海) 162
命门为肾系,三焦为网油(唐宗海) 163
三焦为三元之气(华佗) 163
三焦无形说(孙一奎) 164
三焦为右肾下脂膜(张果) 166
三焦为精府(陈言) 167
三焦主持诸气(李杲) 168
三焦为脏腑的处所(俞弁) 168
论三焦有三(张介宾) 169
三焦为胃部上下之匡廓(沈金鳌) 172
三鱼能通调水道(陈念祖) 173
三焦为胸膈腹内三空处(顾彭年) 173
三焦为有名无形之气(周省吾) 174
三焦为淋巴系统(章太炎) 175
论证三焦为网油(张锡纯) 180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张介宾) 182
命门为子宫之门户(张介宾) 185
命门在两肾之间,为一身之主宰(赵献可) 186
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徐大椿) 189
命门为先天之火(陈士铎) 190
命门在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陈念祖) 191
命门为人身之真阳(周省吾) 191
第七节 君火相火 193
君火相火论(朱震亨) 193
火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戴元礼) 195
丹溪泪火篇议(孙一奎) 197
君火相火的含义(一)(张介宾) 199
君火相火的含义(二)(罗国纲) 201
君火相火的病机(张介宾) 202
合论丹溪、景岳相火大意(蒋星墀) 203
相火为龙雷之火(赵献可) 204
人身各脏均有水火(莫文泉) 205
虚火伏火论(绮石) 206
虚火实火阴火辨(陆懋修) 207
火证治法(周子干) 209
火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用药(何梦瑶) 209
论火証及其治法(罗国纲) 212
驳龙雷之火补阳则消说(莫文泉) 212
引火归源辨(陆以?) 213
升阳散火、滋阴降火辨(罗图纲) 214
水火既济而气生(韦协梦) 214
第八节 阴阳升降 215
阴阳平衡与阴阳偏盛(严用和) 215
扶阳为本(窦材) 216
阳有余阴不足论(朱震亨) 219
大宝论(张介宾) 219
真阴论(张介宾) 222
人身阴阳有先后天之分,而以阳为生之本(张介宾) 226
论贵阳贱阴之谬(陆懋修) 228
病、脉、药各有阴阳之分(徐大椿) 229
病曲附阳之偏,洽则荆其偏而病自已(吕震名) 230
论苦寒补阴之误(张介宾) 230
阴阳不可偏朴论(程芝田) 231
阴阳互根论(石芾南) 232
脏腑的阴倔互根与升降(黄元御) 234
阴阳升降论(芬余氏) 235
阴阳升降为治病之纲要(李宗源) 237
升降出入论(周学海) 239
升释出入为石病之纲领(蒋星墀) 243
水升火降说(孙庆增) 244
升降治法(顾靖远) 244
用药升降治病关组谱(景冬阳) 245
第二章 经络学说 247
第一节 综述 247
医者当明经络(窦材) 247
经脉各从脏腑而发(徐大椿) 247
经脉、络脉、孙络之间的关系(余傅山) 248
经络的结构与功能(石芾南) 248
经络的生理功能(一)(黄元御) 249
经络的生理功能(二)(冯兆张) 249
治病重在和气血(唐大烈) 250
用药必先通络(韦协梦) 25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251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病候、治疗原则(《灵枢经》) 251
经脉篇书例解(莫文泉) 258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59
奇经八脉的含义和内容(秦越人) 259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秦越人) 259
