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丝绸之路文献叙录
丝绸之路文献叙录

丝绸之路文献叙录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牟实库主编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311002257
  • 页数:63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文苑英华 第1册下一篇:毛泽东兵法
《丝绸之路文献叙录》目录

一、政治军事 1

(一)丝路开拓与经营 1

001 建郡前的河西走廊 武守志 1

002 郭煌上古历史的几个问题 刘光华 2

003 试述西汉对河西的开发 翟宛华 2

004 汉武经略河西考 缪凤林 3

005 汉武帝对河西的开发及其意义 刘光华 4

006 汉河西四郡建置年代考疑 张维华 5

007 汉代河西四郡始设年代问题 王宗维 6

008 西汉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考 周振鹏 6

010 建郡后的汉代河西 刘光华 7

009 论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 谷苞 7

011 东汉凉州之疆域及人口之密度--并论河西四郡对文化之贡献 刘仁成 8

012 古敦煌郡沿革及其遗迹 陈希夷 8

013 敦煌沿革与人口 齐陈骏 9

014 汉代的敦煌郡 吴礽骧 余尧 10

015 汉代的属国 王宗维 11

016 从新疆历史文物看汉代在西域的政治措施和经济建设 孟池 11

017 前汉西域经略 丁国藩 12

018 西汉西域都护所辖诸国考 周振鹤 13

019 汉代西域都护府的由来--兼谈郑吉的历史功绩 贾应逸 13

020 试论西域戊己校尉 侯灿 14

021 汉晋时期的西域戊己校尉 侯灿 15

022 西汉时期西域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情况--《汉书·西域传》研究 钱伯泉 16

