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亚光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4211·55
  • 页数:66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瘀证证治下一篇:中医五字经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目录

第一章 自然科学与中医“天人相应”观 1

第一节 “天人相应”观与天文学、气象学、医学 1

一、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观与运气学说 1

二、运气学说的科学性 14

第二节 中医理论与天文学 15

一、我国古代天文学 15

二、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科学性 24

三、中医理论与我国古代天文学 31

第三节 中医理论与气象医学 33

一、气象与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关系 37

二、气象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39

三、气象与治疗关系 41

四、气象与诊断、预后关系 42

五、气象与预防关系 42

六、气象变化与体质 43

七、地理环境与疾病防治 44

第四节 中医理论中生物节律学说 46

一、中医理论中关于生物节律的论述 46

二、生物节律的机理 50

一、心、神的概念 60

第一节 中医学中关于“心”、“神”的论述 60

第二章 “心身统一”观与心理学、神经生理、生化 60

二、精神因素对内脏活动的影响 61

三、内脏活动异常对精神的影响 63

四、精神因素与诊断、防治的关系 66

五、我国古代对心理因素的认识 68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快速调节 69

一、精神因素与神经介质的调节 70

二、精神因素与环状核苷酸的调节 99

一、学习、记忆与核酸代谢 122

第三节 精神因素与核酸和蛋白的合成 122

二、脑核酸代谢异常与疾病 124

第四节 精神活动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126

一、主要的神经肽 127

二、神经肽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 132

三、精神因素的信息传递过程 134

第五节 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138

一、精神因素与疾病 139

二、精神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47

三、精神因素与药理作用 147

四、精神因素与治疗 149

五、精神因素与脑的进化 156

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进化 159

第六节 生物学、心理学和现代医学对精神因素与疾病关系 160

一、简史 160

二、有关心身疾病机理的学说 162

三、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164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66

五、生理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 170

六、本章小结 183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学与中医“整体观”和“调整理论” 194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 195

一、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196

二、核酸与蛋白质合成 198

三、激素的作用原理 213

四、细胞膜浅说 223

五、系统生化的发展 225

六、分子医学的发展 231

第二节 从分子水平讨论人体的整体观 238

一、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肝与心的关系 239

二、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肾与心的关系 257

三、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肺与心的关系 263

四、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脾与心的关系 266

五、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肾主骨”的原理 267

六、从分子水平讨论“肝开窍于目”原理 271

第三节 从分子水平讨论调整原理 274

一、人体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274

二、从分子水平讨论人体代谢调节的整体性 284

三、代谢的遗传调节 298

第四节 中药的调节作用 310

一、中药的调整作用 310

二、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的分子药理学 317

三、现代药物的副作用 323

一、中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334

第五节 免疫调节 334

二、中药与免疫作用 336

三、免疫反应的快速与慢速调节 338

四、体液和细胞免疫及其基因控制 342

五、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354

第六节 从分子水平讨论中医预防医学 361

一、个体发育与发病规律 361

二、关于衰老的假设 367

三、中医的营养观 371

一、肿瘤 373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与中西医结合 373

二、冠心病 381

三、哮喘 385

四、肝炎 387

五、调整作用与中西医结合理论 388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简介 407

一、放射性同位素法 407

二、放射自显影法 411

三、饱和分析法 412

四、cAMP测定法 413

五、测定内脏组织DNA的同位素方法 415

六、测定心肌细胞DNA合成的同位素方法 417

七、用组织切片法测定DNA含量 418

八、纯心肌细胞测定DNA方法 419

九、测定心脏组织RNA方法 420

十、测定心肌细胞中RNA的含量 420

十一、测定心脏组织蛋白质 421

十二、心脏DNA多聚酶的测定 421

十三、心脏组织RNA多聚酶的测定 423

十四、心脏组织核糖体制备 426

十五、心脏线粒体制备与核酸、蛋白的测定 426

一、信息论基础知识 446

第四章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热力学、模糊数学与中医理论 446

第一节 信息论与中医理论 446

二、人体的信息传递 459

三、整体水平的信息调节 466

四、中医理论与信息论 477

第二节 控制论与中医理论 482

一、控制论基础知识 482

二、中医理论与控制论 490

三、“类比”方法与中医理论 500

一、系统论基础知识 513

第三节 系统论与中医理论 513

二、中医理论与系统论 527

三、系统间相互联系 536

四、系统的有序性 541

五、等级结构 542

第四节 热力学与中医理论 544

一、热力学基础知识 544

二、生物热力学的特点 551

三、热力学与中医理论 555

一、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559

第五节 模糊数学与中医理论 559

二、模糊数学与中医理论 563

第五章 中医理论的思想渊源 570

第一节 道家学说与中医理论 570

一、“道”家学说与中医理论中的调整观 571

二、道家学说与中医学中“天人相应”观 572

三、道家学说与中医学中的辩证法 573

第二节 道家与中医学的精气学说 574

一、气为人体之根本 575

二、气与个体发育 575

三、气与疾病防治 576

第三节 道家与中医学的养生学说 578

一、道家的养生学说 578

二、中医的养生学说 579

第四节 气功及其作用机理 580

一、气功的发展史 580

第五节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 583

二、国外气功简况 585

三、气功作用原理 586

四、气功的临床效果 588

一、《周易》中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589

二、《周易》与现代科学 594

第六节 五行学说的起源 598

第六章 中医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601

第七章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与中医理论关系 619

第一节 横向科学的某些特点 621

一、整体观 621

二、动态观 622

三、最优状态观 622

四、信息观 622

第二节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623

五、定量观 623

第三节 模糊数学的意义 627

第四节 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629

一、耗散结构简介 630

二、协同学 634

第五节 自然界中的全息现象 639

一、生物的全息规律 639

二、非生命界的全息规律 644

第六节 科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646

第八章 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结论) 6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