奇经八脉的病候(秦越人) 260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一)(滑寿) 261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二)(李时珍) 262
维脉为病论治(唐大烈) 263
第四节 经别、经筋与别络 263
十二经别的循行部位(《灵枢经》) 263
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病候与治法(《灵枢经》) 265
经筋联骸络身(陆晋笙) 269
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部位与病侯(《灵枢经》) 270
第五节 诸痛论 273
疼痛虚实辩(刘恒瑞) 273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辩(喻昌) 274
诸痛不宜补气辩(张介宾) 275
诸痛证治大纲(华玉堂) 276
诸痛辨证施治(一)(刘恒瑞) 278
诸痛辨证施治(二)(华秉麾) 280
头痛辨证(张介宾) 282
头痛证治(邹时乘) 283
头凤证治(邵新甫) 283
头痛、头风为同一病(王肯堂) 284
头痛引经药(一)(朱震亨) 284
头痛引经药(三)(汪切庵) 284
身痛证治张璐 285
旗痛辨证施治(林佩琴) 286
腹痛证治(邵新甫) 288
胁痛辨证(张介宾) 289
胁痛辨证施治(《会心录》) 290
腰痛辨证施治(张介宾) 292
腰痛证治(龚商年) 294
第三章 气血津液学说 297
第一节 综述 297
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姜天叙) 297
气血与水火阴阳的错综关系(韦协梦) 298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韦协梦) 299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周学海) 299
论治病不出气血痰郁(张介宾) 300
杂证主治在于气血痰郁(程国彭) 300
气血之间的关系及其病证与治法(一)(龚廷贤) 301
气血之间的关系及其病证与治法(二)(陆橄修) 303
抬气三法与治血三法(顾靖远) 304
气血虚实,治各不同(王清任) 304
气血亏虚,治疗重在脾肾(费伯雄) 305
气血病用药轻重论(周声溢) 306
论治气血诸药(缪希雍) 307
第二节 气 308
人身之气综述(何梦瑶) 308
真气有上中下之分(喻昌) 310
阳气有三(陈嘉璴) 310
论阳常有余(张介宾) 311
气有先天后夭之分(吴谦) 312
大气沦(喻昌) 312
宗气的病证与治法(周声溢) 315
营卫之气论(一)(汪机) 315
营卫之气论(二)(赵晴初) 318
营卫之气论(三)(吴谦) 319
营卫之气论(四)(莫文泉) 320
营卫不能直指气血(和柳安) 320
卫出下焦(石芾南) 321
辨三阴三阳之气(张志聪) 321
人身气化说(陆晋笙) 323
论气有余便是火(一)(张介宾) 324
论气有余便是火(二)(管象黄) 324
论气有余便是火(三)(韦协梦) 325
气之病证(何爹瑶) 325
治病不离平气(张介宾) 327
气病治法(一)(张介宾) 327
气病治法(二)(戴元礼) 329
气病的洽法与方药(何梦瑶) 331
气病治肾(王肯堂) 333
元气盛衰为病治的根本(王三尊) 334
用药效否当贵之元气强弱(王三尊) 334
气滞由气虚者宜补(罗国纲) 334
气不虚不阻(韦协梦) 335
疾病预后决定于元气存亡(徐大椿) 335
预后不良因元气脱或一脏气绝(徐大椿) 336
第三节 血 337
血液综述(张志聪) 337
血的生理与病机(一)(徐用诚) 339
血的生理与病(二)(何梦瑶) 340
血病的辨证施治(张介宾) 341
出血病证(张璐) 346
血证治法纲要(罗美) 349
血证治疗八法(吴澄) 350
血证有四,治法有五(刘渊) 352
洽血贵静(萧京) 352
血的病证与治疗用药(戴元礼) 354
洽血证必须调气(一)(孙一奎) 356