023 东汉后期至北魏对西域的管辖 苏治光 17

024 论汉代乌孙对伊犁河流域的开发--关于汉代乌孙族人口发展问题的研究 王明哲 18

025 汉代西域屯田与车师伊吾的争夺 韩儒林 19

026 两汉在西域屯田论述 彭慧敏 20

027 汉代西北民屯结构辨析 李古寅 20

028 西汉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徐乐尧 余贤杰 21

029 汉代河西军屯劳动者成份和生产状况 李占寅 22

030 西汉屯田与“丝绸之路” 张荣芳 23

031 KHROH(军镇):公元七至九世纪吐蕃帝国的行政单位 (匈) 乌瑞著 荣新江译 24

032 隋朝对于西北之开发与经营 李松伍 25

033 略论隋朝对丝路的经营 陆庆夫 25

034 唐代对西域的开拓和经营 章伯锋 26

035 唐代都护府述略 唐启淮 27

036 安西都护府治西州境内时期的都护及年代表 柳洪亮 28

037 评《新唐书·地理志》关于安西都护府记载 胡树杞 28

038 敦煌吐鲁番史料中有关伊、西、北庭节度使留后问题 唐长孺 29

039 辽对西北路的经营 (日) 长泽和俊著 陈俊谋译 30

040 汉武帝的西域节团 张德光 30

041 吐谷浑遣使考 (日) 松田寿男著 周伟洲译 31

042 唐代东罗马遣使中国考 杨宪益 32

043 论西汉与乌孙的和亲 翟宛华 32

044 试论唐代的和亲政策 任崇岳 33

045 唐代真公主与回纥的和亲 刘美崧 34

046 四方万国 回纥最亲--略论唐朝与回纥的和亲 鲁琏 35

047 唐代的公验与过所 程喜霖 36

048 试释吐鲁番出土的几件有关过所的唐代文书 王仲荦 36

049 “支那”一词起源质疑 汶江 37

050 支那名号原音证 李志敏 38

051 明代高昌馆来文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胡振华 黄间华 39

(二)军事活动 39

052 试论汉匈之争的初期战略及在西域的对抗 刘锡淦 陈良伟 尚衍武 39

053 论汉伐大宛和汉朝的西方政策 李开元 40

054 关于高车副伏罗部起义西迁的背景与时间问题 段连勤 41

055 论“凉州之乱” 施光明 41

056 六世纪下半叶突厥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原因探讨 芮传明 42

057 唐代河西陇右的战略地位 钮海燕 43

058 唐太宗平定高昌的历史意义 王澴 44

059 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奔置 郭锋 45

060 究竟是回鹘还是吐蕃在公元789-792年间夺据了别失八里? (日) 森安孝夫著 罗贤佑译 46

061 唐开元二年西州府兵--“西州营”赴陇西御吐蕃始未 朱雷 47

062 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 陈国灿 47

063 略述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及张议潮领导的沙州人民起义 齐陈骏 48

064 唐末沙州(敦煌)张议潮的起义 金启综 49

065 唐敦煌“书仪”写本中所见的沙州玉关驿户起义 姜伯勤 49

066 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 唐长孺 50

067 唐代回鹘控制北庭的过程 孟凡人 52

068 从吐鲁蕃出土文书中所见的唐代烽堠制之二--唐代烽铺的管理 程喜霖 53

070 马可波罗记叙的元初两起叛乱考释 余士雄 54

069 哈刺契丹的军事组织 (苏) 皮科夫著 冯继钦泽 龙体聪校 54

(三)国家关系 55

071 新疆和祖国的历史关系 吕振羽 55

072 “凿空”前西域同内地的联系 朱振杰 56

073 西汉以前新疆和中原地区历史关系考索 王炳华 57

074 两汉时期西域与祖国的关系 刘慧琪 57

075 汉代河西与西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王宗维 58

076 河西诸凉王朝与西域--论魏晋末至北魏初我国西疆的行政主权 薛宗正 59

077 北魏与西域 马荣国 60

078 魏晋时代之塔里木盆地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翦伯赞 61

079 李世民与少数民族 陈金陵 61

080 唐代内地与新疆的关系 陈全方 62

081 岑参边塞诗和唐代的中西交往 柴剑虹 63

082 释桃花石(Taugas) 岑仲勉 64

083 桃花石和回纥国 章巽 64

084 唐代天可汗考 罗一之 65

085 突厥以后、蒙古以前--过渡时期的中亚汗国--《草原帝国史》选译 (美) 路克·关顿著 赵结译 66

086 明朝的西域关系 赵俪生 67

087 明代蒙古与西域关系述略 白翠琴 68

088 明初帖木耳帝国和中国的关系 陈生玺 68

089 明代瓦刺与西域 马曼丽 69

090 1759--1820年清与浩罕的关系 潘志平 70

091 关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几点看法 朱杰勤 71

092 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 周谷城 71

093 公元第十到第十五世纪中国同中亚的关系 王治来 72

094 十五世纪初叶中国与亚非国家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关系 郑鹤声 73

095 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 马雍 74

096 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齐思和 75

097 中古时期中印人民的友好交往 黄道立 76

098 中巴友谊的历史 夏鼐 77

099 “丝路之路”与中国和伊朗历史上的友好交往 张铁伟 78

100 中国和伊朗历史上的友好关系 朱杰勤 79

101 萨珊朝波斯 周谷城 79

102 从历史上看阿拉伯和中国的友好关系 冯家升 80

103 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 马坚 81

104 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历史关系 (叙利亚) 卡米勒尔·雅德 82

105 中世纪中国与阿拉伯的友好关系 纳忠 83

106 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深厚友谊 周一良 84

107 中国和阿曼历史上的友好往来 沈福伟 84

108 汉唐时期中国与狮子国的关系 许道勋 85

109 东汉和贵霜关系史上的两个问题 莫任南 86

110 汉代的中国与埃及 孙毓棠 87

111 成吉思汗和中亚 王治来 88

二、历史地理 90

(一)西域各国历史 90

112 西北史概述 杜光筒 90

113 中亚历史与文明研究概论 (法) 韩伯诗著 耿升译 90

114 《中亚历史和文明》第一、二章摘要 (法) 韩伯诗主编 耿升摘译 91

116 阿拉伯和波斯文献中有关中国的史料 (英) 唐·丹·莱斯利著 陈海龙译 92

115 关于伊斯兰时期以前的中亚历史研究之现状 (日) 森安孝夫著 陈俊谋译 92

123 沮渠北凉略论 林干 93

117 丝绸之路上两大国--伊朗和中国历史的比较 赵俪生 93

118 盛唐诗歌中之河西走廊及西域 朱? 94

119 公元八世纪后期至十一世纪前期河西历史述论 陈守忠 95

120 西夏时期河西历史概述 (日) 中岛敏著 王銊、汤开建译 96

121 前凉年号新考辨 侯灿 96

122 秃发南凉始末 赵向群 97

124 西域风闻琐记 向达 98

125 新疆 何观洲 99

126 西域、新疆与新疆省 齐清顺 99

127 我国历史上的帕米尔 黄盛璋 100

129 拘弥国考 (日)长泽和俊著 李步嘉译 101

128 《汉书·西域传》的研究--以呼尔斯威和岑仲勉两人最近成果为中心(节译) (日) 榎一难著 袁林译 101

130 于阗国考 (日) 掘谦德著 纪彬译 102

131 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 张广达 荣新江 103

132 藏文文献中的若干古于阗史料 巴桑旺堆 103

133 车师后部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孟凡人 104

134 吐鲁番文书中的若干年号及相关问题 吴震 104

135 突厥初世史探幽 薛宗正 105

136 突厥研究史概述 (德) K·H·孟格斯著 李时尚译 106

137 突厥勃兴史论 (日) 松田寿南著 樊圃译 107

138 论突厥汉国的分裂 刘锡淦 108

139 东突厥汗国的政治结构 薛宗正 108

140 略论西突厥史中的若干问题 林干 109

141 阿波可汗是西突厥汗国的创造者--兼论突厥汗国的分裂与西突厥汗国的形成 王譞 110

142 关于西突厥与西突厥汗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兼与王譞同志商榷 段连勤 111

