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运气学说 1
第一章 阴阳学说 1
第一节 概说 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
第八章 病证学说 1
第二章 五行学说 1
第一节 概说 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发病 1
第一节 概说 1
第三章 藏象学说 1
第一节 概说 1
第七章 病机学说 1
第五章 精气血津液学说 1
第一节 概说 1
下篇 各论 1
第四章 经络学说 1
第一节 概说 1
一.经络概念的形成 1
第一节 摄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1
第十一章 摄生学说 1
(一) 病因学说的理论基础 1
一.病因学说的特点 1
第一节 要说 1
第六章 病因学说 1
第十章 论治学说 1
一.诊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 1
第一节 概说 1
第九章 诊法学说 1
1.精的来源 1
一、精 1
一.藏象的含义及脏腑的划分 2
二.诊法的理论原则 2
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萌芽 2
二.五行学说的产生 2
二.经络的含义 2
上篇 总论 2
一.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2
第一节 《内经》论治学说的特点 2
(二) 审证求因 2
第一节 六淫病证 2
一.邪正相搏的发病观点 2
一.什么叫五运六气 2
二.气 2
2.精的功能 2
第一章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2
(三) 病因与病变互为因果 3
(一) 未病先防 3
二.《内经》的病因分类 3
二.五运与五(六)气的关系 3
三.经络的结构 3
(一) 因时制宜 3
第二节 摄生的理论原则 3
二.影响正气强弱的因素 3
二.五脏系统的功能结构 3
一.治未病的予防思想 3
一.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3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 3
(二) 既病防变 3
第二节 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3
一.风病证 3
(一) “四时五藏阴阳” 3
(二) 知常达变,以外知内 3
三.五行学说的唯物辨证观点 4
第二节 外因 4
二.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 4
2.宗气的生成与功能 4
三.运气与人体的关系 4
1.元气的生成与功能 4
二.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4
一.六淫 4
(三) 四诊合参,辨证求因 5
三.五脏系统与五脏的区别 5
三.形成不同证候的因素 5
三.人体解剖知识的了解 5
三.内因为主的辨证法思想 5
3.营气的生成与功能 5
四.经络的生理 5
(一) 天干 6
(一) 风 6
(二) 因地制宜 6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6
一.对心系统中主要脏器的解剖认识 6
第二节 心系统 6
第二节 干支甲子 6
一.事物的属性归类 6
二.寒病证 6
一.天干地支 6
(四) 色脉以胃气为本 6
四.强调精神意志的调摄 6
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6
4.卫气的生成与功能 6
三.血 7
(二) 寒 7
三.阴阳学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7
(一) 经络的络属 7
五.经络的病理 7
一.精神意志的调摄 7
第二章 《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 7
1.血的生成与循行 7
2.血的功能 7
一.病理纲要 7
第三节 病理 7
二.心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7
(二) 地支 7
第三节 摄生的具体方法 7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根源 8
(三) 湿 8
第一节 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 8
二.身体锻炼 8
1.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8
四.津液 8
(一) 表里出入 8
一.望神 8
第二节 望诊 8
(二) 经络的循行 8
(三) 经气的通达 8
(四) 经气的虚实 8
(五) 经气厥逆 9
(四) 燥 9
(六) 经气终绝 9
(一) 相生相克 9
三.暑病证 9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9
一.对立互根 9
四.湿病证 9
二.望色 9
二.生克乘侮 9
(三) 天干地支五行分属 9
(二) 寒热进退 9
2.津液的功用 9
五.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9
三.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9
六.近代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 10