洽血证必须调气(二)(陈士铎) 356
瘀血综述(唐宗海) 357
瘀血的病因病机与阏瘀血挟痰证治(罗赤诚) 361
瘀血发热类伤寒论(陶华) 362
瘀血内热(周学海) 362
瘀血治法(王清任) 363
论消瘀法(唐宗海) 364
论祛瘀生新与生血之源(唐宗海) 366
论补血法(唐宗海) 368
脾胃病出血的洽法(罗美) 374
吐血治疗三要法(缪希雍) 374
贝血无寒辟(张介宾) 375
吐血忌凉涩说(许镜澄) 376
衄血证治(邵新甫) 377
咳血证治(张介宾) 378
略血证治(张介宾) 379
便血证洽(张介宾) 380
尿血证治(张介宾) 383
寒略(张介宾) 383
症瘕证治(龚商年) 385
治积分初中隶三法(李中梓) 386
血臌证治(唐宗海) 387
津液与痰坎综述(冯兆张) 389
第四节 津液 393
痰饮的病因及病证(一)(陈言) 395
痰饮的病因及病证(二)(汪必昌) 395
痰饮的病机与辨证(张介宾) 397
痰饮的病证与治疗原则(龚廷贤) 399
痰饮的病机与治法(林佩琴) 400
痰饮证治(邹滋九) 400
痰饮分洽说(周学海) 402
痰的病因及病证(徐用诚) 403
痰的病证(王隐君) 404
痰证关系脾肺肾(吴澄) 404
肾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说(吴澄) 405
痰病的辨证施治(何梦瑶) 406
论经络痰邪(张介宾) 406
治痰先治气(赵晴初) 408
痰病证治(华岫云) 409
论治痰之本(张介宾) 409
痰病的治疗用药(一)(朱震亨) 410
治次大法(芬余氏) 413
痰病妁治疗用药(二)(刘一仁) 413
水肿胀满论(李中梓) 414
肿胀的辨证(张介宾) 416
肿胀证治(一)(罗国纲) 418
肿胀证治(二)(姚亦陶) 420
水肿论(喻昌) 421
水肿的治法(张介宾) 423
胀病论(喻昌) 425
臌胀证治(一)(张介宾) 426
臌胀证治(二)(陈士铎) 428
汗为人身津浓所化(张介宾) 430
汗沦(一)(吴瑭) 431
汗论(二)(何梦瑶) 432
汗病证治(一)(戴元礼) 434
汗病证治(二)(邹滋九) 435
伤寒自汗盗汗论(成无己) 436
自汗盗污证治(张介宾) 438
大汗证治(陈士锋) 441
捎渴论(楼英) 442
销谒证治(一)(张介宾) 443
消渴证治(二)(邹滋九) 445
第四章 病因学说 447
定气虚为发病之源(高世栻) 447
病邪乘正气虚而侵入(韦协梦) 447
第一节 综述 447
论疫病之由(吴有性) 448
三因论(陈言) 451
六淫致病随人之体质而变化(吴谦) 451
内伤外感辨(李杲) 452
治病从证不拘因(鹤冲元逸) 455
治病必须辨别病因(徐大椿) 455
病位传变论(徐大椿) 456
病证传变论(徐大椿) 457
伤寒传经论(吕震名) 458
五方水土不同与发病的关系(王燕昌) 458
昼夜阴阳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李杲) 459
邪解(莫文泉) 459
第二节 外感病因 460
外因饱(陈言) 460
六淫的特性(一)(陆晋笙) 462
六淫的特性(二)(王士雄) 463
六淫与四时的关系(何梦瑶) 465
外感六淫与人身六气变化的关系(何梦瑶) 465
风无定体论(沙玉书) 467
凤为百病之长论(华岫云) 468
伤风证治(冯兆张) 469
伤寒证治纲领(林佩琴) 469
寒邪致病的病理与病证(张介宾) 469
燥湿为百病提纲(石芾南) 470
秋燥沦(一)(喻昌) 475
秋燥论(二)(费伯雄) 479
燥病证治(二)(邵新甫) 480
燥病证治(一)(罗国纲) 480
湿论(杜铜峰) 481
湿邪的种类与致病特点(张介宾) 482
湿病证治(一)(沙玉书) 483
湿病证治(二)(华岫云) 484
燥湿同形同病(周学海) 485
痹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张介宾) 487
痹证的治法与用药(朱震亨) 488
痹证有瘀血说(王清任) 489