143 突厥和隋王朝的关系试探 臧嵘 112

144 论西突厥部族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陈国灿 113

145 西突厥开国史考辨--兼评沙畹说和王譞说 薛宗正 113

146 西突厥纪事 林干 114

147 试解突厥泥利之谜 刘锡淦 115

148 突骑施汗国的兴亡 薛宗正 116

149 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 殷晴 117

150 藏文古籍所述于阗王谱系迄始年代研究 林梅村 117

151 关于于阗政权与喀刺汗王朝关系的探讨 汤开建 王叔凯 118

152 论回纥汗国 刘志霄 119

153 加纥的兴起及其和唐朝的关系 程溯洛 120

154 回鹘西迁路线新探 阿合买提江·艾海提 121

155 从回鹘西迁到黑汗王朝 王小甫 121

156 古高昌国历史略述 黄文弼 122

157 麹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 侯灿 123

158 略谈有关高昌史的几件新出土文书 马雍 124

159 魏晋时期有关高昌的一些资料 唐长孺 125

160 高昌回鹘王国政治经济文化史略 程溯洛 126

161 高昌回鹘王国(公元850年--1250年) (德) 葛玛丽著 耿世民译 127

162 河西回鹘政权的建立与瓦解 段连勤 127

163 从两件敦煌文书看河西回鹘 高自厚 128

165 回鹘与敦煌 (日) 森安孝夫著 高然译 129

164 敦煌遗书P2992号卷《沙州上甘州回鹘可汗状》有关问题考 孙修身 129

166 新复州加鹘研究 钱伯泉 130

167 唐代吐蕃在新疆的活动及其影响 马国荣 131

168 新疆藏文简牍考述及释例 王尧 131

169 吐蕃在敦煌统治形态的变迁(摘译) (日) 山口瑞凤著 朴宽哲译 132

170 关于喀喇汗王朝若干有争论的问题 (德) O.普里查克著 魏良韬译 133

171 喀喇汗王朝政治史述略 魏良韬 134

172 喀喇汗王朝的疆域及其境内民族 魏良韬 135

173 论两个喀喇汗朝 (苏) 达维多维奇著 徐均平充 136

174 哈拉汗朝历史简述 耿世民 136

175 西辽政治史稿 魏良韬 137

176 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 周良霄 138

177 试论耶律大石西迁的原因 纪宗安 139

178 西辽疆域浅释 邓锐龄 140

179 关于“后西辽” 王治来 141

180 贵霜王朝的形成 阎宗临 142

181 ?哒国在中亚的统治 苏北海 142

182 《魏书·?哒传》考释 余太山 143

183 ?哒史二题 余太山 144

184 关于?哒的覆亡 余太山 145

185 粟特国考 宪益 146

186 《魏书·粟特国传》辨考 余太山 146

187 《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 肖之兴 147

188 论吐火罗 王斐烈 148

189 吐火罗论 杨建新 149

190 吐火罗国史考 (日) 内田吟风著 斯英琦 徐文堪译 150

191 察合台汗国初探 刘志霄 151

192 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史上的大秦与拂菻 陈连庆 152

(二)丝路重镇 153

193 汉以后中国人对于世界地理知识之演进 贺昌群 153

194 汉代令居塞的地理位置 王宗维 153

195 酒泉昆仑说的由来及其评价 顾颉刚 154

196 西汉时期的玉门关和敦煌郡的西境 马雍 155

197 两关遗址考 劳干 155

198 玉门位置辨 方诗铭 156

200 汉张掖郡骊靬县得名之来源 张维华 157

199 玉门关与玉门县 陈梦家 157

201 锁阳城杂考 陆庆夫 158

202 汉魏时期的敦煌 (日) 榎一雄著 徐秀灵译 陈国灿校 159

203 元代的敦煌 (日)大岛立子著 高然译 159

204 误传的中国古王城与其水力利用 岑仲勉 161

205 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发现记 黄盛璋 方永 162

206 吐谷浑的诸根据城 (日) 佐藤长著 王丰才编译 芈一之校订 163

207 西域辨正 杨建新 164

208 西域地名考 苏北海 165

209 《魏书》本纪中地望不详西域诸国考略 陈连庆 166

210 《水经注》和《法显传》--纪念顾颉刚先生(1893--1980) 章巽 166

249 唐代“轮台”初探 林必成 167

212 唐代西域诗句释地 刘维钧 168

211 唐写本地志残卷浅考 薛英群 徐乐尧 168

213 岑参“西征”诗地名探讨 刘满 169

214 岑参西域之行及其边塞诗中对唐代西域情况的反映 卢苇 170

215 葱岭 肖之兴 171

216 疏勒名称考 苏北海 171

217 SERES为疏勒说 钱伯泉 172

218 喀什噶尔的历史变迁 田卫疆 173

219 古代于阗的西城和东城--于阗古都及绿洲变迁的探索 殷晴 174

220 于阗媲摩城、坎城两地考 孙修身 175

221 谈新疆民丰尼雅遗址 史树青 176

222 新疆出土祛卢文简书内容的考释与分析 赵俪生 176

223 新疆所出祛卢文书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 马雍 177

224 沙漠古国--楼兰考察记 穆舜英 178

225 论楼兰城的发展及其衰废 侯灿 179

226 楼兰古城历史地理若干问题探讨 陈汝国 180

227 楼兰鄯善问题 冯承钧 181

228 从考古考察与调查论楼兰城市的发展及其环境变迁 侯灿 181

229 北魏鄯善镇、焉耆镇考 苗普生 182

230 焉耆尉犁危须都城考 陈戈 183

231 焉耆国都、焉耆都督府治所与焉耆镇城--博格达沁古城调查 韩翔 183

232 古焉耆、慰犁国都及四十里城东旧城考 陈可畏 184

233 库车县古遗址简介 梁志祥 185

234 略述龟兹都城问题 黄文弼 186

235 《大唐西域记》中的覩货逻、折摩驮那、纳缚波故国考 王北辰 187

236 高昌麹氏王国郡城考述 侯灿 188

237 高昌疆域郡城考 黄文弼 189

238 吐鲁蕃的高昌故城 阎文儒 189

239 高昌王国行政地理区划初探 郑炳林 190

240 唐安西四镇考 张建侯 191

241 碎叶是中国唐代西部重镇--驳苏联所谓中国西部边境“从没有到过巴尔哈什湖”的谬论 卫江 191

242 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 殷孟伦 192

243 李白的故乡--碎叶 马国荣 193

244 从吐鲁番出土“汜德达告身”谈唐碎叶镇城 吴震 194

245 唐碎叶建置诠索 薛宗正 194

246 碎叶城今地考 张广达 195

247 铁门关考 刘伉 196

248 铁门关、铁门谷和遮留谷 陈戈 197

250 轮台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渊源考 钱伯泉 198

251 唐轮台名实核正 薛宗正 199

252 唐轮台位置续考 钱伯泉 199

253 轮台和乌鲁木齐 刘维钧 200

254 北庭故城与北庭大都护府 薛宗正 200

255 新疆吉木萨尔北庭古城调查 中科院考古所新疆工作队 201

256 天山脚下的历史名城--北庭 王秉诚 202

257 关于唐代庭州的几个问题 鲁才全 203

258 关于庭州的位置 (日) 长泽和俊著 陈俊谋译 203

259 唐蒲类诂名稽址--庭州领县考之二 薛宗正 204

260 别失八里(五城)名义考实 陈戈 205

261 论别失八里 孟凡人 205

262 弓月城和阿力麻里城方位考 孟凡人 206

263 弓月城及双河位置考 易漫白 207

264 元阿力麻里古城考 黄文弼 207

265 略论可汗浮图城 孟凡人 208

266 唐代西域裴罗将军城考 周连宽 209

267 裴罗将军城考 王叔凯 210

268 中亚地名考略三则 刘伉 211

269 有价值的中亚地名文献 (苏) 哈萨诺夫著 牛汝辰译 212

270 出土文书与穆斯林地理著作对于研究中亚历史地理的意义 张广达 212

271 安息与乌弋山离--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一 孙毓棠 214

272 条支--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二 孙毓棠 215

273 中亚条支、条支海考 苏北海 215

274 条支、犁轩、大秦和有关西域地理 余太山 216

275 唐代“条支”地望质疑 朱方 217

276 《魏书》本纪中所见印巴次大陆诸国考实 陈连庆 218

277 唆里迷考 耿世民 张广达 218

278 从大宛到浩罕的疆域问题 苏北海 219

279 浩罕属于古代中国 屈振华 秦江 220

三、丝路交通 221

280 史前时期之东西交通 裴文中 221

281 西北交通之史的研究 姚玄华 222

282 西域交通之历史的观察 周谷城 222

283 历代西疆路程简疏 岑仲勉 223

284 从《穆天子传》和西罗多德《历史》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西交通 莫任南 223

