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必要生产论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雍文远,王志平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4074598
- 页数:683 页
导言 1
第一篇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和资金 3
第一章 社会主义商品 3
第一节 私人商品转化为公有商品 3
私人产品向公有产品的转化 3
公有产品仍然是商品 6
社会主义商品的特点 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的内在矛盾 14
不完全的直接社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4
商品在内在矛盾及其根源 16
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飞跃 18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 18
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0
第二章 社会主义货币 23
第一节 商品交换和货币 23
第二节 社会主义货币的职能 27
作为统一核算劳动耗费和组织计划管理的价值尺度 27
作为联结工农、城乡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流通手段 28
支付手段 29
贮藏手段 29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 30
第三节 关于人民币价值基础问题 31
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 37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金 37
第三章 社会主义资金 37
资金及其本质 38
第二节 资金构成及其作用 41
物化劳动资金和活劳动资金 41
资金不同构成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 42
第三节 资金的运动 44
资金运动的形式及其基本公式 44
资金流通公式与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 46
第一节 劳动过程 49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及其简单要素 4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劳动过程的价值创造过程 49
第二篇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 49
社会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52
社会必要劳动和社会必要产品 56
第二节 价值创造过程 58
转移价值和新创造价值 58
新创造价值(n)的分割及其特点 60
第三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62
第五章 社会必要产品 65
第一节 社会必要产品(n)的意义 65
个人必要产品(v)及其量的界限 65
公共必要产品(m)的范围和用途 68
社会必要产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高度理论概括 70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般 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74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特点 7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81
社会必要产品规律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8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特点 86
第六章 社会需要 88
第一节 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 88
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消费能力 88
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辩证关系 91
第二节 社会需要量变化的规律 94
社会需要量及其结构 94
社会需求的伸缩性或弹性 96
第三节 社会需要和社会总劳动量的合理分配 100
有计划分配社会总劳动量的依据 100
市场信息和市场预测 102
第七章 经济效益 105
第一节 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必要产品的增长 105
社会主义经济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105
讲求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107
第二节 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 109
宏观经济效益的考察 109
微观经济效益的考察 111
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112
对不同产品生产的选择 114
第三节 劳动耗费与效用的比较 114
生产同一产品不同方法之间的选择 118
相互替代产品之间的选择 119
提高劳动生产率 121
第八章 技术进步 123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社会必要产品的增长 123
科学技术日益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123
技术进步是增加社会必要产品的主要途径 128
第二节 技术进步的巨大可能性和发展趋势 130
社会主义制度为技术进步开辟了广阔道路 130
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 133
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40
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44
第九章 企业的地位和职能 144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144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合理权益 147
第二节 企业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职能 152
管理的必要性和两重性 152
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科学管理 156
第三节 管理的权威和管理的民主 160
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有权威的指挥 160
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地位 163
第十章 生产力配置 167
第一节 生产力配置与社会必要产品的增长 167
生产力诸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167
制约生产力配置的因素 170
生产力配置与宏观经济效益 173
第二节 生产力的合理配置 175
生产力合理配置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特征 175
生产力合理配置的原则 178
第三节 经济区 184
经济区是生产力合理配置的重要形式 184
划分经济区的原则 186
我国的经济区 188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积累 1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积累的性质和重要意义 190
社会主义积累的性质 190
积累与社会必要产品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193
第二节 积累基金的使用与效益 19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的规律和人口问题 200
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00
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 203
社会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06
第三篇 资金循环、周转和核算 211
第十二章 资金循环 2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 211
第二节 资金循环的三个阶段 212
资金形式的变换和循环 212
关于活劳动资金是否参加企业资金循环的问题 215
资金循环的特点 217
三种形式的资金循环同时并存 218
第三节 资金循环的三种形式 218
W--W’和G--G’公式的关系 219
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221
第四节 流通费用 223
两类流通费用 223
流通费用的不同补偿方式 226
流通费用和经济效益 226
第十三章 资金周转 229
第一节 资金周转的速度和形式 229
资金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229
资金周转的不同形式 230
影响资金周转速度的因素 231
加快资金周转的经济意义 232
第二节 固定资金的周转 235
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235
固定资产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折旧和折旧率 236
折旧基金的性质和合理使用 238
第三节 流通资金的周转 241
流动资金的实物构成和周转特点 241
制约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因素 242