痿证的病机与治法(邹滋九) 490
暑病辨证(张介宾) 491
暑邪致病特点(林佩琴) 491
暑病证治(一)(冯兆张) 493
署病证治(二)(程国彭) 493
火邪论(费伯雄) 494
火分内外虚实(李梴) 494
风火有外内之异(韦协梦) 495
虚火论(张介宾) 495
杂气沦(吴有性) 497
温瘟不同论(雷少逸) 500
伤寒时疫辨(吴有性) 501
时行疫疠与风寒有异(戴天章) 502
疫与伤寒似同而异(余霖) 503
疫疠证治(一)(邹滋九) 503
疫疠证治(二)(程国彭) 504
寒疫证治(一)(吴瑭) 505
疫邪为热毒(周思哲) 505
寒疫证治(二)(叶桂) 506
劳伤论(费伯雄) 506
第三节 内伤病因 506
五志惟心所使(喻昌) 508
五郁六郁解(沈明生) 508
五脏内伤外应见证(周学海) 510
郁证的病因病机与治法(何梦瑶) 511
郁病证治(华岫云) 513
情志之郁证治(张介宾) 514
厥证的病机与辨证施治(张介宾) 516
撅证的辨证施治(李用粹) 518
饮食失节须分虚实调治(朱震亨) 519
饮食失节导致的病证(严用和) 519
饮食所伤的辨证(张介宾) 520
饮滨酒过多成膈(喻昌) 521
伙酒之利弊(《医方类聚》) 521
虫病的病因与症状(张介宾) 522
鱿厥证治(李梴) 523
劳伤阳虚发热(周学海) 523
虫病证治(陆履安) 523
劳伤(华佗) 524
逸病论(陆懋修) 525
第五章 四诊八纲学说 527
先议病后用药论(喻昌) 527
第一节 综述 527
议病式(喻昌) 528
病症不同论(徐大椿) 529
脉症与病相反论(徐大椿) 530
审症论(张睿) 530
症中症论张睿 531
四诊合参(一)(张介宾) 532
四诊台参(二)(张介宾) 533
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章楠) 533
脉症从舍(一)(李中梓) 534
脉症轻重论(徐大椿) 535
脉症从舍(二)(何梦瑶) 535
四诊以望问为最要(除念祖) 536
八纲论略(程国彭) 537
第二节 四诊 538
望色须察神气论(石芾南) 538
舌诊论(一)(章楠) 540
舌诊论(二)(高世栻) 543
舌诊论(三)(怀抱奇) 545
舌诊论(四)(曾伯渊) 546
舌质舌苔辨(周学海) 547
舌苔有根无根辨(周学海) 548
辨舌色真伪(陆以?) 549
望形窍论(石芾南) 549
望形体肤色(朱震亨) 549
斑痧疹瘰辨(邵新甫) 552
论白瘖(屠彝尊) 553
察指纹(张介宾) 554
指纹析义(陈复正) 554
闻声论(喻昌) 556
闻声须察虚实论(石芾南) 557
辨息论(喻眉) 558
问诊论(一)(喻昌) 559
验二便(柯琴) 559
问诊论(二)(蒋忡芳) 561
脉诊沦(汪机) 561
切脉大旨(周学海) 565
切脉以虚实为纲要(张介宾) 567
六纲脉论(徐大椿) 568
八纲脉论(陈念祖) 569
脉象主病(周学海) 570
脉象主病不可拘泥(王燕昌) 571
切脉要以常衡变(张介宾) 572
切脉须审脉象变态之囚(王燕昌) 572
治病以脉为凭(韦协梦) 572
临证不可专凭脉(陆以号) 573
第三节 八纲 573
辨证六纲(张介宾) 573
辨表里证(张介宾) 574
辨寒热证(张介宾) 575
寒热同形同病说(周学海) 577
发热论(何梦瑶) 578
恶寒沦(何梦瑶) 580
寒热真假辨(张介宾) 581
辨虚实证(张介宾) 583
虚实略论(周学海) 584
虚证有六因(绮石) 585
辨阴阳证(李宗源) 587
疑似之症须辨论(李中梓) 587
第六章 治疗学说 589
第一节 综述 589
辨治大法论(李中梓) 589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周学海) 590
施治贵乎精一(张介宾) 591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徐大椿) 593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徐大桩) 593