285 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穆天子传》的研究 钱伯泉 224

286 丝绸之路的出现和开通 卢苇 225

287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 王宗维 226

288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 张春树 226

289 汉代的西域交通 郜英 227

290 汉朝西域路线的开辟和骊靬人来华 王宗维 227

291 两汉通西域路线之变迁 黄文弼 228

292 丝绸之路概述 孙培良 228

293 丝绸之路初探 贾应逸 229

294 《丝绸之路》 (瑞典) 斯文赫定著 安应民译 胡清华校 230

295 丝路考察纪略 齐陈骏 230

297 汉代祁连山路考述 王宗维 232

296 汉代对西域交通与中国文化之影响 陈安仁 232

298 古代居延道路 王北辰 233

299 丝绸之路东段述略 杨建新 234

300 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 鲜肖威 235

301 两关以东的“丝绸之路”--兼与鲜肖威同志商榷 吴祁骧 236

302 西夏时代河西南北交通路线 (日) 西田龙雄著 张鉴衡 陈宗祥译 237

303 丝绸之路在青海 张得祖 238

304 丝路羌中道开辟小议 初师宾 239

305 也谈“羌中道” 吴礽骧 240

306 丝绸之路东段的另一支线--青海路 周伟洲 241

307 关于“经西宁通西域路线”的一些补充 冯汉镰 241

308 自汉至唐的草原丝绸之路 苏北海 242

309 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兼论唐长安、凉州北道的驿程及其走向 鲁人勇 243

310 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中西交通上之地位 黄文弼 244

311 古代西域南道上的若干地理问题 王北辰 246

312 “丝绸之路”南道中我国境内帕米尔路段调查 王炳华 247

313 试论唐贞观年间所开的大碛路--兼评《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 郑炳林 247

314 唐代新疆地区的交通组织长行坊--新疆出土唐代文书研究 孔祥星 248

315 丝绸之路和古代于阗 殷晴 249

316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中段路线问题--与李约瑟、齐思和等专家商榷 莫任南 250

317 汉唐时代中西交通概述 步履 251

318 丝绸之路--汉唐时期中西陆路交通 赵永复 252

319 龙门所见中外交通史料初探 温玉成 252

320 伊斯兰教产生前香料之路的变迁 安维华 253

322 唐代中印交通吐蕃一道考 节祥雍 254

321 中印交通的演变 郭廷以 254

323 粟特人在东西交通中的作用(自公元六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 芮传明 256

324 关于玄奘从跋禄迦国至赭时国的一段行程 周连宽 257

325 回鹘译本《玄奘传》残卷五玄奘回程之地望与对音研究 黄盛璋 258

326 《西天路竟》笺证 黄盛璋 258

四、经济贸易 260

327 古代西北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的贡献 刘锡淦 260

328 中国丝绢西传考 姚宝猷 260

329 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 季羡林 261

330 华丝传入欧洲考 朱杰勤 262

331 两汉与罗马丝贸易考 龚骏 263

332 上古时期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莫任南 264

333 汉代丝绸贸易考 (荷) 胡四维著 耿升译 265

335 河西走廊对沟通中西商务之贡献 萧静安 266

334 河西四郡新农业区的开辟是丝绸之路畅通的关键 谷苞 266

336 曹魏时期河西经济恢复原因浅析 陆庆夫 267

337 五凉时期的河西经济--兼论汉代河西开发的历史趋势 武守志 268

338 论唐初河陇地区经济的繁荣 黄新亚 269

339 论唐代河陇地区经济的发展 梁勤 269

340 甘州回鹘与中西贸易 高自厚 270

341 历史上新疆与内地的商业往来 新疆商业志编辑室 271

342 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商业往来 徐伯夫 272

343 汉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马国荣 273

344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纺织品贸易中心西州--吐鲁蕃文书研究 孔祥星 274