1.暑 10
(一) 望面部 10
(五) 暑与火(热) 10
二.生命的唯物观 10
三.饮食有节 10
(四) 天干地支阴阳所属 10
(一) 节饮食 10
二.甲子 11
五.燥证 11
六.温病 11
第二节 五脏系统病证 11
一.心系统病证 11
(一) 阴阳表里相贯 11
2.火热 11
四.心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11
二.重视人的整体性 11
(二) 忌偏嗜 11
一.对肝系统中主要脏器的解剖认识 12
(二) 左右上下相移 12
(一) 心病证 12
第三节 肝系统 12
(二) 相乘相侮 12
三.生命对立统一观 12
(三) 适寒温 12
二.疫疠 12
(一) 形体结构的对立统一 13
二.肝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13
四.起居有常 13
五.慎房事 13
第三节 内因 13
(二) 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 13
一.十干统运 13
三.升降出入 13
第三节 五运 13
一.七情 13
六.避虚邪 14
(一) 气功 14
七.其他 14
三.因人施治 14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5
第二节 经脉 15
四.相互转化 15
一.十二经脉 15
一.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 15
第三节 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15
1.十二经脉名称分类 15
(一) 概说 15
(三) 邪正虚实 15
(二) 小肠病证 15
三.肝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5
(一) 年令、体质因素 15
(二) 保健炙 15
(三)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15
(一) 怒 15
(二) 喜 15
(四) 思 16
二.岁运 16
四.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推动生命的运动变化 16
(一) 肝病证 16
(三) 悲忧 16
(三) 经脉病证 16
(二) 饮食劳逸和精神因素 16
三.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相互间的关系 16
二.反映出内外环境的统一 16
二.肝系统病证 16
第三节 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17
三.主运 17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17
(三) 察络脉 17
(五) 恐 17
一.藏象方面 17
(一) 分析人体组织结构 17
二.病理变化 17
(四) 阴阳盛衰 17
(二) 观皮肤 17
(六) 惊 17
二.饮食 18
(一) 气机失常 18
(二) 胆病证 18
第二节 治疗原则 18
第二节 “四时五藏阴阳”的整体论思想 18
(三) 经脉病证 18
四.肝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18
三.望形态 18
(一) 审察脏腑 18
5.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18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8
(一) 五音建运 18
(一) 发病 18
四.说明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18
(二) 六气内生 19
1.风气内动 19
6.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 19
(二) 传变 19
一.因势利导 19
(一) 脾病证 19
三.脾系统病证 19
(二) 阐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19
(二) 太少相生 19
一.对脾系统中主要脏器的解剖认识 19
第四节 脾系统 19
(一) 饮食不节 19
一.天人一体观 19
五、用于诊断和治疗 20
(三) 预后 20
二.脾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20
(二) 五味偏嗜 20
(二)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和病证 20
3.湿邪停滞 20
(三) 五步推运 20
2.寒从中生 20
二.治病求本 20
(二) 胃病证 20
1.手太阴肺经 20
(二) 推测体质 20
(一) 形劳 21
三.劳伤 21
(三) 冷热不调 21
二.控制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点 21
三.脾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1
(一) 正反逆从 21
(三) 说明脏腑经络与自然环境相应的关系 21
4.津伤化燥 21
四.客运 22
(一) 人体五脏系统的控制法则 22
5.火热内扰 22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神学目的论 22
(三) 经脉病证 22
四.肺系统病证 22
(三) 房劳 22
(三) 诊察疾病 22
(二) 心劳 22