治病不必顾忌论(徐大椿) 593
治病缓急分合论(罗浩) 594
治病缓急论(徐大椿) 595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徐大椿) 597
稳当之方论(王德森) 598
治轻证宜细心,重病宜大胆论(雷少逸) 599
治病不可为古人所愚所囿(孟今氏) 599
轻药愈病论(徐大椿) 600
新病兼补,久病专攻说(周学海) 601
出奇制病论(徐大椿) 602
治病要随机应变(怀抱奇) 602
五脏六腑体用治法论(吴瑭) 603
治法要语(二)(罗国纲) 605
治法的运用必须辨证(程芝田) 605
治法要语(一)(吴瑭) 605
外治法论(吴师机) 606
治疗方法各有所宜(心禅) 606
法中法论(张睿) 610
三法五治论(王好古) 611
探病法论(张介宾) 612
用药如用兵论(徐大椿) 612
药对证而增剧论(周学海) 613
药验论(莫文泉) 613
治未病论(一)(朱震亨) 615
病后诃补须兼散气破血(周学海) 615
第二节 治疗原则 615
扶正祛邪论(张介宾) 617
治未病论(二)(徐大椿) 617
古法活用论(王燕昌) 619
补泻须分虚实缓急与邪之有无(顾靖远) 619
疫症须辨虚实施治(程芝田) 619
虚为百病之由,治虚为去病之要(冯兆张) 621
虚实夹杂证治法(喻昌) 621
虚实互见,补泻兼施(周学海) 622
攻补同用沦(徐大椿) 626
补泻参用(周学海) 627
发明欲补先泻、夹泻于补之义(周学海) 628
标本沦(一)(李杲) 629
标本论(二)(张介宾) 629
标本中复有标本(盛启东) 631
治病求本,本子致病之因(韦协梦) 631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之邪(朱震亨) 631
治病求本,本于病因病机(周子干) 632
治病求本,本于表里寒热虚实证(张介宾) 632
治病求本,本于脾肾(李中梓) 633
治病求本,本于肾阴肾阳(冯兆张) 635
末病尤当治本(周学海) 636
惫则洽其标论(韦协梦) 636
正治反治论(张介宾) 636
反治论(一)(《雷公炮制》) 637
反治论(二)(何梦瑶) 637
反佐服药法(徐大椿) 638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论(陈士铎) 638
同病异治论(徐大椿) 639
审时用药沦(缪希雍) 640
五方异治论(徐大椿) 642
方土不同论(张睿) 642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李中梓) 643
膏粱藜藿病体治法不同沦(吴达) 644
膏粱迥别论(张睿) 645
富贵贫贱攻补异宜辩(周学海) 645
老年小儿病治法论(程芝田) 646
治虚人及幼儿实证宜早宜重说(王德森) 647
古今治法无异同论(程芝田) 647
论古法通变(张介宾) 648
治时病常变须会通论(雷少逸) 650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张从正) 651
第三节 治疗方法 651
八法论略(程国彭) 651
论和法(程国彭) 654
病在表者皆可用汗法(张从正) 655
散略(张介宾) 659
论汗法(程国彭) 660
和略(张介宾) 663
病在下者皆可用下法(张从正) 666
和解法说(周学海) 666
攻略(张介宾) 671
论下法(程国彭) 672
病在上者皆可用吐法(张从正) 678
论消法(程国彭) 678
论吐法(程国彭) 681
论清法(程国彭) 684
热略(张介宾) 686
论温法(程国彭) 687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周学海) 690
论补法(程国彭) 691
补略(张介宾) 691
?养峻补论(李冠仙) 695
通补守补论(吴瑭) 695
佣虚发热证治法(赵献可) 696
气血阴阳虚证之治法(喻昌) 696
糍阴降火沦(赵献可) 698