346 唐代中原与西域间的商业贸易关系 雷学华 275

345 略述唐朝对西域的商业贸易管理 雷学华 275

347 唐与回纥的绢马贸易--唐代马价绢新探 马骏民 276

348 唐与回纥经济往来述论 崔德明 277

349 回鹘与丝绸之路 樊保良 278

350 突厥诸民族在中国的贸易活动 陈庆隆 279

351 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 张承志 279

352 西夏社会经济及其在中国经济史中的地位 白振声 280

353 元代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白钢 281

354 元代色目人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贡献 匡晔 282

355 古代维、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玉素甫·丁 283

356 从经济方面看中亚研究史 (日) 山本光郎著 姜镇庆译 284

358 中古时期中国与乌孜别克斯坦的经济和文化的友好关系 郭庆昌 285

357 斯坦因所获粟特文《二号信札》译注 王冀青 285

359 中世纪时期阿塞拜疆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苏) 寇瑟著 君石译 286

360 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 乌廷玉 287

361 结绿和埃及宝石贸易 沈福伟 288

362 从大黄、茶叶贸易看十五世纪后的中亚交通 潘志平 289

五、文化交流 291

363 上古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齐思和 291

364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略述 阎宗临 291

365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日) 长泽和俊著 张英莉译 292

366 少数民族对于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 齐思和 293

367 关于《大唐西域记》 季羡林 294

369 丝路掇琐 刘铭恕 295

368 伊犁河流域塞人文化初探 王明哲 295

370 汉晋西域与祖国文明 汪宁生 296

371 汉唐间西域之交通及其文化 常任侠 297

372 略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的文化教育 施光明 297

373 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 黎尚诚 298

374 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 张广达 299

375 成吉思汗与塔塔统阿--兼谈历史上的蒙维文化交流 樊保良 300

376 由考古学上所见到的新疆在文化上的地位 黄文弼 300

377 新疆在东西文化上的估价 吴蔼宸 301

378 养蚕织绢的技术是怎样由内地传入新疆的 谷苞 301

379 新疆丝织技艺的起源及其特点 贾应逸 302

380 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 石声汉 303

382 葡萄、葡萄酒传入我国的考证 张玉忠 304

381 葡萄考 谭少惠 304

383 葡萄引种内地时间考 胡澍 305

384 棉花、瓜果、蔬菜及其他--古代西域和内地农作物的交流 谷苞 306

385 新疆的坎儿井 王鹤亭 306

386 新疆省坎井来源析疑 张之毅 307

387 新疆坎儿井的来源及其发展 黄盛璋 307

388 关于石窟寺艺术和它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阎文儒 308

389 龟兹壁画的人体画法 曷谛 309

390 古代和田派美术初探 王冀青 309

391 克孜尔石窟壁画画法综考--兼谈西域文化的性质 吴焯 310

392 谈丝路石窟壁画中的荷花形象 陈履生 311

393 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 杨泓 312

394 西域绘画所见服装的研究 (日) 原田淑人著 313

395 中国纸的发明 傅振伦 313

396 新疆出土古纸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专题研究之二 潘吉星 314

397 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季羡林 315

398 关于中国纸和造纸传入印巴次大陆的时间和路线问题 黄盛璋 316

399 纸张和印刷术在新疆的传播 徐伯夫 317

400 印刷术的发明和演进 张怀礼 318

401 我对张骞出使西域与药物输入的看法 宋向元 319

402 中国古代金丹术的医药化学特征及其方术的西传 (英) 李约瑟著 韩怡凡译 319

403 中央亚细亚出土的本草集注残简文献学的研究 (日) 渡边幸三著 储天任译 321

404 中印文化交流 季羡林 321

405 中印文化的交流 常任侠 322

406 略论印度龙与中国龙的关系 胡同庆 323

407 关于古代中国与尼泊尔的文化交流 黄盛璋 324

408 中印历史上的医药关系 刘成基 325

409 汉魏南北朝从国外传入的医药文化 陆曼炎 325

410 宋代以前的外来药物及其在方剂中的应用 穆德全 326

411 中国和阿拉伯的医药交流 宋大仁 327

412 对宋大仁先生《中国与阿拉伯的医药交流》一文的意见 郭庆昌 328

413 中外医药交流的一些史实 耿鉴庭 328

414 火药的发现及其传入欧洲的经过 冯家升 329

415 火药的发明、发展和西传 冯家升 330

416 蒙古西征用过火药吗 冯家升 331

417 中国丝绢的输出与西方的“野蚕丝” 戴禾 张英莉 332

418 唐代中国和亚洲各族的文化交流 方循 333

419 西辽时期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 魏良韬 333

420 古丝路道旁的中亚艺术 唐恒亮译 334

421 中国画法的西渐与伊朗细画 孙培良 335

422 中国艺术对回教艺术的影响 (埃及) Dreaky Mohammed Hassan著 马继高译 336

423 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 夏鼐 336

424 汉魏以来异域色料输入考 陈竺同 337

425 七曜历的起源--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个问题 刘世楷 338

六、民族宗教 340

(一)民族 340

426 商周秦汉时期甘肃境内的氐羌月氏和乌孙 曹怀玉 340

427 秦汉之际河西地区的民族及其分布 王宗维 340

428 关于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地区活动的几个问题 白凤岐 341

429 秦汉时期的月氏、乌孙和匈奴及河西四郡的设置 潘策 342

430 郁夷、大月氏的来源和迁徙 何光岳 343

431 小月氏和尉迟氏 (日) 榎一雄著 斯英琦 徐文堪译 344

432 汉代羌族的活动 (日) 佑藤长著 王丰才编译 芈一之校订 344

433 论汉晋的氐羌和隋唐以后的羌族 胡昭曦 345

434 乞伏氏出于高车补证 陈仲安 346

435 汉肛卢水胡的族名与居地问题 王宗维 346

436 关于卢水胡的族源及迁移 赵永复 347

437 敦煌藏文写卷P·T·1083、1084号研究--吐蕃占有敦煌时期的民族关系探索 王尧 陈践 348

438 对五代宋初河西若干民族问题的探讨 汤开建 马明达 348

439 河西回鹘略论 林干 350

440 关于甘州回鹘史中的几个问题 李萍 351

441 甘州回鹘世系考 高自厚 352

442 甘州回鹘余部的迁徙与西州回鹘之关系 汤开建 353

443 党项在中原与亚洲内陆关系中的作用 (美) 陆宽田著 乐赛月译 354

444 以敦煌为中心的诸民族之动态 (日) 梅村坦著 陈俊谋摘译 354

445 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与分布 周伟洲 355

446 关于吐谷浑的来源、迁徙和名称诸问题 周伟洲 355