第四节 资金管理体制 244
资金的无偿占用和有偿占用 244
固定资金的有偿占用 245
流动资金的全额信贷 246
经济核算和它的两个层次 248
第十四章 经济核算 248
第一节 经济核算和企业经营模式 248
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模式 250
第二节 经济核算的范畴和指标 252
价格、成本和利润 252
企业经济核算的指标 254
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255
第三节 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257
第四节 经济核算两个层次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59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和特点 265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形式 265
第十五章 社会再生产及其比例关系 265
第四篇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 265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内容 268
外延型和内含型的扩大再生产 270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71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 272
关于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争论 272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75
对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问题的分析 27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具体比例关系 282
国民经济的部门构成 282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283
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工农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比例关系 285
军工生产和民用生产的比例关系 287
第十六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最优化 289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增长 289
经济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289
经济增长的内容 292
经济增长的因素 293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295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 295
明茨的经济增长模型 298
对不同经济增长模型的剖析 300
第三节 经济增长最优化 303
经济增长最优化的标准 303
经济增长的最优形式 304
积累和消费的最优结合 305
建设规模与国力的最优结合 308
第十七章 计划经济和综合平衡 311
第一节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 311
实现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不同形式 311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 313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318
第二节 计划体系 320
计划安排的序列 320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323
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和企业计划 324
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325
综合平衡是计划经济的基本要求 326
第三节 综合平衡 326
结构性平衡与总量平衡 328
国民经济平衡表 331
第十八章 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 3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337
商品流通和它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37
社会主义商业 341
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 343
第二节 对价值规律调节机制的自觉利用 345
价值规律作用的新形式 345
计划价格的调节作用 347
市场调节的客观基础 349
第三节 市场调节 349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局部性和灵活性 351
市场调节和竞争 352
第五篇 社会主义分配 359
第十九章 个人必要产品(V)的分配。Ⅰ 359
第一节 生产和分配的相互关系 359
生产和分配的作用和反作用 359
社会主义分配的补偿职能和动力机制 360
第二节 个人必要产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64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64
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 366
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权利 367
按劳分配不是个人必要产品分配的唯一原则 369
第三节 按劳分配是两层次的分配 371
两层次分配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71
对不同意见的商榷 374
两层次按劳分配模式的设想 379
第二十章 个人必要产品(V)的分配。Ⅱ(续完) 381
第一节 按劳分配的“劳”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381
按劳分配中的“劳”的质的规定性 381
企业内作为分配尺度的“劳”的计量 382
第二节 按劳分配的形式 385
旧形式中的新内容 385
工资形式设置的方法 386
以综合法为主的工资体系 387
以分解法为主的工资制 388
第三节 农业集体经济中个人必要产品的分配 390
农业经济中个人必要产品分配的特点 390
传统的计分计酬制 391
联产计酬制 391
第二十一章 公共必要产品(m)的分配。Ⅰ 39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利润(P) 396
从公共必要产品价值到利润的转化 396
社会主义利润的本质 398
利润率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399
第二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P) 401
资金有机构成的部门差异和利润率的差异 401
社会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 4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价格的形成 404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404
社会主义的价格形式 406
价格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 408
第二十二章 公共必要产品(m)的分配。Ⅱ(续) 4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411
级差土地收入与级差地租 411
级差地租与农产品价值决定 415
级差地租两种形式及其分配 4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418
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 418
绝对地租的来源和量的规定 420
第三节 矿山地租与建筑地段地租 422
矿山地租 422
建筑地段地租 423
土地价格 424
第二十三章 公共必要产品(m)的分配。Ⅲ(续完) 427
第一节 商业参与产业利润的分配 427
商业参与产业利润分配的经济依据 427
商业参与产业利润分配的价格形成机制 429
第二节 银行参与产业利润的分配 433
社会主义信用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433
银行的调节作用 437
银行参与产业利润分配的经济理由 441
利息是银行参与产业利润分配的经济形式 443
第二十四章 国家预算对社会必要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 445
第一节 国家预算在分配中的作用、性质和特点 445
社会必要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 445
国家预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449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特征 451
第二节 国家预算收入 453
国家预算收入的来源 453
组织国家预算收入的原则 454
国家预算收入的形式 456
第三节 国家预算支出 459
国家预算支出的分类 459
安排国家预算支出的原则 461
第四节 国家预算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462
国家预算调节作用的表现 462
税收调节 464
国家预算收支平衡和货币币值稳定 465
第六篇 社会主义消费 471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费 471
第一节 消费关系 471
消费关系的内涵 471
社会主义消费关系的特点 472