糍阴之荆不可多用(陈念祖) 699
用补法须识其经、得其法(韦协梦) 700
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张从正) 701
补剂不得滥用(徐大椿) 704
补药可通融论(徐大椿) 705
固略(张介宾) 706
虚不受补论(吴瑭) 706
兼略(张璐) 707
因略(张介宾) 707
敛散并用(周学海) 708
敛散升降四治说略(周学海) 708
通祛与塞法总论(李宗源) 709
敛降并用(周学海) 709
夹证兼证论治(雷少逸) 710
汗吐攻和补法对血证的宜忌(唐宗海) 711
第四节 饮食调养*病去宜饮食调养(心禅) 713
饮食宜忌论(一)(徐大椿) 714
饮食宜忌论(二)(《赤崖医案》) 715
忌口要点(华秉麾) 716
饮食禁忌(王燕昌) 716
不食与禁食(华玉堂) 716
伤寒饮食宜忌论(张介宾) 717
饮食禁忌之由(朱震亨) 717
患者当遵饮食禁忌(杜时彰) 717
外感饮食宜忌论(王三尊) 718
伤寒禁食辩(陆士谔) 718
感冒不可禁饮食(韦协梦) 719
病人所嗜可节不可绝(冯兆张) 720
外症饮食宜忌论(王士雄) 720
方药的运用必须辨证(徐大椿) 722
第一节 方剂总论 722
第七章 方剂药物总论 722
制方大法论(柯琴) 723
随证以立方(赵晴初) 723
制方定法论(张睿) 725
方中方沦(张睿) 726
方药离合论(徐大椿) 727
方为备于效法(冯兆张) 727
制方必明药之性味(张元素) 728
十剂论略(徐之才) 729
十荆释义(李时珍) 730
十剂用药规矩潜(景冬阳) 733
寒热剂论(顾靖远) 734
伤寒方论(陆懋修) 735
用古方必须化裁(罗浩) 736
古方用法论(莫文泉) 736
古方加减论(徐大椿) 737
成方须损益论(雷少逸) 738
治病宜用药不宜用方论(陆成一) 739
用古方必求其立方之故(吴瑭) 740
用古方必须与现症相合(徐大椿) 740
用方贵加减得法(程芝田) 741
拘方治病病必殆(赵晴初) 741
拾病不必拘执古方论(吴瑭) 741
立方贵在活与简(周声溢) 742
君臣佐使论(二)(韦协梦) 743
君臣佐使论(一)(喻昌) 743
角药忌夹杂(陆以?) 743
单方论(一)(徐大桩) 744
用经验方也必须辨证(赵晴初) 745
单方论(二)(陆以?) 745
方药剂量论(一)(徐大椿) 746
方药剂量论(三)(李冠仙) 747
方药荆量论(二)(徐大椿) 747
方药“等分”解(朱欧皆) 748
药物分类说(李时珍) 749
药用部分说(李时珍) 749
四气四性辩(寇宗奭) 750
药性简误指归(缪希雍) 750
药性阴阳论(李呆) 751
药性差别论(缪希雍) 751
气味宜忌论(张介宾) 752
药石性同用异论(徐大椿) 753
药性各有其偏(莫文泉) 753
药物七情论(李时珍) 754
药性畏恶反辩(张志聪) 754
药性刚柔论(莫文泉) 754
药性变迁沦(徐大椿) 755
五脏苦砍补泻药味(王好古) 755
汤液治病分气味不分经络(莫文泉) 757
用药须分经络(韦协梦) 757
引经药论(吴瑭) 758
药引论(张睿) 758
雷公炮制十七法(张骥) 760
雷公炮制论(吴瑭) 761
制药法论(一)(莫文泉) 762
制药法论(二)(雷大震) 762
药物治病关乎气化说(陆晋笙) 763
论病有对待,药亦有对待(陆晋笙) 763
药物配伍例(孙一奎) 765
用药要法(王燕昌) 766
医者有好用畏用之药说(吴瑭) 767
论药之体质、气味与用药、煎药法(石芾南) 767
用药诸法说(唐大烈) 767
煎药法论(徐大椿) 771
煎药有缓急次第(韦协梦) 771
煎药用水各有所宜(《雷公炮制》) 772
煎药与服药法(徐大椿) 772
服药法论(徐大椿) 773
第八章 各料证治总论 774
第一节 内科证治总论 774
内伤外感证治论(李宗源) 774
外惑内伤证治纲要(傅学渊) 776
伤寒杂病论(柯琴) 776
伤寒治法可通治杂病(徐镛 王台) 780
论伤寒无补法(一)(张介宾) 781
伤寒汗宜早下宜迟(罗国纲) 781
