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梅光慧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6406487
- 页数:172 页
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2
(一)唯物观 2
(二)辩证观 3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一)整体观念 3
(二)辨证论治 4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6
概说 6
第一节 阴阳学说 6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8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9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0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1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2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3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4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4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5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6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一)五行的特性 16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17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9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3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4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25
第三章 藏象 27
概说 27
第一节 五脏 29
一、心 29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30
(二)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1
(三)心的特性 32
附:心包络 32
二、肺 32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33
(二)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5
(三)肺的特性 36
(四)肺为“娇脏” 37
三、脾 37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37
(二)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0
(三)脾的特性 40
(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41
四、肝 41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41
(二)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4
(三)肝的特性 45
五、肾 46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46
(二)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9
(三)肾的特性 50
(四)肾为“先天之本” 50
附:命门 50
第二节 六腑 50
一、胆 52
(一)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52
(二)胆与肝的关系 52
二、胃 53
(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53
(二)“胃气” 54
三、小肠 54
(一)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55
(二)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之间的关系 55
四、大肠 56
(一)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56
(二)影响大肠传化糟粕功能的常见因素 56
五、膀胱 56
(一)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56
(二)膀胱与肾的关系 57
六、三焦 57
(一)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57
(二)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58
第三节 奇恒之府 59
一、脑 59
(一)组织结构方面 60
(二)生理功能方面 60
二、女子胞 60
(一)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60
(二)影响女子胞生理功能的生理因素 60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6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61
(一)心与肺 61
(二)心与脾 62
(三)心与肝 62
(四)心与肾 62
(五)肺与脾 63
(六)肺与肝 64
(七)肺与肾 64
(八)肝与脾 64
(九)肝与肾 65
(十)脾与肾 65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66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66
(一)心与小肠 66
(二)肺与大肠 67
(三)脾与胃 67
(四)肝与胆 67
(五)肾与膀胱 68
第四章 气、血、津液 69
概说 69
第一节 气 69
一、气的基本概念 70
二、气的生成 70
三、气的生理功能 70
(一)推动作用 70
(二)温煦作用 71
(三)防御作用 71
(四)固摄作用 71
(五)气化作用 71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72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73
(一)元气 73
(二)宗气 73
(三)营气 74
(四)卫气 74
第二节 血 74
一、血的概念 75
二、血的生成 75
三、血的功能 75
四、血的运行 75
第三节 津液 7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76
二、津和液的区别 76
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77
(一)津液的生成 77
(二)津液的输布 77
(三)津液的排泄 77
(四)津液代谢失调的病理变化 78
四、津液的功能 79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79
一、气和血的关系 79
(一)气为血之帅 79
(二)“血为气之母” 79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80
(一)气能生津 80
(二)气能行(化)津 80
(三)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80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80
(一)血和津液的生理关系 80
(二)血和津液的病理关系 81
第五章 经络 82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82
一、经络的概念 82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82
第二节 十二经脉 83
一、名称 84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84
(二)十二经脉名称的特点 84
(三)十二经脉名称分类 84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85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 85
(二)分布规律 85
(三)表里关系 86
(四)流注次序 86
三、循行部位 87
(一)手太阴肺经 87
(二)手阳明大肠经 87
(三)足阳明胃经 87
(四)足太阴脾经 88
(五)手少阴心经 88
(六)手太阳小肠经 88
(七)足太阳膀胱经 88
(八)足少阴肾经 88
(九)手厥阴心包经 88
(十)手?阳三焦经 89
(十一)足少阳胆经 89
(十二)足厥阴肝经 89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9
一、奇经八脉 89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 89
(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 90