(四) 判断予后 22
(二) 病治异同 22
2.手阳明大肠经 22
二.诊法方面 23
(一) 肺病症 23
(二) 人与自然的控制法则 23
第四节 六气 23
三.标本缓急 23
3.足阳明胃经 23
第四节 其他 23
一.外伤 23
第五节 阴阳五行学说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 24
四.望舌 24
一.促进《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24
一.十二支配六气 24
三.联系是人体系统的根本法则 24
1.饮邪停蓄 24
(三) 饮邪停蓄和阏血阻滞 24
四.脾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24
(一) 标本论治 24
(三) 经脉病证 24
(二) 大肠病证 24
二.寄生虫 24
三.治疗方面 24
4.足太阴脾经 25
五.肾系统病证 25
(一) 肾病证 25
二.确立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思想 25
四.药物方面 25
第三节 闻诊 25
第五节 肺系统 25
2.阏血阻滞 25
一.对肺系统中主要脏器的解剖认识 25
(二) 标本先后 25
二.肺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25
五.养生防病方面 25
一.听声音 26
(一) 常音 26
二.主气 26
(一) 主气六步 26
四.补虚泻实 26
(一) 泻实与补虚 26
三.疾病传变 26
三.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 26
6.手太阳小肠经 27
三.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7
(四) 经脉病证 27
(三) 膀胱病证 27
5.手少阴心经 27
(二) 脑髓病症 27
(二) 病音 27
(二) 补泻兼施 27
(一) 经络传变 27
五.寒热温清 28
附:三焦病征 28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病证 28
一.精病证 28
(二) 脏腑传变 28
7.足太阳膀胱经 29
六.予防与早治 29
二.气病证 29
(二) 亢害承制 29
四.肺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29
三.客气 30
四、形神统一观 30
(一) 司天 30
第六节 肾系统 30
一.对肾系统中主要脏器的解剖认识 30
二.肾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30
(三) 影响传变的因素 30
三.血病证 31
一.九针及其用途 31
第三节 针灸疗法 31
8.足少阴肾经 31
第三节 生命的节律性思想 31
(二) 在泉 32
(三) 间气 32
9.手厥阴心包经 33
三.肾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33
第四节 问诊 33
一.掇生学说 33
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33
二.嗅气味 33
(四) 客主加临 33
一.问诊的意义 34
二.问诊的范围 34
四.津液病证 34
第四节 情志病 34
10.手少阳三焦经 34
11.足少阳胆经 35
二.宁神守气与选穴 35
(一) 过喜伤心 35
(二) 忧思伤脾 35
(三) 惊恐伤肾 35
(五) 六气标本 35
(四) 大恕伤肝 35
(一) 宁神守气 35
一.阴阳学说 35
(一) 头痛 36
第七节 五脏系统在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 36
四.肾系统与大自然的收受关系 36
(二) 切脉的方法 36
(一) 切脉的意义 36
(二) 选取穴位的原则 36
12.足厥阴肝经 36
一.形体诸病 36
第五节 切诊 36
第五节 杂病证 36
(五) 悲忧伤肺 36
三.五行学说 36
一.脉诊 36
五.经络学说 37
第五节 运气同化 37
四.藏象学说 37
2.心与脾 37
1.心与肝 37
(一) 天符 37
六.精气血津液学说 38
4.心与肾 38
3.心与肺 38
三.针刺法 38
(一) 候气法 38
(二) 刺法分类及主治 38
(三) 同天符 38
(四) 同岁会 38
(二) 岁会 38
二.奇经八脉 39
5.肝与脾 39
(二) 胸痛 39
(三) 胁痛 39
七.病因学说 39
(五) 太乙天符 39
6.肝与肺 39
7.肝与肾 40
1.督脉 40
(四) 腰痛 40
八.病机学说 40
8.脾与肺 40
9.脾与肾 40
2.任脉 41
第六节 运气与德化政令 41
十.诊法学说 41
九.病证学说 41
10.肺与肾 41
一.五运与德化政令 41
附一:心包络 41
附二:?焦 42
1.平气 42
3.冲脉 42
十一.论治学说 42
(三) 切脉的要求 43
(五) 肩背痛 43
(六) 腹痛 43
十二.运气学说 43
(四) 脉象与病证 44
1.四时五脏脉 44
2.太过 44
附三:命门 44
5.阳蹻脉阴蹻脉 45
(三) 针刺补泻法 45
4.带脉 45
二.寒热证 45
附四:女子胞 46
6.阳维脉阴维脉 46
三.眩晕证 47
3.不及 47
附:针刺无补说 47
三. 十二经别 48
四.针刺治病举例 48
2.脉象主病 48
(一) 脏腑之病 48
(二) 经脉之病 49
1.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 49
四.癫狂病 49
4.胜复 49
(四) 外淫所致之病 50