447 吐谷浑与唐、吐蕃的关系 胡小鹏 356

448 从李土司族谱谈到吐谷浑与土族的关系及土族族源问题 芈一之 357

449 如何正确处理古代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 林干 358

450 柔然与西域关系述考 余太山 358

451 隋唐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的关系 吕光天 古清尧 359

452 “羯胡”、“柘羯”、“杂种胡”考辨 黄永年 360

453 丁零的人种和语言及其与漠北诸族的关系 周连宽 361

454 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传统友谊 白寿彝 362

455 新疆之伊兰民族 王日蔚 362

456 古代新疆塞人历史钩沉 王炳华 363

457 乌孙历史上几个重大问题的探讨 王炳华 王明哲 364

458 关于汉代乌孙的几个问题 杨建新 365

459 也谈汉代的乌孙--《关于汉代乌孙的几个问题》商榷 刘光华 365

460 汉代乌孙居地考 苏北海 366

461 乌孙及其与西汉王朝的关系 林干 367

462 西域的羌族 钱伯泉 368

463 突厥族 林干 369

464 从突厥内徙看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张雄 370

465 九至十三世纪初突厥各部的分布与变迁 蒋其祥 周锡娟 371

466 初期葛逻禄族史之研究 (日) 内田吟风著 陈俊谋译 372

467 论突厥人和突厥汗国的社会变革 马长寿 372

468 试论回鹘史中的若干问题 林干 373

469 从车师族到高昌回鹘 苏北海 375

470 关于回鹘的西迁 (日) 森安孝夫著 陈俊谋译 376

471 唐及五代时期的回鹘族 林干 376

472 高昌回鹘亦都护谱系考--西域时代回鹘史札记 程溯洛 377

473 铁勒与突厥的关系及铁勒是否可以被称作民族的问题 段连勤 378

474 葱岭西回鹘考 王日蔚 378

475 龟兹回鹘国与裕固族族源问题研究 钱伯泉 379

476 关于《龟兹回鹘国与裕固族族源问题研究》一文的几点看法 汤开建 380

477 维吾尔族 乌衣古尔·沙依然 史众 381

478 元代维吾尔人对于祖国文史的贡献 程溯洛 382

479 维吾尔族先民回鹘与匈奴、突厥关系考辨 苏北海 383

480 丝绸之路与维吾尔族 刘志霄 384

481 维吾尔族源流新考 苏北海 385

482 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 苏北海 386

483 新疆维吾尔族族源新探 谷苞 386

484 维吾尔(缠回)民族名称演变考 王日蔚 387

485 关于维吾尔族历史的几个问题 冯家升 388

486 维吾尔族居新疆考 樊哨 389

487 对樊哨同志《维吾尔族居新疆考》的几点意见 冯家升 390

488 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樊保良 391

489 试论回回民族的来源及其形式 林干 391

490 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白寿彝 393

491 大月氏的西迁及其影响 黄靖 394

492 略论大月氏贵霜帝国的建立及其族系问题 水天长 395

493 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 齐思和 396

494 关于匈奴西迁过程的探讨 肖之兴 397

495 ?哒民族的起源 (日) 榎一雄著 刘永增译 398

496 古代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的三个重要民族及语言 易卜拉音·穆提依 399

497 九姓乌古斯和十姓回鹘考 (法) 哈密顿著 耿升译 400

498 关于Toquz Oruz与“九姓”的几个问题 (日) 片山章雄著 章莹译 吴大山校 401

499 西突厥的形成、属部及其它诸问题 杨建新 402

500 柯尔克孜族的故乡及其西迁 杜荣坤 郭平梁 402

501 叶尼塞吉尔吉斯的西迁与中亚吉尔吉斯民族的形成 马曼丽 403

502 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 杨志玖 404

(二)宗教 405

503 西域佛教之研究 (日) 羽溪了谛著 许敦谷译 405

506 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序 任继愈 406

504 佛教下之西北 顾颉刚 406

505 佛教东渐的传说 (日) 白鸟库吉著 朱彤樵译 406

507 从考古遗存看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 吴焯 408

508 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 孙修身 409

509 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任继愈 409

510 六朝时代中国境内之西域佛僧 江应梁 410

511 汉唐时期新疆佛教流行情况述略 陈戈 411

512 《于阗教法史》 王尧 陈践译解 412

513 龟兹佛教与石窟 姚士宏 413

515 库车发现的卵石佛像及藏文题刻 刘松柏 414

516 魏晋时代的鄯善佛教 陈世良 415

517 佛教在古代新疆和突厥、回鹘人中的传播 耿世民 416

518 略论高昌回鹘的佛教 孟凡人 417

519 炳灵寺石窟与西秦佛教 杜斗城 417

520 火袄教入中国考 陈垣 418

521 魏晋南朝火袄教钩沉 王素 419

522 摩尼教入中国考 陈垣 420

523 摩尼教入华年代质疑 林悟殊 421

524 摩尼教寺院的戒律和制度 刘南强著 林悟殊译 421

525 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初释 耿世民 422

526 唐前火袄教和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 柳存仁著 林俉殊译 423

527 唐代摩尼教与中亚摩尼教团 林悟殊 424

528 试论摩尼教与回鹘的关系及其在唐朝的发展 艾尚连 425

529 从考古发现看摩尼教在高昌回鹘的封建化 林悟殊 425

530 中世纪维族与摩尼教的关系 苏北海 426

531 《摩尼教残经一》原名之我见 林悟殊 427

532 摩尼教《下部赞》汉译年代之我见 林悟殊 428

533 六到八世纪突厥人的宗教信仰 樊儒 428

534 试论回纥宗教思想的演变与改宗摩尼教 杨圣敏 429

535 中古时代中亚细亚及中国之基督教 (法) 伯希和著 陆翔译 430

536 从怛罗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 白寿彝 430

537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考 王日蔚 431

538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考 苏北海 431

540 一千年来伊斯兰教(回教)在新疆的发展 苏北海 432

539 伊斯兰教在新疆发展之商榷 柏南 432

541 新疆佛教由盛转衰和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根源 李泰玉 433

542 回回教入中国考 Issac Mason著 朱杰勤译 434

543 中国穆斯林的历史传统 白寿彝 435

七、语言文字 436

544 新疆之语言文字 王日蔚 436

545 新疆古代语文的发现和研究 耿世民 437

546 三种古西域语之发见及其考释 方壮猷 437

547 和田塞语七件及文书考释 黄盛璋 439

548 吐火罗语略说 子范 440

550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季羡林 441

514 古代库车的佛教与佛教遗址 买买提·木沙 441

549 论吐火罗语 王斐烈 441

551 所谓乙种吐火罗语即龟兹国语考 (法) 列维著 冯承钧译 443

552 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在乌鲁木齐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季羡林 444