(三)奇经八脉的作用 90
二、肾脉 90
(一)循行部位 90
(二)基本功能 90
三、任脉 91
(一)循行部位 91
(二)基本功能 91
四、冲脉 91
(一)循行部位 91
(二)基本功能 91
五、带脉 91
(一)循行部位 91
(二)基本功能 91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2
一、经别 92
(一)概念 92
(二)主要生理功能 92
二、别络 92
(一)概念 92
(二)主要生理功能 92
三、经筋 93
(一)概念 93
(二)主要生理功能 93
四、皮部 93
(一)概念 93
(二)主要生理功能 93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9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93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94
(二)通行气血、?养脏腑组织 94
(三)感应传导作用 94
(四)调节机能平衡 94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94
(一)阐释病理变化 94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94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96
第一节 病因 96
概说 96
一、六淫 97
(一)风 98
(二)寒 99
(三)暑 100
(四)湿 101
(五)燥 102
(六)火热 103
二、疫疠 104
(一)疫疠的概念 104
(二)疫疠致病的特点 105
(三)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05
三、七情内伤 105
(一)七情内伤的概念 105
(二)七性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05
(三)七性致病的特点 106
四、饮食、劳逸 108
(一)饮食不节 108
(二)劳逸损伤 109
五、外伤痰饮、瘀血 110
(一)痰饮 110
(二)瘀血 111
第二节 发病原理 112
一、邪和正的概念 112
(一)正气的概念 112
(二)邪气的概念 113
二、邪正与发病的关系 113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113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13
(三)邪正斗争胜负,决定机体是否发病 113
三、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114
(一)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114
(二)内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114
第七章 病机 115
概说 115
第一节 邪正盛衰 116
一、邪正盛衰 116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16
(一)实、实证 116
(二)虚、虚证 117
(三)虚和实的病机发展趋势 117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119
第二节 阴阳失调 120
一、阴阳偏胜 121
(一)阳偏胜 121
(二)阴偏胜 122
二、阴阳偏衰 123
(一)阳偏衰 123
(二)阴偏衰 124
三、阴阳互损 125
(一)阴损及阳 125
(二)阳损及阴 126
四、阴阳格拒 127
(一)阴盛格阳 128
(二)阳盛格阴 129
五、阴阳亡失 129
(一)亡阳 129
(二)亡阴 129
(三)亡阳与亡阴之间的关系 130
第三节 气血失常 130
一、气的失常 131
(一)气虚 131
(二)气机失调 131
二、血的失常 133
(一)血虚 133
(二)血瘀 133
(三)血热 134
三、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134
(一)气滞血瘀 134
(二)气不摄血 135
(三)气随血脱 135
(四)气血两虚 135
(五)气血不荣经脉 136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 136
一、津液不足 137
(一)含义 137
(二)形成原因 137
(三)津液不足的病理表现 137
二、津液的输布及排泄障碍 138
(一)津液的输布障碍 138
(二)津液的排泄障碍 138
三、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139
(一)津液与气的关系失调 139
(二)津液与血的关系失调 139
第五节 内生“五邪” 139
一、风气内功 140
(一)含义 140
(二)形成原因 140
(三)风气内动的主要病机 140
二、寒从中生 141
(一)含义 141
(二)形成原因 142
(三)病理表现 142
(四)内寒与外寒之间的关系 142
三、湿浊内生 142
(一)含义 142
(二)形成原因 143
(三)病理表现 143
(四)脾与湿的关系 143
四、津伤化燥 143
(一)含义 143
(二)形成原因 144
(三)病理表现 144
五、火热内生 144
(一)含火 144
(二)形成原因 144
(三)内火的病机 144
第六节 经络病机 145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145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 145
(二)经络的气血偏衰 146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 146
三、经络的气血运动不畅 146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 146
第七节 脏腑病机 147
一、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148
(一)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148
(二)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151
(三)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152
(四)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154
(五)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156
二、六腑的功能失调 159
(一)胆的功能失调 159
(二)胃的功能失调 159
(三)小肠的功能失调 160
(四)大肠的功能失调 160
(五)膀胱的功能失调 160
(六)三焦气化失司 161
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 161
(一)脑功能失调的病机 161
(二)髓和骨功能失调的病机 161
(三)脉功能失调的病机 161
(四)女子胞功能失调的病机 161
第八章 防治原则 163
第一节 预防原则 163
一、未病先防 163
(一)调养身体、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 163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 164
二、既病防变 164
(一)早期诊治 164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 164
第二节 治则 165
一、治病求本 166
(一)正治与反治 166
(二)治标与治本 168
二、扶正与祛邪 168
(一)扶正与祛邪的含义 168
(二)扶正与祛邪之间的关系 169
(三)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169
三、调整阴阳 169
(一)调整阴阳的法则 169
(二)“泻其有余”的运用要领 169
(三)补其不足的运用要领 170
四、调整脏腑功能 170
五、调理气血 171
(一)调理原则 171
(二)具体运用 171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家 172
(一)因时制宜 172
(二)因地制宜 172
(三)因人制宜 172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零基础学会素描》王金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现代汉语方言》詹伯慧编 1981
- 《青少年英雄的故事》梅沙,宗慧编 1993
- 《男茄克设计与技术》陈尚斌,文英,郑守阳,江群慧编 2012
- 《“十二五”制药类生物技术类药学类规划教材 解剖生理学》王海梅,何大庆主编;陈洁,熊慧副主编;王海梅,何大庆,陈洁,熊慧编 2013
- 《英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编;陈芳主编;陈芳,邓世军,黄淑萍,覃儒奎,杨慧编 2011
- 《仓储管理实务》林慧著;林慧编 2011
- 《简明实用电工手册 第4版》乔东明,檀立慧编 2013
- 《徐志华妇科临证精华》李伟莉主编;徐经凤副主编;李大剑,徐云霞,储继军,余欣慧编 2014
- 《福建市场占有年鉴 2011》唐梅光主编;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福建省企业信息中心编 2011
- 《色彩静物器皿集 范本》徐明慧编 2002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