诊伤寒无补法(二)(韦协梦) 782
伤寒温热诊治论(莫文泉) 782
温热病辨证施治(叶桂) 783
治疫必须解毒(顾祖庚) 790
疫分胃腑胃经辨(陆成一) 790
老年病的洽法<一)(尤乘) 791
老年病的洽沦(二)(徐大椿) 791
第二节 外科治总论 792
疮疡辨证(张介宾) 792
疡科求本论治(寓秉钧) 793
外证诊治须知(徐大椿) 793
外疡从内出论(高秉钧) 794
痈疽总论(王维德) 795
痈疽治法总论(陈实功) 797
阴疽辨证(王维德) 798
阴疽治法(王维德) 799
痈疽五善七惑辨证(张介宾) 799
疮疡五兽七恶治法(薛己) 800
乳症(林佩琴) 802
女子乳病与男子有异工沈金鳌 802
第三节 妇产科证洽总论 803
月经约生理与病机(陈自明) 803
月经病的病因病机(张介宾) 803
月经病论(一)(方约之) 805
月经病论(二)(沈金鳌) 806
带下病论(沈金鳌) 807
前阴诸疾论(武之望) 808
胎前产后慎药论(雷少逸) 811
安胎论(刘恒瑞) 812
产后总论(傅山) 812
生化总论(傅山) 814
产后病治法论(吴瑭) 814
产后宜温辩(徐大椿) 815
第四节 儿科证治总论 816
小儿体质论(石芾南) 816
儿科病证治论略(张介宾) 817
几科病诊治法(《儿科醒》) 818
儿科表证办 施治(《儿科醒》) 819
几科里证辨证施治(《儿科醒》) 820
儿科寒证辨证施治(《儿科醒》) 821
儿科热证辨证施治(《儿科醒》) 823
儿科虚证辨证施治(《儿科醒》) 824
儿科实证办证施治(《儿科醒》) 825
急惊论(曾世荣) 827
馒惊论(曾世荣) 830
论痘疹之原(万密斋) 831
抬痘之要在于解毒(万密斋) 832
痘证治法(缪希雍) 833
患痘须知(陆晋笙) 833
治小儿用药宜轻论(心禅) 834
小儿药饵之误(张介宾) 835
小儿无补肾法辩(张介宾) 836
小儿易虚易实辩(《医参》) 837
变蒸说(张介宾) 837
第五节 五官科证治总论 838
耳病证治论(赵献可) 838
耳病证洽(一)(罗国纲) 840
耳病证治(二)(邹时乘) 840
鼻病治法大纲(罗国纲) 841
鼻病证治(华玉堂) 841
咽喉病的病机与治法(罗国纲) 842
咽喉病证治通论(《咽喉脉证通论》) 842
喉痧症治总论(丁甘仁) 845
烂喉丹痧证治(祖鸿范) 848
烂喉痧论(李纯修) 848
论口病(罗国纲) 849
口疮证治(赵献可) 850
齿论(赵献可) 850
论舌病(罗国纲) 852
齿病证治(罗国纲) 852
眼的生理与病机(赵献可) 852
五轮说(王肯堂) 853
八廓说(王肯堂) 855
论目疾五脏病饥(顾锡) 856
论内外障(傅仁宇) 859
眼病证治(一)(罗国纲) 860
眼病证治(二)(丁圣彦) 861
眼病用药寒热论(傅仁宇) 862
论眼病点服药(傅仁宇) 863
金针开内障论(张飞畴) 864
诸家得失策(杨继洲) 867
第六节 针灸、正骨证治总论 867
针灸问答(徐春甫) 869
穴有奇正策(杨继洲) 871
大病宜灸(窦材) 873
灸难妄用(赵晴初) 874
正骨手法总论(吴谦) 875
附录 877
一、五行学说 877
五行生克别论(陈士铎) 877
颠倒五行解(程芝田) 879
二、五运六气学说 881
五脏生克说(何梦瑶) 881
五运六气学说溯源(丹波元简) 881
五脏附五行无定说(章太炎) 883
五运六气论略(马莳) 885
精通运气有先知之妙(吴瑭) 888
论五运六气之谬(缪希雍) 888
五运六气不足凭说(陈念祖) 889
运气之理不可拘泥(冯兆张) 890
三、所引书目及其作者简介索引 890
治病不可拘执于五运六气(黄承昊) 890
第二节 药物总论 7499
- 《女丹仙道:道教女子内丹养生修炼秘籍 下》董沛文著 2012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跟师名中医经验录》严晓枫主编 2019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