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主义信念与实践
社会主义信念与实践

社会主义信念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德茂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3505206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信念与实践》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

一、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是产生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 2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 4

三、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10

四、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改变了世界历史面貌 16

一、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17

二、经济上的巨大发展,显示了公有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8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20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2

一、任何一个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要经历曲折 22

二、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问题 24

三、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在当前遇到的困难 27

四、掌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9

第二章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31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2

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伟大历史贡献 32

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 34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36

一、《资政新篇》——近代第一个要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纲领 37

第二节 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尝试 37

二、“戊戌变法”——自上而下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39

三、“三民主义”——触及封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改革设想 40

第三节 西方式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1

一、帝国主义不容许 41

二、封建主义反对 43

三、中国社会里没有领导建立独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 44

四、中国不存在建立西方式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基础 45

一、中国国情的决定作用 47

第四节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中国人民的正确抉择 47

二、新中国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结果 50

三、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51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 53

第一节 4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53

一、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53

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56

三、科学技术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57

四、对外贸易大发展 59

五、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61

第二节 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 62

一、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比 63

二、同亚洲“四小龙”对比 65

三、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对比 70

第三节 如何看待中国的“穷” 72

一、现在生产力水平低是历史造成的 72

二、科学看待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75

第四节 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中国的死路 78

一、实行私有化不会给我们带来高效率 79

二、实行私有化,中国人民的生活会立即陷入饥寒状态 80

三、实行资本主义,中国必将沦为西方大国的附庸 82

第四章 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85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血腥的历史 85

一、原始积累是通过血淋淋的方式实现的 86

二、产业革命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果 91

三、帝国主义的争夺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94

第二节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 97

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98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增强对经济的干预 99

三、采取某些缓和矛盾的改良措施 102

四、采取新殖民主义形式加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104

五、跨国公司的发展 105

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协调关系 106

第三节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仍然存在和发展 107

一、贫富差别在扩大 107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在加深 110

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发展 112

第五章 社会主义民主 115

第一节 民主的阶级实质 115

一、民主一词的含义 115

二、世上没有超阶级的民主 117

三、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及其虚伪性 118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21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122

二、两党制或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124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创造 1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132

一、民主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 132

二、我国民主建设的特定历史条件 133

三、加强民主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3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及其根源 140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14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1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一些特点 143

第二节 搞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147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演变 148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149

三、民主社会主义并不是社会主义 151

第三节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55

一、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55

二、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57

三、驳“人民民主专政无对象”的谬论 160

第七章 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163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164

一、传统经济体制的历史功绩和自身的局限性 164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168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170

第二节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强国之路 172

一、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必要性 173

二、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76

三、十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178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的必要性 181

第三节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181

二、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为重点深化企业改革 183

三、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185

四、进一步搞好农村改革 188

五、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91

第八章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19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形成的 193

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194

二、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它的先进性决定的 195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历史实践活动中不断选择的结果 197

第二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199

一、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保证 199

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充分调动厂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

三、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核心力量 203

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5

第三节 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键 207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需要 207

二、正确分析和认识我们党的现状 208

三、经受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以及反和平演变的考验 210

四、聚精会神搞好党的建设 213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218

一、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218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特点及所遇到的新挑战 2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224

一、没有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就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和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 224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226

三、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和“学派论” 228

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统一 230

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需要新的大发展 231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233

三、新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35

第十章 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38

第一节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 238

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变化 239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242

第二节 当前世界格局的转换 248

一、世界格局加速从两极到多极的转换 249

二、欧洲发生重大分化组合 253

三、海湾战争是世界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 255

四、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57

第三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58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一切国家友好关系 258

二、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260

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61

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绝不允许任何人干涉我国内政 263

第十一章 投身社会主义实践,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265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65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66

二、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268

三、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取得的巨大成就 269

第二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而奋斗 273

一、90年代是关键的十年 273

二、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 275

三、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278

第三节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80

一、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81

二、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282

三、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83

后记 2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