(三) 形体之病 50
2.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 50
3.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 51
(二) 滞针及其处置法 51
(五) 其他诸病 51
4.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 52
5.郁发 52
(一) 禁刺与误刺 53
5.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 53
五.禁刺与滞针 53
五.惊癎证 53
六.痉瘛疭 53
6.五星之应 53
二.六气与德化政令 54
6.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 54
(一) 主气 54
四. 十二经筋 55
1.六气施化 55
3.脉证逆从 55
七.失眠证 55
八.咳证 56
2.六气正、变 56
1.足太阳经筋 56
六.艾炙疗法 57
(一) 炙法的治疗作用 57
(一) 按尺肤 57
2.足少阳经筋 57
4.辨识孕脉 57
二.按诊 57
3.六气胜复 58
(二) 艾炙与补法 58
(三) 炙治疾病举例 58
3.足阳明经筋 59
九.喘证 59
4.足太阴经筋 60
(二) 按胸腹 60
(二) 客气 60
十.痹证 60
1.司天、在泉 60
(一) 气味阴阳 60
一.药物的气味及其所入 60
第四节 药物疗法 60
5.足少阴经筋 61
(三) 按手足 61
(一) 用药勿过其度 62
二.五味所禁 62
(二) 五味所入 62
(四) 按俞穴 62
7.手太阳经筋 63
6.足厥阴经筋 63
8.手少阳经筋 64
2.客主加临 64
三.用药方法 64
(二) 五味所禁 64
(一) 六气病用药举例 64
十一.痿证 65
三.运气合治与德化政令 65
9.手阳明经筋 65
(二) 五脏病用药举例 66
(一) 三十年运、气同治之常 66
10.手太阴经筋 66
(一) 制方 67
四.制方与方剂 67
11.手厥阴经筋 67
十二.厥证 67
12.手少阴经筋 68
(二) 方剂举例 69
五.十二皮部 69
(二) 六十年运、气合治之变 70
第三节 络脉 70
1.手太阴络脉 71
2.手少阴络脉 71
3.手厥阴络脉 72
4.手太阳络脉 73
5.手阳明络脉 73
6.手少阳络脉 73
7.足太阳络脉 74
十三.积聚 74
8.足少阳络脉 75
9.足阳明络脉 75
10.足太阴络脉 75
12.足厥阴络脉 76
11.足少阴络脉 76
13.任脉之络 77
十四.腹胀证 78
15.脾之大络 78
14.督脉之络 78
第四节 输穴 79
(三) 剂型与给药途径 79
(一) 按经络分类 80
一.输穴的分类 80
十五.水肿证 80
(二) 按输穴性质分类 81
一.精神疗法 81
第五节 其他疗法 81
十六.黄胆病 82
二.按摩导引 83
十七.消渴证 83
三.燃针、药熨、渍浴疗法 84
十八.噎膈病 84
四.寒冷、束指、饥饿、吹耳疗法 85
十九.呕吐 86
五.放腹水及治哕三法 86
二十.哕证 87
第六节 护理与调养 88
一.饮食的选择及调节 88
二十一.泄泻证 88
(一) 饮食五味的选择 88
二十二.霍乱病 90
二十三.痢疾 90
(二) 饮食寒温的调节 90
二.调适寒温,活动肢体 91
二.输穴的作用 91
二十四.便秘 91
三.调摄精神 92
二十五.疟疾病 92
四.取穴的方法 93
三.十四经输穴的主治特点 93
二十六.疝气病 97
二十七.多汗证 101
二十八.癃闭证 102
二十九.遗尿证 103
三十.遗精 105
三十一.阳痿 105
三十三.阴痒、阴疮 106
三十二.阳强 106
三十四.月经病 106
三十六.目疾 107
三十五.不孕证 107
三十七.耳疾 109
三十九.咽喉病 111
三十八.鼻病 111
四十.口腔病 113
四十二.痈疽病 116
四十一.虫病 116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教材 理论热点问题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中国)胡磊 2018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诠释与应用解读》宁建庚著 201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樊春燕主编 2019
- 《口译理论研究》王斌华著 2019
- 《会议服务》黄程主编 2015
- 《廊下派的苏格拉底》程志敏 2020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 新教育卷 上》孙郁主编;程方平编 2019
- 《发酵工程》黄芳一,程爱芳,徐锐主编 2019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 新教育卷 中》孙郁主编;程方平编 2019
- 《石墨烯及碳材料的化学合成与应用》(德)马库斯·安东尼提,克劳斯·米伦编者;郝思嘉,杨程译者 2019
-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实验实训规划教材 基于汇编与C语言的MCS-51单片机实践与学习指导》王菲责任编辑;(中国)程启明,徐进,黄云峰 2019
- 《进口涂料有害物质检验技术及监管》程欲晓 2017
- 《小人物背后的人性光辉》程学武著 2019
-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 新教育卷 下》孙郁主编;程方平编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