消费关系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地位 475
第二节 消费结构 480
消费结构的含义 480
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482
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 483
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485
第三节 消费方式 487
什么叫消费方式 487
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489
个人消费基金和公共消费基金 491
发展新的消费方式 493
第七篇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497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 4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封闭式经济 497
社会主义经济不能闭关自守 497
对外贸易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作用 499
加强同世界市场联系的原则和方式 501
第二节 国际价值规律 503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 503
利用国际价值规律,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 50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制度 511
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 511
对外贸易是经营管理体制 512
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514
对外贸易的国民经济盈利性 515
第四节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探索 516
国际商品交换中的不等价交换关系 516
造成不等价之换的原因 517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和原则 519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和类型 520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520
第二十七章 国际分工 520
国际分工的类型 522
第二节 国际分工理论 524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524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5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 532
决定和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532
参与国际分工的原则 534
第一节 国际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关系 536
世界货币 536
第二十八章 国际金融 536
国际货币流通 538
国际金融关系 540
第二节 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用 544
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44
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原则和形式 546
外汇收支平衡和外汇管理 548
第八篇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553
第二十九章 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条件 553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两个阶段 5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555
第三节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 558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 563
第三十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 56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历史作用 563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565
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职能的机构和手段 569
第二节 国家逐渐消亡的辩证法 572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消亡问题的基本原理 572
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 575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577
第九篇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 583
第三十一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5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583
第二节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58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指南 587
第三十二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59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消失论”及其批判 5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的出现及其体系的初步形成 595
第三节 苏联三十年代理论研究中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 601
第四节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和讨论 606
第三十三章 改革的理论与理论的改革 609
第一节 经济改革的理论前提 609
理论争论的核心 609
商品生产原因的探讨 614
价值规律作用范围认识上的分歧 617
第二节 五十、六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和改革模式 621
苏联:从“利别尔曼建议”到1965年“改革决议” 621
南斯拉夫: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 625
波兰:“华沙之春’后的群芳并起 627
“匈牙利学派”的崛起 633
捷克斯洛伐克:奥塔·锡克的理论和模式 637
第三节 七十、八十年代改革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 641
关于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矛盾的研究 641
关于经济运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643
第三十四章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645
第一节 苏联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讨 645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和分析方法 645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发范畴 649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关系 653
关于反映基本经济关系(或基本经济规律)的社会产品形式 654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意义的讨论 656
第二节 东欧国家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659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659
波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661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665
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666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和发展 670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编写和理论体系的讨论 670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的讨论 672
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讨论 674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问题的讨论 679
编后记 682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课堂上听不到的历史传奇 世界政治军事名人 初中版》顾跃忠等编著 2015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刘泽华全集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下》刘泽华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