553 焉耆--龟兹文及其文献 李铁 444

554 于阗文及其文献 黄振华 445

555 浅论粟特字母的传播与回鹘文的创制 王叔凯 445

556 回鹘文字来源及其演变 李符桐 446

557 粟特文及其文献 黄振华 447

558 回鹘式蒙古文及其文献 道布 448

559 突厥文及其文献 陈家振 448

561 古代维吾尔族文字和文献概述 耿世民 449

560 尼雅新出的一件佉卢文书 (美) 邵瑞祺著 黄盛璋译 449

八、音乐百戏 451

562 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 阴法鲁 451

563 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 (日) 岸边成雄著 邹仲华译 452

564 八世纪前中国乐舞与西域乐舞之递禅 常任侠 452

565 中、印两国在音乐文化上的关系 杨荫浏 453

566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新疆乐舞 周菁葆 454

567 两晋南北朝是各族乐舞大交流的时代 王克芬 455

568 汉唐间外国音乐的输入 贺昌群 456

569 关于隋唐时代吸收西域音乐的历史经验 马可 457

570 隋唐时代汉族人民学习西域音乐的故事 刘兆云 458

571 隋唐燕乐的成立、递变和流传 潘怀素 458

572 苏祗婆的“五旦”理论 何昌林 459

573 从新疆的古老农音乐探索燕乐及其调式音阶理论 关也维 460

574 唐代音乐与西北之关系 吴荣曾 460

575 唐代的音乐艺术 阴法鲁 461

576 唐代西域音乐的流行 赵铭善 462

577 漫谈唐代的音乐 阴法鲁 462

578 新疆歌舞与唐代音乐 阴法鲁 463

579 《西凉乐》与《伊州乐》--我国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乐种 谷苞 463

580 试探《西凉乐》民族之源--暨论“变龟兹声为之” 郝毅 464

581 也谈《西凉乐》--兼与郝毅同志商榷 牛龙菲 465

582 精美的西凉乐舞 李根万 466

584 从古今字谱论龟兹乐影响下的民族音乐 潘怀素 467

583 古代龟兹乐的巨大贡献及其深远影响--在新疆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的发言 谷苞 467

585 《龟兹乐》与《十二木卡姆》--为纪念维吾尔族著名音乐家吐尔地阿洪诞生一百周年而作 谷苞 468

586 龟兹尔与木卡姆 周葆菁 469

587 龟兹乐舞史话 霍旭初 470

588 唐乐《部落稽》考源--暨论匈奴音乐文化艺术之流传 郝毅 471

589 法曲 丘琼荪 472

590 “霓裳羽衣曲”考 杨荫浏 473

591 关于《泛龙舟》 陈文成 473

592 中国古代的舞蹈艺术 常任侠 474

593 隋唐的舞蹈 常任侠 475

594 试谈唐代舞蹈 欧阳予倩 475

595 唐代舞蹈续谈 欧阳予倩 476

596 唐代舞蹈浅述 秉勋 477

597 唐代--古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 王克芬 478

598 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见唐代乐舞形象 周伟洲 479

599 龟兹舍利盒乐舞图 霍旭初 480

600 胡腾舞何时传入中原 周到 刘建洲 481

601 胡腾舞考 激川 481

602 唐代舞曲《屈柘枝》--敦煌曲谱《长沙女引》考辨 何昌林 482

603 秦王破阵乐的来源 杨宪益 483

604 古代维吾尔语佛教原始剧本《弥勒会见记》(哈密写本)研究 耿世民 484

605 谈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 季羡林 485

606 古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及新疆的几种乐器 --略谈角、笳、笛、?篥和琵琶的产生及其演变 谷苞 485

607 龟兹筚篥的流传及其艺术特色 霍旭初 486

609 火不思乐器考略 关也维 487

608 唐代的琵琶技法 曹安和 487

610 汉唐间西域百戏之东渐 常任侠 488

611 汉唐间西域传入内地的杂技艺术 常任侠 489

612 说汉唐间百戏中的“象舞”--兼谈“象舞”与佛教“行象”活动及海上丝路的关系 贾峨 490

613 民间保存的唐西凉伎 杨宪益 491

614 康居泼寒胡戏传入中国考 刘铭恕 491

615 唐代波罗球戏考 罗香林 492

616 唐代西藏马毬戏传入长安 阴法鲁 493

617 张雄夫妇墓俑与初唐傀儡戏 金维诺 李遇春 494

618 板桥三娘子 杨宪益 494

619 西王母新考 库尔班·外力 496

620 张骞与西域 张仲和 496

九、丝路人物 496

621 张骞通西域 姚鉴 497

622 试论张骞通西域 刘戈 497

623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徐伯夫 498

624 西汉经营乌孙的三个女外交家--刘细君、刘解忧、冯? 杜裔 499

625 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冯? 其平 499

626 段会宗在西域活动的年代背景及其评价 刘光华 500

627 班超与西域 秦卫星 501

628 班超投笔护西域 刘维钧 501

629 班超对中西交通的贡献 莫任南 502

630 班超、班勇父子在西域 徐伯夫 503

631 班勇生平考 柳用能 504

632 甘英出使大秦考 龚骏 505

633 甘英出使大秦的路线及其贡献 莫任南 506

634 氐人吕光和他的后凉政权 齐陈骏 郭锋 507

635 裴矩功过述评 齐陈骏 507

636 王玄策使印度及其勋业 郑师许 508

637 唐五代瓜沙张曹两世家考--《补唐书张义潮传》订补 姜亮夫 508

638 瓜沙曹氏世谱 姜亮夫 509

639 谈与瓜州曹氏世谱有关的几个问题 孙修身 510

640 敦煌李姓世系考 孙修身 511

641 阿史那忠在西域--《阿史那忠墓志》有关部分考释 郭平梁 512

642 唐朝的少数民族大将契苾何力 郭平梁 512

643 略论郭元振 张启揆 513

644 高居诲《使于阗记》笺证 钱伯泉 514

646 王延德与《西州使程记》 顾吉辰 515

645 关于“西域”“回回”和“阿维森纳”问题--答郭庆昌先生 宋大仁 515

647 耶律楚材及其《西游录》杂议 樊保良 516

648 关于李暹及其西行 鲁深 517

649 中西方历史上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 余士雄 517

650 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 向达 518

651 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 唐锡仁 518

652 《马可波罗游记》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西交通的贡献 余士雄 519

653 略论鸠摩罗什 殷鼎 520

654 鸠摩罗什年表考略 陈世良 521

655 法显是怎样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 谭吴铁 522

656 宋云行纪笺注 (法) 沙畹撰 冯承钩译 523

658 关于敦煌入宋云西行的几个问题 杜斗城 524

657 宋云丝路之行初探 马曼丽 524

659 杰出的学者玄奘 吴晗 525

660 玄奘三藏之行脚与取经 郑师许 526

661 论玄奘留学印度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问题 石峻 527

662 唐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记》 方循 528

663 试论玄奘法师出生、西行的年代问题 郭元兴 528

664 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 游侠 529

665 玄奘与印度佛学--从玄奘在印所著的三论说起 吕澂 530

666 苏祗婆其人 何昌林 531

667 关于苏祗婆身世的一个假设 杨宪益 531

668 康昆仑与段善本 杨宪益 532

670 来自中亚的北齐画家曹仲达 吴焯 533

669 康昆仑与摩尼教 杨宪益 533

十、丝路考古 535

671 斯坦因与亚洲极中部文物 周谷城 535

672 从出土文物看新疆和祖国的历史关系 李遇春 535

673 新疆考古概况--中国考古专题报告 向达 536

674 新疆天山南路的文物调查 武伯纶 537

675 “丝绸之路”新疆路段考古述略 王炳华 538

676 新疆考古的发现 黄文弼 539

677 新疆考古的发现--伊犁的调查 黄文弼 539

678 从新疆出土文物中探索新疆古代的科学技术 穆舜英 540

679 新疆出土汉、唐丝品初探 武敏 541

680 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绵和刺绣 夏鼐 542

681 “丝绸之路”上新发现的汉唐织物 新疆博物馆 543

682 莫高窟发现的唐代丝织物及其它 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 544

683 吐鲁番考古研究概述 穆舜英 王炳华 李征 545

684 吐鲁番新发现的古代丝绸 竺敏 545

685 吐鲁番出土蜀锦的研究 武敏 546

686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几种唐代织锦 陈娟娟 547

687 唐代西州墓中的绢画 金维诺 卫边 548

688 试释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绢画伏羲女娲像 刘凤君 548

689 吐鲁番出土丝织物中看唐代的印染 武敏 549

690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新疆古代棉花种植和纺织 沙比提 550

691 唐代的复面和胡部新声 武伯纶 551

692 复面、眼罩及其它 王澍 552

693 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 安家瑶 553

694 若羌县巴什夏尔遗址出土的古代玻璃器皿 张平 554

695 新疆的石刻艺术 王子云 554

696 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 张学荣 555

697 麦积山石窟的分期 董玉祥 556

698 丝绸之路东段的几处佛教石窟--泾川王母宫与南北石窟寺考察 马化龙 558

699 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 阎文儒 559

700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分期问题浅探 朱英荣 560

701 克孜尔新1窟试论 许宛音 561

702 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 郭沫若 562

703 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说明 中科院考古所资料室 562

705 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 郭沫若 564

704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说明 文物出版社 564

706 新斯坦因在我国新疆丹丹乌里克、磨朗遗址所发现几块壁画问题的新评述 阎文儒 565

707 龟兹五铢铸币的考古发现及其有关问题 张平 566

708 近年中国出土的萨珊王朝文物 夏鼐 567

709 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 夏鼐 568

710 新疆吐鲁番最近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 夏鼐 569

711 河北定县塔基舍利函中波斯萨珊朝银币 夏鼐 570

712 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 夏鼐 571

713 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 朱捷元 秦波 572

714 咸阳底张湾隋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夏鼐 573

715 西安土门村唐墓出土的拜占廷式金币 夏鼐 574

716 赞皇李希宗墓出土的拜占廷金币 夏鼐 575

717 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 夏鼐 576

718 中国发现的十五世纪威尼斯银币 (意) 毛·斯卡尔帕里 577

719 “和阗马钱”考 夏鼐 578

720 吐鲁番晋--唐墓葬出土文物概述 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 579

721 吐鲁番哈喇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 新疆博物馆考古队 580

722 一通与唐史、中亚史有关的新出土墓志 赵俪生 温玉成 580

723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复原并校记 黄文弼 581

724 杂胡官印考 黄盛璋 582

725 唐代胡俑、骆驼与“丝绸之路” 孙迟 582

十一、敦煌文化 584

726 汉魏时代之敦煌 (日) 榎一雄著 陈俊谋译 584

727 敦煌石室 卫聚贤 585

728 敦煌莫高窟在东方文化上的地位 王子云 585

729 敦煌艺术概论 向达 586

730 谈敦煌艺术 吴作人 587

731 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 常书鸿 587

732 敦煌佛教艺术的系统 贺昌群 588

733 敦煌佛教艺术和古代于阗 孙修身 589

734 形象的历史--谈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 段文杰 590

735 莫高、榆林二窟杂考 向达 591

736 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 史苇湘 592

737 莫高窟的石窟构造及其塑像 阎文儒 593

738 敦煌壁画与佛经 周一良 594

739 阿旃陀和敦煌--纪念印度阿旃陀艺术1500周年 常书鸿 595

740 敦煌早期壁画的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 段文杰 596

741 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 金维诺 597

742 敦煌壁画祗园记图考 金维诺 598

743 祗园记图与变文 金维诺 599

744 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 阴法鲁 600

745 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 阴法鲁 601

746 敦煌壁画和唐代舞蹈 董锡玖 601

747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艺术--“丝绸之路上的乐舞之一” 董锡玖 602

748 敦煌乐史资料概况 牛龙菲 603

749 三件敦煌曲谱资料的综合研究 何昌林 604

750 一份敦煌吐蕃驿递文书 陈庆英 端智嘉 605

751 试论“敦煌学”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 周丕显 606

753 敦煌经卷在中国学术文化上之贡献价值 姜亮夫 607

752 敦煌遗书概述 周丕显 607

754 评《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 姜伯勤 608

755 敦煌、新疆古藏文写本述略 陈践 609

十二、丝路研究综述 611

756 王国维与西北史地学 钟兴麒 611

757 斯坦因和我国西北史地研究 杨建新 611

758 斯坦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他关于中亚、南亚和西亚地区的研究论著与考察报告详目 王冀青 612

759 斯坦因所考见之中西交通 周谷城 613

760 读西域文明史概况之笔记 赵浚波 614

761 日本的“丝绸之路”热 童斌 614

762 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日) 长泽和俊著 冯佐哲译 615

763 法国对中国西域的研究 耿升 616

764 科兹诺夫与哈拉浩特文化 马曼丽 6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